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爱精神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特色,具有超越时空的魅力和价值。儒家仁爱精神内涵深邃,核心可以归结为孝悌与博爱。《论语》载,有若说:“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即以孝亲敬长为仁的本始。孔子对此是肯定的,故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这也是强调孝悌对于仁义的基础作用。
克己复礼为仁 有人说世界就象一个大森林,森林中长满了各种树木,有直冲云霄的,有盘旋藤饶的,有遍地荆棘丛生的,林中有植被,有鸟类,当然还有在这个林中穿梭往返逗留的人儿。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看林子大了什么人也会有。而且是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这些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就说这人吧,这么大的林子,肯定有植树人吧,要不怎么会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呢?然而,前人的树是栽了,是否都会长成材呢?真的能长成材,是否人们会培育她,等到他长成材的那一天呢? 在这里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一个“克己”的问题。人民会不会急功近利,去砍伐那些未成年的树苗呢? 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 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 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颜渊》) 朋友们都会看到我们常用的百度开篇说经典的引用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百度秉承夫子精神!相信,心无旁骛,专注中文搜索,才能不辱使命,造福人群! 我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到我们一个最渺小也是最能“创造”的人,在老夫子诞辰2556年的时候,还是谦逊地秉承一下这个“绿色”的理论吧,这对于我们自己---现在,对于未来---我们的子孙,都有需要我们用几十年去漫漫体会的道理……
儒家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中国文化受五儒家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深刻的。我们仁者爱人。仁义之心,人人有之。做一个善良的人。有爱心的人。是儒家思想的本质。
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论点写论文,这是一一个很好的论点,这个论点写起论文来一定更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笔者认为孔子仁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仁者爱人;修己以敬、克己复礼;为政以德。而在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孔子的仁学思想同样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现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价值多元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都需要孔子仁学思想的介入。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推动新型的经济伦理,二是对我国政治理念的启示,三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资源。
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夫子所提倡的的仁义礼智信总结起来就是两个字:“克己”。
失败是成功之母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开篇首先摆出生活中的各种事实,当你遇到挫折和失败时,会怎样呢?正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所以作者才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用生活中普遍的感受,重申我们经常会遇到失败)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紧接着以伟人之所以成功来说明正是因为他们正确对待失败)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以爱迪生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论证“失败是成功之母”)一生的成功不计其数,一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一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进一步排除对论点的误解,即“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谬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一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用波里埃和罗巴切夫斯基的事实对比,说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关键是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235 浏览 4 回答
269 浏览 4 回答
300 浏览 5 回答
348 浏览 3 回答
314 浏览 3 回答
94 浏览 7 回答
148 浏览 6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133 浏览 6 回答
316 浏览 3 回答
139 浏览 6 回答
188 浏览 2 回答
228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5 回答
129 浏览 3 回答
286 浏览 5 回答
119 浏览 4 回答
168 浏览 2 回答
224 浏览 3 回答
272 浏览 3 回答
103 浏览 3 回答
350 浏览 2 回答
153 浏览 7 回答
187 浏览 3 回答
80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