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人口迁移研究起步较晚,始于1980年代,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迁移人口的统计属性和空间分布、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关系、人口迁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等领域。人口迁移空间格局的研究既包括国家尺度,也有以某个地区或者特定城市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单元的划分上,在讨论国家尺度迁移人口的空间格局时,一般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最小研究单元;但是也有学者对各地级市流动人口的点格局分布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上,包括对人口统计指标空间特征的简单描述以及较为复杂空间分析方法的运用,也有基于迁移流的流场格局的探讨。人口迁移的流场特征分析是刚兴起的研究领域之一。Fan(2005)通过中国各省区迁移流强度的计算,认为中国的迁移流指向大多从经济落后地区指向发达地区,并且邻近省份的短距离迁移流比重较大。丁金宏(2005)利用“五普”迁移流数据,认为中国人口迁移进入高活性、高能力的新阶段,东中西部人口迁移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并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西部边缘区四大辐合流场以及湖南、安徽、江西、河南等辐散流场。在以特定地区和城市为研究对象的迁移人口空间格局研究中,中国的三大都市圈成为研究的热点。乔关民(2004)认为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南北翼之间在人口流动联系强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上海与北翼苏州、无锡的联系,比与南翼嘉兴、湖州的联系紧密许多。俞路(2006)通过对中国三大都市圈迁移流的迁移距离、平均方向和环形方差的考察,衡量三大都市圈对外联系强度和开放程度,从强到弱依次为,京津唐都市圈、长三角都市圈、珠三角都市圈。李亚丽(2004)通过研究河南省人口密度等值线的变动状况和人口分布洛伦茨曲线的变动情况来考察河南省人口分布的集聚趋势。郑明媚(2006)构建了县域人口迁移的引力模型,选择县域内独立的居民区片为计算单元来评价乡镇的人口吸引潜力和人口最大可能迁移目的地分布,并以浙江省临安市为例展开了实证研究。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联合国《多种语言人口学辞典》给人口迁移下了一个为人们普遍接受的定义,即“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地理流动或者空间流动,这种流动通常会涉及到永久性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变化。这种迁移被称为永久性迁移,它不同于其它形式的、不涉及永久性居住地变化的人口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