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卷,24,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缺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嗅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广东高考作文为新材料作文。材料着意在信息时代,从不同途径感知自然时人与自然的距离这个角度,来切入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个具体主题。每个考生可根据自己对自然的认识、感悟、理性展开对自然的审美与思辨,在立意与语言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就好。 材料通过传统的看云识天气与现代气象预测相比较,展示出在对生活有实用价值的自然规律的把握中人们离自然的“近”和“远”;通过在森林中接触自然与通过网络了解自然这两种途径,展示出人们在对自然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中离自然的“近”和“远”。 材料末段认为:“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材料只陈述事实,不作评判,意在引发考生的思考。考生可以通过不同途径下对自然或“远”或“近”的感知和体验,呈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思考背后的原因与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2.(2014广东,24,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看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作文由两段材料组成,属于多材料作文,按“求同存异”的原则审题。 两段材料把照片(同)置于“黑白胶片的时代”和“数码技术的时代”两种背景下进行对比,数量的少与多、空间范围的小与大、实物的旧与新、情感内涵的多与少(异),都是传统旧事物在信息技术时代遭遇的尴尬处境。 考生必须按照“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要求,由材料内容(照片及其在两种社会背景下的不同)出发,扩展出去,揭示与照片有相同处境的事物的变化,揭示人生和社会的一般规律。 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参考立意:情感与科技,情感的公开与隐私。 3.(2013广东,24,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人白手起家,成了富翁。他为人慷慨,热心于慈善事业。 一天,他了解到有三个贫困家庭,生活难以为继。他同情这几个家庭的处境,决定向他们提供捐助。 一家十分感激,高兴地接受了他的帮助。 一家犹豫着接受了,但声明一定会偿还。 一家谢谢他的好意,但认为这是一种施舍,拒绝了。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作文立意要从材料中提炼。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可以十分清晰地将人物分为两类:慈善捐助者和受助者。这两类人物又有着不同的处事态度,这表明了这些人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从慈善捐助者的角度立意,可以写行善是一种社会责任,但要注意方式,要加强沟通。 从受助者的角度立意可以分为三种:一、高兴地接受者的角度,可立意为直面现实生活、善假于人和感恩;二、从声明偿还者的角度,可立意为知恩图报、接受不等同于丧失独立人格;三、从拒绝者的角度,可立意为人与财富的关系、尊严高于一切。 无论从哪个角度立意,都应围绕“捐助与受助”的话题来进行,要有思辨的分析,观点不能偏激,联系生活要紧密 4.(2012广东,24,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1)确定题目类型。以前广东作文出现过话题作文,后来是命题作文,而这次又改为材料作文。相对话题作文的开放性与命题作文的约束性,材料作文处于两者之间。同一则材料可有多种解读,但每一种解读都必须是从材料中提出来的。这要求考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找到较好的角度。 (2)解读材料内容。材料的话题是愿意生活在哪个时代,不论是生活在哪个时代,都要对那个时代有所了解,因而本题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并需一定的想象力。但切不可将材料的内容局限于生活在哪个时代好些这样的话题内。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的信上说:“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这一观点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因而材料有一定的思辨色彩。把握材料的几个角度:过去的时代,未来的时代,任何时代。 (3)审准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就材料引发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材料引发的“思考”可以是多方面的,是题目开放性的表现,结合“体验与感悟”要求不能仅停留于对材料的评述,需要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创作的要求。 (4)作文可选择的角度。 ①文体选择。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本题都较合适。与“回到原点”更适合写议论文不同。 ②选择生活在过去的年代,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写出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感受。注意写古与“讽今”之间的联系。 ③选择生活在未来的时代,需要立足于现实与未来的关系,发挥想象力与推理能力。 ④就生活的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思考,写出个人对时代的意义与价值。这是一个更积极,更有思辨色彩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