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胎降生:家庭的变化和影响 1 、家庭结构的变化。 在传统独生子女政策下,大部分家庭的结构是“2+2+1”的模式,即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孩子三代人构成,或者是“2+1”模式的核心家庭,即由爸爸妈妈和孩子两代人构成。在这种家庭模式下成长的孩子,毫无疑问成了全家的核心和焦点,他能够获得全家人的爱和关注。可是当二胎出生后,这种结构被打破,家庭里面的资源需要重新分配,孩子之间开始出现时间、物质乃至亲情上的竞争。 2 、家庭成员的变化。 二胎出生后,家庭成员的注意力更多放到年幼孩子身上。首先表现的就是主要抚养者照顾他们的时候比较多,老二和父母之间是一种完全依赖的共生关系。这时的“老大”基本上都在上幼儿园或小学,由于精力有限,家长们对“老大”独立的愿望会更强烈,因此常常会说“你现在是哥哥了,要懂事啊”之类的话,好像默认有了小的后,大的就会一夜之间长大。其次就是家庭里的其他人,比如亲戚朋友的态度和行为。家里来人时,大家都会习惯性的先看到小的或者抱小的,然后一圈人围着小的逗着玩笑哈哈,而这时“老大”可能就是很落寞的在圈外看着,心里在不断的呐喊:快看我啊,快看我,我也很好看。还有一些大人,喜欢对孩子恶作剧,我常常听到他们对“老大”说“哎呀,小可怜啊,爸爸妈妈有了妹妹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看到孩子吓得哇哇哭后大人们反而开心的笑了。网上有个新闻说的也是这种情况,后来”老大”趁大人们不注意时把老二从阳台扔下去酿成了惨剧。这其实是非常需要家长们注意的,大人一句简单的玩笑话,在孩子心里却投下一片阴影。 3 、“老大”的变化。 诸如以上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种种变化,二胎的降生给“老大”在心理、情绪和行为上都带来了影响。 我有一个五岁的小侄女,在她三岁的时候父母给她添了一个弟弟。弟弟出生后,她很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不让她喜欢的人抱弟弟。先是会拉抱着的人的手,后面就会哭,再后面就是伤心的走开。没办法后,她爸爸通常就只能一手抱大的一手抱小的。还有一个变化,就是在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否认自己“姐姐”的身份,会说自己是“妹妹”,自己比弟弟还小。问她为什么要做“妹妹”,她说妹妹更可爱,还可以吃很多东西。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发现,有了二胎后“老大”的心理世界发生了多么奇妙的变化。 首先,在认知上,“老大”会直接感到来自老二的威胁,产生被忽视、被抛弃的恐惧。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有一句话“婴儿仰望他的母亲,在母亲眼中看见TA自己”,用以说明孩子的存在感和自我认同来源于母亲的注视。当家庭里增加了一个小生命后,“老大”得到的关注和回应相对减少,对“老大”而言,会产生一种“失去自己”“没有自己”的焦虑和不安。因此,在情绪上,”老大”会变得敏感、脆弱,容易哭闹且时间更长不容易哄好,一有点不顺心就发脾气,和父母作对、吵架,还有就是明显的嫉妒和愤怒。表现在行为上,就是爱与老二争抢玩具、食物,甚至出手推打二孩。同时会出现一些退行性行为,比如原来明明自己能吃饭、穿衣服、刷牙,现在偏让父母来帮忙,以前能自己一个睡觉,现在也要妈妈搂着睡。一些学龄阶段的,在学习上可能也会出现成绩变差、不好好学的情况。这都是孩子在用他的方式吸引父母注意力,迫切需要父母关注的信号。 二、同胞竞争:同胞关系的本质 同胞关系是一个人生命中最早的人际关系,对我们长大成人后的性格、婚姻、工作都有深远影响。所有拥有二胎的家庭,都有这样一份期待,希望孩子能相互陪伴、相亲相爱,这其实是对同胞关系的一种美化,真正的同胞关系是“相爱相杀”的。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很形象的写出了同胞生死之争。从心理学上看,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是三角闭合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结合而有了孩子,孩子的出生也赋予男人女人以爸爸妈妈的角色身份,这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而同胞关系就不一样了,它是谁先谁后、谁长谁幼的序列关系,缺了一方另一方仍然能独立存在。所以,同胞关系蕴含着一种最基本的恐惧:即我的存在与否,或许都无关紧要。同胞间的竞争远比互助更趋向人的本能,早期的同胞关系也主要以竞争为主。 竞争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比较常见的就是因为吃的、穿的、玩的而发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家里有两个及以上孩子的,一般从小都会吵架或打架。表面上,两个孩子为了一个小玩具在争吵,但实际他们在为“自我存亡”的大事而争。如果这个时候父母出面阻止,并劝“老大”说“你是姐姐,你大些让着妹妹一点”,可以说在这场斗争中“老大”他失败了。长此以往,”老大”将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干一件事情:证明我比弟弟或妹妹强,我是值得爱的。通常从上高中后,孩子吵架打架的情况变少,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竞争消失了,而只是换了一种更为成熟、隐匿的方式进行。比如它会藏在学习成绩、考大学、找对象、找工作等各个方面的比较之中。虽然他们在这些方面可能会取得成功,但是这种同胞竞争的压力和“我是否值得爱”这个问题常困扰着他们,使他们活得不够自如开心。 三、 爱的平衡:从“同胞相侵”到“同胞相亲” 讲到这里,家长们也不要被吓到,因为同胞关系富有攻击的同时也是有温柔亲密的一面。孩子之间能相互支持,年长的可以照顾年幼的,彼此学习,互相模仿和认同,这些是从父母的亲子关系里得不到的。因此,如何平衡好对孩子的爱,使他们从“同胞相侵”走向“同胞相亲”,我主要想分享两点: 1、 公平又有差异的对待每个孩子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会害怕不能被公正公平对待。家庭里要让父母做到绝对的公平比较困难,只能说首先父母们要有这种意识,即使生了二胎后, 在时间上对“老大”的关注和陪伴不能少 ,因为妈妈的精力主要放在照顾小的上,这个时候爸爸或其他的家人就需要给与更多支持、积极分担养孩子的一些事务。 在物质上如吃穿用等方面也尽量做到公平。 有些家庭生了二胎后,经济负担可能会加重,买东西会优先考虑给老二买,而不给“老大”买,或者觉得”老大”长大了不需要事事和老二一样,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我有个朋友曾经就抱怨说,自己姐姐每次回老家,父母都会做很多好吃的菜,并且提前给姐姐把床都铺好,而自己回老家呢父母就随便应付一下,床也没给铺,感觉父母更疼姐姐一点。其实她的父母听她这样说,心里也觉得很冤,手心手背都是肉,肯定都是爱的。只是他们认为姐姐回老家次数比较少,难得回来一次就准备的更好点。而我朋友回来比较多,就随意了一些。可见,同胞间的竞争一直是持续存在的,虽然孩子大了,甚至成年了,但是对父母爱的争夺却从来没有停止。还有就是在教育孩子时要做到公正公平,不偏不倚,而不是对“老大”这样的要求,对老二又是那样的要求,没有一个统一标准。 最后是在公平的原则上,差异化养育孩子。 大部分人应该都有过这样的苦恼,家里永远住着一个“别人家的孩子”。二胎来了后,这样的孩子家里又出现了一个。父母们不再像第一次做爸妈时那么慌张了,很自然的他们会把养第一个孩子的经验迁移、复制到第二个孩子身上来,那么在两个孩子之间,难免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比较。比如“这个孩子睡觉更乖啦”“那个孩子更好动调皮啦”“老二比老大更早学会说话走路,老二更聪明啊”之类的话。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不会有两个养出来一模一样的人。适当的比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而简单粗暴的比较,只会让两个孩子的关系更加紧张,优秀的会感到自豪,差点的会形成对自己不正确的认知,长期以往,孩子就会缺乏自信,做事畏手畏脚,害怕尝试新事物,害怕失败。 2、 看到并理解尊重孩子的想法和行为 年幼的、更无助的孩子由于能得到父母更多的关注、照料和身体亲近,这对“老大”来说是一种身份的吸引和对退行的诱惑,因为这是“老大”需要去克制的。在这种情况下,二胎出生后,家里“老大”出现嫉妒和羡慕,行为退化、表现幼稚及攻击行为,是比较正常的一种现象。可是我们有些家长,看见“老大”欺负老二时,通常的反应是着急、愤怒,并对“老大”加以指责批评,像“你现在长大了,怎么能打人”“你再打弟弟,妈妈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都会出来,更为严厉的父母甚至还会对孩子进行惩罚;如果是孩子发生退行行为了,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不懂事,然后又是进行一通教育。这不仅不能让“老大”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会使TA心生委屈,日后更频繁的去做这些事。前面我们说过了,这都是孩子求关注的一些信号,父母应该给予孩子一定的退行空间,耐心与孩子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并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经常、直接向老大表达你对他的爱。 每个家庭都有序位,孩子之间也是这样,先出生的要排在前面。只有大的被尊重、被看到,他才能够感受到爱;当一个人不缺爱,才有爱给到别人,弟弟/妹妹才能感受到哥哥/姐姐的接纳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