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企业的48种融资方式解读
房地产融资也是指在房地产开发、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一系列融资活动的总称。那么如何冲破融资困境,选择合适的融资方式呢?
第一计:应收账款融资
1 付款方是有信用的,政府机构,大集团,银行,其他银行信任的单位。
2 应收账款证券化(信托)
第二计:应付帐款融资
1、远期承兑汇票
2、质量保证托管
3、应收账款证券偿付
重要提示:和政府部门打交道,心情,人情,事情。有国有资产1%的项目,不会投资
第三计:资产典当融资
1、急事告贷,典当最快
2、受理动产,库存,设备等市场上有价值的典当物
3、可分批赎回
第四计:企业债券融资
1、债权人不干涉经营
2、利息在税前支付
第五计:存货质押融资
1、一定时间内价值相对稳定
2、存放第三方仓库。
第六计:租赁融资(大设备)(买卖双方均可用)
1、有利于提高产能,行业竞争力
2、逐年分摊成本,实现避税
3、买断前几所有权
第七计:不动产抵押融资
1、不接受小产权
2、可评估后加贷
(小产权可以租给在银行用信用的大公司,按年租金可在银行贷款)
第八计:有价证券抵押贷款
1、可保留国债股票的预期收益
2、可分批赎回
3、一般为不记名债券
第九计:经营性贷款
1、已有的经营记录为基础
2、用于公司的主营业务
第十计:装修贷款
1、有抵押物无还款来源
2、额度范围和比例空间较大
第十一计:专利融资
1、有有效期限制
2、有成功的市场,有规模
深圳市福田区和南山区政府有专门针对企业专利贷款贴息政策。
第十二计:预期收益融资
1、能有效提前使用预期回报
2、一般需要用到担保工具
第十三计:内部管理融资
1、留存利润融资
2、盘活存量融资
案例:万乐电器1亿
案例:产权转股权融资节税800万
第十四计:个人信用贷款
1.个人信用最大化
2.现金流最大化
第十五计:企业信用融资
1、企业信用最大化,
2、企业现金流最大化
第十六计:商业信用融资
1、有形的商业融资
2、无形的商业融资
第十七计:民间借款融资
1、充分运用非正规软财务信息
2、手续便捷,方式灵活
3、特殊的风险控制和催收方式
第十八计:应收货款预期融资
1、预期是可以预见的
2、预期是增大的趋势
第十九计:补偿贸易融资
1、供应和需求是同一个系统的
2、需要明显大于供者
第二十计:BOT项目融资
1、A建设-A经营-移交B(公共工程特许权)
2、A建设-A经营-移交B(民间)
第二十一计:项目包装融资
1、价值无法体现或者是变现
2、可预见的升值空间
第二十二计:资产流动性融资
1、有价值无将来
2、新项目回报预期高
第二十三计:留存盈余融资(内部融资)
1、主动,可控,底利息成本,
2、有稳定团队的作用
第二十四计:产权交易融资
1、以资产交易融资
2、能优化股权结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源使用率
3、含国有资产的企业使用多
第二十五计:买壳上市融资
1、曲线上市融资
2、综合成本小,市盈率也较低
第二十六计:商品购销融资
1、预收货款融资
案例:顺驰快速制胜之道
第二十七计:经营融资
1、会员卡融资
2、促销融资
第二十八计:股权转让融资
1、战略性合作伙伴融资
2、优先股,债转股
第二十九计:增资扩股融资
1、股本增加,股权比例发生变化
2、规模扩大,原股东投资额不变
第三十计:杠杆收购融资
1、以小搏大的.工具
2、集资、收购、拆卖、重组、上市
第三十一计:私募股权融资
1、成长性,竞争性,优秀团队
2、良好的退出渠道和回报预期
第三十二计:私募债权融资
1、稳定的现金流
2、良好的信用系统
第三十三计:上市融资
1、国内,国外上市,美国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台湾
2、主板,中小板,创业板
第三十四计:资产信托融资
1、有较高的成本17%左右
2、有效规模的要求
第三十五计:股权质押融资
1、公司价值可有效评估
2、股权结构清晰
第三十六计:引进风险投资
1、风险投资的价值不仅仅是钱
2、以上市退出为目的
第三十七计:股权置换融资
1、股权清晰可评估
2、以战略性置换为重点
第三十八计:保险融资
1、是最后一道保护屏障
2、不可不买,不可多买
第三十九计:衍生工具融资
1、适用于大型企业
2、有很高的金融风险
第四十计:民间融资(个人借贷和委托贷款)
1、个人借贷融资
2、企业拆借融资
案例:粤东自来水厂项目
第四十一计:不动产、动产抵押贷款
1、房地产抵押贷款
2、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
3、设备抵押融资
4、动产质押融资
5、浮动抵押(产品、半成品等)
第四十二计:票据贴现贷款
1、商业票据贴现贷款
2、买方或协议付息票据贴现贷款
案例:思路决定出路
案例:猛龙过江震京津
案例:产权式公寓模式
第四十三计:融资租赁
1、简单融资租赁
案例:广华出租车项目
2、BOT ( BLT、BTO、BCC、BOO、BOOT、BT )
3、ABS
案例:欧洲迪斯尼乐园项目
第四十四计:投资银行融资
1、投资银行
案例:蒙牛腾飞
2、风险投资公司
3、科技风险投资基金
资料:风险评估指标
4、房地产产业投资基金
5、证券投资基金
第四十五计:资产证券化融资
1、(房地产)资产证券化
2、抵押贷款证券化
案例:奥运3000亿融资
3、可转换债券
第四十六计:场外交易市场
1、中小企业私募。需要企业达到一定规模,目前综合成本在12%-18%
2、深圳前海股权中心梧桐私募债。操作灵活,方式多样,放款时间快。年利息成本在8-12%.
3、国内三板市场。融资渠道多,影响大。
第四十七计:众筹模式
通过互联网集资,应操作规范,避免非法集资红线,适合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对公众展示他们的创意。
第四十八计:保理
保理业务是指企业将现在或未来的基于企业与其客户(买方)订立的销售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债权转让给银行或者保理公司,由银行或者保理公司提供买方信用风险担保、资金融通、账务管理及应收账款收款服务的综合性金融服务。
进入2017年,房企面临着融资成本上升、融资渠道收窄、流动性收紧等诸多不利因素,如何融资、拿到低成本的资金,成为决定上市开发商利润表现的关键因素。在告别高杠杆时代的当口,开发商自身资质及融资能力在竞争中显得更加重要。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去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银监会、证监会均对房企融资释放收紧信号,房企的杠杆被降低,融资环境反转。为了破解融资难局面,一些房企开始探索新的融资途径。
去杠杆“杀器”重重
房地产融资收紧趋势逐步确立。去年9月以来,各地房地产调控政策密如雨下,与之同时资金面也在收紧。一方面,整体信贷环境保持稳健且实质性偏紧,另一方面对资金流向房企的通道监管越来越严格。去年10月初,上海率先公开发文严查土地款融资,银行资金支持开发商高杠杆抢高价地的现象受控。
10月底,上交所向各公司债券承销机构发函,明确规定房企发行公司债券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买地。接着,11月初,银监会向16个热点城市所在银监局发文,要求开展金融机构房地产相关业务专项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是否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企业各项资质、银行资金是否违规用于购地等。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明确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进入2017年,一些资金进入房地产的通道再被堵死。2月13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4号文”,重点规范私募资管计划向热点城市普通住宅项目输血、支持房地产开发商买地或补充流动资金等行为。2月17日,央行将下阶段的货币政策定调为“稳健中性”,同时强调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同样在2月17日,证监会也宣布修订再融资规则,引导资金从虚回实。
受监管约束,诸如土地款融资之类的银行业务被忌惮。一国有银行华东区域对公业务人士日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去年四季度上海加强监管后,土地款融资业务我们行就不做了,现在我们在甄选一些资质好的企业客户做开发贷业务。”
其次,发债方面也传来收紧的消息。“我们现在听到的交易所的声音是所有房地产(发债)都收紧了,包括一些大的央企。”一名专门从事债券业务的工作人员上周对本报记者透露,目前房地产企业发债难度加大,对房地产和城投两类企业发债的管控都呈收紧趋势。
另外,受“4号文”影响,有私募机构心态出现变化。“4号文”下发次日(2月14日),北京某资管公司高层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年初有几家开发商跟她熟悉的机构谈融资,春节前谈好了产品结构,受到“4号文”影响,该机构随即决定对此前的结构进行调整。
今年房地产“水龙头”的紧张,也从地产研究机构的统计数据中得到印证。同策咨询研究部提供给第一财经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40家典型上市房企完成融资金额折合人民币共计亿元,环比2016年12月的亿元减少。来自中原地产研究部的数据则称显示,今年1月全国房企包括私募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等的融资合计仅亿元,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低迷状态,相比2016年1月同期下降幅度达92%。同时资金价格也出现明显上行趋势。
关于未来政策走向,民生证券研究院固定收益组负责人李奇霖预计,未来抑制房地产泡沫、控制房贷仍是政策重点,重点城市房地产调控还将继续。
探路并购和绿色债
“其实近年来市面上金融创新产品确实挺多,给房企提供了多种融资渠道。房企这些年发展不错,跟金融市场多渠道的融资有很大关系。”某上市房企焦姓财务总监日前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前两年房地产杠杆率比较高,但2016年10月份以来,针对房地产的融资监管加强,公司债、私募、资管受限,土地融资也被禁止,房企资金渠道收窄、流动性收紧。诸多不利影响下,他所在的公司选择今年更多地做并购重组,“用其他的融资方式来破解融资收紧的问题”。
同样提及加强并购的还有泰禾。3月4日,泰禾集团董事长黄其森对第一财经等媒体坦言,过去很多资金流入房地产,中央加强金融监管是正确的,因为金融需要稳定,用来服务大众,服务实体。他说,房地产资金来源主要是两个,一个是金融机构融资,一个是销售回款,如果这两头收紧,肯定会对市场有影响,不排除有些地方楼市出现波动。在黄其森看来,今年资金紧于去年,地产业并购机会也将增多。
一度被房企用作融资的公司债在收紧。去年10月,在房地产市场调控措施频出的背景下,沪深交易所相继收紧房企公司债券发行。自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未有房企成功发行境内公司债。据同策咨询研究部总监张宏伟的观察,目前房企国内发债的单笔规模大幅下降,总规模趋势也出现大幅下降,发债的利率也在小幅回升。在这样的背景下,2016年初正式启动的绿色债券市场走入了房企的企业视野,成为房企追逐的对象。
绿色债券即“绿债”,是指募集资金最终投向绿色项目的债权债务凭证,是为绿色项目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
从发行利率上看,与其他融资渠道相比,绿债的成本优势较为明显。但从目前的结构来看,绿债没能成为房企战场。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近日提供给第一财经的一份《绿色债券年度报告》称,2016年,在监管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绿色债券发行规模去年保持快速增长。去年全年境内贴标绿色债券与贴标绿色资产支持证券共计发行 53只,发行规模亿元。尽管如此,该研究院绿债评估部分析师刘心荷告诉本报记者,尽管不少地产公司前来咨询如何发绿债,但从境内绿色债券市场启动到今年2月中旬,境内发行的绿债中没有一家发行人是房地产公司。
原因与绿债门槛有关。刘心荷举例说,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与绿色公司债依据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中,明确要求新建绿色建筑达到《绿色工业建筑评价标准》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二星级及以上,标准要求较为严格。
直到2月17日,房企境内绿债的消息才传向市场。香港上市的国内房企龙湖地产()发布公告称,该公司间接附属重庆龙湖企业拓展有限公司,已于2016年10月接获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亿元(含亿元)的绿色债券。龙湖此次绿色债券采用分期发行方式,发行人于2017年2月16日发行第一期绿色债券,规模亿元。3月7日,二期10亿元债券发行。
龙湖地产首席执行官邵明晓日前对本报记者表示,龙湖发债时一般会提前考虑还款节奏,并控制融资成本于较低水平,管控资产负债表,保持财务稳健安全,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
穆迪则在早前提供给第一财经的《中国房地产业2017年展望》报告中分析,今年全年,中国开发商到期的境内外债券金额相对较小,债券和贷款市场仍向受评开发商开放。但2017年房地产行业整合将会继续进行,这一趋势将对财务健康的大型开发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