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动机羽毛球是一项动作精细,技战术复杂多变,对抗激烈的竞技项目。当今世界羽毛球运动水准已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准,它不仅要求运动员具有成熟的技术,灵活多变的战术,而且更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可见运动员的心技体的统一,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好的成绩,来源于科学的选材与科学的训练。目前,世界各羽毛球强国均积极从事羽毛球的科学研究,但很多研究都停留在一般的水准上,如对运动员的体型、素质的研究,对运动员的技战术的研究等[1]、[2],而对羽毛球的体能训练方法与手段的研究较少。目前,有关羽毛球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技术训练,体能训练,心理素质的训练等,这些训练的方法对羽毛球运动是十分重要的。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羽毛球运动水准,为羽毛球运动员提供扎实的、雄厚的体能基础,本研究着重研究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问题。第二节研究目的羽毛球的训练是一项集心技体于一体的运动,因此,在训练时,首先必须了解羽毛球运动的体能,心理素质特点,并尽量在训练中做到,既训练体能,又培养心理素质,同时又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准。体能的训练方法很多,但真正既能提高羽毛球运动技术水准和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却不是很多,为了探索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有效方法,首先必须了解和分析羽毛球体能的生物学特点,如羽毛球比赛对人体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羽毛球运动员在比赛时疲劳与身体机能下降的特点,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分析当今世界羽毛球的发展特点,探索羽毛球比赛时所需的身体素质。2.分析羽毛球比赛时的时间结构,测试羽毛球比赛前后运动员身体的生化变化,探索运动时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特点。3.分析有关羽毛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并寻找出一些既能提高体能,又能培养心理素质,更能提高技战术的有效的训练方法。注1:羽毛球女子单打后场接发球技术运用的分析,李志锋,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3年第7卷。注2:羽毛球女双高水平运动员失球的一般规律,何年平,上海体育学院学报,93年第17卷。 第二章文献探讨 本章将根据羽毛球运动的体能特点,划分羽毛球运动的技、战术风格、羽毛球比赛的时间分布,羽毛球训练手段的分析等进行探讨。第一节羽毛球比赛的技术特点的发展快速、进攻,是球类运动发展的共同规律。自有羽毛球运动以来,在一般相当长时间内形成了传统的〝移、准〞的打法 [3] 。在亚洲盛行后,随着羽毛球的发展,世界羽毛球技术迅速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准。尤其是在六十年代初、中期,中国羽毛球队从学习桌球技术中得到启发,以快为核心,突破羽毛球手法、步法的研究,探索并总结出一套在比赛中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进入八十年代,世界羽毛球技术在快速进攻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4]形成〝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近年来,国内外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术风格的确发生了新的变化。中国羽毛球选手韩健以其坚定的意志,摸索出来的变速、准确控制落点、拉开四方球结合突击进攻的打法,屡建战功。印度的普拉卡什、丹麦的英登是在他们全面、熟练的技术基础上加强了速度和进攻,使他们的技术水准突飞猛进,成了重大国际比赛中的有力竞争者 [5]、[6] 。为了更有效实现一定的技术风格,研究者运用了生物力学的手段进行科学的分析,王禾等对 [7] 。陈庆宏等利用高速摄影机,以96格/秒从正面定点拍摄羽毛球运动员的大力扣杀,分析大力扣杀的速度、高度的角度,分析了大力扣杀技术中击球臂动作,从而找出影响大力扣杀速度、落点的因素 [8] 。第二节羽毛球比赛的时间分布与特点羽毛球比赛中,运动员的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特点是属何种类型?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素质,体能有何关系?这些均是羽毛球比赛时必须解决的问题。从80年代开始,许多学者均对羽毛球比赛的特点进行分析。大陆谬素�等对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羽毛球技术风格的生理学基础进行研究[9]。并分析了比赛时间结构与能量代谢的关系。郑元旦研究比赛的时间结构,并提出羽毛球体能训练手段的选择[10]。郑元旦的研究表明,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是由短时间的一次高强度运动与短时间的间歇交替组成的,运动密度很小超过45%,多在26%与45%之间。在这个密度里的运动时间是由几十个到一百多个段落组成的,其中1至10秒的段落占80%左右,只有20%左右是持续11秒以上。这种比赛的时间结构方式决定了能量代谢的特点。在短时间的剧烈运动中,肌肉活动的能量主要靠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分解。在ATP-CP未能耗尽时,又得到间歇的恢复,如此反复,直至比赛结束。同时要提高羽毛球运动能力,就必须提高ATP-CP的供能能力以及有氧代谢能力。第三节羽毛球训练手段的分析运动员的意志、作风、临场的心理变化以及技术体能的状况和战术的运用等,与比赛的胜负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也是相互影响的。而其中的体能,对技术的发挥,战术的运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许多研究者均把主要精力放在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的研究上。大陆谬素�通过研究羽毛球各种训练手段的血乳酸变化探讨羽毛球的专项体能训练[11]。谬素�测定了接四角球、杀球上网、步法练习等训练手段的血乳酸,提出了通过多球训练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的训练方法。大陆生化学者林文弢等在研究羽毛球运动员的多球训练,提高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方法[12]。林文弢的研究发现,在羽毛球多球训练中,球数与组合的不同,训练专项体能的目的也不同,如采用10球×20组(组间间歇30秒),可提高运动员的磷酸原(ATP-CP)的供能能力,提高运动员的速度素质;采用20球×10组(组间间歇40-60秒),或50球×4组(组间间歇1-分)的多球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糖酵解供能能力,提高其速度耐力。如果在多球训练中配合技、战术等的训练,则可达到羽毛球心、技、体能综合训练。大陆程勇民等通过研究中国羽毛球运动员的体能现状与运动成绩的关系后指出,中国羽毛球成绩的下滑与运动员体能下降关系十分密切[13]。从而提出了在原来传统训练方法基础上,结合200-100-50--50×(6+2)形式的变速跑,能有效地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专项耐力。第四节名词解释一、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是生物化学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运动生物化学是研究运动对机体化学组成的影响和运动时物质代谢的特点及能量转变规律的一门新学科。运动生物化学为训练科学化提供依据 [14] 。二、磷酸原供能在运动生物化学中,磷酸原主要指三磷酸腺甘(ATP)和磷酸肌酸(CP)。由ATP和CP为肌肉收缩提供能量常称为磷酸原供能(或ATP-CP)。磷酸原供能的时间较短,在大强度运动中,维持6-8秒,但输出功率是最大的。三、糖酵解供能糖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成乳酸,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常称为糖酵解,由糖酵解产生的能量,使肌肉做功,这种供能称为糖酵解供能。糖酵解供能的高峰期为45秒,输出功率仅次于磷酸原供能。四、血乳酸血乳酸是糖无氧酵解的最终产物。通过血乳酸的含量,可评定运动员强度及运动中的代谢特点。血乳酸的正常值常为2mml/L。血乳酸值随运动强度的加大而增加。五、羽毛球的时间结构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常分为回合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比赛从发球起至死球为回合运动时间,从死球起至下回合的发球前为回合间歇时间。羽毛球比赛就是由多个回合的运动和间歇组成的。第五节研究范围为了更好地分析羽毛球体能的训练方法,为羽毛球的科学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本研究首先必须调查和分析近几年来世界羽毛球发展的特点,测试和分析羽毛球各种体能训练方法的结果,测试和分析羽毛球国内外比赛的时间结构及比赛前后的某些生化指针的变化。注3:魏协森,各国羽毛球运动员力学分析,中国体育科技,91年增刊。注4:坚持快攻,发展快攻,扬人遂,中国体育科技,83、15期。注5:关于我国羽毛球运动技术风格的探讨,傅汉询,中国体育科技,1983、15期。注6:谈谈短杀的运用和发展,尤广礼,中国体育科技,1983、15期。注7:搓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王禾等中国体育科技,1983、15期。注8:大力扣杀技术的运动学分析,陈庆宏等中国体育科技,1990、15期。注9:实现我国羽毛球比赛技术风格的生理学基础,中国体育科技,1986、10期。注10:比赛时间结构及能量与速度耐力训练手段的选择,郑元旦,中国体育科技,1990、10期。注11:对发展优秀运动员专项生理机能探讨,谬素�等,中国体育科技,1990、10期。注12: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林文弢等,武汉体院学报,1996年第3期。注13:中国羽毛球运动员体能现状,成因及度策研究,程勇民等。注14:运动生化原理,冯炜权着,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三章研究方法与步骤第一节研究对象1.研究对象为左营训练中心羽毛球选手21人,男10人,平均年龄为±岁,平均体种±公斤;女11人,平均年龄为±岁,平均体重为±公斤,平均训练年限为±年。2.同时通过跟踪测试或录像观察法研究参加92年奥运会羽毛球比赛,国际〝美孚杯〞邀请赛,92年奥运会羽毛球决赛的羽毛球运动员。3.文献研究法主要搜集近20年来大陆与我国有关羽毛球技战术分析和科学训练的论文。第二节研究方法一、羽毛球运动员一般身体机能测试在一个训练周期中,选择早晨,运动员未起床前,抽取受试者指尖血液,分析测定其血乳酸等生化指针。二、羽毛球训练的生理生化测试选择训练周期某些训练日,结合训练中有关体能训练及技战术训练的计划,分别于测试前、后抽取受试者的手指指尖血液,测定血乳酸,并在每个训练手段结束后用以上的方法测定血乳酸,用PE3000心率遥测仪追踪训练全部过程的心率。三、羽毛球比赛情况的统计分析通过现场观察统计和录像带观察统计的方法,跟踪测试国际全国羽毛球比赛共57场比赛,用秒表进行测定统计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在统计的同时立即记录统计表。四、生理生化指针的测定方法(一)心率的测定在运动前后及训练方法手段使用前后测定心率,运动员胸部携带Polar心率发射器,将运动手腕部带心率接收表,设定每5秒记录一次心率,每次均贮存于心率接收表中,并及时通过遥测心率系统将全部心率打出,心率的分析情况及分光统计均由计算机完成。心率遥测仅采用芬兰的PE3000心率遥测仪。(二)血液的收集选择运动员的非握拍手,在指尖用75%酒精消毒后,采用一次性采血针穿刺指尖,抹去第一滴冒出的血球,再定量收取指尖末梢血液。(三)血乳酸的测定用抗凝毛细管取受试者手指指尖末梢血液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桌上干式生化分析仪(日本产EKACHM DT SYSTEM)分析血乳酸的含量。 第四章结果与讨论第一节当今羽毛球比赛的特点50年代印尼选手陈友福以快速的下压擒网争取主动的打法,取代了当时流行的拉吊打法。60年代中国的〝快、狠、准、活〞的技术风格以绝对的优势压倒各路羽坛劲旅,被喻为无冕之王。70年代印尼又在〝快〞字上作文章,发展了劈杀和双脚起跳扣杀技术,从而几乎垄断了当时世界羽坛。80年代〝以快为主、以攻为主、以我为主〞的战术指导思想又使中国独占羽坛鳌头。可见,〝快〞是羽毛球运动的核心。一、当今世界羽坛的比赛特色1.羽毛球风格的雏形:以英国为代表的防守型打法原始的羽毛球运动也称毽子板运动,源于英国,1883年英国的14家羽毛球俱乐部组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羽毛球协会,重新修订了规则和规定了统一的场地标准,并于1899年举办了首届全英羽毛球锦标赛。1870年到1934年间,羽毛球运动先后在欧洲、亚洲、美洲的一些国家普遍开展起来,其中以英国运动员的水准最高。这一时期羽毛球水准普遍较低,打法较为简单,主要是以打四方球为主。这种打法球速较慢,运动员在打球时重心低,技术动作很大,主要以稳和防守出色取胜,从而形成了最为原始的以控制落点和打四角球为主、侧重防守的〝慢、稳、守〞技术风格。1934—1947年间,英国、美国、加拿大、丹麦等欧美国家的选手称雄于国际羽坛。2.羽毛球风格的革新:以印尼为代表的快速进攻性打法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东南亚国家的羽毛球运动开始崛起。这一时期,印度尼西亚选手革新了以往的〝慢、稳、守〞打法,在稳的基础上结合突击扣杀,加强发球、回球的攻击性,加速球速,提高了进攻性的高、吊、杀战术水准,球的落点也控制得当,突出了〝快〞和〝准〞两字,从而开创了亚洲人称雄国际羽坛的新时代,印尼的陈友福是第一个使用快速打法的运动员,用快制慢较为成功。从1948年到1979年的11场汤姆斯杯赛中,印度尼西亚队获得了7界冠军,马来西亚队获得了4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