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才华横溢的好莱坞导演蒂姆·伯顿是哥特电影大师的话,伯顿在1999年就把西方流传已久的断头骑士传奇搬上了银幕。伯顿出品的电影《破碎的山谷》是伯顿哥特电影的代表作。
在哥特艺术的影响下,黑暗与优雅不再是绝对的矛盾,美与恶也不再是完全对立的。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绝望最黑暗的处境中认识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
哥特式的荒谬、紧张、温暖、温暖
一般来说,哥特电影往往描写的是因满足个人激情或争夺财产而导致的迫害、谋杀等不寻常的故事。故事恐怖刺激,经常出现鬼神或者其他超自然现象。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故事发生在18世纪美国一个叫沉睡谷的僻静村庄。为了调查这里的连环谋杀案,年轻的警察克莱恩从纽约远道而来。
镇民坚信凶手是骑着快马手持利剑的“瞌睡虫”。
两个月内,镇上已经有三个人被杀了。
经过层层剥离,案子终于曝光了。原来是当地财主范·塔索的老婆为了报复杀了范·塔索的老婆,霸占了巢穴;后来为了继承巨额遗产,她用巫术操纵睡谷,犯罪无数。
最后伯顿给了她一个恶作剧般的搞笑结局。困倦的空心人清醒过来,爱上了这个邪恶的女人,迫使她逃到枯树的底部,只留下一只手露在泥土里,思念着这个世界。
此外,克莱恩和范·塔索的女儿卡蒂娜相爱并最终结婚。
影片的故事荒诞而紧张,以巫术为主题,以案件侦破为线索。它离奇、复杂、跌宕起伏,哥特式的精髓贯穿整部影片,从而为世纪末的观众谱写了一曲悲歌式的哥特式哀歌。
这一系列因复仇和争夺财产而引发的神秘谋杀案,将影片笼罩在一种阴郁的气氛中,充满了悬念。
此外,蒂姆伯顿的几乎所有电影都有哥特式故事场景。黑白场景和彩色场景经常出现在同一部电影中,冷与暖和谐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伯顿作品的两面,就像同一片天空中的黑夜和白天。
在断谷,僻静处终日雾蒙蒙。闪电不时划过天空,随时可能出现的“困洼”让人胆战心惊。镇外的可怕森林也充满了未知和恐惧。
为了呈现神秘的断谷镇,伯顿和剧组前往英国寻找最合适的地方。他们用了三个月的时间,把整个山谷变成了一个小镇,让影片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一种中世纪的奇异感觉,忠实地呈现了当时的面貌。
同样,为了配合影片的哥特式黑暗和不安,每一个场景,从布景到灯光,都经过精心设计。
现实世界是灰暗的,断谷里的故事是神秘的,恐怖的,但主人公梦里的世界却是绚烂的,明亮的,温暖的。美丽的庭院有一排白色的栅栏,随风飘落的花瓣像雨,温柔的母亲围着绿树起舞。现实和梦想在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温馨场景的出现主要是为了区分时空,表达主人公的梦境和心理情绪,比如春天的无限花园,童话般的母亲,既冲淡了电影的恐怖气氛,又营造出童话般的氛围,带来更多的神秘意境。
在主场景即哥特式黑白场景中,分场景即彩色场景时有出现,不断相互交织,引导观众既关注剧情发展又关注人物内心世界,配合剧情复杂的推理和人物复杂的关系,揭露人性中的丑恶,展现人性中的美好。
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通过两个不同风格的故事,展示了冷与暖的强烈对比,黑暗与光明的尖锐冲突,邪恶与正义的对抗。
哥特元素的电影叙事艺术
哥特元素在影片中随处可见:风蚀墓碑、黑暗森林、魔鬼手臂般的树枝、缠绕在树枝上的藤蔓、远处的雾气、倾斜的屋顶、阴云密布的天空、忽明忽暗的光影、浓重的红黑色彩、苍白而略带神经质的人物、阴郁而沉重的配乐等。这些哥特元素让影片充满了深沉黑暗的气氛,让观众领略到了波顿一贯的哥特之死。
墓地
在电影中,当克莱恩警官第一次到达狄杰古镇时,他在小镇入口处的一个大墓地受到了迎接。被风侵蚀的墓碑歪歪扭扭,灰黑色的寒地荒凉、贫瘠、毫无生气。克莱恩提着两个大行李箱,沿着墓地中央一条泥泞的小路慢慢走着,后背紧绷着,没有一丝恐惧。
墓地象征着死亡,它的出现意味着前方的道路是危险的,生死未卜。
克莱恩的到来并没有阻止沉睡山谷中的血腥杀戮。
夜里,雾气吞噬了火炬,又一个鲜活的生命飞走了。
镇上的居民聚集在新挖的坟墓和新造的棺材周围哀悼死者,看起来很悲伤。
墓地里清晰可见三座新坟,提醒凶手残忍无情。下一个受害者会是谁?绝望和恐怖的气氛蔓延开来。
为了寻找破案的线索,天已经黑了,克莱恩挖了三个坟墓,抬出棺材,打开棺材进行尸检,没有头的尸体静静地躺在里面,没有生命的气息,但仍然为破案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线索。
死亡可能希望拯救他人的生命。
黑夜里,《沉睡的山谷》像幽灵一样在墓地里徘徊。在电闪雷鸣中,他提着长剑骑马飞奔,身后一大片墓地清晰可见。他的影子和墓碑的影子都拉长了。每次他出现,都意味着死亡,墓地里建起了新的坟墓。这一幕把哥特恐怖推向了高潮。
墓地象征着“死亡”,没有生命。墓地在电影中反复出现。一方面促进了故事的发展;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死亡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望,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
死亡是对个体生命的否定,但正是这种否定反过来肯定了人类集体生命的无尽生命。
洞察死亡的微妙之处可能会像克莱恩一样揭示神秘,拯救无辜的生命,显示正义,消除邪恶。
哥特电影通过死亡展现了比生命更有价值的真善美。
雾
电影故事发生的地方一整天都没有阳光。无论是小镇、山谷还是一望无际的黑森林,它们总是在迷雾中出现,朦胧而神秘。
雾的形式多种多样,“雾”的存在让整部电影灰沉沉的,神秘而黑暗,烘托出一种充满悬念的阴郁气氛。
直到电影的结尾,正义得到了伸张,电影才真正扫除了阴霾,展示了新千年的鲜艳色彩。
浓雾——混乱、神秘和黑暗
克莱恩和他的助手小马斯不顾危险闯入黑森林,为的是破案,找到传说中的“沉睡谷”——枯树的埋葬地。
浓雾下的一望无际的森林阴森恐怖,每一根枯枝都像魔鬼。大雾使前进更加困难。他们在森林里骑马,努力寻找方向。他们甚至误把前来帮忙的卡特里娜当成了“瞌睡虫谷”,差点不小心伤到她。
吞噬死亡前兆雾的光
克莱恩来到断谷的第一个晚上,漆黑的夜晚没有月光,守夜人拿着猎枪在天文台等着。
突然,森林里一阵骚动,羊不安地站了起来。像一道符咒,几团雾气准确地飘向几个火把,瞬间吞噬了唯一的光亮。
晚上,一片寂静。突然,“昏昏欲睡的山谷”又出现了。他骑着一匹马,手里拿着一把剑。可想而知,守夜人注定要失败。
远方的雾——不真实,不真实,真实
这部电影几乎所有的前景:山坡、麦田、溪流、墓地、房屋,都笼罩在迷雾之中,神秘、虚幻、梦幻,仿佛破碎的山谷小镇不是真实的存在,或许这片土地本身就是一个谜,等待克莱恩去解开、去揭开。
颜色
黑色-未知和恐惧
黑色是夜晚的颜色,象征着污秽、邪恶、死亡、哀悼、僵硬、庄重、保守和个性。
伯顿刻意将色彩元素最小化,结合剧情形成黑白对比,营造出鲜明酷炫的色彩,凸显血腥场面的震撼效果。
哥特式电影中的场景通常在黑暗中展开。
黑暗象征未知,未知意味着恐惧。
带来死亡的人都是一身黑衣,比如睡谷。
在象征意义上,黑色代表丑陋和否定。黑色可以颠倒任何其他颜色的积极象征意义。
电影《沉睡的山谷》中,死者的树木、墓地、房屋、衣物都选择了以黑色为主色调的黑暗体系,因为整部电影基调诡异,故事充满悬念。
为了体现这种氛围,整体色调以灰黑色为主,但色彩层次丰富,使得这种搭配不仅乏味,而且非常精致、有层次感,使得整部影片充满了高贵典雅的油画质感。
献血与死亡
为了营造强烈的哥特式氛围,尽量减少布景和服装的色彩,影片在几乎单一色彩的黑白画面上突然闪现鲜红的笔触,更加震撼。
红色表示献血和死亡。
每次“昏昏欲睡的山谷”出现,都快如闪电。剑落,人落如瓜果。献血涌出来,晚上红得刺眼。有几滴献血沿着刀刃缓缓滴落,营造出一种恐怖和悬念的气氛。
每种色调都有自己的叙事意义,强调色彩的独立表现力,以此来划分叙事之间的差异。
红黑对比非常鲜明,红黑结合代表了另一种情绪:仇恨。
对这两种颜色的偏爱决定了这部电影的基调:黑暗、血腥、仇恨和恐怖。
阴影
在光影的运用上,几乎所有哥特电影都有自己独特的图案,光影的效果与电影风格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光象征着安全、美德和幸福;黑暗代表恐惧、邪恶和未知。
蒂姆·伯顿的电影中,光影有氛围,光影的充分运用造就了蒂姆·伯顿独特的光影效果。
影片中,《沉睡的山谷》往往通过不稳定的阴影刻画人物的神秘,通过背光勾勒出人物的剪影,表现出一种黑暗而神秘的魔幻意境,艺术表现力极强;
同时,每一次“困倦抑郁”的出现,都伴随着闪电,使画面中的人物显得若隐若现,紧张而吓人;
此外,城镇的形象总是出现在雾中,因为光线不能在雾中直接穿透,增加了画面的朦胧感。漫射光反射出村镇中黑色的房屋,漆黑一片,寂静无声;
再者,狰狞的面部表情是由底光塑造的,以此来表达人物疯狂愤怒的情绪。
哥特式艺术下的深刻主题
著名哥特小说创作者弗兰纳里·奥康纳说:“对于听力不好的人,应该大声呼喊;对于视力不好的人,你要画出大而惊人的数字。”
《断谷》讲的是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冲突。表面上看似乎表现出堕落和邪恶,但正如黑格尔所说:“纯粹的光明就是纯粹的黑暗”!
影片其实是执着于死亡的气息和怪异的外表,停留在人类的注意力上,隐喻性的表达信仰和精神内涵,试图用强大的呐喊唤醒灵魂。伯顿在用自己的方式分析人性和社会的悲哀。只有夸张而有力地渲染黑暗的东西,人才能思考生、死、快乐、痛苦、不朽、孤独,这才是创作者的真实意图。
蒂姆·伯顿的哥特电影放大了黑色的一面,让光线显得更加明亮,让来之不易的温暖到达人心。
伯顿可以从惊恐的形象和恐怖的故事中挖掘出人类欲望、罪恶、社会价值和伦理的不足和缺陷,而不拘泥于简单血腥的感官刺激。
影片以非常规却不失人性的视角来探索我们生活的世界,分析和表达灰暗、痛苦、悲凉的情感世界,充满了人们对美的向往。
克莱恩的坚持,马斯的勇敢,卡特里娜的善良,正义最终能战胜邪恶,正是因为这些可贵的品质。
哥特式的艺术风格总能让人从最荒诞的事物中感受到珍贵的温暖,从最绝望黑暗的处境中体会到人性中真善美的存在,给心灵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净化。
黑色和残酷吸引人,天真和温暖打动人,这就是蒂姆·伯顿哥特电影的目的。就像在破碎山谷的黑暗世界里,他让丹顶鸟出现在树枝上,很珍贵。这种鲜艳的颜色让人看到希望,感到温暖。
伯顿的电影虽然有恐怖的气氛,不快乐的生活,孤独忧郁的角色,但总是很难与人交流。
但无论如何,伯顿通过电影告诉我们,无论氛围多么恐怖,都可以诞生一个光明的结局,无论生活多么不如意,都可以面对一张乐观的脸,无论人物多么孤独忧郁,都可以展现一个微笑,无论沟通多么艰难,都可以跨沟通。
就像黑色中的红色...希望无处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