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篇二 《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 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出现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高校的重视。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包括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因素等。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和校园文化建设,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不断探索改善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 措施 。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影响因素;改善措施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青年阶段,由于自身生活阅历的不足和知识的缺乏,加之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许多大学生在进入校园之后都会感到尴尬、困扰和烦闷,日积月累形成了心理障碍,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更是关系到整个社会素质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和消除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养成,成为高校迫切关注的事情。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情况 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不稳定阶段,虽然大部分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由于面对着新的学习环境和交流环境,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矛盾和冲突,因而形成了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新环境需要重新适应,大学生刚刚脱离高中紧张的学习生活,同时也离开了父母面面俱到的呵护,来到了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无论是学习环境还是生活和 人际交往 环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种突变,一些大学生无法很好的适应,遇到问题更是无法处理,造成心理的压抑和郁闷,久而久之得不到发泄,就会形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形成抑郁症和迫害症等心理疾病。 新的人际关系需要重新维护,大学生的生活圈子造就了一批新形式的人际关系,他们不单单是学习的伙伴更是生活的伙伴,新的人际关系需要新的方式来维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的交往能力,合作意识差,在社会交往中无法做到沟通合作,因此倍感精神压力,逃避群体自我封闭,陷入孤独的进退维谷的状况。 无法认清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生都是怀着美好的憧憬准备开展校园生活的,但是现实中往往有许多不如意,这时,一些学生采取消极的避世心态,甚至是妄自菲薄,不思进取;另一些学生却妄自尊大,自命清高,愤世嫉俗。这样无法达到心理的平衡,形成万念俱灰或玩世不恭的心态。 在象牙塔下的大学生抗压能力差,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茁壮成长,承载着父母无限的爱意,寄托着无限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面临着挫折和压力,容易束手无策,抗压和抗挫折能力差,无法自我调节心理压力,形成焦虑、抑郁、叛逆和自卑等不良心理。 网络诱惑下无法形成学习动力,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上受到一定的督促,但是不同于高中的学习,大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一部分学生将时间用于自我提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将时间用在了网络上,沉迷游戏和网聊,影响了学习,甚至产生厌学的心理,无法解决学习的困难。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加入了WTO,在这种剧烈的社会变革下,很容易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和 思维方式 产生影响,而大学生更是处在心理发展不稳定的阶段,面对大量涌入的新鲜事物和新鲜信息,社会阅历浅的大学生受到的心理冲击更加强烈,对于心理的影响也更大。同时,现如今大学生 毕业 之后的就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国家统一分配到现在的自主择业,大学生投入了社会的竞争中,使得原本的优越感荡然无存,造成心理失衡,倍感竞争的压力,对前途的未知感到恐惧,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方式,造成了学校一切的标准都以成绩来说话,过分的注重学生的智力的培养,而往往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问题,这种重分数轻能力,重集体轻个人,重理性轻感性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素质,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高校应该加强自身对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关注,提升认知,加强教育。 大学生一般都处在十七、八岁期间,正是青年中期时代,这是一个心理变化最为激烈的时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很容易造成情绪的不稳定。同中学相比较,大学的生活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远离了父母的陪伴,一切生活都要自立,这对于那些依靠父母形成习惯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新的挑战,而处理不当就会形成各种心理压力;大学生活将会面对更加复杂的人际关系,身边都是来自不同地区、风俗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这给同学之间的相处造成了困扰,而一些大学生选择了沉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不参加社会活动,久而久之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情感问题开始困扰着大学生,大学时期是情感萌动的时期,而自身的经验不足,加之没有正确的引导,使大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恋爱观,出现一些三角恋、单相思甚至是被动恋爱的问题,导致严重的情感压力,最终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措施 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1、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系统化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是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 渠道 ,必须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的教学体系,列为高校公共课的正规课程。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在正常的授课当中穿插着思想健康的教育,全面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需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化而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要系统地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和健康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的规律,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 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想结合可以有效的减轻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自我认识,适应新的环境。所以一方面要学校重视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投入;另一方面要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因此应该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还有利于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 4、定期开展校园学生心理健康调查 定期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可以有效的掌握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状态,加强引导,使学生在心理问题的早期,早发现早治疗。 重视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大学生自身要学会正确的自我认识,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度的释放自身的压力,提高抗挫折的能力;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劳逸结合,科学作息,健康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学会自我调节,调节自身的情绪和适压能力,正确的面对现实,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去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参考文献】 [1]__国,宋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体―载体双赢”模式探讨[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5). [2]唐柏林. 科学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作者简介】 张建英(1970-)女,德州学院外语系辅导员,高级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论文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结业论文2000字 3. 心理健康对大学生的影响论文 4. 浅谈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
[论文摘要] 文章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并提出解决方案。主观方面,文章认为学生英语基础,英汉两种差异及背景知识缺乏是学生写英语作文难的主要因素;客观方面,写作教学时间在整个过程中所占比例偏小,师生比不平衡也影响了学生英语作文的写作水平。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其中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想,描写事物的最基本的语言活动。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写作可谓是最难的一项语言技能。然而写作却最能反映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只有通过写作才能知道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英语的拼法,词的用法、语法和标点符号,才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大学英语教师,笔者却发现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写一篇英语作文可谓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通过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非英语专业本专科学生的英语作文的观察,认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写作的因素可以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去分析。 1.主观方面 学生英语语言基础薄弱,词汇实际运用能力不强 学生之所以在英语写作时,费尽周折而仍然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往往并不是由于他们的思维不敏捷,表达愿望不强烈,而是由于他们处于语尽词穷的困境,常常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把自己的思想用英文明白地表达出来,就放弃了许多有一定内容和深度的想法,转而去写他们认为可以用英语表达的简单的思想。另外,许多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时只注重单词的拼法和对应含义,没有真正理解词汇的用法以及语用意义,选词造句面临很多困难。其结果是写英语作文时先用汉语打腹稿,然后借助《汉英词典》逐字逐句地成英语,却由于没有准确理解词语用法及涵义常常选取一些生僻的、甚至连教师都不敢轻易使用的难词。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据自己对英语一知半解的理解“造词”,创造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词语如:“watchsister(表妹)”、“ look light(看轻)”。批改学生习作时, 像这样的情况真是屡见不鲜。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应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乌永志 2000)要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掌握足够的词汇量是前提,准确掌握词的含义是基础,写出语法正确、合乎英语习惯的句子是目的。因此教师必须从抓语言基础训练入手,狠抓词汇、语法教学。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大纲对词汇的要求,加强词汇学习策略,特别要抓好复用式词汇教学。课堂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的能力,完整地掌握词的指示意义及它与其他词之间的语义关系。同时也应多组织有意义的句型操练,并多做合并分解句子练习,从简单到复杂,逐渐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 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方面的差异了解不深刻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中生受十几二十年汉语思维的影响,写出来的文章经常不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完全是沿用汉语思维方式,把汉语逐字逐句译成“汉化英语”,让读者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 针对此问题,教师可指定一些结构清晰、文字简洁的文章或常用句型让学生背诵。中国有句古话,叫”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作”。同样,要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首先应该熟读和背诵一些句型和短文,增强语感。大量的背诵和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若有大量的现成语言积累在脑海里,自己写起文段来,就可以做到脱口而出,水到渠成,再也不用为该把哪个词放前边、哪个词放后边而犯难了。 文化背景知识欠缺,写作时无从下笔,内容空洞。 常听有些学生说:“我就怕作文,一提笔就头疼,总觉得没东西可写。”有的干脆说:“我真不知道该写什么,从何写起。蔡惠萍(2006)也发现,的学生在写作时都面临不知如何下笔或不知应包括哪些内容的问题,写出的文章经常是记流水账,整篇文章主题不鲜明,读者看完后完全不知作者想表达什么。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对作文理解不深刻,缺乏文化背景、综合常识,因而对主题进行论证时,想不出好的例证来。 笔者认为教师可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深度挖掘题材内容, 改变以往学生“无从下笔” 或“言之无物”的状态。例如在读写课堂教学时,可就文章所涉及的背景知识和话题给出一些问题和侧重点,发动学生自己查资料。这样做既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所学文章背景知识,又可锻炼阅读能力和文字提炼能力,还可以为写作练习积累素材,可谓一举三得。 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多读书,以达到多接触目的语的目的。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认为决定习得的关键是接触大量可理解的、有趣又关联的目的语。(刘海量,刘亚宁1999)外语写作技能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而阅读又是外语学习者获得可理解性输入,进行知识积累,提高语言技能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源泉。 2.客观方面 写作教学时间在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所占比例偏小 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课时设置一般为每周4学时,其中一学时要用于学生听说能力训练,写作教学没有专门的课时,这就导致写作技能培训只能在综合阅读课上进行。虽然读写教材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但内容不免有些支离破碎,教师和学生都难以把这些零散的.知识连成整体,学生学了之后仍然无法掌握整体的、系统的写作技巧与知识。 对此问题,笔者认为教师完全可以让读写课程为写作教学服务,将课内阅读和写作相结合,即促进和加强读与写的结合。课堂上教师应加强以写作为目的的阅读教学,就地取材,选用课文中优秀的段落作为范文,进行讲解、分析,并让学生就阅读所涉及的topic谈谈自己的看法,按照范文的写作模式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 师生比严重不平衡,教师无法顾及到每一位学生 近年来,由于大学扩招,学生总数量都急剧增多,班级人数也随之增加,而教师的数量却没有大幅度增加,师生比严重失衡。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笔者所带班级学生少的有60多名学生,多的甚至上百名,课堂上根本就没有时间与每位学生进行基本交流,更谈不上深层交流。而技能训练的方式与其他技能训练不同,常常需要教师与学生充分交流,及时发现及改正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困难。 对此,大学英语任课教师应充分认识自己在写作教学中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首要的是改进评阅方法。传统教学中,教师都被认为是二语写作教学的权威主导者,评阅学生习作时常常是面面俱到,拼写、用词、语法、书写等,学生的作业本经常是满堂红。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完全依赖教师对他们作文的评改,直接把教师的评改当成自己的作品,拿来背诵以应付考试。语言学家彭尼(Penny Ur)在他所著的《写作的反馈》(Giving Feedback on Writing)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能是语言及对学习的支持和鼓励。纠错是语言指导的一部分,但做的过分就会令人丧气、意志消沉。过程写作法( process writing)强调写作是一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际活动。因此,教师在学生习作评阅时,要不改或少改错误,重点放在肯定学生作文的优点上,如标出准确的用词、精彩的句子、思想的亮点等。对于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非常明显的错误,教师可以指出,由学生自己改正。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又减轻了教师批改的负担。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教师评述等方式提示学生语篇方面的不足,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二语习得者的语言属过渡性质,学生犯错是进步的阶梯,是不可避免的。通过大量接触正面的语言输入,随着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错误会自行消失。 大学英语课堂依然存在应试 由于四、六级考试和研究生入学考试多项选择题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往往和学生一样,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语言选择题的训练上, 大搞题海战术, 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英语成绩。而客观上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渐进式的, 仅仅通过范文讲解和简单的写作练习很难有明显进步, 所以教师往往较少顾及费时费力又不易见效的写作教学, 写作依然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3.结束语 最后,笔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讲,适当地进行写作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光大谈写作,而从不去动笔写,是写不出好作文的,所谓的熟能生巧就是说的这一点。可以让学生采用写日记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也可以就不同的题材,自拟题目来写或者就某篇课文来扩写、缩写、改写等,这些都可以用来练练手笔。也可以要求学生随读、随学、随写,读有所得,学以致用。 另外,教师在要求学生写作文时自己也要经常动笔写。教师如果不写文章,教学中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切实理解学生写作时遇到的困难,而且不能把英语写作技巧生动,有效地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 参考文献: [1] 刘海量,刘亚宁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基本构想》《与外语教学》(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 1999 年第8 期(总第123 期). [2] Lew is, M. Giving Feedback in Language Classes [M ]. People& s Education Press, 2007. [3] 马广惠,文秋芳. 大学英语写作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 , (3) . [4] 乌永志 《英语写作常见问题分析与训练》《外语教学》2000年7月 第21卷 第3期 [5] 蔡惠萍,方 琰 英语写作教学现状与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09. [6] 朱秋娟 《对比研究教师行为与学生需求——探究写作评改中的教师反馈》(语刊外语教育教学2010年第11期). [7] 黄玉华 《“以写促学”模式在大学中的实施》(科教文汇 ). [8] 郭晓莉 《从大学生英语写作错误看写作教学改革》河南大学学报(科学版)第44 卷第6 期 Vol. 44 No. 62004 年11 月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Nov. 2004.
政治是社会交往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社会交往不断趋于规模化、标准化、程序化、清晰化、精确化和条 文化 的结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 一、论文格式必须包含如下六大要素: 论文标题、论文作者署名及其单位、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英文关键词、论文正文,最后是论文的参考文献。这是论文格式的六大要素,是任何论文都必须要包含的内容。 此外,在不同学术领域,其论文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比如论文致谢、论文封面以及 毕业 论文要写明指导老师等。 最后,不同的学术研究或者编辑出版机构,对论文格式也有自己的一些要求。 二、论文内容必须按照论文格式要求进行编辑排版: 论文除了要包含如上六大要素之外,还有按论文格式要求对论文内容进行编辑排版,比如纸张大小、标题居中、段落缩进、列表编号、字体字号等。在信息化时代,这个要求更为迫切。 论文格式化之后,内容条例清晰,结构一目了然。 政治论文参考文献 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在民族国家作为国际交往和处理国内事务首要主体的条件下,国家安全尤其是政治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衰,而且直接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和福祉。当前中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维护政治安全,保持政治稳定,对于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对于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安全及其影响因素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国家主权、领土疆界、民族尊严、意识形态、价值文化、国家制度和权力体制等方面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自主,并免受各种干扰、侵袭、威胁和危害的能力和状态。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最根本的象征,是国家利益的最高目标。只有当政治安全获得保证的条件下,才能有效地谋求和维护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生态等其他领域的安全。一般认为,政治安全的内涵主要包括国家主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政治秩序安全等四个要素。对于中国来说,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实现政治安全的根本保障。政治安全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领域的安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中经济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组成部分),对政治安全产生着尤为重要的影响。 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出了问题,政治也会出问题。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看,在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情况下,由天灾导致的饥荒和民不聊生,往往会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从西汉末年直至清朝中后期,历史一直围绕着经济领域的治乱循环为轴心旋转着。即使是现代社会也难以逃出这条铁律的规制。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印尼经济陷入困境,引发政治危机,导致统治印尼32年的苏哈托政权于1998年倒台。同样,南美的庇隆、皮诺切特、藤森等政权兴衰乃至苏东剧变,其动因也都在于经济领域的危机。有鉴于此,邓小平在 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 经验 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等论断,明确指出了经济发展对于保持政权稳定和政治安全的决定性影响。当然,另一方面,政治安全问题也可能反作用于经济安全领域,这在苏东剧变以来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近年来的泰国、菲律宾以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等国家的现实政治中都可以找到很好的反面例证。总之,在思考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关系时,完全可以将其视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在国家安全领域的投射。 意识形态既是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任何一个政权,除了依靠国家机器和经济利益两手来维系,统治阶级倡导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能否为多数民众接受和尊奉,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重要因素。清代学者龚自珍有句 名言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说的就是政治文化、意识形态对政治安全的重要影响。毛泽东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是要先造成舆论,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或执政阶级而言,能够产生立竿见影功效的是暴力工具和直接与民众自身相关的经济利益要素,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可能是最不容易引起足够重视的政治安全要素,因为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反映出来的,需要长期持续的资源投入和对政治文化、社会舆论前沿的跟踪和引导,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执政集团丧失政权是始于丧失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或公信力。 二、人民利益与政治安全 决定一国政治安全的根本因素,是人民的拥护和支持。那么,一个政权或执政党如何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呢?说到底,就在于它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和福祉。如果能带来利益,人民就拥护,政权就巩固;如果会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就反对,政权就不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发展中加深对这一规律的认识。 1949年以前,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国内政局不稳、战乱不止,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颠沛流离。摆脱任人宰割的屈辱地位,结束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是中国人民的最大利益之所在。谁能带领人民实现这个任务,谁就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得到了人民的拥护。所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国家统一、政局安定以后,就要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国民经济得到快速恢复发展,整个国家呈现出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局面。但由于受特殊的国际环境影响,加上极“左”思想在党内泛滥,党的八大制定的正确路线没能得到有效贯彻。运动接连不断,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了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够稳定快速发展,国家政治安全,从根本上讲,还是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各项政策。 在人民富裕起来的同时,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持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在中国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使人民富起来的历史使命,继续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致力于解决富起来以后出现的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蔓延等问题,保证社会公平,实现共同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党的建设的创新发展,也是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创新发展。 如何在国家发展和人民富裕起来以后,让社会更公平、更和谐,人民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问题难度更大,任务更艰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庆祝建党90周年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解决好经济社会发展起来以后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在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只要始终坚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防止党员干部脱离群众,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已经成为了全党上下的共识。 通过上述不同历史时期党中央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找出一条贯穿其间的红线——在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体系中,以人民利益为最根本出发点,是党始终没有动摇过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党才可能克服那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在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的人民性本质的前提下,不断夯实政治安全的基础。 三、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 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可以按矛盾性质分为两大类: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包括西方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国内颠覆势力和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又可以分为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以及人民群众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问题。 显然,当前影响中国政治安全的重要因素,是人民内部矛盾。在改革开放30多年时间里,中国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走过的道路,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使矛盾和问题在短期内集聚。应该说,这些矛盾绝大多数是由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引起的,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导致的,都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虽然这些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但如果不能引起重视并及时予以化解,就有可能不断积累甚至激化,同样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影响中国的政治安全。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政治安全的一项根本任务。 而在人民内部矛盾中,对政治安全影响最大的,是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所谓的干群关系、党群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从根本上讲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具体单位、具体问题上干群矛盾、党群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善于体察民情,及时发现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并努力做好工作,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及时化解人民群众的不满和情绪。只要党和政府真正信任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就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即使工作中有缺点和不足,也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谅解。 为了防止党夺取政权后蜕化变质,重蹈历史上封建统治者的覆辙,中国共产党人很早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问题进行了探索。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进行了著名的窑洞谈话。黄炎培提出,共产党如何跳出“其兴也浡焉,其衰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毛泽东看来,社会主义国家保证政治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民主。毛泽东在窑洞谈话中提出民主,实际上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人人起来负责。就是要真正让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这也是真正的民主的含义。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也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的十七大 报告 也明确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讲话中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正确道路。” 第二,人民监督政府。现代国家,特别是对于大国来说,除了在基层和一定范围内实行直接民主、协商民主,在整个国家层面,主要还是实行间接民主、代议民主,即人民通过行使选举权,将权力交给选出来的政党和民意代表,由政党组成政府,来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任何国家要发展、要稳定,都离不开政府,离不开公共权力。但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腐化变质,损害人民的利益。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英国学者阿克顿提出:权力导致腐败,失去有效监督的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古今中外无数的事例证明,不受约束的权力,是腐败和暴政的根源,也是影响政治安全的根源。让人民监督政府,用权利制约权力,是防止权力腐化变质,危害人民利益,进而影响政治安全的最有效办法。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从中国的现实看,权力腐败、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严重损害了群众利益,已经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是当前社会矛盾尖锐、群体性事件频繁发生的根源,并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遏制腐败,跳出历史周期律,确保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安全,说到底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对于当前的中国来说,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解决权力来自人民同时又服务于人民的问题,解决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问题。一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要满足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真正把宪法和法律赋予人民的民主权利落到实处。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 渠道 ,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二是要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制约权力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方面是以权力制约权力,强调政权内部的分权制衡;另一方面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用人民的权利制约政府的权力。为此,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有益经验,更要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健康发展的保证。这里特别要强调两点:一是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并不矛盾,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从历史和现实看,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从根本上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领导中国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从中国正处于剧烈变革的情况看,要保持政局稳定,更需要一个有权威、有力量的政党来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二是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中,是否有效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是衡量党的领导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党的领导下,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坚持依法治国,不断提高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是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成功的现实路径,也是确保政治安全的关键所在。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看了“政治论文格式参考文献”的人还看: 1.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 参考文献学术论文格式要求 3. 标准学术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模板 4.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国家标准 5. 2017届高校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6. 参考文献格式学术论文
298 浏览 2 回答
224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87 浏览 3 回答
83 浏览 3 回答
116 浏览 4 回答
96 浏览 4 回答
187 浏览 4 回答
190 浏览 3 回答
274 浏览 4 回答
340 浏览 3 回答
342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5 回答
320 浏览 5 回答
124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