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船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的改善的论文
船舶建造的定制性使造船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控制理论难以发挥作用。 本文对如何管理质量风险,确保利润目标,从质量成本管理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质量成本管理要聚焦于质量问题,是定量管理,动态管理,改善的策略,首先要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策略应对上层层递进地做好质量风险管理;其次要从质量意识、质量规范教育入手,发挥体系的保证作用,实实在在做好自主管理和精益质量管理;此外,更需要从售后、外购品、内部不合格等方面建立健全再发生防止对策体制。
当前,我国的造船企业普遍存在内在功力不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加快船舶信息化建设,降低造船企业的成本,可以加快我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步伐。船舶建造的定制性使造船企业面临诸多风险,制约了造船企业的效益,大批量生产产品的成本控制理论在造船企业中难以发挥作用。如何管理质量风险,控制质量成本,确保在承接订单时的利润目标,对造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对于造船企业来讲,如果没有或缺乏系统的质量保证,即使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增加营销手段、控制物品采购价格等方面下了功夫,但是还不能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质量保证应贯穿造船的营业、设计、生产、质量管理、售后服务、信息沟通等生产经营全过程。
有很多质量问题常常被我们轻视,从而造成质量损失。质量成本管理正是为了系统解决各种质量问题以减少质量损失。一般而言,质量成本就是与产品和服务是否合格相关联的成本:一是预防不符合要求而开展的调查工作所产生的成本;二是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所产生的成本;三是产品和服务因不符合要求所产生的成本。
造船企业应鲜明提出降本增效的成本控制理念,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成本定量、动态监测系统,持续改善公司质量成本,从而真正实现降本增效。
一、质量风险管理
质量风险分布在造船生产的全过程,属于造船企业的管理不善成本,是非增值作业,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从源头抓起控制风险源。对质量风险管理应从风险识别、评估、控制、策略对应等四个方面依次展开。
1.风险识别。船舶建造过程和生产环境的风险管理需要广大员工全面参与,系统收集各种质量建议并分类整理,融入风险因素的识别之中。另外,应召集与质量直接相关的各部门人员,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应用头脑风暴法识别工作中的风险源。
2.风险评估依据各部门提供的风险源识别清单,召集各部门领导及相关主管人员,根据以往在生产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及同行业曾经发生的一些质量事故进行评估,按照风险源影响程度分为三类,一类是重大质量风险源;二类是质量风险源;三类是轻微质量风险源。形成造船企业总的质量风险源清单,在后续的生产过程中不断完善、更新。
3.风险控制。对风险源信息及时通报,提示相关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予以注意避免。重点针对一类、二类风险源进行风险控制,将风险控制类型分为三类,一类是外部输入风险;二类是制造输入风险;三类是设计输入风险。针对三类输入风险制定详细的预防体系,主要实现途径为自主管理,建立风险控制数据库,实施风险信息共享。
4.策略应对。在船舶生产过程中,各相关部门根据风险控制数据库,将相关对策细化到作业基准、作业要领等生产指导性文件中,并实施对策效果评价,将质量风险管理按照PDCA管理手法实施闭环管理,以实现预期的目标。
二、重视质量管理基础和体系管理
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是质量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减少因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产生的质量成本,关键在于对产品生产过程的控制。
(一)质量行为意识教育
质量意识是指一个造船企业及其员工重视质量的程度,质量在其心目中的地位,是造船企业员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并支配其行为的关于产品或工作优劣程度的态度和信念,它对员工工作过程的质量行为起到引导和规范的作用。造船企业要发展,就离不开人,就离不开指导人进行行为活动的质量意识。
造船企业应提炼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其特有的质量理念、行为准则、价值观等,从而形成其特有的质量文化。造船企业通过质量文化的建设,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凝聚员工的质量意识,将质量目标、质量观念、质量行为根植于内心,引导全员为实现质量改进目标而共同努力。
(二)质量行为规范
众所周知,降低鉴定产品和服务是否符合要求所需的质量成本,取决于从市场调研、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制造、售后服务等若干环节,即质量职能落实和发挥的好坏。而落实与发挥又是通过一系列质量行为才能得以实现,所以只有通过建立适宜的、充分的、有效的管理模式才能从本质上确保质量行为得以实现。
要充分认识到质量管理模式的重要性,在充分分析造船企业质量成本的基础上,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不断完善基于ISO9001国际标准要求,建立的严格实施的全员、全过程、全造船企业参与,充分运用自主管理和精益质量管理等方式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
1.采用质量自主管理
质量自主管理要求自己做、自己检查、操作者控制工作质量。对产品而言,在向顾客提交前,造船企业内部应做到不设专门检查员进行检查,制造环节通过自检、互检、自检小组实施自主检查,质量部门的职能应是质量保证而不是质量控制。由于自主检查体制减少了专职检查环节,不仅减少专检时间,也大幅度减少专职检查员配置,从而极大地降低质量成本。
2.追求精益质量管理
精益质量管理是六西格玛关于作业系统相关理论方法和精益生产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作业系统质量、效率、成本综合改善的管理模式。随着近年来中国造船技术和管理能力的长足发展,造船企业应努力追求员工多能化、制造智能化、作业标准化、度量精细化、改进持续化。
(1)员工多能化
熟练是技术员工是造船企业最宝贵的财富,应努力培养员工“一专多能”,它是生产线上流水作业高效率的基础:第一,掌握员工的各种技能,培养员工的特长技能和其它配套技能;第二、根据需求合理进行人员配备与调整,实施动态管理;第三、改革配套的分配制度,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保护好“一专多能” 员工的积极性,引领其他员工的看齐意识。
(2)制造智能化
造船企业作为典型的制造企业,需要以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发展方向,加快向制造智能化转型,以提供足够的质量保证。
具体地讲,就是要将扩大机器人应用和实施生产线改造等智能制造手段作为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以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降低作业难度、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环境、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从而持续提升造船企业核心竞争力。
(3)作业标准化
作业标准化是把作业进行整理,使可能重复或经常重复的作业不致改变,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改善。通过标准作业,物品流程的方式、作业方法以及作业动作等均能得以极大改善。最大程度上消除了作业者技能上的.差距,以实现无论谁作业,几次作业,在同等条件下均能够以同样的作业顺序,达到同样的作业效果。
(4)度量精细化
一个精细的度量可确保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适应企业质量管理的预期用途,它对实现产品质量目标,防控由不正确测量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合格的风险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可或缺。
(5)改进持续化
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永恒的目标。造船企业应通过对持续改进方法的不断探索,开展针对质量相关的改善活动,包括QC小组活动、KPS活动、TQC活动、质量合理化建议征集等。
三、健全再发生防止对策体制
造船企业通过自身积累逐步建立、健全再发生防止对策体系,十分必要。
如果缺陷产品是由于船东发现的,那么处理成本就最高。如给船东赔偿并进行售后服务维修等,并且船东的负面宣传效应会损害造船企业的质量信誉;
如果造船企业内部自己发现缺陷并改善,那么成本损失的影响就会相对较小,但质量损失往往无法挽回;
如果造船企业自身建立再发生防止对策体制并对问题持续改善,那么因缺陷造成的质量成本将会最小化。
1.售后事项再发生防止对策
针对售后事项,结合造船行业特点,制定对应的改善方法,对售后事项按等级分为重大报修事项、指定担当部门事项、一般通报事项。对于重大报修事项及指定担当部门事项必须制定再发生防止对策,并在在建的船舶上进行水平展开;对于一般通报事项,需要责任部门经过再判断,判断是否需要制定再发生防止对策。
2.外购品再发生防止对策
根据外购品造成的经济损失、发生频次及对建造工程的影响程度等作为判断基准,制定再发生防止对策。
3.内部不合格再发生防止对策
一般地讲,内部质量损失在造船企业的质量成本中占比较大,但不像外部损失那样引起足够重视,有些造船企业甚至没有量化统计。造船企业应下决心打破职能部门间的壁垒,对内部不合格品进行全面监测,实施系统管理。通过建立内部不合格品处理系统,对内部不合格品监测,寻求改进的机会。同时,建立对应的评价机制,制定再发生防止对策,水平展开再发生防止对策。
通过再发生防止对策体制的建立与运行,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大幅削减质量成本。
在目前造船行业持续低迷的现状下,造船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都在致力于降本成本以提高效益,但认识上、方式上各异,相当一部分造船企业没有真正发挥质量保证的作用。造船企业为了防止在激烈的质量和价格竞争中被淘汰,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积极地改进质量和成本环境,将所有对利润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应划在质量成本中,用全方位的新的视角审视质量成本管理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