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一)侵犯财产犯罪突出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以抢劫、盗窃、抢夺犯罪最为突出。这三类犯罪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和,达到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57%。 (二) 犯罪手段趋向成人化 在作案手段上由简单化、随意化向多样化、残忍化发展,作案中多数是有事先预谋,有准备工具,有的是敲门入室盗窃,有的是持刀威胁抢劫。同时,利用网络参与传播淫秽信息,进行等犯罪活动也呈逐渐增多趋势。 (三)犯罪形式团伙化 由于未成年人还处于发育阶段,体力与智力都尚未成熟,单独作案往往难以成功,结成团伙可以互相壮胆,减少作案阻力,使犯罪易于得逞。 (四) 文化程度偏低 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占;初中程度的占,中专、职高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 二、未成年人犯罪成因剖析 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可以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即未成年人生理、心理上的原因,客观因素即影响未成年人犯罪的客观环境。在生理上,这一时期的未成年人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占优势,行为易受情绪的影响,缺乏有效的控制自己心理冲动的能力,在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下,易发生暴力性的违法犯罪。在心理上,这一时期未成年人的自我认知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一旦受到错误思想、行为的引导示范,就极容易导致未成年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本文将主要从客观因素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一)从家庭的角度分析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小和最基本的细胞,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是他们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在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中,家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未成人犯罪,与未成人所在家庭的经济状况、期望值设定、思想道德教育、情感交流等方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1.经济状况的影响 在当前我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绝大多数未成年人在成年以前没独立的经济地位,其经济来源完全或大部分是来自家庭。因此,家庭的经济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对未成年人犯罪产生影响。 家庭经济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在经济转型、发展、调整中,许多家庭中的父亲、母亲或双亲都失业(缺陷家庭情况类似),其带来的问题首先是家庭经济收入的减少,别人家的富裕生活与自己家的艰辛生活之间产生了巨大的反差,其未成年子女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会承受一定压力,如果不能加以正确引导,有的会怨天尤人,灰心丧气,继而把这一切归咎于社会,迁怒于社会 。 第二,家庭经济困难主要体现在城市失业职工和经济落后尚未脱贫的农村家庭。家庭经济收入少决定了生活水平的低下,不能给未成年人提供物质上的满足,容易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感,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为满足在家里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他们往往铤而走险。 第三,家庭经济状况不佳,未成年人居住的环境和周边条件不良,周边人员的文明程度、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也都是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如有学者认为,在低教学质量的学校就学,接触的同伴素质也较低,耳濡目染之下,很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 2.期望值的影响 家庭对未成年人期望值的设定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最为直接。有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和全面考虑客观条件,造成期望不当进而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这主要体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子女过度娇宠,随着我省独生子女家庭比例不断上升,家长往往过度宠爱自己的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误也百般迁就,长期将导致未成年子女发展出任性自私、懒惰霸道、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性格和行为。而当这些未成年人进入社会时,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求不能在正常范围内满足时,就容易违背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另一种是对子女期望过高,现在许多家庭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他们的孩子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也很难达到的父母的期望值。因此,孩子在很大的心理压力下甚至逃避和逆反心理。当超过他们的压力承受极限时,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就有可能离家出走,并最终误入歧途。 3.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 对未成年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漠视,是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引导未成年子女过渡到学习再到劳动为主的思想教育过程。不少家庭没有意识到“德是为人之本”的道理,“重智轻德”的教育价值,使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出现严重疏漏,以致未成年子女容易在做人的最基本问题上出现重大失误。 4.情感交流的影响 家庭的情感交流是满足、填补未成人精神需求的重要途径,情感交流的缺失对未成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了很大的不利影响。子女在家庭里得到精神需求,一般是通过父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家庭娱乐等方式,未成年子女正处于成熟与未成熟的心理发展阶段,情绪很不稳定,要度过这个阶段,最需要得到父母及亲人的交流、理解、疏导和支持,但很多家长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此未给予足够的关注,往往导致未成年子女形成孤僻、悲观的个性等不良心理和行为 。 (二)从学校的角度分析 学校方面,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存在失误。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但现实中我们的学校教育要么忽视德育,要么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难收实效,使得未成年人的道德观极易误入歧途。 一方面,对德育工作的漠视。有些教育认为思想政治课可有可无,因而不认真上课或改上主科课程;有的学校团支部、政教处形同虚设,很少深入到学生中去开展活动 。 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自身存在的问题。其一,在德育目标确定上显得过高,脱离教育对象的实际发展需要,如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学上出现了“小学讲共产主义理想,中学讲道德教育,大学讲社会公德”的倒置失衡状况。其二,在内容选择上严重脱离教育对象实际生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作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应遵守的为人处世的起码的行为规范,却要死记硬背那些经过高度抽象、高度理想化、超凡入圣的道德信条。其三,在德育方法的选择上过于陈旧,呆板,重道德知识灌输轻实践教育,重单向灌输轻双向交流,这些不足使得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较差,从而导致未成年人的道德危机 。 (三)从社会的角度分析 社会不良文化和舆论环境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直接诱因。 其一,不良文化产品泛滥。各种充斥着暴力、色情淫秽内容的音像制品、书刊等对未成年人产生了极大的腐蚀和毒害作用。 其二,不良大众传媒的影响。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越来越市场化,网络等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一些不健康的舆论混杂其中,不良广告、虚假新闻、网络不良信息等充斥未成年人眼球,给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制造了不可回避的污染,产生了严重的误导。 其三,不良文化场所侵蚀。如网吧、歌舞厅、影厅、游戏室等成为近年来滋生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特别是黑网吧,抓住未成年人痴迷网络的心理,千方百计地吸引未成年人进入,成为危害未成年人的一大毒瘤。同时,以暴力、色情、凶杀为主要内容的不健康内容频频出现的影视作品,对很多未成年人产生了不良影响,还有一些不健康的发廊、桑拿、按摩场所等,一些非法网吧提供色情、暴力影像,也容易对未成年人产生间接教唆乃至潜移默化的犯罪诱导作用。 (四)从教育体制的角度分析 在当前中国教育体制和分配制度下,中考、高考等关键考试仍是未成年人获取优秀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而获取优秀教育资源,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成年人将来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地位和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这也是当前家庭和学校都始终把应试教育摆在最优先和最重要地位的根本原因。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仍然过度的追求应试教育的结果,直接体现为把成绩好坏作为衡量一个未成年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或重要标准,给未成年人的正常社会化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种教育背景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部分中小学校一切教与学的行为都要受升学考试的支配,学生学校生活变得单调枯燥。应试教育一方面使学生学习负担加重,造成学生普遍精神负担过重甚至超负荷,同时也容易使未成年学生因丧失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部分未成年学生脱离正常的学习轨道和环境,极易受不良群体的影响而误入歧途 。 第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思想的影响下,教育出现差别化。学校为了确保升学率,只注重对优等生的培养。许多失去升学希望并备受冷落歧视的后进生便成了应试教育的“弃儿”和牺牲品,容易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以逃学、辍学来表示抗拒,而辍学后由于社会适应不良而走向犯罪。 第三,这种层层选拔的淘汰教育制度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过早地离开校园,过早地结束教育,失去了学习职业技能的重要机会,正常的社会化被人为的不公体制所打断甚至终结。在他们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没有成熟的技术和知识让他们在社会上获取足够的生存资源,从而极易滑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三、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家庭作用,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首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对自己的言谈举止自重慎微、自重慎思和自励慎行,用自己的良好品行、思想素养和道德情操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子女。父母要与孩子及时进行思想沟通交流,了解孩子心理所想,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角色定位,通过加强学习,不断吸纳新思想、确立新观念、研究新方法,提高了解子女、协调与子女关系以及评价子女、保护子女的能力。同时,要通过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把社会的道德准则,自己良好的品德和人格传给子女。 (二)强化学校管理建设,发挥预防犯罪主阵地的作用 当前,应加大教育体制改革,切实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一是要加强素质教育的体制建设。逐步淡化应试教育,改革升学考试制度,通过创办各种职业培训学校,鼓励民间办学,减缓升学就业压力。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在灌输理论知识的同时,增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培养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要加强法制教育。加强法制教育的课程建设,并制定从小学到高中系统的法律教育目标和任务。 (三)公检法综合治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一是加大社会文化环境整治力度。广电、文化、宣传、工商等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及特殊行业和场所的管理,用技术手段,安装网络安全软件,滤除暴力、色情等不适合未成年人阅读和使用的内容,同时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添加适合他们的信息,积极组织、推动面向未成年人的优秀出版物出版工作,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未成年人网吧”或“绿色网吧”,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文化环境。二是加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降低营利性文化体育场所对未成年人的场馆使用费,对公共财政投资兴建的场馆应尽量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三是公安、工商、文化等部门要加大对歌舞厅、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清查力度,对法律明令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一旦发现违规现象彻底清查,要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治理,为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一个美好的环境。 (四)改革教育结构,注重素质全面发展 从实际出发,从地区特点出发,从文化、经济状况出发,从教育的规律出发,改革初中教育结构,弹性执行义务教育政策。在初中就实施分流教育和分层教学,使一部分学习困难、升学无望的学生学习一两门实用技术,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这样就使一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感觉到人生的道路千万条,只要奋斗,人人都会在不同的方面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学校中,他们能够留得住、坐得稳、学得活、用得上,从根本上解决初中生逃学、辍学的现象,防止他们流入社会违法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