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进入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阶段,跨国公司表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跨国公司战略联盟发展的新特点跨国公司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为实现某一战略目标而建立的互相协作、互为补充的合作关系。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为了保持和发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纷纷组织跨国联盟。应该说,跨国联盟是世界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各国经济活动国际化的表现。从实际操作上看,跨国联盟主要有三类:一是合并式联盟,主要指两个以上的跨国公司出于对整个世界市场预期和公司自身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采取一种长期性合作与联盟的经营行为方式。合并分为完全合并联盟和部分合并联盟两种,完全合并联盟指合并后的原企业各自失去法律上的独立性,组成更大规模的新企业,即以新的企业标志、新的策略目标进行经营;部分合并联盟指双方原来的生产线、商标保持不变,合并后双方互有依托,以节省成本,巩固其在市场上的地位。二是互补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将各自优势方面联合起来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又与联盟伙伴密切配合,共同以最佳服务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三是项目式联盟,这种联盟通常是跨国公司为获取高附加值及高科技领域发展而采取单个项目或多个项目合作的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表现出其鲜明的特征:1.战略联盟的合作是全方位的2.跨国联盟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行业3.由产品联盟发展成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联盟产品联盟主要是围绕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战略联盟,主要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和投资风险,减少产品竞争对手的威胁。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竞争节奏的加快,企业的竞争不仅取决于生产成本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更多地表现为以技术开发和研究共享的知识型战略联盟。知识型联盟加强了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交流,使他们能各自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所以,以知识为基础的联盟网络,是传统国际生产所不具备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提高跨国公司市场支配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4.由敌对战略联盟向友好合作战略联盟转变敌对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经营能力、经营资源不均衡的企业之间,它们在利益关系上呈现出不对称的特点,这种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之间。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的形式逐渐发生变化,跨国公司战略联盟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之间,合作双方大多数是实力较强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为了努力保持在技术开发、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市场份额争夺上的垄断优势,跨国战略联盟开始注重双方合作关系的对等性,出现了强强联合和友好合作的特点,友好合作联盟成为战略联盟策略的主要形式。5.战略联盟由简单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简单粗放型的战略联盟主要指跨国公司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和扩展企业生产价值链而行的联盟,这种联盟主要发生在跨国公司的生产扩张阶段。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国际竞争的加剧,这种简单粗放型的战略联盟已经不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跨国公司为了保持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把生产链上自己不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环节外包给自己的联盟企业,于是就产生了以完善跨国公司生产链,提高各生产环节效率为主要目标的集约型战略联盟,在这种联盟下,跨国公司按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对自己非核心竞争力的部分则外包给联盟企业,通过联盟内在某些业务上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去经营自己的非核心部分,最终形成联盟企业之间“共赢”的局面。二、跨国公司跨国兼并发展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跨国公司为了分担创新成本,获取技术资产的所有权,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和取得规模经济,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跨国兼并浪潮,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前所未有,其主要特点如下:1.跨国兼并发展十分迅速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全球兼并(包括跨国兼并和国内兼并)发展十分迅速,在1980年到1999年之间以年均42%的速度增长,全球兼并总金额占世界GDP的比重由1980年的 上升到1999年的8%。全球兼并中跨国兼并增长尤为引人注目。1990年跨国兼并总金额为1506亿美元,到了1997年全球跨国兼并总额便达到3048亿美元,1998年比上年增长 %,全球跨国兼并的规模达到5316亿美元;1999年比上年增长 %,达到7201亿美元,约有6000多宗跨国兼并交易,占全球兼并的比重约30%,约1/6的兼并是海外分支机构在东道国的兼并。 表:1990-1999跨国兼并金额及年增长率项目 金额 (亿美元) 年 增 长 率 (%) - 1999 跨国兼并 1506 7201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table .大型跨国兼并日益突出9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创新的加快,对全球技术领先者(主要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通过与其他跨国公司合并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经成为共识,对收购者来说,跨国兼并可以带来两个明显的基本优势:一是可以提高在新市场建立支配地位的速度;二是获取资产所有权及其运用的协同效应,因此兼并的规模越来越大。兼并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兼并称为大型跨国兼并(Mega Cross-border M&A)。1995年大型跨国兼并为31件,1996年上升到45件,1997年达58件,而1998年就上升为89件,且1998年大型跨国兼并总金额占1998年跨国兼并总金额的3/5,大型跨国兼并主要以英国和美国为主,在1998年的89件大型跨国兼并案中英国和美国就占了63件,而1999年大型跨国兼并上升到109件。3.跨国兼并中出售方分布不平衡在跨国兼并的出售国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1990年发达国家出售价值为1,342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1999年增长到6,446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其中出售价值最大的国家是美国,且每年的出售价值逐渐上升,从1990年547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330亿美元,1999年美国出售价值的28%是外国收购的,而1997年这一比例仅为7%,收购美国资产已经成为外国企业进入美国进行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其次是欧盟(主要是英国、瑞典、德国和荷兰),从1990年的621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445亿美元,增长十分迅速。日本在1990年到1998年跨国兼并中的出售价值几乎没有增长,这主要是因为进入日本的直接投资主要是“绿地投资”,但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99年的出售价值大大增加,由1998年的4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15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的出售价值虽然从1990年的161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634亿美元,其比重却由1990年下降到8%,特别是1998年后出售价值大幅度下降,从1998年的807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634亿美元。巴西是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出售价值最大的国家,在世界出售价值行列中处第15位,1998年出售价值达250亿美元。尽管巴西的出售价值增长较快,但整个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中出售价值中的比重却是下降的,从1997年的下降到1998年的,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中国、香港和马来西亚,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私有化进程的放慢。中东欧在跨国兼并的价值出售中增长十分迅速,从1990年的41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103亿美元,增长了。4.跨国兼并中的收购方主要是发达国家在跨国兼并收购中发达国家同样占主导地位,其收购价值从1990年1,432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6,773亿美元,占跨国兼并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95%左右。欧盟是跨国兼并中主要的收购地区,其收购金额从1990年的865亿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4,977所美元,增长了。其中英国增长最快,1998年英国取代美国自1990年以来占居收购方第一的位置,而且英国的收购主要是针对美国,1998年在英国和美国的17起大型跨国兼并中,有12起是英国公司针对美国公司进行的收购。总的看来,欧洲大陆的兼并在全球跨国兼并中的份额和比重还是相对稳定的。其次是美国,从1990年到1997年美国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收购国,但在1998年世界第一的位置被英国取代,兼并金额由1998年1,374亿美元下降到1999年的1,124亿美元。而日本在海外投资中倾向于“绿地投资”,跨国并购从1990年14亿美元下降到1998年的13亿美元,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略有增加,1999年增加到98亿美元 。发展中国家在跨国兼并价值出售中也增长很快,从1990年的70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412亿美元,增加了,其中拉美增长最快由1990年16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249亿美元,增长了,其次是亚洲,从1990年54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159亿美元,增长了,但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1988年收购比上一年下降了153亿美元,下降。中东欧在跨国兼并中的收购价值也增长迅速,从1995年的1亿美元,增长到1999年的16亿美元,增长了15倍。表1990-1999跨国兼并:出售与收购的地区分布表 (单位:10亿美元)地区/国别 出 售 收 购 1999 发达国家 其中: 欧盟 美国 日本 发展中国家 其中: 非洲 - - 拉美与加勒比 欧洲 - - - - - - - - - 亚洲 太平洋 - - - - - - - 中东欧a - 世界b 资料来源: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 2000》table . a : 包括前南斯拉夫国家;b : 包括不能按地区统计的数据。5.跨国兼并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90年代以来的跨国兼并浪潮几乎席卷了所有行业,包括正在失去比较优势或生产能力过剩、需求不足的传统工业(如汽车、能源、钢铁、食品饮料、烟草等)、研究费用较高、风险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医药、生物化学、电信、计算机等)和高度发展的第三产业(如金融服务)。在传统工业部门,兼并方式主要以水平兼并为主。1998年跨国兼并金额最高的是石油工业部门,占整个跨国兼并的14%;其次是汽车行业,跨国兼并的金额也十分巨大,如1998年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以410亿美元收购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1999年法国的雷诺公司收购日本尼桑公司37%的股权;第三是矿产开掘和提炼业,涉及铜矿、铅矿、锌矿、镍矿和煤矿,1998年其跨国兼并金额达120亿美元,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重点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有稳定的政治环境。而在高新技术产业部门兼并方式主要以垂直兼并和混合兼并为主,而且大都是“友好兼并”。跨国兼并主要集中在银行和电信部门,因为这些部门放松了管制并开始了自由化和私有化的进程;其次是生物化学和医学行业,主要目的是降低高额的研究开发费用和规避市场风险;最后是科技日益变化更新的软件和数据处理行业,最为典型的是微软公司,1999年它开始运用跨国兼并和合作战略分别投资3亿美元和5亿美元收购英国的NTL公司和爱尔兰的联合欧洲电信公司,因为该行业的持续增长主要是依靠研究开发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更新。6.跨国兼并的垄断性加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跨国兼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抢占国际市场,争夺行业领导地位和获取新技术,因此,跨国兼并从以往的数量兼并过渡到质量兼并,如1996年美国的诺华公司兼并后的资产高达940亿美元,是全球第一大生命科学公司和全球第二大制药公司,其总裁沃塞拉说,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不断的革新技术和翻新知识,兼并的主要目的是利用两公司的科研力量,获取行业的新技术,同时,要取得行业的垄断地位和占领世界市场,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可见其兼并的垄断意图十分明显。三、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上的新特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一个最重要的变化就是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聚集化,即倾向于将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相关的其它企业聚集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己发展的聚集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y)。在国际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跨国公司为了获得动态竞争优势和科研创新能力,海外分支机构的地理区位聚集,已经成为跨国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直接投资地理区位聚集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地区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从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向和跨国公司聚集的地区分布来看,国际直接投资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区位聚集的特点。目前全球排名前30位的东道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入总量的95%和国际直接投资存量的90%;排名前30位的国际直接投资母国占全球国际直接投资流出总量和存量的99%以上,而且这些国际直接投资母国主要聚集在少数工业化国家。按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在全球范围内的排名来看,全球最大的100家非金融性跨国公司的90%都聚集在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少数国家和地区。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来源看,跨国公司总部在母国地理区聚集也非常突出。全球最大100家跨国公司(占全球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的1/3)的总部都聚集在少数几个国家(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士等),而且这些跨国公司总部都是聚集在这些国家内部的某几个数地区。全球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中,法国的11家跨国公司中有10家跨国公司的总部位于巴黎,英国的7家跨国公司中有6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伦敦,日本的18家跨国公司中有5家跨国公司的总部聚集在东京;奥地利有1617家跨国公司,45%的跨国公司总部都位于维也纳;在瑞典,2/3的大型跨国公司的总部都云集在斯德哥尔摩,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上涨。总之,跨国公司总部云集的地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接近政治、经济、管理和金融中心,人均收入较高,能够获取最新科学技术,特别是技术创新活动频繁,科研院所云集,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从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目标来看,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在地理区位选择上也有聚集趋同的特点。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纽约、德克萨斯、伊利诺斯和新泽西等五个州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有吸引力的州,仅这五个州就占美国吸引外商投资企业生产总量的一半以上。在日本东京周围云集了在日本投资的海外企业总数的4/5,占日本吸引海外投资企业销售总额的90%;在奥地利,一半以上的海外投资企业都云集在维也纳,它们占全国吸引外国投资企业资本总量的57%和海外投资企业就业总量的51%。这种地理区位的聚集化在其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国家也有相同的趋势。在中国,外资存量主要集中在沿海的12个省市,广东是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在拉丁美洲,外商投资企业聚集化程度最高的是巴西,其外商投资企业主要云集在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2.跨国公司在不同行业国际直接投资中的区位聚集(1)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大型跨国公司将管理职能按地区分开建立海外地区总部,它承担重要的管理与协调职能,并在特定地区发挥重要作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需要一个战略性的地理位置来保持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的紧密联系,特别是信息的收集、处理与沟通,适时与其它海外分支机构进行互动交流。目前跨国公司在地区总部的设置上呈现出很强的地理区位聚集化趋势。在美洲,以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为例,1999年日本跨国公司在美洲的海外分支机构总共有5035家(见表2),其中承担地区总部及管理功能的公司有1083家,但仅在美国的地区总部就有897家,占地区总部总数的,其次是墨西哥(57家)、巴西(53家)和加拿大(39家),其它国家共有地区总部37家,也仅分布在阿根廷和委内瑞拉等国。在亚洲,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区位聚集也十分明显。成功吸引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主要是中国香港特区和新加坡。200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香港设立的地区总部共有855家,其中美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就有212家,日本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127家,英国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81家,中国大陆跨国公司设立的地区总部有69家。1996年以来,跨国公司在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到2000年,世界跨国公司在新加坡共设立了200家地区总部,仅在2000年就有20家跨国公司到新加坡设立地区总部,如3M、ABB、BMW、Caltex、Compaq、GM、IBM、Motorola、Nokia、Hilton、Matsushita、Philips、UPS、Johnson Controls等著名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战略对东道国来说非常有吸引力,因为它使东道国在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管理体系中处于战略地位,并在国际投资社会中取得了良好国家形象。(2)跨国公司R&D中心的区位聚集。(3)跨国公司海外生产的区位聚集。(4)四、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路径选择的特点跨国公司推行全球化经营战略,不断追求全球生产经营体系的扩张,但更关注全球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其中提高全球化经营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就是经营本土化。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路径主要有三种方式(见表1):即前向联系、后向联系和水平联系。后向联系指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购买商品和服务(即跨国公司处在生产链条的后端,处于生产的高级阶段,多为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前向联系指跨国公司向东道国企业出售商品和劳务(即跨国公司处在生产链条的前端,处于生产的低级阶段,多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水平联系指跨国公司与东道国相同或相似企业互动竞争所带来生产效率提高效应。除了这三种方式以外,本土化还可以通过非产权方式进行,如技术培训、R&D(研究与发展)合作等方式。表: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路径选择路 径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与当地企业之间的联系路径 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与非商业性组织之间的联系路径 后向联系(获取当地资源) 前向联系(利用当地分销渠道) 水平联系(与当地企业生产合作) 纯市场交易 市场购买 市场销售 短期关联 一次交易或通过中介购买(通过合同) 一次交易或通过中介购买(通过合同) 长期关联 ①通过长期合同安排购买加工投入品;②最终或中间产品的分包生产合同 ①与当地分销商或最终消费者建立长期合同关系;②当地企业向海外分支机构外包生产 与竞争的当地企业进行合作生产 ①与当地大学和研究中心等组织进行合同式R&D;②通过高校对企业进行培训;③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培训 产权关联 ①与当地供应商建立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供应关系 ①与当地分销商或最终消费者建立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分销关系 ①建立水平合资企业;②与当地已存在的海外分支机构建立新的生产相同产品与服务的新的分支机构 与公共或私有R&D机构建立研究发展中心、培训中心或大学 溢出效应 ①对其他企业的示范效应(如加工、生产设计、成熟或默许技术的溢出);②由受培训的人力资源移动所导致的溢出;③企业剥离所导致的溢出;④竞争效应 由于在国际生产体系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的往往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经营本土化表现得尤为突出。归纳起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通过后联效应方式进行本土化经营表现出以下特点:1.在东道国寻求新的供应商2.向东道国企业转让技术3.向东道国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培训4.与东道国企业信息共享5.向东道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五、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日益加剧,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国际化也产生了许多新特点。 1.区位的选择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 与生产性直接投资不同,以技术创新为主要目标的跨国科研投资更多的考虑东道国的科研条件和高新技术产品市场销售前景,因为巨额的研发投资只有在消费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的市场上才能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因此,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的区位总是选择在经济发展前景好、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研究开发的投资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性。目前中国、印度、新加坡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纷纷建立了一批配套设施完善的高新技术开发园区,成为跨国公司研究开发的首选地区。 2.研发注重追求产业与知识的聚集效应 由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日益缩短,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不仅要注重研究与发展的商业化,更要注重研究与发展的知识储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海外研发多选择在有雄厚经济实力、人才集中、信息密集、有完善的科研基础服务设施、著名大学集中、相关产业高度密集的地区,主要目的是追求产业聚集经济效应,从而分享知识技术的外溢性,保持创新能力的更新,降低研究开发的前期成本,保持技术水平在行业中居全球领先地位。 3.发达国家相互设立研究与开发机构 从目前来看,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科研投资主要集中在尖端技术领域,而发达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科研设施精良、科技人才荟萃,所以美、欧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在高新领域内相互交叉投资的现象较为突出。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1998年,在美国的外国跨国公司拥有的715家研发机构中,仅日本、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瑞士以及韩国等七个国家的365家母公司即在美国拥有700家,占全部外国在美国研究与开发机构总数的98%。 4.不同行业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化发展水平不同 目前跨国公司研究与开发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制药、汽车制造、化工、航空航天等技术难度较大、研制周期长的高新技术领域内。例如,1995年德国跨国公司在国外的科研经费支出中,有将近4亿马克的资金投入技术密集型的制造业领域,占企业国外科研投资的约95%;美国跨国公司在德国的科研项目则大多集中在汽车制造、精密机械、生物工程、通信技术以及办公自动化机具等领域;另据日本科技厅的统计,1994年日本科研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汽车、制药、电气机械、化学及精密仪器等行业;此外,机电、信息技术、通信领域成为海外研究开发投资的重点领域。 5.吸引东道国技术人才成为跨国公司海外科研开发的重要工作 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科研开发中,往往大量招聘东道国高素质的技术工作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和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来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胶企业的经营决策,因此,跨国公司海外科研部门中本地科研人员、管理人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德国跨国公司为例,1982年德国跨国公司在海外制造业研究开发部门中,国外就业占其全部就业的人数的年这一比例就增加到。六、跨国公司市场营销战略发展的新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营销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1.全球营销观念成为时尚2.品牌营销成为跨国公司营销的重点3.网络营销成为跨国公司重要的营销方式和渠道4.客户关系管理成为跨国营销需求管理的重要内容5.供应链管理成为跨国营销供给管理的重要方面6.共生营销成为跨国营销的新形式7.营销本土化成为国跨国营销的主流七、跨国公司国际投资战略发展的新变化1.从地区经营战略到全面推行全球经营战略2.跨国公司所有权形式趋向多样化,非股权参与成为重要的经营战略3.组织管理由垂直型向扁平型方向发展 4.并购成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战略八、国际直接投资协调发展的新特点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国际直接投资的协调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直接投资协调表现出以下特点:1.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中占主导地位2.国际投资的协调逐步趋向规范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仅供参考
这里有你想要的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100分?开什么玩笑
跨国零售企业本土化战略的成与败——Carrefour与Tesco在韩国市场经营的比较摘要:本文从品牌文化、运作模式、营销技术以及人力资源与营运管理等四个方面比较了Carrefour与Tesco两者在韩国市场上不同的本土化战略,分析了两大企业成败的原因,从而得到了满足普通消费者需求、注重解决文化冲突、以合资或合作的方式占领国际市场等一系列值得中国零售企业学习的经验与启示。关键词: 跨国零售企业;本土化战略;韩国市场 一、引言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思想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国际经营战略准则就一直是企业家和学者的热门议题。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尤其是本土化战略,它无疑是实现企业跨国经营的重中之重。所谓“本土化”是指跨国企业在海外从事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为迅速适应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充分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在技术开发、资金筹措、人力资源、运作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实施当地化策略,具体可包括适应当地文化,利用本地经营人才和资源组织生产、销售与提供适应特定地域的产品和服务等等。零售行业是直接向消费者提供商品的流通行业,其生产经营活动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零售业想要实现国际化扩张,一方面必须通过在他国设立分支机构来实现,并且它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深受国内文化环境影响的普通消费者;另一方面,与其他行业相比,零售业往往会受到东道国在政策和法规上的更多限制。所以,本土化战略对跨国零售业公司就显得格外重要。二、Carrefour与Tesco在韩国本土化战略的比较(一)案例背景。Carrefour是法国最大的国际化零售企业,全球第二大连锁零售商,2008年被列入《财富》杂志全球500强企业的第33位。而Tesco(乐购)是英国第一大零售商,全球排名第三。两大企业分别在1996年和1999年进入韩国,但各自的命运却迥然不同。前者在2006年发表了《Carrefour正式确认撤离韩国》的声明,承认经营失败;而后者目前在韩国已拥有66家大卖场和72家生鲜店,截至2008年2月,实现的销售额约为27亿英镑,是惟一一家在韩国成功运营的大型外国零售商。同样是全球知名的零售企业,有着成熟的经营理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却在韩国市场上运营大相径庭。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多种多样,但是通过比较两大零售企业在韩国的本土化战略,从中不难发现本土化战略的成败是导致两大企业不同命运的最大原因。(二)比较分析。下面从品牌文化本土化、运作模式本土化、营销技术本土化以及人力资源与营运管理本土化四个方面将Carrefour与Tesco进行比较。第一,品牌文化的本土化战略。事实上,Carrefour与Tesco在韩国的投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独立注资,直接进入韩国市场;而后者则是与韩国知名的三星集团合作,采用合资的方式进入。尽管Tesco在合作之初已持有企业89%的股份,但是他们仍将“三星”加在品牌名称的前面,将其店铺的命名为“Samsung-Tesco Home Plus”。据相关的调查研究显示,韩国排名第一的“三星”品牌其价值在2000年已达到了52亿美元。Tesco每年向三星集团额外支付4亿美元作为品牌使用费,尽管如此,他们已经省去了大量的前期推广费用与客户开发成本,并迅速获得了消费者资源。事实证明,Tesco的这一做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三星”在韩国国内的知名度不仅可以抵消人们对于Tesco这一个外来品牌的反感,而且还迅速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信任与青睐。与之相比,Carrefour虽然在法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是首屈一指的品牌,但是对于有着较强排外心理的韩国人来说,接受一个外来品牌的程度和速度远不及接受“Samsung-Tesco”这样一个混合型的品牌。事实上,Tesco选择三星作为合作伙伴是其成功的最大因素。三星在韩国的成功背景给Tesco带来的不仅仅是品牌上的效应,而且还给其经营活动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利益。Tesco这种先与投资东道国零售企业合资,进而再谋取合资企业中的控股权,达到全面进入投资东道国目的的方式被证明是非常有效并且稳健的战略。第二,运作模式的本土化战略。“科学化选址”被称为是Carrefour六大黄金定律之一。依据“郊区包围市中心”的策略,他们多在单位租金相对便宜而占地面积更大的郊区设立自己的卖场,公共汽车8公里车程,不超过20分钟的心理承受力是他们选址的原则之一。但是,韩国消费者并不像欧美消费者那样周末开车前往超市一次性采购一周所需的商品。韩国人尤其是为数众多的家庭主妇十分讲究新鲜度,如果每天要到交通不便的远郊购买食品,即便是价格便宜也无法吸引到他们。Samsung-Tesco的门店多设立在距市中心较近、交通便利的地段,在选址策略上更加符合韩国人购物的习惯。此外,在同行竞争中,韩国本土的零售企业是最为强劲的对手。Tesco选择先在首尔之外的二级城市设立店铺,在与较弱的对手竞争中获胜而得到信心与实力上的增强,进而全面占领韩国市场。在经营模式上,Tesco推出了“复合购物(multi-shopping)”的概念,其商场分为多层,除大型的超市之外还开设各式餐厅、服装店、照相馆、花店等,使其整体上具备了类似于百货店的功能。在韩国,人们去卖场购物并不单单是为了采购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还希望在那里获得更多的娱乐与休闲。这样的做法跟韩国本土零售企业的运作模式如出一辙。而Carrefour在其运营之初则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考虑。他们的卖场规模巨大,但仅仅是单纯地完成了一家超级市场的功能,而忽视了韩国人对于复合消费的需求。此外,与当地供应商的配合程度决定了跨国零售企业的经营成本。像Carrefour和Tesco这样的大型零售企业,主要是靠低价策略来获得利润。因此,控制成本是运营中至关重要的一步。然而,韩国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市场,韩国经济主要由数量较少的几个家族集团控制,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可谓无所不包。单单三星集团旗下就有数量可观的这类制造企业,Tesco因为与三星集团合作而快速、便捷地与当地供应商建立了联系,拥有了丰富而且低成本的商品资源。相比之下,单打独斗的Carrefour就自然而然地处于了劣势地位。无法实现低成本控制对于以薄利多销为战略优势的Carrefour而言,无疑是致命的。另外,Carrefour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是其利润的一大来源。但是,这在韩国这是行不通的。因为韩国法律规定,“大规模销售性企业在对供货商提供的商品进行促销时所产生的不直接与供货商有关的费用,不得要求供货商来承担。”因此,Carrefour又变相蒙受了利益上的损失。第三,营销技术的本土化战略。零售企业需要直接面对消费者,其服务是提供商品供消费者购买为主,所以这就要求零售商必须在商品结构、服务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习惯和要求。一般来说,韩国人会每天前往超市购买当天所需要的食品,所以在商品中必须有充足的新鲜食品。Tesco在门店提供的新鲜食品比例大约为40%,而Carrefour却只有30%。韩国本土的超级市场在装修和商品陈列上虽逊于高档百货店,但是他们提供同样质量的服务。Carrefour与Samsung-Tesco相比起来,在服务上显得较为粗放,无形中拉远了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此外,韩国国内的商品陈列台高度一般是米至米,而Carrefour陈列台的高度是符合欧洲人身高的是米,韩国人普遍感到不习惯。类似的细节不难反映出Carrefour在经营理念上缺乏“入乡随俗”的精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的错误。第四,人力资源与营运管理的本土化战略。Carrefour在韩国设立分公司,但并不放手使用本国人担任要职,初期其总经理和店长均由法国人担任。但是对运营速度较快的零售业而言,具体的业务都要同总公司协商,公司的决策过程缓慢而导致业务效率低下。而Samsung-Tesco的总经理是一直在三星公司任职的韩国人,其管理层中除了3个人由英国总公司派遣而来,其余都是韩国本地人。Tesco不仅在人力分配上大胆起用本地员工,而且英国总公司将经营与决策的权力全权交给了韩国的管理团队。另外,Carrefour与普通员工的矛盾也比较突出。根据韩国劳工部的统计,2004年7月1日共有5600名韩国Carrefour员工由于工资待遇问题而罢工,致使韩国Carrefour所有门店关闭一天。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Carrefour在进入韩国市场之后,仍然固执的沿用其全球化的统一模式来展开经营活动,尤其运作模式和营销技术上忽略了韩国人的消费习惯与偏好。而Tesco与三星集团合作,采用了迂回的战术,却达到了最终成功的目的。三、两大零售企业在韩国经营成败的启示首先,对于跨国零售企业来说,本土化战略应当以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为准则。从Carrefour与Tesco两个成败案例的比较中不难看出本土化战略对于跨国零售企业的重要性。而零售企业的本土化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占领东道国的消费市场。Carrefour与Tesco作为两大国际级的企业都拥有各自完善的经营理念。但是,Carrefour在进入韩国市场后一直固守自己的全球化经营模式,在运作和营销等诸多细节方面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这正是他们失败的最大原因。对于跨国零售企业来说,不了解东道国消费者的习惯,不迎合当地消费者的偏好,就会失去成功发展的可能性。其次,通过适当的本土化战略化解在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文化深深影响企业的经营,尤其在跨国经营中,来自不同民族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容易在企业内外部形成摩擦,这就是文化冲突。如何化解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矛盾冲突是企业在跨国经营过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Carrefour在韩国经营过程,由于主要管理层为法国人,他们与普通员工之间就因为文化理解上的不同而造成一系列的劳资纠纷;另外,Carrefour固守自己的国际经营理念,在营销过程中忽视了许多细节因素——比如货架高度、商场功能、商品结构等而失去了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事实上,通过一些本土化的策略是可以化解文化冲突的。比如,企业在投资前对东道国的文化环境进行评估。对东道国环境进行多方面的综合了解,重点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历史传统、和宗教信仰等可以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方案。又如,注意在东道国树立良好的形象,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以一个健康向上的企业形象,加深外部环境中顾客、供应商还有政府等一些组织对其的良好印象。这样就可以从内外两个方面来解决不同文化给企业所带来的冲突。再次,在国际扩张的过程中,曲线进入东道国市场的方式是一种有效而稳健的方式。合资与合作是零售企业实现跨国经营的一条捷径。总的来说,Tesco在韩国经营的成功,最大的原因是在于它选对了合作伙伴。三星集团带给Tesco的是一个成熟而响亮的品牌名称,完善而低价的进货渠道,单单这两点,对于一个外来的零售企业来说已经是巨大的利益了。尽管Tesco在进入韩国市场之前就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三的大型零售企业,但是他们在韩国市场上显示出了良好的耐心。1999年,Tesco与三星集团合资成立Samsung-Tesco Home Plus店,Tesco当时占合资企业89%的股份,而到2007年7月,股份额已升至99%。相比之下,Carrefour早于Tesco进入韩国市场,但实其采用直接进入的方式,表现出一系列的“水土不服”而最终退出韩国市场。Tesco通过与当地零售商合作的方式撬开了坚硬的韩国市场之后,还虚心地逐渐本土化,改变自身以适应市场,最终在强势的本土零售业中取得一席之地,其国际化本土化的经营理念和态度得到韩国消费者的认可。Tesco这种跨国经营方式在泰国等其他亚洲国家也获得了成功。随着中国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将来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由合资合作而展开步步为营的营运战略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条途径。参考文献:[1] 曹慧平,孟庆超.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及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2).[2] 陈宏付.论跨国零售业本土化战略及其影响[J].企业经济, 2006, (1).[3] 陈艳艳.Tesco乐购在中国提速[J].中国新时代, 2008,(8).[4] 金主宪.Tesco通过法人合作进入韩国市场的战略[EB/OL]. [5] 陈社豪.家乐福的经营特点及其对中国零售业态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6.[6] 金英振,郑哲焕.“韩国化”战略逐渐立足世界[N].朝鲜日报, .[7] 王桂朵.家乐福撤出日韩市场的原因及启示[J].商场现代化,2006(8).
肯德基能在中国快速发展和其网络化、标准化的连锁经营是密不可分的,肯德基在连锁经营模式上,实施 直营连锁 与 特许连锁 两条腿齐头并进的提速战略。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肯德基 市场营销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肯德基在中国的快速扩张和发展,已使其成为了中国快餐行业的毫无争议的领跑者。对此,笔者试着从快速扩张策略、本土化经营等方面简单剖析肯德基在中国营销策略上的成功之道。
【关键词】肯德基;营销;快速扩张;本土化
从近几年的经营业绩不难发现,“山德士上校”这个白胡子爷爷与青壮年的“麦当劳叔叔”相比,不仅宝刀未老,而且更具扩张意识和发展活力。从1987年11月第一家肯德基分店入驻北京起,2001年10月中国肯德基第500家餐厅落户上海,2004年1月中国肯德基第1000家餐厅落户北京,2007年11月中国肯德基第2000家餐厅落户成都,2010年6月中国肯德基第3000家餐厅落户上海……这种疯长式的扩张过程使肯德基成为中国快餐行业无所争议的行业魁首。“美味安全、高质快捷;营养均衡、健康生活;立足中国,创新无限。”中国肯德基的本土化发展模式不仅使自己“入乡随俗、融入中国”,而且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也使肯德基成为中国民众饮食及 文化 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怪中国百胜餐饮集团的当家人苏敬轼说,“中国肯德基是中国人的肯德基”。通过分析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 经验 ,我们可以获得不少借鉴。笔者认为肯德基在中国的成功营销离不开如下几点:
一、以快速扩张为导向的经营策略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餐饮集团“百胜”公司的知名品牌,肯德基(Kentucky Fried Chicken)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超过万家,而中国肯德基的利润则占到全球肯德基利润的三分之一。针对中国快餐市场这块巨大的“ 蛋糕 ”,它选择了快速渗透、不断扩大市场份额的经营策略,这一切都体现在它惊人的扩张速度上。为了促进这种快速扩张,肯德基采用了以快速扩张为导向的经营策略。
在企业人员方面,1987年,中国肯德基的员工不到百人;而截止2006年底,肯德基在全国的员工超过12万人,其时中国肯德基分店数量为1800家;按照最新3000家分店的情况分析,其麾下员工数量保守估计已不下20万人。面对如此巨大数量的人才需求,肯德基采用了员工本地化策略,着力培养、提拔和使用本地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熟悉政策环境和市场特点的优势,并且采用标准化系统化的人员培训模式,采用有效的员工绩效评价和职位提升体系。这套模式使企业汇集了强大的凝聚力,为其迅速扩张奠定了内部基础。
在原料供应上,为了满足巨大的生产需求,肯德基采取了本土化供应策略。截止至2006年底,肯德基共有550多家国内原料供应商,订购了从鸡肉,蔬菜,面包到包装箱,设备,建筑材料等原料,占中国肯德基采购总额的90%。1997年,肯德基将其在全球运用的专业供应商星级评估系统带入中国,该评估系统能够从五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测试,并帮助供应商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这些行动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其原料供应问题,而且带动了一批中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为其赢得了不俗的口碑。
对待加盟商,肯德基在中国采取“不从零开始”的特许经营模式。“不从零开始”的特许经营,就是将一家成熟的肯德基餐厅整体转让给通过了资格评估的加盟申请人,同时授权其在原餐厅位置使用肯德基品牌继续经营。这种特许经营方式,不仅使肯德基有效地降低了运行成本,而且能够借助加盟商所具备的本地化优势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业绩。
二、融入企业的本土化营销
与麦当劳不同,在全球各地推出适合当地人口味的产品,是肯德基一贯的策略。“立足中国、融入生活”,肯德基在坚持“炸鸡、薯条、汉堡包”的西式快餐老三样的同时,大力发扬产品本土化策略,研发适合中国老百姓口味的产品。以需求为导向,不断推陈出新,推出地区化特色产品,如“安心油条”、“皮蛋瘦肉粥”、“老北京鸡肉卷”、“四季鲜蔬”、“芙蓉鲜蔬汤”等专门针对中国消费者口味推出的新品已渐渐成为顾客的重要选择。同时,在 广告 宣传上,肯德基在自身“世界著名烹鸡专家”的企业形象上不断融入中国元素,甚至在2003年 春节 ,肯德基的山德士上校在中国170个城市的800余家分店统一换上唐装迎接顾客,在文化上巧妙而精准的实现了西式快餐中国化的“土洋结合”,让肯德基融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三、健康积极的生活理念
提供“健康美味”的食品一直是快餐业的目标,而肯德基在“营养均衡、健康生活”打出的一套套“组合拳”,更是在公众心中树立了品牌绿色健康的良好形象。肯德基将中国的均衡膳食健康理念运用到产品的开发上,消除人们对快餐食品的健康疑虑。不仅在烹饪上突破油炸,推出“烤”、“煮”、“凉拌”等制法,而且还改进产品的营养成分,推出了16种不同的 植物类 产品及多种中式新产品。在2000年中国肯德基成立了食品健康咨询委员会,并在2004年、2005年,先后发布了《中国肯德基食品健康政策白皮书》的第一版和第二版,对肯德基倡导的“营养均衡、健康生活”食品健康政策做了清晰阐述。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天天运动,健康一生,让我们动起来”的 口号 ,搭建平台,举办肯德基全国青少年三人 篮球 冠军挑战赛、肯德基全国青少年校园青春 健身操 大赛等全国赛事。
四、友善正面的企业形象
肯德基一直坚持友善政府、友善民众、关爱社会的战略,努力塑造中国公众接受和喜爱的企业形象。它积极倡导社会慈善救济,近年来不断为玉树等受灾地区进行捐款。作为“世界饥饿救济”项目在中国的一部分,其携手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WFP)连续两年开展“捐一元,献爱心,送营养”募捐活动,为四川地震灾区小学生提供为时一年的营养补助。两年来项目累计募款总额达到1000多万元人民币,公众参与人数超过650万人。
作为肯德基主要顾客群体的青少年,肯德基对他们投入了巨大的关注。其所设立的中国肯德基曙光基金,一期已在全国42所大学实施,有2820人次大学生接受了资助。基金以学业资助、餐厅实践和社会服务三者为结合,受资助者不仅可以得到在肯德基进行勤工俭学的机会,而且将成为“曙光公社”的成员,参加相关活动回馈社会。2010年肯德基和中国青年报联合举办了“2010肯德基对话90后”活动。给“90后”青少年们提供了一个展露出他们特有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舞台,充分而自由地展现他们真实而饱满的形象,让社会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群落的人,都能有机会与“90后”对话和交流,并重新审视他们给“90后”张贴的各种标签的真伪虚实,也让“90后”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身为社会一份子而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这些动作都使肯德基在公众中树立了良好形象,并得到了青少年巨大的认同。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因素成为制约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肯德基作为快速消费品行业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的成功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在跨文化环境下经营的企业,只有在文化差异战略上获得成功,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本文作者从跨文化角度,以4Ps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分析了肯德基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肯德基,跨文化营销,营销策略
一、引言:
1939 年哈兰·山德士上校创建了闻名遐迩的肯德基快餐店,从此开创了“一条鸡腿走天下”的经营壮举。现在肯德基已经是分店遍布全球的世界最大炸鸡快餐连锁企业,在世界各地80多个国家拥有超过万多家的餐厅。1992 年肯德基在中国餐厅总数为10家;到1995年,发展到71家。1996年6月25日,肯德基中国第100家店在北京成立。而今肯德基在大陆已拥有1400 家分店,利润率占全球肯德基的1/3。且每年还在以很高的比例递增。可见,中国已成为肯德基的最大市场。
二、肯德基的产品策略
霍夫斯泰德把个人主义定义为只关心自己和自己家人的倾向,集体主义则指人们更倾向于强调自己属于某个群体,并通过相互关照来换取相互之间的忠诚。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倾向较浓的社会,人们对中国传统的文化和食品有很高的认同感,通过这种认同感,用西方吃法的“皮”包住中国传统餐饮文化的“芯”,体现了肯德基跨文化营销在产品创新方面的成功策略。从颠覆汉堡的“墨西哥鸡肉卷”到饱含中国特色的“老北京鸡肉卷”,肯德基的产品不断地在结合中国文化特色的方面进行突破和创新,为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也给快餐行业带来了多元化的竞争,并在这种竞争中逐步扩大并巩固了自身在中国快餐行业的领先地位。
三、肯德基的定价策略
权力距离指的是一个组织或群体中的等级地位的差别以及人们特别是地位低下的成员对权利分配不平等这一事实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高的国家权力距离大,社会层级分明;接受程度低的国家和民族,权力距离则小,人和人之间比较平等。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分析,中国是一个权力距离较大的社会,人们很看重消费场所的价格与个人形象之间的关系。肯德基维持不变的价格,有利于保持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不会随着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同时作为一种西式快餐,肯德基考虑到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的消费习惯,通过推出“外带全家桶”这样的方式进行促销而不是像麦当劳进行单品促销,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肯德基的分销策略
从跨文化营销的角度去分析,抛开肯德基本身可能存在的流程设计上的缺陷不谈,由于中国较大的权力距离和男性化倾向,中国的员工普遍存在一种浮躁的倾向,难以踏实认真地去完成一些看起来很细微很琐碎的事情,而对于食品业而言,这一点是致命的。“苏丹红“事件给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一个教训:如何真正地把很好的制度贯彻到企业中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管如何卖力,而在于基层的素质如何。也就是说,跨国公司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一个普遍存在浮躁倾向的国家招聘到一些沉稳耐心而且细心的员工进行质量把关。
五、肯德基的公关策略
1 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使用“首脑公关”。
在“苏丹红”事件中,肯德基数次召开记者招待会,连一向低调的中国百胜餐饮集团总裁苏敬轼也特地赶赴北京,亲自到肯德基餐厅就餐。在权力距离较大的中国采用这种办法,就是在给消费者吃“定心丸”,对恢复消费者信心有很大作用。
2 寻找源头,满足消费者的知情欲。
在这次事件中,肯德基在一方面检讨自身的供应链管理,另一方面协助国家相关部门逐步追查,最后成功找到了“苏丹红”的源头。在中国这样一个男性化倾向明显的社会,人们喜欢寻根究底,既然找到了并且不是肯德基的自身的问题,人们也就把矛头更多地指向了肯德基的供应商们而不是肯德基了。
3 敢于剖析自己,承认错误,利用权威部门的证明。
3月22日,肯德基在全国发出通告,称对“苏丹红”的调查已全面完成,有问题的调料都已排除,并得到妥善处理,经检验不含“苏丹红”的替代调料也已准备就绪。同时,肯德基再次强调,“所有相关产品都已送交国家认可专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测,化验结果确认所有产品都不含“苏丹红”成分。请广大消费者放心食用。”在不确定性避免倾向较高的中国人心中,使用国家相关部门的证明和 报告 说服消费者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也能最迅速地让消费者安心。
六、结论和建议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 正确的品牌定位;2) 及时推出适合国人口味的新产品;3) 恰当的营销 渠道 和公关活动。
在跨文化市场营销背景下, 现代企业应关注同世界文化的融合, 加强现代企业在产品文化、品牌文化、 企业文化 及本土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营销建设, 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企业跨 出国 门, 并在应对世界诸国和民族不同价值观的复杂国际市场竞争中, 保持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作者单位: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菲利普·科特勒 .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 谢扬林.物流中心失职肯德基身陷“苏丹红”危机[N].中国经营报,2005
[5] 张兆响,司千字.《管理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企业之间对市场份额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如何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市场营销是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从而使得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本文以新形势下的企业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首先发掘市场潜在需求, 确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其次明确市场细分目标, 树立营销新理念;再次整合营销资源,实现市场优势最大增值;最后转换营销模式,建立立体化营销体系。
一、发掘市场潜在需求,确立消费者品牌归属感
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需要环境的依托,企业制定市场营销策略主要依据是市场定位战略,市场定位战略为市场营销策略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市场营销策略的作用对象是广大消费者,因此营销策略必须秉承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原则。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营销活动中非常关键的一步,企业不惜紧跟时代的步伐,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进行切实的了解,同时了解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从而更好的把握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这样企业才能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此外,企业在制定营销策略时应该注重创新,通过一系列和定价以及促销等相关的创新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潜在的消费者,不断加深消费者对自身品牌的归属感。
二、明确市场细分目标,树立营销新理念
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离不开营销人员的支持,为了激发营销人员的工作热情和斗志,企业需要制定一些有效的激励制度,从而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在新的发展形式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市场营销目标的制定必须以消费者为导向,总的说来对企业产品价格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消费者对该产品的价值认知。
制定营销目标既包括长期目标,也包括中期和短期目标,并且制定短期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制定短期目标的作用主要是动态的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并且不断的激发新的消费需求。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消费者对某一类产品的选择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吸引消费者,如何构建有效的品牌效应是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市场营销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市场营销策略包含很多内容,如价格策略等。
三、整合营销资源,实现市场优势最大增值
在制定市场营销策略时,营销人员需要充分考虑企业的整体战略,营销策略是为企业整体战略服务的。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指的就是那些能够通过相对较少的营销成本投入来换取企业最大经济效益的策略。
营销人员在制定营销策略时需要对各种营销资源进行充分的整合,比较常见的营销资源主要有:营销环境、产品品牌、企业服务、营销渠道等。就营销环境而言,营销人员需要对其进行透彻的了解,明确其中的危险因素;就产品品牌而言,目前品牌效应是营销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品牌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代表;就企业服务而言,服务是产品销售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的产品服务必须能够让消费者满意,从而加强消费者对品牌的忠诚度;就营销渠道而言,这是影响营销工作质量的关键因素,在信息化的今天,营销人员应该充分利用多样化的营销渠道,对不同渠道进行有效的整合。
四、转换营销模式,建立立体化营销体系
市场营销存在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主要和消费者有关。在开展市场营销工作时,营销人员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对营销市场进行透彻的了解,主要包括:该产品营销市场的规律性;市场的大小;市场的变化趋势等。现阶段的营销市场处于动态变化状态,传统的营销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所以营销人员应该转换营销模式,紧跟营销市场的步伐。
当今时代的营销市场属于买方市场,消费者占据主体地位,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和要求也逐渐提高。这就要求企业确定市场营销模式时充分考虑上述因素,以消费者的真实需求为导向。
企业应该构建立体化的市场营销体系。在产品营销中,关注产品的文化内涵,通过文化内涵来凸显企业的竞争优势。市场营销具有一定的地域性,这主要体现在,和其他地区相比,某一地区的消费者可能会对某一特定产品产生较大的需求,营销人员在制定策略时应该考虑这一问题。
试论中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现状及发展 来源:中国论文网( ) 摘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子商务的蓬勃兴起对传统零售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把电子商务真正渗透入传统的零售业,以适应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本文从剖析现今零售业电子商务企业的不足着手,寻找并利用契机,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 关键词:零售业、电子商务、问题、发展 一、中国零售业电子商务的概述 零售业是实现各种商品的价值和使用的重要途径,是反映一个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窗口,并担负着促进生产,繁荣市场和满足人民生活多方面需要的重要任务。中国零售企业的发展历程,同时是信息技术在零售业中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的的历程。在短短的20多年里,中国零售业的信息技术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走完了国外近半个世纪才走完的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我国已有近百家大型连锁商场开设了网上连锁商城,一些大型的超市和百货公司也正着手建设自己的电子商务体系和交易平台。根据2002年的有关资料显示,全国1700多家电子商务网站中,从事零售业电子商务的企业约有1100家。网上热销的商品主要是书籍、光盘和计算机硬件,但通讯和家电在2002年也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网上购物和网上订票将是具有较大潜力的消费类电子商务市场。 但总的说来,中国还处在一个很不成熟的阶段,交易规模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而且,网民参与网上交易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一项网上问卷调查显示,我国仅4成的网民对网上交易感到满意。而全球网民对网上交易的满意度要高的多,这充分表明我国零售电子商务企业的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二、中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观念落后 虽然中国的各种媒体都对电子商务进行了详尽的宣传、介绍,但许多企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问题,比如说,认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购物。因此,大多数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来服务于企业的管理和商务的需要,以些来降低成本、增强盈利能力。 另外,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个如何看待与传统零售业的关系问题。传统零售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二百年的时间,它的操作模式和经营方法都已被消费者普遍认可和接受,但电子商务的发展仅有几年的时间,虽然发展极为迅速,但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还很有限,人们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导致绝大多数零售商不愿尝试和接触这种新兴的经营方式,甚至将电子商务的渗入视为竞争者而不断加以排斥,使得自身生存环境恶化。 2.系统老化 不少现在开展零售业务的企业的信息系统是前几年建立和实施的,无论是使用设备,技术构架还是管理思想都已不能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要求,大大限制了这些企业电子商务的实施。与新兴实行零售业务的电子商务企业相比较,其办事效益低,成本高,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竞争中,弱势逐渐显现。 3.信息封闭 大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简单的内部进--销--存管理系统,加上信息系统老化,这些企业成了"信息孤岛",与外界(如顾客和供应商)很少有及时的信息交换,使得企业信息的价值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丧失了大量向外拓展业务和吸引更多潜在顾客的机会. 4.配送和支付滞后 配送和支付是目前大多数从事零售电子商务的企业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何在提高配送时效和控制成本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始终困扰着所有的电子商务网站。尽管有个别企业打出了让消费者满意的“一小时送货”的口号,但无论从配送成本还是实际运作都是有很大困难的;另外,支付也是一个难题,网络安全一直是个敏感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始终会给顾客网上支付带来心理障碍。 5.网上销售的商品还有待优化 电子商务不能像传统零售业那样包罗万象,比如对存储条件要求高的物品像易腐食品以及价值较高的物品如古董、珠宝,就不太适合拿到网上销售。而在使用上比较复杂,产品价值和科技含量比较高,专业性比较强的产品像计算机、办公设备等则比较适合在网上销售,对那些日常生活用品,人们对它已经很熟悉,而且传统的销售网络又非常丰富,显然不适合在网上销售,至少目前的阶段还不适合。所以,网上销售的商品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中国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思路 传统零售业应当而且必须与电子商务相结合,这是零售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推进国内零售业电子商务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通过调查我认为,务实有效地推进零售业的电子商务,需要每一个零售企业正视目前的不足,寻找并利用较好的契机,进行深入思考和踏实行动。具体的思路可以有以下几点: 1、改变观念,从切实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入手 要促使零售业电子商务发展,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彻底改变传统零售业和网络不相容的思想,充分思考如何利用网络技术对传统零售业进行升级改造,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好地为客户服务;其次,还要改变“电子商务就是建立网站”的简单思想,要切切实实抓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完善的POS系统、EOS订货系统、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零售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必然会流于形式。 2、跟上步伐,重视信息系统的应用 当前中国的企业现代化程度还很低,许多企业都还没有建立真正先进、科学的经营理念、管理体系,计算机管理系统。这已严重地影响了零售业的高速、大规模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迅速加快企业的现代化进程,应用高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适时采用网络技术,互联网的应用,将会给中国零售企业提供新的机遇。这种新的技术会给我们创造一些跨越传统发展的机会。有了实现低成本和高效率的解决方案,我国零售企业就要下大力气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从而为企业大规模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3、打破“孤岛”,实现信息共享 如前所述,现行一些企业由于信息系统自我封闭,成为“信息孤岛”,他们与供应商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电话线、传真或电子邮件方式进行的。电话、传真和电子邮件虽然能实现业务伙伴之间的远距离交流。但信息的共享困难和人工的介入使整个流程失误多、效率低。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使快速、高效地分享信息成为可能。为上下游供应链的协同提供了基础。但要达到信息的共享和供应链的协同,还要在观念上认识到协同竞争的重要性,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商业领域的竞争不再是一个店,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连锁系统,整条供应链的竞争,整条供应链协同作业,达到对消费者需求的快速反应,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信息的共享是前提。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都是各自为战,主要用于处理企业内部的作业流程问题,较少考虑为上下游的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和信息支持。因此,急需零售企业改变观念,利用互联网改善企业采购和销售、结算部门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和沟通。如沃玛特公司建设的一个与它的全球供应商网络相连接的私有交易网就是要建立它的高效率的供应链。
毕业论文应该有一个主题,你可以谈谈国内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可以针对一个现象进行分析和总结,可观环境的影响,如义务学校淘宝班现象。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至于利弊,这取决于你的想法。
166 浏览 2 回答
304 浏览 4 回答
331 浏览 3 回答
265 浏览 4 回答
283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7 回答
247 浏览 5 回答
341 浏览 3 回答
189 浏览 2 回答
108 浏览 3 回答
107 浏览 3 回答
91 浏览 3 回答
245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4 回答
267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