1.《由诗词关系审视唐五代词的演变轨迹》,万字,《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以《唐五代词演变轨迹新探》为题摘要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7期摘要转载。2.《论“晚唐体”》,万字,《文学遗产》2006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2007年中国文学年鉴》全文收录;《2006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年鉴》“论文摘要”收录。3.《论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万字,《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19期以《唐末五代的普遍苦吟现象》为题摘要转载。4.《“声诗”概念与李清照“乐府声诗并著”之解读》,万字,《文学遗产》2011年第1期。5. 《唐诗的体裁系统及其艺术优越性》,《学术月刊》2013年第5期。6.《“文体三变说”:中国文学史的基本论述模式》,《学术界》2008年第5期封面标题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以同题转载4000余字;《新华文摘》2009年第2期以同题摘要转载。7. 《论中国文人的“巫山神女情结”》,《复旦学报》2002年第5期。《中国文化》第19-20期合刊。8 .《论北宋词与晚唐诗的近亲关系——兼论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求索》2006年第11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7期以《宋词化用唐诗现象的文化涵义》为题摘要转载。9.《遭遇历史误会的文学巨人——罗隐文学史地位之重估》,《学术界》2006年第6期封面标题论文。《新华文摘》2007年第4期以《应重估罗隐的文学史地位》为题摘要转载。10.《<唐诗三百首>中有宋诗吗——与莫砺锋先生商榷》,《学术界》2007年第5期封面标题论文。11.《从点化唐诗看李煜词对于北宋词的范本意义》,《学术界》2010年第1期。12.《“守正出新”兑现了吗——对袁行霈编<中国文学史>之学理批评》,《学术界》2010年第11期封面标题论文(与翁其斌合作)。13.《新罗入唐诗人的特征及其成就》《学术界》2011年第6期封面标题论文。14.《关于崔致远研究的三个误区及其突破》,《学术界》2012年第9期封面标题论文。15.《也论〈花间集序〉的主旨——兼与贺中复、彭国忠先生商榷》,《学术研究》2003年第4期。16.《唐代省试诗的衡量标准与“齐梁体格”》,《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17.《王安石的“剽窃”习气及其成因》,《学术研究》2007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3期“论点摘编”。18.《论唐末五代文人的悲剧意识及其文艺转化》,《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09》全文收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19.《唐诗的最后一次新变——论唐末近体诗的艺术开拓》,《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 期。20.《“温李”齐名与唐末诗歌的演变趋向》,《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1.《唐宋词雅化问题之重新检讨》,《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22.《罗隐历史定位发覆》,《扬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23.《论唐宋科举士风之三变及其对诗风的影响》,《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24.《试析刘勰对〈楚辞〉的矛盾评价》,《江淮论坛》2002年第3期。25.《试论“稼轩式用典”之美学意蕴》,《江淮论坛》2003年第2期。26.《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罗隐》,《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3期封面标题论文。27.《韩翃<寒食>诗正解》,《名作欣赏》2006年第2期。28.《卢纶名篇<晚次鄂州>长期被误解》,《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第1期。29.《近年通行本<唐诗三百首>若干注释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30.《千年张泌疑案断是非——各家张泌考证平议与辨正》,《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31.《求新须先求真——就<辨骚>“博徒”“四异”新解问题与李金坤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32. 《元好问对陆龟蒙的崇拜——兼就<论诗三十首>(其十九)的解读与各家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33.《罗隐生平事迹辨正——兼与吴在庆先生商榷》,《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34.《<全宋诗>误收的唐代经典名篇》,《汕头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