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造成了一系列的 影响, 而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加直接且深远. 由于各国都在进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 各国的经济政策都很及时有力, 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 全球经济从崩溃边缘走了出来, 金融危机肆意破坏经济的恶劣态势得到了有效控制, 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开始出现复苏 性增长的时代已经来临,即全球正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 2007 年 3 月 13 日,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因 濒临破产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牌为标志,美国正式爆发了次贷危机.2008 年9 月15 日,拥有 158 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美国的次 贷危机迅速演变成一场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以此为标志,二战后最严重的全球 性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随即揭开序幕.此次国际金融危机,被认为是 1930 年经 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危机, 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20 世纪30 年代的 那场危机,给世界各国的经济体系都带来了一系列影响.此次危机改变了美国在 世界经济中的作用.几十年来,美国消费者一直是全球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但这 场危机抑制了债台高筑的美国人的消费,世界开始寻找替代者.自 2008 年9 月下旬开始,世界各国政府通力合作,采取了史无前例的措施对市场进行积极且行 之有效的干预.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了各种救市措施,这些措施也都在一定程度上 起到了稳定和刺激经济的作用.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经济格局会有较大变化,美国 所占比重将大体维持不变,欧洲和日本所占比重会下降,而中国,印度等新兴市 场经济体所占的比重将有所上升.出于大多数经济学家的预期,全球经济开始显 示出脆弱的复苏,人们开始使用"后金融危机时期"来表述当前的世界经济.经 济危机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那就是将泡沫经济和过度消费转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 道路上来. 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以重创, 对世界经济体产生了某种变异并促使国际 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 此次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出现了自二战以来最严重 的衰退,其影响深广终结了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较快增长的态势,引发 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从结构形式及发展方向都出现新一轮的变化 全球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主要特征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变化.主要表现在发达国家"去工业化"进程有所 放缓,特别是美国等重要发达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快"再工业化"进程,这会引起 全球生产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与 此相适应,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发展中国家提高消费率成为一种发展态势,这 也会深刻改变着两大类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活习惯.这也导致"新兴市场"在国 际上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 引起了发达国家以及率先成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 注. 本世纪以来,新一轮全球化高潮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其主要 表现在全球市场整合和扩大规模经济等方面.东亚,拉美和东欧等新兴市场经济 体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依靠全球分工体系深化带动的"斯密增长" ,创造出巨大 的"全球化红利" .这次金融危机标志着全球化由高潮期转向低潮期,导致发达 国家经济陷入持续深度衰退,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也大幅放缓.虽然 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相继采取了大规模的金融救援和经济 刺激政策, 但世界经济复苏仍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 "世界经济今年将出现战后最严重的衰退,预计下降 年世界经济将 有望出现 的增长,其中发达国家有望实现 的微弱增长,新兴市场和 发展中国家将增长 . 1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看,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曲 " 折复杂的过程, 金融机构处置大量不良资产和实现资产负债表的平衡需要持续数 年,而新经济增长点短期内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主要动力.今后一个时期,世界 经济将在调整中恢复增长,预计年均增速为 3%左右,将明显低于危机前五年接 近 5%的增速.各国对金融市场的开放也会更加谨慎,经济全球化进程可能会放 慢脚步,但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大趋势,推动贸易投资自由 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建设,重构全球金融体系,仍将是世界各国实现经济发展和繁 荣的必然选择.经济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逆转,但发展进程将更加曲折复杂. 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化 随着美国在全球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的进一步下 降,以及世界贸易和投资数额的持续扩张,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霸主地位,美国 金融市场作为全球资源配置中心的地位将受到严重挑战.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美 国金融体系在全球的地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相对应的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 融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所增强.我们可以从 2009 年 G20 峰会上发表的《领导 人声明》中看出相关信息: "20 国集团领导人同意将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在国 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份额至少增加 5%,将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体在世界银行中 的投票权至少增加 3%.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金融危机使人们看到失去监管的 金融市场的破坏力,各国主权投资基金与金融创新开始更加谨慎.加强金融监管 已成为全球共识, 强调金融谨慎发展原则以及回归实体经济已成为一种良性发展 之所需. 全球经济失衡是全球化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 也 是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必然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 全球经济失衡接近极限而出现的一次强制性调整, 势必推动全球经济进入再平衡 调整过程.发达国家提高储蓄率和降低消费率,将使国际进口市场出现萎缩,而 发展中国家将因外部市场收缩而被迫扩大内部需求.对东亚出口导向型国家而 言,发达国家进口市场萎缩和全球贸易减速,出口增速将持续下降,而短期内很 难找到转移出口的新增长点;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对石油需求 下降,经常项目顺差和进口需求将大幅减少.全球失衡的再平衡调整,不仅表现 为以美国为代表的负债消费型增长模式的调整, 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 增长模式也将面临再调整过程.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发展方向这次金融危机发生在美国,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美国在网络股泡沫破灭后缺 乏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新科技革命不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便难以重现 上世纪 90 年代依靠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熊彼特增长" .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 机往往催生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革命,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新的就业 岗位和新的增长模式,是摆脱金融危机的根本途径.如 1857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推动并引发了以电气革命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1929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引 发了以电子,航空航天和核能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当前,无论 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强烈需求,还是科学技术内部所积蓄的能量,都正在催生着 一场以新能源技术和生命科学重大突破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 正是科技上的 重大突破和创新,推动着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提供了新的增长引擎,使经济重 新恢复平衡并提升到更高的水平.谁能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发展的主动权,率先复苏并走向繁荣. 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主要国家推行"绿色新政" ,把发展绿色能源 作为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掀起了发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很可能成为 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 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际竞 争的制高点,各国在绿色能源科技领域竞争更加激烈.建立低碳社会,发展低碳 经济可望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也可能成为全球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 "低 碳经济"将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 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越来越严重 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 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 "低碳经 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低碳经济实质上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 结构问题,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 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 诠释,是实现可持续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 "低碳经 济"可望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 "低碳经济"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 活方式,很可能成为不可忽视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环境分析 2008 年下半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形成巨大的冲击,标志着 中国经济新一轮调整和转型的开始.事实上,中国经济的周期性回调 2007 年下 半年就已经显现,2007 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季度经济增长率就逐季下降, 表明经济的周期性回调要早于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 国际金融危机爆 发前,中国经济就已经面临巨大的调整压力,投资增长偏快,信贷投放过多,外 贸顺差过大等问题突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外部需求的急剧收缩通过出口关 联部门,从下游的加工贸易制造部门延伸到上游的能源原材料部门,对我国的实 体经济形成直接冲击. 国内股市和房市迅速降温引发以房地产业为龙头的固定资 产投资增速下滑,通过房地产关联部门,影响到钢铁,石化,建材,有色等重化 工业部门,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下滑深度,使我国面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经济的面临的严峻挑战后金融危机时期 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是一个"缓慢复苏的世界经 济"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使我国经济调整和转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次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如此之大, 从表层上说是由于外部需求急剧收缩 造成出口大幅下降,并造成国内工业生产快速回落和就业下降,但深层原因是主 要即有经济增长模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加剧,不仅表现在需求结构上,内需和外 需增长不平衡,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而且也 表现在供给结构上,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过大,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创 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这些结构性矛盾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加突出地表现 出来,也必须通过新一轮调整和转型逐步加以解决. 全球经济深度调整加大了我国经济减速压力. 我国经济增长对外需的依赖程 度不断提高,对外贸易依存度从 2001 年的 上升到 2007 年的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仍保持在 60%左右.这次金融危机 引发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使我国出口形势面临多年来前所未有的困难, 并对投资,消费和就业等产生广泛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针对我国 出口产品的各种限制措施明显增加,我国稳定出口市场和份额难度明显加大;全 球失衡再平衡调整,使外部需求收缩幅度加大,持续时间拉长.这些都表明,继 续依靠外需拉动经济增长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有效扩大国内需求,降低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不仅对当前我国应对金融危机 7 具有现实紧迫性, 而且对迎接世界经济格局调整后可能带来的新挑战具有重大战 略意义. 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两个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过度 依赖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 如果说危机前经济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全球 经济繁荣和市场扩张, 还可以使我们依靠扩大出口来平衡迅速扩张的生产能力的 话,那么,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和市场收缩,已经使外需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明显下降;以往在经济规模和能源资源消耗总量相对不大的情况 下,依靠低成本资源和要素的高强度投入可以支撑高速增长的话,那么随着经济 规模迅速扩大和供需平衡条件的变化,原有的低成本优势将持续减弱,能源资源 和生态环境的约束将不断加剧.. 绿色能源革命使我国科技发展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为摆脱金融危机的影 响,走"绿色复苏"之路,发达国家大力开发节能环保和清洁能源技术,抢占绿 色能源技术战略制高点,在率先推进信息技术革命和发展知识经济后,又掀起发 展绿色能源和低碳经济的热潮.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期,科技发展和人力资本 条件相对落后,能源资源消耗和排放总量大,绿色科技革命使我国在信息技术扩 散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要面临绿色能源革命的严峻挑战,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 技术改造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就将面临发展低碳经济的巨大压力. 我国国际地位提升有利于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也将面临承担更多 的国际义务和责任的压力.随着我国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 不断提升,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出手快, 出拳重, 率先实现经济复苏, 积极参与推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 主张建立更加平衡和相互制约的国际货币 体系,通过加强区域和双边货币互换安排,试行贸易项下人民币结算,有效地推 动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加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 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与此同时,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担有约束力的减排责任呼声 增大.在实现反恐,防核扩散,控制流行性疫病和增加对最不发达国家援助等领 域,也面临承担更多义务和责任的压力. 综上所述,未来一个时期,世界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国际经济环境将发生 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将明显增强,推进新一轮经济调 整和转型,不仅是应对国际环境变化,增强我国发展主动权的需要,也是作为一 个快速成长的大国,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实现中华民 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要求.有点多,但这都是我精选下来的,希望对你有用,希望采纳,谢谢!!
当代世界经济领域中的重大变化,或迟或早必然会反映到当代世界政治的斗争(包括它在特殊手段上的继续——军事斗争)和国际关系中去,而这些斗争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又必然会反作用于世界经济。我为大家整理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论文2000字,希望你们喜欢。
世界经济的现状和近期走势
去年,世界 经济 受美国衰退的影响 ,增长大大放慢。今年以来,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但前景并不十分明朗,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与此同时,世界经济有阴有晴,差异性十分突出,且都在变化之中。这里且就今年到现在为止的经济形势做一些说明,对影响世界经济的若干因素进行一些分析 。
一、美国经济复苏起落不定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 局于去年11月26日宣布,美国经济从当年3月份起陷入衰退。但实际上,美国GDP只在当年第三季度是负增长。9·11恐怖袭击使美国受到意料不到的打击,但其影响并未像人们当初估计的那么严重。去年全年,美国GDP仍增长了。今年1季度,美国经济复苏势头强劲,GDP以年率计算 ,增长5%。特别是生产率竟跃升8%,这种情况也是异乎寻常的,人们对美经济前景普遍表示乐观。但到第二季度,形势又发生新变化,回升转趋疲弱,GDP只增长。其间,安然公司、世界 通信 公司等大公司假帐丑闻接踵而至,全国为之震惊, 投资 者对股市乃至整个经济的信心受到极大挫伤,成为影响美国经济稳定回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尽管如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于7月16日在国会作证时,仍确认美经济在走向全面复苏。他预计今年全年美GDP的增幅为一,高于2月份的预测(—3%)。但他也不无保留地说:“目前 困境的影响还将持续相当一段时间,随着不良影响的消除,如果不出现进一步重大影响,美国经济将重新呈现可持续增长的态势”。与美联储的预测不同,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对今明两年美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下调,先前的预测数字分别为和,现在下调到和。
但无论如何,这次美国经济衰退时间短暂,经济下降轻微,是前所未有的。美 经济学 家米尔顿·弗里德曼说,美国的衰退“非常非常轻微”,保罗·克鲁格曼认为,这次不是标准的衰退,还有人认为这是“新式衰退”。
美经济衰退轻微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在此期间,消费者开支始终保持在高水平上,不见减少。消费开支占美GDP近2/3,它的稳定增长,支撑了美国经济不会大幅下滑。为什么美消费开支不减,这是因为自1996年以来美国家庭收入不断增加,构成其收入的三大部分一一工资,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都大幅增长。首先,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职工工资和薪金收入有所增长,直到2002年头两个月,仍增长近4%(年率)美国约60%的家庭拥有股票。几年来股市持续攀升,家庭收入也相应增长,美2/3的家庭拥有住房,一年来房价上涨9%,家庭的资产也随之增长。总之,美国居民“家底”厚了,他们有可能放手花钱,是美经济衰退格外缓慢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美联储于去年11次降低利率,把利率降到的低水平上,布什政府上台后,又实行减税和增加 公共 开支政策,这些也都对减轻经济衰退,促进经济复苏,起了一定作用。
但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起相反作用的因素,影响着美国经济难以快速回升。
首先,这次衰退是信息技术投资过度,信息技术股市形成的泡沫破裂,信息技术部门公司大批破产,并波及其他部门,美企业 投资大幅下降。2001年第4季,美固定资本投资猛跌,2002年第1季又下降。与此同时,民用资本货物订单不断减少。格林斯潘曾多次强调,资本货物的 统计 数据是重要的投资晴雨表,而固定资本投资又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当前企业投资疲软无力,今年下半年能否恢复尚难下定论,不能不影响经济复苏。
其次,正因为消费开支没有大减,住房 建筑 业保持繁荣,在经济复苏中,也不可能再有新的增长。
再次,美国外资大量回流,也将给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在美国经济繁荣时期,外国投资者热衷于购买美元资产。2001年外国投资流入美国总额高达4550亿美元。但现在已大为减少,其中美国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已从2000年的3080亿美元骤降到2001年的1310亿美元,预计2002年还将进一步下降到1030亿美元。
最后,美国大公司丑闻使美国投资者对资本 市场 的信任发生动摇,其深远影响远未消除;美国人对可能再次遭到恐怖袭击惴惴不安;布什政府反恐战争,特别是打伊拉克如何进行,心中无数。凡此种种,都增加了美国人对经济前景的疑虑。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美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美国经济将出现“双谷底”;有人认为美国经济有可能步日本后尘,进入“失去的十年”,还有人认为如果美股市继续下跌, 银行 可能无法收回贷款,导致银行危机,从而使美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之中。尽管诸如此类的看法是少数人提出的,但也足以令人警醒。
二、世界经济 参差错落
美国经济衰退和复苏中的波折,通过“扩散效应”,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 ,世界经济大大放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4月18日一份 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2000年4%,2001年为),明年可能恢复到4%。而到6月份,联合国的一份报告预测,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不高于2%,2003年有望超过3%。
全球经济放慢与各国经济不同。从70年代以来,还从未有过一次世界GDP负增长,即使是在主要发达国家发生衰退年份,世界经济仍是正增长,只不过是“放慢”或“下滑”,如1975年,世界GDP增长,1982年增长,“放慢”或“下滑”幅度也不大。据IMF的报告说,这反映了近年来,一些 发展 中国 家,特别是 中国经济 的迅速增长,其在世界经济中的权数加重。此外,全球经济虽受美国衰退的影响,但应变能力比过去增强,这是因为,首先,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率低,有更大可能采取放松银根的货币政策和 财政 政策 ;其次,各国为稳定 金融 所作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最后,一些国家采取扩大内需政策。但是,各国具体情况大有差异,因此,各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也参差不齐,颇不平衡。
欧洲。当美国经济高度繁荣时,欧洲明显落后。美国发生衰退,欧洲又受到牵连,2001年其GDP仅增长1%。美经济开始回升后,欧洲经济仍低迷不振,今年1季度只增长。多数人认为欧洲经济到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初才能真正恢复。据IMF报告预测,欧盟2002年的增长率在左右,2003年可达,另一预测称,欧元区今年经济增长仅约。欧盟各成员国也有很大差别,其中英国最好,德国最差。据德六大经济研究 所春季报告预测,德今年仅增长,明年可达。德国改革进展迟滞,企业 大批破产,失业增加。尤其是德国东部,更处于停滞状态,今年只能增长。
日本。多年来,日本经济在困境中挣扎。2000年仅增长,2001年降至负1%,据IMF的报告预测,日本今年和明年的增长率分别为负和。日本失业率不断上升,今年4月份已达。
日本的严重问题 之一是政府 债务 不断积累,到2002年末,将达693万亿日元,占GDP的140%。如继续增长下去,就可能导致市场对政府偿债能力产生怀疑, 国债 价格急剧下跌,长期利率上升,不排除会出现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另一严重问题是银行坏帐太多,估计多达万亿美元,约占亚洲坏帐2/3。日本银行机能严重削弱,这一老大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
日本政府在美欧等国压力下,承诺深化改革,为此制订一个又一个振兴经济的 计划,但说的多,做的少。最近日本内阁人士说,日本经济已经“触底”,即将回升,但实际情况仍相当严峻。
日本和德国是世界第二、三号经济大国,它们过去都曾快速增长,对世界经济和地区经济起着火车头作用。但现在时过境迁,风光不再。究其根源,在于它们 历史 包袱重,隋性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放不开手脚,进展迟缓。当然,它们的经济实力仍然强大,科技 水平和生产率水平高,未可小觑。
东亚和东南亚。亚洲经过金融风暴的洗礼,认识到必须加强和改善金融监控和企业结构治理,为此采取了相应改革措施,解决呆账问题,加速银行重组,加强金融立法和企业 管理 法规等等,呆帐有所减少,银行对企业放款回升,尽管这一改革尚未完成,但过去一度泛滥的官商勾结如今已大为收敛,传统的家族集团式企业衰败,物价下跌,经济活力增强。这次美国经济衰退和全球经济放慢,东亚和东南亚虽也受到重大冲击,但经济仍保持较高增长率。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这一地区2002年平均增长率将达,2003年为。世界银行的预测与此相近。与此同时,这一地区通货膨胀率却保持在4%以下的较低水平上。但这一地区各经济体GDP的增长各有不同,东亚的韩国改革成效显著,经济增长率最为强劲:今年第一季度其GDP比去年同期增长,预计全年可望增长6—7%;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新加坡也有较快增长,而印尼、菲律宾和泰国则增长率较低。
南亚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增长也较快,据IMF预测,2002年,这一地区平均增长率为,2003年更将高达,这主要是由于印度经济快速增长的缘故。
拉美地区。这里一些主要国家接连发生 金融危机 。1999年巴西金融动荡甫告缓和,阿根廷就发生金融危机,且愈演愈烈,今年经济走到崩溃边缘,第一季度经济下降,失业率超过18%,据预测,今年阿根廷将有10—15%的负增长。接着委内瑞拉和乌拉圭也发生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全年经济将分别下降和。与此同时,巴西再度发生金融动荡,经济前景暗淡。墨西哥今年第一季度经济下滑2%,全年即使会有增长,也只在上下。这种状况,与亚洲成为鲜明对比。究其原因,多数人认为这些国家奉行“新自由主义”,金融自由化过快,失去控制,受强大邻国美国的影响,经济不稳。
三、 国际经济 活动缩减
美国经济衰退和世界经济放慢,导致世界贸易、国际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元汇率走低,与此同时,石油价格涨落不定,这一切反过来,又都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制约因素。
世界贸易。过去长期以来,世界贸易增长速度高于生产增长,这对发达国家和发展 中国 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利。但2001年,这种情况已不复存在,当年世界贸易仅增长1%(2000年为12%),低于世界GDP的增长。预计今年世界贸易有可能增长3%,但如美国经济复苏乏力,这一预期将落空。布什政府在自由贸易方面出现倒退,保护主义抬头,给美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包括欧盟、日本和亚洲国家都造成重大压力。如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对美出口,其中新加坡经济25%有赖于对美出口,马来西亚这一比例为18%,泰国和菲律宾也在10%以上。美国经济状况对这些国家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力。
国际投资,近些年来,世界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2000年达到万亿美元的最高纪录。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入国虽然高度集中在美国、欧洲和中国、韩国、印度等十多个发展中国家,但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发展,从而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然而,2001年,世界对外直接投资骤减至7600亿美元,对美国投资的外国资本大量逃离,但欧盟国家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也从2000年的1250亿美元减少到970亿美元。只有中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仍为外资所青睐。
美元汇率下跌。由于外国投资者纷纷撤离美国,加上美国公司丑闻不仅使美国人对美资本市场信心动摇,也大大挫伤外国投资者的信心,美国股市大幅下跌,这一切导致一直坚挺的美元趋弱。今年年初以来,美元与欧元的比价一路下滑。7月15日曾一度突破1:1。美元对日元的汇率也已下降约8%,到6月初,对韩元汇率下降6%,对泰铢下降4%,对新加坡元下降,对菲律宾比索下降。这些货币对美元的升值,有助于抑制有关各国的通货膨胀,刺激内需增长,但也会不同程度地阻碍各国对美出口。对美国来说,美元走弱,有利于增加美对外出口,但也会促使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从而增加其通货膨胀的压力。
石油价格波动不定。由于世界经济放慢,中东地区形势动荡,今年以来,世界市场原油价格波动不已。近来,美国原油库存迅速减少,致使原油价格上涨。据报道,纽约商品交易所9月份交货的原油价格已连续9个交易日上涨,并于20日突破30美元大关,达到15个月来的最高点。虽然,由于俄罗斯等非欧佩克产油国石油产量迅速增长,中东地区在世界原油供应中地位有所削弱,但如中东紧张局势加剧,石油价格难免上涨,如超过每桶30美元,势将加大美国通货膨胀压力,影响美经济的复苏进程,也会对欧盟和其他石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对世界经济失衡的思考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已成为世界 经济 发展 的主流,但与此同时,反全球化运动也应运而生并呈蓬勃发展之势,并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一定的 影响 。近几年,世界经济失衡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与谈论的一个 热点话题。2005年l0月中旬在 中国 河北香河召开的20国集团 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上,全球经济失衡是讨论的重要议题。为此,本文对世界经济失衡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失衡 经济失衡 经济 失衡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莫过于日益加剧的世界经济失衡,“失衡并增长着”成为世界经济 金融 最令人迷惑难解的现象。虽然不断有学者提醒,持续失衡的世界经济将面临崩盘的危险,但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现实却让人大跌眼镜:过去的四年里(2003年~2006年),全球GDP的平均增幅接近5%。国际货币基金 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也表示,世界经济形势“从未这么好过”。那么,为什么主流经济学界还不停地在“盛世”中 发表“危言”呢?是居安思危,还是别有所图。
事实上,世界经济失衡并不是一种新的现象。上世纪80年代,以美国巨额贸易和财政“双赤字”为主要特征的世界经济失衡就曾经出现过,只不过当时并未明确以“经济失衡”来对这种以贸易失衡为显著特征的经济现象进行概念上的诠释。直至2005年2月23日,IMF总裁拉托在对外政策协会主办的一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主题演讲,才正式提出了世界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概念,随后国际经济学界即对这一 问题 展开热议。当下,主流国际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世界经济失衡正在持续加剧,主要表现在中国持续猛增的贸易顺差和美国的巨额贸易财政“双赤字”。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即南北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并导致南北矛盾日益突出。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高于西方发达国家,但经济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从80年代开始,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开始落后于世界平均发展速度。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状况仍没有迅速得到扭转,尤其是非洲和拉美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缓慢。1990年~1993年,非洲经济的增长率分别只有1%、、和,拉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仅有 、、和3% ,再加上这些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超过经济增长速度,最后导致人均国内产值明显下降,南北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首先反映在南北贫富差距还在拉大。据联合国《1992年的人类发展》 报告说,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却拥有世界的收入,而占世界人口60%的发展中国家,却只拥有世界总收入的。有关资料 统计,1960年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是贫困国家的30倍,而1993年的这一差距扩大到62倍。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非洲的经济贫穷问题最为严重。20世纪80年代是非洲经济发展“失去的十年”,每年人均国内产值为负增长。1992年非洲人均国内产值比10年前下降15%,其中一些贫穷国家下降幅度达30%。近几年,由于非洲的人口1∶3增长率居高不下,一直保持在3%以上,加上多年的战乱和灾荒,非洲难民人数增至1180万,约占世界难民总数的二分之一,这就加重了非洲的贫穷。
国际资本流动中的二元结构:国际直接投资与金融证券投资的二元分裂。但是,当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天平向发展中国家这边倾斜的时候,全球的资本流动却仍然偏爱高收入国家,尽管中低收入国家资本总流量(双向)对GDP之比从1990年的提高到了2003年的13% ,增长了一倍左右,可是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数仍然只有高收入国家的一半。而且,有必要指出的是,虽然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量从总体上讲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国际资本特别是直接投资在流向发展中国家时也是高度不平衡的,2003年中国得到的外国直接投资要占到该投资流量(以流入量计)总额的9%,占发展中国家流入总量的35%。这种失衡在很大的程度上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处在低端加工制造的地位、发达国家处在资本运作与 科技 创新的地位之国际分工模式凝固化的主要根源。
全球发展失衡加剧,但调整机会降临,失衡真相被全球化混淆。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明显改变对全球失衡的看法,由忧虑转向客观,认为在全球化程度提高的背景下,资本自由跨境流动,为国家间储蓄和投资结构优化创造条件。资本从储蓄丰富的地区流向投资机会较多的地区,创造出更高的资本回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对世界经济有积极作用。然而,全球失衡是有限度的,一旦过度就会引发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加剧相关国家经济关系紧张,恶化国际贸易和投资 环境。调整无序会导致美元贬值失控,金融市场动荡乃至危机。
综上所述,世界 经济 发展 到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 历史 时期,国际经济 环境和条件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变化,因此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很多新特点。其中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断加剧为当代世界经济发展中最令人瞩目的一个重大特征。
参考 文献 :
[1]王 宇:世界经济失衡是一种动态均衡[J].国际经济评论,2006,(03)
[2]张燕生:全球经济失衡条件下的政策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3]张幼文:要素流动与全球经济失衡的历史 影响 [J].国际经济评论,2006,(02)
经济全球化的历程随着世界各国经济交往的日益增多,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世界经济步入高速发展轨道,世界各国各地区在资源、资金、人才、科技等方面的互补性进一步增强,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于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趋势我们称之为“经济全球化”。探寻经济全球化的源头,可追溯到新航路的开辟。14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城市国家出现了存在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开始萌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早期资本家、冒险家渴望得到欧洲之外的特产(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将欧洲的商品销售到中国、印度等东方国家,以图发财致富;同时又要绕开控制了东西方商路的奥斯曼土耳其,所以以葡萄牙、西班牙为首开始了探索到达东方的新航路的历程。经过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的探索,到达东方及环球航行的新航路开辟出来。新航路的开辟,彻底宣告世界各地隔绝状态的终结,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也是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征服掠夺的过程。美洲大片的庄园被开辟出来,导致了“三角贸易”的兴起与繁荣;欧洲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往非洲,但交换的是近亿的黑奴;美洲的金银和工业原料等整船整船地运往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8世纪,英国逐步征服了印度,大肆掠夺印度的棉花等原材料,并把棉布等商品倾销到印度。由此可见,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繁荣与非洲、美洲、亚洲有着密切的联系,欧洲不再是独立地发展经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科学技术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强劲的动力。1765年,英国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改良的蒸汽机用于纺织部门,将人类推进到蒸汽时代。随后,交通运输等部门使用蒸汽动力,火车、汽船相继发明问世,生产效率获得飞速提高。此后,法国、美国等国也先后完成了工业革命。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销往国外,亚非拉地区成为其工业原料供应基地和商品倾销市场,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但东方从属于西方。19世纪70年代,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开始,汽车、电报、电话、飞机等相继问世,并投入使用,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同时促使垄断组织形成、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阶段。1869年埃及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并被英法控制,1914年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并被美国控制,这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航程,便利了列强攫取世界范围内的利益,把世界经济活动从时间、空间上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等技术突破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形成了以电子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经济,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便捷、快速。这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空前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优势互补、互相依存,日益紧密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在不断发展。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东西方两大集团剑拔弩张局面消失,世界呈现“一超多强”格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国家或国家集团的力量在不断增长,成为有效扼制美国霸权主义的重要力量;世界局势得到缓和,各国都制定了适合本国发展的政策,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便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竞争中取胜。经济全球化的催化剂是国际金融的发展,同时金融机构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更加现代化,国际资金流通速度随之加快,国际金融市场的相互依存度空前加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是跨国公司的蓬勃发展。跨国公司为获得超额利润,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企业内部分工,形成国际生产和营销网络,使一国的生产与多国的生产紧密相联。跨国公司的全球性经济活动,带动了贸易、资本、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进一步国际化,从而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2002年,中国海尔集团已在美国、意大利、摩洛哥等地建立13家工厂,在海外有8个设计中心,4万多个营销网点,12家海外销售公司,实现全球营业额602亿元。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贸易摩擦、贸易冲突不断,因而需要建立完善的国际协调机制。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负责对世贸组织成员之间发生的分歧进行仲裁,以促进成员国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的自由化。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掀开了中国经济发展新的一页,中国开始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体化趋势,出现了一体化的经济区域集团,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劳动力、技术等的国际流动,有利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促进各国及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首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将获得最大利益,这将压缩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空间,从而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其次,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广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执行同样的“游戏规则”,承担基本相同的国际责任和义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严重的压力,甚至有的国家付出惨重代价。再次,经济运行风险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对外依存度普遍增大,与国际金融市场联系更密切,因而更易受到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如2008年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已导致世界经济严重下滑,大批银行倒闭、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们要规避其对我国不利的一面,利用其对我国有利的一面,顺应世界发展潮流,抢抓机遇,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浅议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方向摘 要: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关键词:工程管理;项目管理一、传统管理体制不适应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基本建设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程建设采用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设计单位、施丁单位、物资供应单伦分工协作的体制,对国民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积极员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工程建设项目的规棋越来越大,上程内容越米越复杂,建设要求越来越高,涉及的方面越来越广。传统的以工程建设单位(建设指挥部)为主体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日益显示出其各主要环节设计、施工、物资供应之间互相分割与脱节,工程建设周期长,工作效率不高,投资效益低下等缺点。二、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呼唤专业管理组织建设项目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系统工程有其内在的规律,需要通过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去实现,也就是说,需要有专门从事工程项目管理的组织为之服务。这种组织应该有与项目管理相应的功能、机构、程序、方法和技术;有相应的资质、人才、经验,能够为业主提供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服务,能够为业主创造最大限度的效益。FIDIC(国际咨询工程师联合会的英文简称)推荐的项目管理模式基本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FIDIC《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委托完成设计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承包商,但承包商不负责设计。另一种是以FIDIC《设计——建造与交钥匙工程合同条件》为代表的模式,这种模式业主在完成雇主要求或项目定义的基础上,通过招标选择总承包商,这种模式承包商负责设计、采购、施工管理全过程服务,这就是EPC总承包模式。FIDIC合同条件是在总结近百年来工程承包合同经验的基础上,经多次修改出版的范本。它反映了建设项目的共同规律;充分考虑和兼顾了业主、承包商、分承包商各方的责、权、利,力求不偏袒任何一方:它的有关条款以法律为依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进,按照国际工程承包的惯例进行编写,许多条款在工程承包界都有共同的理解,具有科学、公正、严谨、规范化和国际化的特点。三、有关当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一)大力推广采用FIDIC项目管理模式和FIDIC合同条件我国已在一些大型工程和国际承包工程中采用并积累了一定经验,但采用还不够普遍,宣传面也不够广泛。1999年,FIDIC出版了一套新的合同条件范本.对老版本从结构上、定义上和适用范围上作了较大改进,这对我国工程项目承包业将起积极作用。我们应尽快组织制定以FIDIC合同条件为基础的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同范本,加大推广和宣传力度,改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些业主单位和部门主管领导观念陈旧.地方和部门条块分割,在项目管理上政企不分,行政干预盛行,保护主义严重的局面。尽快让工程项目管理从传统的自营式管理走向社会化、专业化的市场运作模式,实现同国际惯例接轨。(二)大力培育EPC全功能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目前我国设计力量和施工力量总体过剩,设计队伍和施工队伍都存在“僧多粥少”现象,而专门从事EPC全过程项目管理的力量却十分路弱,能为业主提供全过程项目管理服务和具有EPC承包能力的工程公司寥寥无几。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对全过程项目管理能为项目和业主创造可观效益这一点认识不足。实践证明,全过程项目管理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服务活动,是最能为业主创造价值和效益的一种服务。二是对项目管理要求具备较高的知识和技能,也就是项目管理需要专业化这一点认识不足。国内有相当多的业主和主管领导认为项目管理很简单,谁都可以管理,因而不愿意委托专业化的工程承包公司实施工程项目管理。为迅速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我国大力培育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我国大型设计院最有条件改建为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因为设计在工程建设中起主导作用,设计院人才较集中,人才资源丰富。把一批骨干设计院转变为具有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是当前工程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而又迫切的任务。(三)加快落实投资项目法人制,组织业主培训1992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实行业主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并随后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国家十五计划纲要又指出:全面实行投资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收理制、合同管理制,健全投资约束机制。这使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在实际运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二点:一是业主责任问题。业主责任问题的根本还是“真业主”和“假业主”的问题没得到彻底解决。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而由于所有权和机制上的各种原因,业主真正关心的或者在决策时实际上考虑的,往往不是项目的最终效益,在立项阶段,他们往往考虑怎样使项目能被批准,什么时候能被批准;在决定项目管理模式时,他们必须考虑如何附和政府官员的意志;在决策是否推行EPC总承包时,他们更关心本邪门人员安排及利益等。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浪费和腐败,最终后果是损害项目的效益,造成大量的无效投资。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项目法人责任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二是业主素质问题。业主是项目的投资主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最大的决策权,能否正确决策取决于业主的素质。业主不一定必须是项目管理专家,但作为工程建设项目的业主应该具备必要的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他们应该了解项目管理费用、进度、质量三大控制,他们应该懂得项目的费用不一定越低越好,费用低到不能保证工程质量的程度,工程就会出质量事故。进度也不一定越快越好,建设周期压缩到不合理程度,就会不得不增加费用或影响质量;质量也不一定越高越好,质量的标准应是适宜和合格,质量过剩是一种浪费。也就是说,应该用最终创造的效益来衡量和决定项目的合理费用、合理周期和合格的质量标准。当业土盲目拍板一个不合理的费用、不合理的周期或不合理的质量标准,实际上往往已适得其反,埋下了项目失败的祸根。业主的项目管理涉及到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设计和承包商的选择、项目的协调和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和接收等诸多方面。业主既不要代替和过多于预专业化的工程公司的项目管理,又不放弃对项目的监督和控制,这要涉及到项目管理方面的许多知识。实践证明,业主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项目的成败,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以后,对业主(项目法人)进行培训是很有必要的。(四)组织开展项目管理技术研究开发,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我国建设项目管理体制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项目设计、采购、施工是分离的。EPC全功能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咨询公司还为数不多。我国现有的工程咨询公司主要业务是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现有的设计院不负责采购和施工管理。现有的监理公司主要任务实际上是项目施工阶段的现场施工质量监督,因此,对于项目管理作为一门科学,EPC全过程作为一个系统过程以及项目管理技术作为一种科学的先进工具,还缺乏研究、总结和提高。发达国家的某些业主和承包商甚至认为中国的工程公司和承包商目前还不具备独立管理和控制大型工程项目的能力,主要是指我国项目管理技术水平还比较低。提高项目管理技术水平是我国工程建设界的当务之急。为了提高我国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应重视和提倡工程项目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
写作思路:根据题目要求,可以以“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中国未来发展方向”作为主题,先简略描述“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之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并且在未来的时间里,会是一个什么走向,中国在全球化中能达到什么效果,正文: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目前较为流行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它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在中国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较为有代表性的是伍贻康的解释,他指出:“经济全球化指的是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和经济协调;
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渗透和扩张、相互竞争和制约以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形成了世界经济从资源配置、生产到流通和消费的多层次和多方式的交织和融合,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经合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认为,经济全球化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无论是经济还是政治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最初是在资本主义国家产生,由跨国集团带到全世界,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局限性和经济掠取的特点。“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必然结果,还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为控制世界经济所行使的一种经济手段。
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更加有利,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弊更多一些。于中国而言,制定相应的趋利避害措施,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完善经济结构,以此减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且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
全球化800字璧山中学高1的同学
346 浏览 4 回答
219 浏览 5 回答
124 浏览 2 回答
109 浏览 5 回答
219 浏览 2 回答
257 浏览 5 回答
217 浏览 4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295 浏览 3 回答
297 浏览 6 回答
88 浏览 6 回答
313 浏览 2 回答
115 浏览 2 回答
345 浏览 2 回答
152 浏览 5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