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选了教育学方面的论题,木多写一些和自己相关的。贴近的这样的题目好写。、
提供一些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供参考。1、教师心理素质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2、单亲家庭、贫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3、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研究4、学习困难学生的特征及其干预研究5、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6、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7、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研究8、创造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学研究9、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现状及问题10、当前教师职业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研究11、高校扩招后就业现状研究12、网络教育管理模式研究13、中学生网络成瘾及对策研究14、中(小)学生厌学问题及对策研究15、独生子女问题研究16、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研究17、独生子女社会问题研究18、学习困难学生现状及对策研究19、学习困难学生心理及教育策略研究20、独生子女问题行为及对策研究21、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22、高校大学生勤工助学研究23、当前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24、教育生态环境研究25、外国教育史上某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我国教育改革(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6、外国教育制度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7、外国教育思想研究(这是论文方向,自己确定小标题)28、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9、我国义务教育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0、浅析税费改革后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状况31、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讨32、“一费制”的实施对学校办学经费的影响33、我国现行义务教育投资体制的弊病及其改革34、我国教育投资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35、论择校费与教育公平36、论教育的经济功能37、论教育产品的属性与学校办学的市场化运作38、加入WTO对我国教育的冲击与对策39、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学校关系的探讨40、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供求失衡的原因及对策41、我国学校教育资源使用效率的现状、原因与对策42、教育供求调节的两种模式对比——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43、我国基础教育投资地区差异分析44、教育筛选功能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中的发挥与失效45、我国民办学校办学的困境及其改革46、我国高校助学贷款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47、我国高校扩招的利弊分析48、论建立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49、目前我国中小学校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分析50、论公办教育投资效率不高的体制根源51、中小学校负债办学问题研究52、学校管理审美化研究53、人性理论对学校管理实践的指导作用54、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减负55、中小学有效领导的构成与方法56、人际关系在学生班级管理中的作用57、教师工作积极性激励的有效性58、建立学校内部完善的激励机制59、对奖励的有效性的探索60、校长(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构成与建立61、班主任的领导素质62、校长(班主任)领导威信的建立途径63、学校改革的动力与策略64、学生(教师)非正式群体的认知与管理65、师生进行有效沟通的策略66、学科教学中学生的合作学习研究67、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68、中(小)学生学习方式改革初探69、教学评价改革探索70、成长记录袋使用研究71、如何指导学生写学习日记72、多元评价的实践探索73、如何听课与评课74、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的研究75、学科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的研究76、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77、加强学科教学的现实性和应用性研究78、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79、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理念与策略80、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81、教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2、学生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3、学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84、教学反思的作用与方法研究85、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研究86、加强学科联系的探索87、教师协作教学的探讨88、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89、网络文化与学校教育关系研究90、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与局限研究9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与教师积极性的调动研究92、网络情境下的学习方式(途径)研究93、大(或中、小、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94、学生智力(或创造力、非智力因素)开发培养研究95、教师(或学生)心理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研究96、学习困难学生(或差生)的成因及教育对策研究97、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互动研究98、能力(或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的研究99、学校(或班级)环境建设研究(校风、班风、学风)100、品行(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1.教育研究方法的内涵科学方法: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教育研究:与所有科学研究一样,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客观事实、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它是以发现或发展科学知识体系为导向,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以促进一般化原理、原则的发展。突出的特点是富有创造性。教育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组织、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是以教育现象为对象,以科学方法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获得教育科学规律性知识为目标的一整套系统研究过程。教育研究方法的特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般研究方法的特点,即教育研究与其他研究的共性是:(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以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导向。(2)有科学假设和对研究问题的陈述,研究的问题有明确的目标和可供检查的指标。(3)有科学的研究设计,准确系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并搜集可靠的资料数据。(4)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它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有目的、有计划的认识活动。因此,方法本身是可辨认的,运用过程和研究结果是可检验的,研究结果要回到实践中检验。(5)有创造性:对原有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及研究方法有所突破,这是研究最重要的特点。教育科学研究具有区别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1)带有很强的综合性和整体性。(2)研究的周期较长。(3)针对性、实践性强。(4)教育科研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积极参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教育研究的意义及教育研究方法的价值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1)教育科学研究对教师发展的作用①教育研究是教育变革自身的要求②教育研究是新世纪教育工作者的必备素质:是教师专业化的要求;是教育创新的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独立教育教学风格的要求。(2)要解决教育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体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当方向与目的确定之后,方法就起着决定的作用。研究方法对头了,就可以本着正确的方向,达到研究的目的,起到辨别知识真伪、扩充知识数量与范围、获得新的发现、启发人的思想的作用。反之,如果方法不当,就会使研究工作劳而无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二)、教育研究方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1.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及特征(1) 直觉观察时期(从古希腊至16世纪)① 教育研究的起点,是从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则以道德教育为主。② 采用观察以及归纳、演绎和类比的思维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研究并形成理论。③ 辩证法的初步运用以及朴素的系统观。④ 各种学派基于不同的哲学观、自然观、社会观和教育观,而形成不同的教育研究方法思想。在这一时期,人们还不能对自然界、社会、教育进行解剖分析,他们把教育当作一个整体进行观察研究。无论唯物论或辩证法思想都带有原始的、自发的、朴素的性质。(2) 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17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① 从经验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把教育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研究,不仅描述现象的特点,而且着重揭露现象间的联系和发展历程。② 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认识论糅合在一起的,并初步形成归纳法和演绎法。③ 心理学思想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④ 反对权威专断,主张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实验方法”。(3) 形成独立学科时期(20世纪以来)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哲学方法论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专门研究领域。② 构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的大部分方法是从其它学科移植而来的。③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理论中的基本派别-进步的与传统的、实证的与思辨的、实用的与理论的流派进一步分道扬镳,各自的发展研究为方法论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领域。④ 由于受西方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明显地表现出实用主义倾向。⑤ 在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形成独立学科的同时,教育科学领域内分科的学科研究方法取得显著进展。⑥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产生和广泛传播、心理学及心理研究方法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2.我国教育研究的现状及研究方法上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取得了积极进展,出现许多新气象。(1)重大理论突破与新的学术观点二十一世纪教育理论界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局面,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视角和方法还是从所提出的理论、观点和结论看,都有较重要的突破,给人以清新之感,反映了教育理论界创新、进取的新景象。就理论层面而言,主要表现如下:①“三个代表”和教育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学者们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特征,这一方面体现在研究者对“三个代表”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所作的深入探讨,还有研究者对教育创新的时代意义及其核心内容作了探讨,提出教育研究要全面创新,与时俱进,为教育创新作出切实贡献。②社会转型中的教育定位随着政治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整体深入,教育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全新的背景下,教育面临着新的定位和挑战。如何对社会转型时期的教育以科学合理的定性和定位,是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的前提。关于教育的定位,研究者提出教育是介于市场领域和政治领域之间的第三部门,学校及其教育机构是介于政府和企业之间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教育产品是非垄断性的公共物品,可以通过政府和非营利性机构两种资源配置机制来向社会提供。为此,应当鼓励市场有限介入,并保持适当的政府调节功能。③教育政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20世纪90年代后期,教育政策研究开始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走向教育政策研究”、“走向教育政策分析”已成为教育学界的共识。④教育主体间性学者们在对教育主体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吸纳了后现代主义和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的理解,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对教育和德育予以了新的诠释和解析,并开始关注教育与交往、教育与理解、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在主体间性问题上,研究者开始关注主体之间在语言和行动上相互平等、相互理解和融合、双向互动、主体对话的交往特点和关系等问题,有关教育学中的主体性问题进一步深化为不同主体间的共识,以及不同主体通过共识表现的一致性等新的领域。(2)具体研究领域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及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的理论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突破。一是提出了素质教育对生命发展的意义。二是探讨了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素质结构,认为这是当代教育突出人的主体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要求的前提性问题。在课程方面,学者们主要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原则,比较典型的观点有,一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提出“综合实践活动”的独特价值是智慧统整与知识统整;二是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研究,提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为新型教学结构的设计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三是探讨了“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提出二者由截然分开开始走向相互融合和趋向统一,从而形成了以建构主义课程观为基础的“学生本位课程”。在教学论和教学改革研究方面,学者们对教学论体系在新的教改和课改形势下所遭遇的冲击和挑战及未来走向,教学转型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课堂教学价值观、过程观等内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教学论从传统向现代的发展走向是建立开放的现代教学论体系,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论研究模式的转换,加强网络时代的教和学的研究的观点。(3)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社会对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人们对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问题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具体包括从教育政策的公平性和公平机制到义务教育领域的均衡发展再到高等教育的公平性问题的研究。从教育政策的层面探讨教育平等和公平问题,是一个新的视角。追求教育平等和教育公平是当代我国教育政策基本的价值选择。(4)“教育产业化”、“教育市场化”研究在观念层面,指出教育的事业性抑或产业性,并不是教育的固有属性,而是对教育活动在某一历史阶段运行特征的规定,取决于人们对它是作为事业来运行有利还是作为产业来运行有利的主观判断。在制度层面,认为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和加入WTO的过程中,我国公办高等学校作为第一部门组织在政府体制中运作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解决公办学校存在的问题,需要的不是修修补补的改良,而是深刻的转型,比较可行的方向选择是转向第三部门领域。在体制层面,关于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则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变迁理论,提出未来的改革将是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过程。在高等教育的拨款机制方面,提出要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产出型拨款机制的观点。3.教育研究方法演进的主要趋势在当代教育研究中,直观性的程度降低,抽象化的程度提高,高度发展了逻辑思维方法。在20世纪初,教育研究主要关心的是搜集有关的描述性资料、编制测验工具,强调经验在检验理论中的作用。多种教育理论流派的形成导致教育研究方法的统一性和多元性,教育规律的复杂性要求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当代科技革命所带来的自然科学方法的发展,大量新学科的形成,随之而产生的新方法将再次冲击教育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有助于更好的把握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过程。补充:研究方法的新进展(1)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增强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部分研究者对真假问题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探讨,反对过去乃至现在依然存在于教育研究领域中“假问题”的出现。二是问题研究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研究范式。如教育创新问题、教育与交往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教育公平问题、义务教育经费问题、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理论建设或教育实践中确确实实存在的“真问题”。 三是研究主体问题意识的增强进一步体现为政策意识的增强。研究者力求通过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2)研究视角的多元化多元化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教育研究也遵循了这个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研究者的研究视野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他们从多角度、多学科出发来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研究内容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理论论证更加全面、有力。(3)具体研究方法有新的发展教育研究工作者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期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文献法、历史法、测验法等类似方法常被人们所采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者在研究方法上没有发展。实验法与调查法、用个案法进行案例分析、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方法为广大教育研究者所采用。综观世界教育科学研究,正在显现基础学科与边缘学科融合、多学科领域相互交叉、注重实证分析和应用成效、积极影响决策等态势。因此,当前我们特别需要全面总结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努力提高教育科研的理论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为教育科学创新开掘不竭的源泉。我们要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教育科学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为我国教育科学提供营养,扩大视野。我们要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战略,剖析阻碍教育事业持续均衡发展的体制性因素,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相适应的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和投资体制的新特点,研究课程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尤其是力争在符合国情的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缩小不同区域、群体之间教育水平的差距,加快教育现代化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类型1.以研究过程的阶段为标准的方法分类设计阶段的方法:确定课题的方法、查阅文献的方法、研究设计的方法;实施阶段的方法:形成事实的方法、形成理论的方法。总结评价阶段的方法:撰写报告的方法、成果评定的方法。2.以问题性质为标准的分类理论方法(归纳、演绎、类比;分类、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理论研究是对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性质和相互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内在规律或一般性结论。实证方法(观察、问卷、访谈、测量等);实验研究方法(真实验-是一种对所有可能影响实验效果的因素都作了控制的实验;准实验-是一种接近实验法而又不十分合格的实验,从该方法与要达到的目的看,它接近实验法,即揭示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但从控制要求上看,又不足以称为实验法,因为控制过程无法做到十分严格,教育实验大都只能是准实验;前实验-是一种不够规范的实验,实验前没有清晰的假设,尤其是没有转化为可验证的命题,对实验环境的控制不够严格,干扰实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因此这种实验结论具有或然性):实验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一定的假设,在教育活动中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历史研究方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涉及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以往事件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帮助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事件。3.其他分类教育价值研究与教育事实研究:在以往的教育价值论研究中,常常以哲学价值论的研究框架为教育价值论研究的基本构架,作无所不包的泛价值论研究基本构架,作无所不包的泛价值论研究。这样的教育价值研究是不符合教育领域中价值存在及其本质的实际的。教育价值研究的核心应当在兼顾一般价值研究视野的同时,将研究重点调整到对教育价值取向的研究上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是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目标或目的来区分的。基础研究的基本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回答的是“为什么”的问题,与建立教育科学的一般原理有关;应用研究旨在应用或检验理论,评价理论在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它的目的是解决当下的、实际的问题,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四)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科学研究必须采取严格的客观态度,实事求是,全面系统地占有材料,忠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保证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准确性。这是进行教育科研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2.创新性原则:要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创造。这主要体现在对前人没有研究或研究得较少以及对前人已有研究但从深化或相悖的方向来展开的研究上。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重视理论的指导,又要重视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起来,密切联系教育教学实际,使一切科学研究的结论都建立在广泛的严格的科学实验基础之上。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分别反映客观事物的质与量的关系。针对教育的特点来运用定量的研究方法,重要的在于要发现潜在的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描述有关对象数量关系及规律的相应的数学方法。5.伦理原则补充:1.按适用范围的概括程度分:第一层次是具体的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第二层次是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如归纳法、演绎法等;第三层次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即唯物论和辩证法。2.按研究的目的、功能和作用分类: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发展用于学校的有效的策略,回答的问题是“如何改进”)、评价研究(通过搜集和分析资料数据,对一定教育目标和教育活动的相关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回答的问题是“怎么样”)、预测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前景和趋势,回答“将会怎样”的问题)3.按研究方法分类:历史研究、描述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以及测验等手段搜集资料以验证假设或回答有关现实研究的问题)、相关与比较研究(对两个或更多数量的变量间是否存在相关以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研究目的在于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实验研究、理论研究、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等(五)、教育研究方法的一般过程1.选题与设计阶段选择课题一、教育问题与课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问题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首先要能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科学问题。一般来说,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科研课题。科研课题的确立过程一般首先要明确科研任务要达到的目标,然后提出科研问题,对问题进行分解、分析,使问题不过于笼统,不过于超前,使其范围确定、含义确定,问题具体明确,在当前的条件下能够实施研究。切忌大而空、虚而玄、泛而散。判断问题是否值得研究的标准(选题的基本要求):1.问题提出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问题的现实性,集中表现为选定的问题要有针对性,指导思想及目的明确,理论根据充实、合理。选题的科学性表现在选题的时间基础和理论基础上。2.问题本身要新颖、有研究价值(问题是不是尚未解决)。选定的问题应是前人未曾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通过研究应有所创新,有新意和时代感。为此,要把研究课题的选择放在总结和发展以往实践成果和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否则,任何新发展、新突破都是不可能的。选定的问题应该对本学科领域有好的内部价值(即理论上要有新突破,实践上要对教育工作有重要指导作用),同时还应该对其他相关领域有高的外部价值。3.问题研究要有可行性(问题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可行性指问题是能被研究的,存在这被解决的可能性。可行性包括以下三方面:(1)客观条件。除必要的资料、设备、时间、经费、技术、人力、理论准备外,还有科学上的可能性。(2)主观条件。指研究者本人原有知识、能力、基础、经验、专长,所掌握的有关这个课题的材料以及对此课题的兴趣。(3)时机问题。选题必须抓住关键性时期,什么时候提出该研究课题要看有关理论、研究工具及条件的发展成熟程度。4.问题表述必须具体明确(问题的范围、研究的任务是否明确集中)。选定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化,界限要清,范围宜小,不能太笼统。问题是否具体、适度,往往影响研究全局的成败。二、课题的来源1.社会变革与发展对教育研究提出的问题(从教育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中提出课题)2.学科理论的深化、拓展或转型中产生的问题(从教育教学的疑点或困惑中提出课题)3.研究者个人在教育实践中观察与思考产生的问题。4.从成功的教育经验中提出课题,从报刊杂志和他人研究成果中提出课题。三、选择课题的原则1.价值性原则 2.可行性原则 3.创新性原则 4.优势性原则 四、选题的策略1.循序渐进的策略 2.边缘搜索策略 3.联想移植的策略 4.厚积薄发的策略五、课题研究的设计1.选择研究对象总体,即研究对象的全体。凡是在某一相同性质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集体,当它成为统计研究对象时,就叫总体。总体是一定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部总和。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它使能够代表总体的一定数量的基本观测单位。样本中所包含的个体数量称为样本容量。取样,是遵循一定的规则,从一个总体中抽取有代表性的一定数量的个体进行研究的过程。目的在于,用一个样本去得到关于这个总体的信息及一般性结论,从样本的特征推断总体,从而对相应的研究作出结论。2.确定研究方法 (1)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和要求选择研究方法(2)注意各种方法的独立性及相互联系3.制定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是在进行研究基础上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全面规划,对研究的各项主要工作进行安排。研究计划应回答的问题是:研究的目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安排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用什么样的方法研究;如何搜集所需的资料;研究成果的形式以及如何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鉴定;研究人员的组织与分工及所需的研究经费等。完整的研究计划的主要包括:研究题目;对研究课题及意义的简要说明;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预计突破哪些难题;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研究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研究课题已具备的工作基础和有关条件;研究成果的预计价值及使用范围;经费概算以及需购置的仪器设备。六、课题论证的基础内容1.课题选题的价值2.对同类研究和相关研究状况把握的准确性与全面性。3.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及内容框架的科学性。4.课题研究步骤、方法及手段的合理性。5.课题研究基本条件上的可行性。课题论正是为了避免选题的盲目性,它依据详实的资料,并以齐全的参考文献和精细的分析来对选定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通过课题论证,也可以进一步完善课题方案,创设落实的条件。课题的论证主要回答以下问题:①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类型;②本课题研究的迫切性和针对性;③本课题领域以往的研究水平和发展动向;④本课题的理论、事实依据及限制,研究的可能性,研究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员结构、任务分配、物资设备及经费预算等),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⑤课题研究策略、步骤及成果形式的妥当性。词汇翻译:教育研究 educational research、教育研究方法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应用研究 applied research、基础研究 basic research、定性研究 qualitative research、定量研究 quantative research、研究问题的确定 identification of a research problem、常量 constants、变量 variables、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s、因变量 dependent variables、操作性定义 operational definition、假设 hypotheses、问题的陈述 the statement of problem;查阅文献文献检索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它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一、教育文献的含义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教育文献的基本概念教育文献:记载教育科学的情报信息和知识的载体。教育文献的数量和质量,是判断一国或一地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2.教育文献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1)选定研究课题、确定研究方向。全面正确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2)为教育科学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二、教育文献的种类及主要分布1.教育文献的三种等级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是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二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一般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二次文献具有报告性、汇编性和简明性,是对一次文献的认识,是检索工具的主要组成部分。三次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的深入的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数据手册、进展报告、年度百科大全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2.教育文献的主要分布:(1)书籍:包括名著要籍、教育专著、教科书、资料性工具书及科普通俗读物,它是教育科学文献中品种最多、数量最大、历史最长的一种情报源。(2)报刊:报纸和期刊均属于连续出版物。报纸是以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的定期连续出版物。期刊,是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有周刊、月刊、双月刊、季刊等。(3)教育档案类:是人类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并且具有保存价值的原始文献资料。教育档案类包括教育年鉴、教育法令集、教育统计、教育调查报告、学术会议文件、资料汇编、名录等。(4)专家询问:是通过个人交往接触的非正式渠道搜集资料,研究者与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研究人员、学者进行交谈,交流讨论学术问题。(5)电子信息检索系统。三、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及主要方法1.教育文献检索的基本过程分析和准备阶段;搜索阶段;加工阶段2.教育文献检索的主要方法顺查法:按时间范围,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逆查法:与顺查法相反,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引文查找法: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中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综合查找法:将各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检索目的。正确的检索资料方法要达到四点要求:准,高的查准率;全,高的查全率;深,占有资料的多样性及内容的专深;快,要迅速。3.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文献检索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检索文献的主要途径:光盘检索与在线检索一般方法:确定检索的问题和范围;选择数据库;选择并联合主字码;从资料库中查找参考资料的数目;如果需要,扩大查找范围。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
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
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
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
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
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
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
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
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
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
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
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
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
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
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
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
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
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
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346 浏览 4 回答
314 浏览 7 回答
166 浏览 4 回答
302 浏览 4 回答
208 浏览 4 回答
357 浏览 3 回答
96 浏览 5 回答
231 浏览 5 回答
171 浏览 4 回答
141 浏览 2 回答
305 浏览 1 回答
264 浏览 3 回答
301 浏览 3 回答
291 浏览 6 回答
155 浏览 6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