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电影《色·戒》甫一上映,便引起了广泛热议。这部电影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电影中,女主人公都因为在关键时刻对易先生动了情,才导致刺杀行动功亏一篑,也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那么,作为这部小说和电影的原型,真实的郑苹如是否也因为“情起一念”而功败垂成?
电影《色·戒》剧照
回溯她在中国抗战史上那悲壮的一幕,就不难发现,一颗爱国种子的萌芽与壮大必脱胎于家庭的培育。
02
郑苹如的父亲郑钺
郑苹如的父亲郑钺是国民党元老,曾是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的秘书。后担任上海市高等法院特区分院首席检察官。
郑苹如的母亲是日本人,原名木村花子(后改名郑华君),是日本的名门闺秀,在郑钺留学日本时与其相识相爱,后追随丈夫来到中国。
1924年郑苹如全家照(左起依次是郑苹如、郑华君、郑真如、郑天如、郑南阳、郑钺、郑海澄)
他们共有5个子女,郑苹如于1914年出生,排行第二,不仅天生丽质、仪态万方,而且自幼聪慧、多才多艺。毕业于上海法政学院的她,既会说标准国语和上海话,又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作为上海名媛,在社交界和时尚界眼中,郑苹如是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日之星”。1937年7月出版的《良友》画报第130期的封面女郎就是她。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淞沪会战历时三月之久,抗日将士死伤惨烈,但巨大的代价换来的是,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11月8日晚,蒋介石下令军队进行全面撤退;11日,上海沦陷。
郑苹如的父亲为人正直,当偌大的上海成为一座“孤岛”时,他教导子女要矢志报国,抗日雪耻。 一次郑苹如在同学聚会时发表演讲,当时国民党中统头目陈宝骅恰好在聚会现场,他一眼就认出了发言的郑苹如就是不久前《良友》的封面女郎。他打听郑苹如的家庭背景后,便向郑苹如提出,为了“更好地抗日,更好地报效国家”,邀请她“加入团体”,郑苹如欣然答应,就这样被发展成为中统特工组织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