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战争史上,喀秋莎火箭炮是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由苏联最先研制成功的火箭炮,经由二战的洗礼,在实战中为自己正名,乃至于现代战争依然有她的身影 。尽管她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但却是对手们的梦魇。万箭齐发、火舌倾泻, 有喀秋莎在手,胜利的天平就已经注定 。
1941年7月,当德军挟巴巴罗萨的余威,在苏联西部广袤的原野上驰骋时,一种神秘的武器蓄势待发。 此时的苏联军方,还来不及为她做更多测试,就被强行用于实战。 7月15日的这一天,不可一世的德军进驻奥尔沙市,闪电战的强大让他们足以骄纵,德军在占领 汽车 站后,竟然大摇大摆地在露天休息。大量的坦克、装甲车随意停靠,走出乌龟壳的士兵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危险的来临。
夏天的闷热让德军卸下装备,更放松了该有的警惕。确实,吹嘘欧洲第一的苏联,在德军的突击战下,竟如此不堪一击。突然, 一阵急促的爆炸声响起,坦克被炸得飞上天,装甲车燃起熊熊大火,周围的车辆和弹药都被炸毁 。一排排的士兵倒下,刚才还谈笑风生的场景,瞬间变成人间炼狱。最关键的是,压根都看不到敌军的身影。这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第一次亮相。
愤怒的德军大为震惊,立即派情报部门查明情况。 原来正是苏军的炮兵连,用新装备的5门火箭炮,一次性齐射80发火箭弹。 负责此次作战的苏军长官,就是后来被追授一级卫国战争勋章、俄罗斯联邦英雄称号的 费列洛夫大尉 。此时的他,刚刚接手这个神秘的大家伙。从训练到实战,也就只有短短的一周多时间。由于极端保密,连炮兵们都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
最初的喀秋莎火箭炮, 尽管杀伤力十足,但是机动性不强的缺陷,让费列洛夫只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为了避免德军的炮火报复,费列洛夫在第一次亮相后,匆忙撤出了阵地,之后又在西线的斯摩棱斯克、叶尔尼亚等地,狠狠地教训了入侵者。恼羞成怒的德军,急切地要和火箭炮连决战。这一年的10月,费列洛夫与德军大部队遭遇,炮兵们沉着应战,最终寡不敌众。 在打光所有的炮弹后,士兵们为销毁发射炮被团团包围,英雄的费列洛夫和他的战友,壮烈牺牲 。
与其它火炮相比,喀秋莎火箭炮威力更大,尽管精准度不高, 但是大规模的炸药从天而降,足以最大限度地杀伤有生力量。而且价格低廉,易于批量生产,让喀秋莎成为苏军的最爱 。能够装载于卡车上, 更让喀秋莎有了机动性 。一次性发射巨大的火炮,打一个措手积极,还没等敌军反应过来,火箭炮连早都闪躲开。
就是这样的完美武器,她的诞生却充满曲折。 俄国人对火箭炮的钟爱,从沙俄时期就开始涉足 。那时候有一大批的科学家,早早就把目光放在航空、火箭领域。 后来由于各种环境的影响,只得在十月革命后重启研究。 这副重担落在了苏联火箭学家 迪秋米洛夫 身上,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迪秋米洛夫和其他科学家们,组成气体力学研究小组。从火箭设计到燃料选择,火箭炮走出坚实的一步。
然而,1930年迪秋米洛夫的逝世,让刚有起色的火箭炮事业遭受重击。 研究小组群龙无首,国内环境再次恶劣,幸而得到图哈切夫斯基的大力支持。 这位集战略思维、军事思想于一身的元帅,毫不动摇地指导火箭弹的研发。1933年研发出既能车载发射,又能机载打击的火箭弹。一年后的 诺门坎战役, 苏军把火箭弹投入空战,骄横的日本人从此再也不敢提“北进”计划。
那么,喀秋莎的名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切都源于炮架上的字母K,由于生产厂家是位于沃罗涅日州的共产国际兵工厂,因此取名共产国际的俄文第一个字母K 。当时的苏联红军并不知道火箭炮的真实名字,索性以二战中的英雄姑娘——喀秋莎命名。“ 正当梨花开遍天涯,河上飘落柔漫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熟悉的旋律响起,呼啸的炮声扑灭恶魔。
尽管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让火箭弹第一次登场, 但是机载炮弹远远不能满足战场的多元化需求 。之后,车载实验进入实质性环节。最初的车载发射,呈工字型分布,上下两排交错排列。发射时,必须保持车身与目标成90 ,整个炮火的方向调整,只能通过车辆来操控。 这样一来,发射的准确度大打折扣,只能依靠巨大的火力来威慑敌军。
火箭专家们经过反复研究, 决定改两排的工字型,为一排的I字形发射轨 。原来的发射架侧身车辆,改进后的发射架与车体纵向一致,炮手从后面装填,火箭弹从驾驶室掠过,极大地提升了稳定性。 不仅装填的速度加快,安全性能也得到保障 。随着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完善,军方开始不断订购。苏德战争爆发前,喀秋莎火箭炮的全部测试尚未完成,但是军情紧急,战场就是最好的检测。
从军方订购到量产装备,喀秋莎开始在二战中大发神威。 为了更好的稳定性能,发射车由稀缺的坦克,到笨重的拖拉机,再到轻便且承重的通用卡车 。喀秋莎火箭炮的不断进化,最直接的反映就是苏军的节节胜利。1943年2月的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531门新型喀秋莎发挥了巨大作用,摧毁了德军后期的坚固火力点。1944年的 柏林反击战中 ,加强版的安德柳莎火箭炮,让战局胶着的柏林街区,几乎夷为平地。
当然,喀秋莎还有很多系列,如装载于摩托化的轻便火箭炮、重机枪枪架上的火箭炮,甚至还包括山地型火箭炮。 喀秋莎以其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而著称,经常用于大面积消灭敌人集结部队,压制敌方的火力配备,是无坚不摧的重型武器 。值得一提的是,抗美援朝后期,苏联援助的喀秋莎装备我军后,在上甘岭战役中发挥奇效,据称美军有70%的伤亡,是志愿军的炮兵造成。
喀秋莎火箭炮,被二战中的德军称为 “斯大林的管风琴”,因为发射时的声音酷似管风琴,殊不知等待他们的将是粉身碎骨 。为表彰炮兵在二战中的作用,苏联专门成立了“炮兵节”。如今,更多的火箭炮应用于现代战争,喀秋莎的威名却永远被人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