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顾名思义,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倾向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百态。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 30年代,茅盾等小说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再现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茅盾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具有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作家,创作了众多风貌独特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因而无可争议地被誉为社会剖析派的坛主。此就其《林家铺子》作一简要剖析,不成熟之处,还有待商榷。 一 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它既不象《子夜》那样鸿篇巨制、轰轰烈烈,又不像《蚀》三部曲那样低徊幽怨、缠绵悱恻。它将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投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短短的篇幅却线头纷繁,波澜迭起,写得细致绵密,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篇小说完成于1932年6月,这时长篇小说《子夜》正在创作中。茅盾在《<子夜>·后记》中说:“《子夜》的原计划还要大得多”,其中包括“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由此可见,《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一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都在延伸着《子夜》中的基本观念: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 对整个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以小见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林家铺子》是从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落笔,在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关系中展开的。这里有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人民苦难生活现状的描绘,有国民党腐败统治加于市民、农民身上种种祸害的揭露,有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惨景的叙写,有难以支撑门面的市镇商人拮据状况的描述。主人公林老板就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他承受着国民党“党老爷”的敲诈、钱庄的压迫、卜局长的威胁、商会长的恫吓、同业的中伤、“吃倒账”以及整个社会经济萧条造成的农民购买力降低等各种压力,终于被挤压得无以自保只能破产出走。 小说是以林老板苦苦挣扎到破产倒闭为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逼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铺子以外的间接情节也与之紧密相连,如开篇写林小姐学校的抗日运动,似乎与主线无关,但由此惹出了“东洋货”问题,“党部”就势敲诈,使林老板破费了四百块钱;继写“东洋人打仗”,街上一片“乱哄哄”,这又危及林老板的切身利益,外放的账将无法收回,急得他差点没跳了河;上海的战事使大批“逃难人”涌到乡镇,这倒给了林老板推销“一元货”的机会,但由于生意做得热闹,反而使人眼热,招来祸端,加速了铺子的倒闭。 作者并没有赋以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阶级的符号。与其相似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陈老板、张老板、王老板等等与他有着共同的命运,饱受欺诈,无路可走。虽然作品描绘的背景是在江南小镇,但这个小镇是缩小了的中国,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与经济恐慌,深刻地描绘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下层人民的罪行。 短篇小说容量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较多的内容,更要在结构上下工夫。作者时而写镇上的情形,时而写主人公的遭遇,铺子内外的种种因素证明铺子的破产实属“在劫难逃”。 跌宕起伏的情节与鲜明的主题将看似散乱的材料,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整个作品颇有磅礴气势,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容括如此多的内容可见作者的匠功所在。 二 细致深入地描写场面是小说的第二个特色所在。 场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展的依托。《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就能留给人以强烈的古代战场映象,时空宽阔而具有恢宏气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的作品中的场面,往往也具有人物多、反差大的特点,于人声身影、热气腾腾的气氛里,展示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多重的人物关系。茅盾本人就说:“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为此,在其的多数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在践行这一创作风格。如长篇小说《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人物众多,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都令我们的感到目不暇接;《霜叶红似二月花》则让我们看到“五四”前夕新兴民族资产者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对峙。 《林家铺子》共有七个章节,其中数第四章与第七章写得最为出色。第四章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作者投身处地地呼喊出林老板的痛苦:“不毁才是作怪: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这种呼喊让我们想到其与老舍《茶馆》中主人公也经历过的境遇如出一辙。 第七章写的是铺子门口的吵闹和市党部前的混乱情景。林家铺子破产后,铺子前围满了前来讨债的人,喧声鼎沸,一片嘈杂。“朱三阿太扭着瘪嘴唇和警察争论,巍颤颤地在人堆里挤”,而且“额上的青筋就有小指头儿那么粗”;张寡妇则“抱着五岁的孩子在那里哀求另一个警察放她进去”;她们都是希望能够进入铺子,趁早拿几样还付钱的东西来减少自己的损失。然而她们却不能同恒源庄等共同来分配底货,甚至连争执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警察挡在门外;桥头陈老七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能够挤进铺子现场观看分配底货的过程。朱三阿太和张寡妇等弱者只能使出农村所擅长的“哭嚎”,哭声震天,如丧考妣。 朱三阿太等这些可以称得上是铺子的股民,讨债不成,只能寄最后的希望于“天天大叫保护穷人”的党部,这就好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有人号召,就纷纷响应。然而,他们却不知自身在警察眼中是被视为“不识好歹的贱狗”,警察怎么可能会去理睬他们的冤情,在枪械的威胁之下只能如作兽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寡妇,一阵混乱之中,她失去了自己怀中尚处襁褓的孩子。衣襟上的几滴血让她从希望的幻影中清醒过来,出于母性的自然感情,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并且为孩儿的丧命而发疯。“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号啕之声令人心碎并不禁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小市镇的混乱局面以及小百姓在这场倒闭中悲惨遭遇的情形也就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三 在人物塑造上,《林家铺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塑造林老板的性格特征:第一,林老板作为一个民族小商人,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信誉,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为了信誉,他只在一桩桩交易中获取蝇头小得,甚至宁愿少赚钱或不赚钱,还让女儿叫顾客“伯伯”,让商业交易蒙上人情的面纱。他与店员寿生也保持着封建师徒的“父子式”的关系。第二,林老板也受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比如,他不但学会了做广告,而且还在寿生的提议下,采用了卖“一元货”的方法。然而,他虽然新旧并举,精明能干,仍然不能挽救自己破产的命运。 将其与《子夜》作个简单的对照,后者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心理描写,而在《林家铺子》中,最精彩的则是行为描写,如写林老板在重压围攻下委曲求全时,他“颤着声音说,努力忍住了滚到眼眶边的眼泪”。可以说,林老板与吴荪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如果把林老板和吴荪甫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两者在性格上有着明显差异:吴荪甫对事业的追求充满着信心和冒险精神,而林老板却只想千方百计守住店,虽精明能干但胆小怕事,他的行动显示出他的软弱。 小说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削、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纷繁复杂的矛盾都集中在林家铺子一再挣扎终于破产的过程中,枝蔓虽多但经纬分明。 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这篇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所在。例如林老板和寿生跟人承诺“三节清账”,这是当地的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商家在端午、中秋、旧历年关这三个节日清理人欠和欠人的各项帐目。用风俗展示地方风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 四 《林家铺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原因,有市场竞争的原因。农民因生活日趋贫困,购买力下降,生意大为萧条,这是对林家铺子最大的打击。然而同行们散布谣言,落井下石的丑恶行径却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这些更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整个国家经济衰败、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所造成的。小说中林老板形象的成功塑造,更进一步证明了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必然结果。
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到百科去找【茅盾简介】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茅盾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主要作品】《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 【小说意义】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茅盾先生的名作】【长篇小说】: 《子夜》 《蚀》三部曲 《腐蚀》《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 《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烟云》 《有志者》 《自杀》【散文】:《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关于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发表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他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作家、文艺理论家和文学翻译家。 茅盾是乌镇(旧属湖州府乌程县)人,出身于受维新思潮影响的小康家庭,从小就接触到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从1911年春到1913年夏,茅盾先后在浙江省立二中(今湖州中学)、省立三中(今嘉兴中学),和杭州安定中学读书,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中外古典名著。在湖州中学期间,国文课代课教员钱玄同曾为茅盾的作文《志在鸿鹄》写下"是将来能为文者"的批语。1916年5月,茅盾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不久,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随即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初露才华。1920年12月,茅盾与郑振铎等12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提倡现实主义文学。1921年1月,接编《小说月报》,倡导文学写人生。1925年,茅盾发表《论无产阶级艺术》一文,全面阐述无产阶级艺术的特征。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艺方面,他对高尔基等无产阶级作家的作品给予高度的评价。 茅盾也是一位杰出的革命活动家。早在1920年10月,就由李汉俊介绍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7月,茅盾和邓中夏被选为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1925年,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代表之一,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新中央宣传部秘书。1926年,赴武汉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政治教官,后改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汪精卫叛变后,茅盾回上海被通缉,隐居在家。1927年,茅盾根据自己的亲生体验和感受,创作了《蚀》三部曲。《蚀》由《幻灭》,《动摇》,《追求》三个相对独立的中篇小说组成,以文学的形式反映了北伐战争前后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活道路与精神面貌。1929年,写了长篇小说《虹》,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野蔷薇》。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国,在上海加入左翼作家联盟,曾与鲁迅等人签署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为抗议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参与文艺大众化的讨论等一系列活动。30年代,茅盾极力主张文艺写"时代的大题材",作家应以社会科学的头脑剖析社会现象,强调文艺的社会意义。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标志着茅盾的文学创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成熟阶段。《子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革命现实主义长篇。它从1931年10月写起,至1932年12月完稿。通过对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的描写,反映了1930年左右中国社会的面貌,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从而也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一时期,茅盾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林家铺子》和《春蚕》。中篇小说有《路》、《三人行》等。另外,还有历史小说《豹子头林冲》。 抗战爆发后,茅盾先后编辑《烽火》、《言林》、《文艺阵地》。1938年3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40年后,他曾在延安鲁艺文学系讲学。这一时期的创作成果累累,长篇小说有《腐蚀》、《霜叶红似二月天》等,中篇小说有《劫后拾遗》,话剧有《清明前后》。此外,还有大量的散文、杂文和短篇小说,犀利的笔锋触及中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6年12月,茅盾应邀访问苏联,著有《苏联游记》等。次年赴香港,编辑《小说》月刊。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后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历任文化部部长、民协副主席,政协第一至四届常委、人大第一至四届代表。粉碎"四人帮"后,任第五届政协常委兼副主席,五届人大代表。他还编过《人民文学》、《译文》等杂志。有《鼓吹集》、《夜读偶记》、《读书杂记》等文艺理论著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因病在北京逝世。 【茅盾简介】茅盾本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他十岁丧父。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接着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茅盾笔名】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茅盾的启蒙教育开始较早。小学前便读过家塾、私塾。8岁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在这里,他不仅读到了国文、修身和算术教科书,并且对绘画发生了兴趣。那时,在一般守旧人的眼光里,小说之类被称为诲淫诲盗的“闲书”,是不准孩子们看的,但茅盾竟得到明达的父母的允许。《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和《儒林外史》等,都是他这时爱读的书。从茅盾小学时代留存的作文中得见,当时便流露出忧国忧民、扶正祛邪的思想端绪。茅盾的中学时代,是在浙江的三所中学度过的。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不久,辛亥革命爆发,茅盾热情地迎接了这次革命,做起革命的义务宣传员来。在学校里,由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古典小说启迪了他的文思,同时也在他的作文格调上显露出印迹。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这样,便有最初的翻译《衣食住》(卡本脱著)问世。不久,又到国文部编写《中国寓言》,一面也参与《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当时,茅盾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的探讨、文学批评和外国文学的翻译工作。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与此同时,茅盾积极参加社会革命活动。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 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926年底,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 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1927年9月,发表《幻灭》,至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同年7月,离上海去日本,先住东京,后迁京都。客居日本期间写有长篇小说《虹》(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倪焕之〉》等论文。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至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子夜〉与国货年》)。与此同时,还完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秋收》、《残冬》等的创作;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争》等书;此外还在《申报·自由谈》、《太白》、《文学》等刊物上写下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1937年抗战初期,他参加了《救亡日报》的工作,主编《呐喊》(后改名《烽火》)。上海沦陷后,茅盾辗转长沙、武汉、香港、广州等地。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茅盾被选为理事。4月,他主编的《文艺阵地》在广州创刊,同时又为在香港复刊的《立报》编辑副刊《言林》。长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原名《你往那里跑?》),便是这时完成的。12月,应杜重远的邀请,经海防、昆明去新疆迪化(今乌鲁木齐)。1939年3月抵新疆。在新疆学院任教。4月新疆文化协会成立,茅盾被推举为委长。1940年,新疆的统治者盛世才反动面目日益显露,茅盾被迫于 4月底离开新疆,经兰州、西安于5月末抵达延安。在延安期间,曾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讲学。在《中国文化》、《大众文艺》等报刊撰文多篇。10月,从延安到达重庆,任郭沫若主持的文化工作委员会常委。这时,陆续完成了优秀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的创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统治区政治逆流日趋严重,茅盾和大批进步文化人士离开重庆到香港。5月,邹韬奋主持的《大众生活》周刊创刊,茅盾为编委;并在该刊连载了长篇小说《腐蚀》,这是茅盾的又一力作。9月,主编《笔谈》半月刊,计7期。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不久日军攻占香港,茅盾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游击队的帮助下,离开香港辗转达桂林。在桂林的9个月期间,写下了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遗》等作品。1942年底再赴重庆。1943年8月起,长篇《走上岗位》陆续发表(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的创作,并于9月在重庆上演。这一年的6月,进步的文艺界为纪念茅盾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举行了庆祝会,并发起茅盾文艺奖金征文。抗战胜利后,茅盾于1946年3月离开重庆,经广州、香港,5月到达上海。主编《文联》杂志;并参加呼吁和平、争取民主的活动。在香港期间,曾连续发表《应走和平民主路线》《认清国情》等讲演。6月,和上海进步文化界一起呼吁和平,发表《上书蒋主席马歇尔及各党派》;7月,李公朴、闻一多惨遭国民党特务杀害后,茅盾等致电国际人权保障会,揭露国民党罪行;10月,沈钧儒、茅盾等发表《我们要求政府切实保障言论自由》等文章。同年,翻译的苏联小说集《人民是不朽的》、《团的儿子》、《苏联爱国战争短篇小说译丛》出版。同年末,茅盾夫妇应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邀请,离上海赴苏联访问。1947年1月起《游苏日记》陆续发表。4月,从苏联归国到达上海。这次访问,著有《苏联见闻录》、《杂谈苏联》两部书。这时,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内战,愈加残酷地实行法西斯统治,茅盾被迫于1947年末再赴香港。1948年5月,茅盾等发表《致国内文化界同人书》在同年6 月,茅盾和香港各界爱国人士联名响应中共中央“五一”号召,吁请海内外同胞团结起来,促成新政治协商会议早日召开。7月,参与了《小说》月刊的编委工作,9月,主编在香港复刊的《文汇报·文艺周刊》。长篇小说《锻炼》便是在该刊连载的,此外还写作了一些短篇,并完成了《脱险杂记》。同年底,应中国共产党的邀请,茅盾夫妇离香港,经大连、沈阳,于1949年2月到达和平解放后的北平,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7月,茅盾出席了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作了《在反动派压迫下斗争和发展的国统区文艺》的报告。会上,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和中国文学工作者协会(后改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担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长职务,主编《人民文学》杂志,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历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和第四届、五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文化大革命”的严重考验中,茅盾始终与党和革命人民站在一起。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全国文联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茅盾的著述计有《鼓吹集》、《鼓吹续集》、《夜读偶记》、《关于历史和历史剧》和《茅盾诗词》(包括建国前的部分),晚年,经受着病衰的苦痛,仍致力于回忆录的撰写工作。茅盾的著作,经人民文学出版社及其他出版社印行的计有:《茅盾文集》10卷集、《脱险杂记》、《茅盾论创作》、《茅盾文艺杂论集》、《茅盾文艺评论集》、《茅盾译文选集》、《世界文学名著杂谈》、《神话研究》、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以及长篇《锻炼》等。人民文学出版社自1983年起陆续出版的40卷本的《茅盾全集》收录了他的全部文学著作。1981年3月27日,茅盾病逝于北京。临终前,他恳切地向党提出:“如蒙追认为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将是我一生最大荣耀。”中共中央根据茅盾的请求和他一生的表现,决定恢复他的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他以自己的积蓄设立文学奖金(后定名为“茅盾文学奖金”),奖励优秀的长篇小说创作。【主要作品】《子夜》出版于1933年,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蚀》描绘了大革命前后某些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动态。《林家铺子》以林老板经营的小店铺的兴衰沉浮为中心,多方面地描写了林老板与整个社会的联系,阐释了林家小店铺的破产是整个工商业共同的前途的重要思想。《春蚕》通过农民老通宝一家人蚕花丰收,而生活却更加困苦的事实,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农民真正的出路,需在丰收之外去寻找。如同《子夜》一样、《林家铺子》和《春蚕》也是很有代表性的社会剖析小说。它们长期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供青少年学习的范文。《林家铺子》和《子夜》还被拍成电影,在中国广大城乡引起强烈反响 。 【小说意义】文学史界近年来公认茅盾是中国社会剖析派小说的坛主。这一派来源于19世纪法国、俄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又同中国古典世态小说两相结合。我们从《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里可以看得分明。这部写于70年代并未经最后修饰的草稿,它的巴尔札克、托尔斯泰式的叙事,精细的环境与人物服饰描摹所流露的旧说部的笔趣,是再明显不过了。茅盾代表整整一代的小说,直至80年代现代派的先锋小说兴起,一种更偏于个人内心的新一代叙事风行于世。这并不奇怪,茅盾在本世纪绝大部分时间所充任的,也是这种“新兴”作家的角色。绕开茅盾是不成的,试图把一个大作家推崇到不可逾越的地步,同样不成。另外,每一代的文学承传是“积累”式的,下一代如果只对上一代“狂轰乱炸”,采用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的“阿Q”方式,到头来你会发现手中仅剩熊瞎子劈的一穗苞米,我们永远要为获得现代知识的ABC 而缴纳昂贵的“学费”。实际上,后现代派的作品与评论,并没有把现代派的一切都扫荡干净呀!现代派对写实派也不像人们想的是扫地出门。我们今天读一些青年作家的新作,在感到它们“寓言”式的结构的同时,会觉得故事、环境、人物这些小说的基本因素仍然活泼泼地存在着,它们只会变形,而不会彻底消失。茅盾小说的意义正在这里。【茅盾先生的名作】【长篇小说】: 《子夜》 《蚀》三部曲 《腐蚀》《虹》 《锻炼》 《霜叶红似二月花》 《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 《多角关系》【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 《春蚕》 《大鼻子的故事》 《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 《石碣》 《手的故事》 《水藻行》 《小巫》《烟云》 《有志者》 《自杀》【散文】:《白杨礼赞》《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关于茅盾文学奖】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生前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设立的,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之一。茅盾文学奖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1. 文学常识的考察 文学常识的考察 1.高考语文文学常识是以什么形式考察的 1.考查方式上 主客观题的可能性都有,但更要注意主观题的考查方式,作家作品结合考查的方式。 2.考查内容上古今中外著名作家作品并重,诗词文赋、小说、戏剧等内容兼顾,且以中学教材所学内容为主。 3.要关注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综合考查的题目。 【例】(2007·重庆卷)补写出下列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 (1)清末四大谴责小说是指《官场现形记》《孽海花》《老残游记》《___________》。 (2)在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以恢弘气势探索俄国社会出路的巨著,是列夫·托 尔斯泰的《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对中外重要作家作品的识记能力。要根据命题人的提示准确理解、回答。第(1)题比较容易,只要记得牢就可以了;第(2)题有一定难度,因为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我们耳热能详的有《复活》、《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这要根据前文的内容提示从中选择。 答案:(1)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2)战争与和平 2007·北京卷)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 A.《再别康桥》、《雨巷》、《大堰河——我的保姆》、《乡愁》,分别是徐志摩、戴望舒、 艾青、余光中的诗作。 B.巴尔扎克和卡夫卡都是著名小说家,前者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匠,后者是西方现 代主义文学奠基人。 C.鲁迅曾对章回体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给以很高评价,这部小说的作者 是清代的蒲松龄。 D.人称“小杜”的唐代作家杜牧,工诗擅文,《过华清宫》和《阿房宫赋》都是他的名 作。 【解析】选C。本题综合考查作家作品、文学体裁等的识记能力。A项涉及作家作品,B项涉及作家及作品风格浪派,D项涉及重要作家的称谓、创作及代表作。C项涉及作品艺术特色、作家时代等,《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蒲松龄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007·浙江卷)下面摘自中学生习作的句子都有文学常识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1)宋初著名词人温庭筠对词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其《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表现了一个女子的孤独心情。 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 (2)最近读了茅盾的长篇小说《林家铺子》,我印象最深的是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资 本家赵伯韬之间的明争暗斗。 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 (3)在众多外国作家中,我特别喜欢英国作家萨缪尔·贝克特,她创作的《墙上的斑点》 是其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错误:__________ 改正:__________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对作家作品、作品内容及文学体裁的识记能力。温庭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花间派”鼻祖,对五代以后词的大发展起了很强的推动作用。茅盾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代表作有《子夜》(长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短篇)。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1906~1989),爱尔兰著名作家、评论家和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69)。代表作《等待戈多》(1952)。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英国著名女作家,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都有卓越的贡献。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答案:(1)宋初 晚唐(答“唐”、“唐朝”、“唐代”也可) (2)林家铺子 子夜 (3)萨缪尔·贝克特 弗吉尼亚·伍尔夫(答“伍尔夫”也对,“伍”也可写成“吴”,“夫”也可写成“芙”) 部名著阅读主要考查的内容有哪些 1)对名著作者、年代、主要人物的了解; (2)对名著中著名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对人物的评价; (3)对名著中著名场景或经典情节的了解; (4)对多部名著的作者、情节、人物进行搭配或选择; (5)结合语言表达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了解。 常见题目类型:简单记忆型 情节概括型 结合表达型 简评推荐型 复习重点: ① 识记作者(含国籍)及作品风格或主题。 ②仔细体会作者的意图,概括小说故事情节。 ③品味小说的精彩片断,结合人物描写,分析归纳人物性格特征 必考名著主题或风格: 《伊索寓言》 “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 《水浒传》 “ *** 的故事” 《西游记》 “历经磨难才能获得幸福成功的人生真谛” 《鲁滨孙漂流记》 “孤独而顽强的冒险者” 《格列佛游记》 “奇异的想象,辛辣的讽刺” (《爱的教育》 “情感的熏陶和品德的启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三.复习方法介绍: 1、熟悉名著中的开篇词以及相关的重要句子 例:(1)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 (2)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三国演义》 (3)人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是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 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 . ..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文学常识大全(2)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 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的一个有影响的小说流派。顾名思义,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倾向是以社会现实生活为观照对象,通过精心结构故事、细致描写场面、注重塑造人物等艺术手段,真实地再现社会百态。这个小说流派的创作实践,提供了认识中国社会的生动教材,显示了革命文学的实绩,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30年代,茅盾等小说作家对中国社会现实进行分析,采用现实主义手法,创作了一批再现中国社会现实的小说。茅盾作为社会剖析派的典型代表,他是一位具有时代使命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参与意识的作家,创作了众多风貌独特的小说,为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无可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因而无可争议地被誉为社会剖析派的坛主。此就其《林家铺子》作一简要剖析,不成熟之处,还有待商榷。一在茅盾众多作品中,《林家铺子》散发着特别的光彩。它既不象《子夜》那样鸿篇巨制、轰轰烈烈,又不像《蚀》三部曲那样低徊幽怨、缠绵悱恻。它将民族战争、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投影在一个小小的店铺、一户小小的人家身上,短短的篇幅却线头纷繁,波澜迭起,写得细致绵密,称得上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篇小说完成于1932年6月,这时长篇小说《子夜》正在创作中。茅盾在《<子夜>·后记》中说:“《子夜》的原计划还要大得多”,其中包括“农村的经济情形,小市镇居民的意识形态”等。由此可见,《林家铺子》、《春蚕》等这一时期发表的短篇小说,都在延伸着《子夜》中的基本观念:揭示在帝国主义侵袭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城乡经济的破产,人民群众的苦难命运。对整个社会做“缩影式”的描绘,以小见大,是这篇小说的一大特色。《林家铺子》是从广阔的生活画面上落笔,在人物和事件的多角关系中展开的。这里有帝国主义入侵造成的人民苦难生活现状的描绘,有国民党腐败统治加于市民、农民身上种种祸害的揭露,有身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挣扎在死亡线上惨景的叙写,有难以支撑门面的市镇商人拮据状况的描述。主人公林老板就处在各种复杂的矛盾纠葛中,他承受着国民党“党老爷”的敲诈、钱庄的压迫、卜局长的威胁、商会长的恫吓、同业的中伤、“吃倒账”以及整个社会经济萧条造成的农民购买力降低等各种压力,终于被挤压得无以自保只能破产出走。小说是以林老板苦苦挣扎到破产倒闭为主线,以林小姐的婚姻纠葛为副线,两者交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与铺子倒闭相关的直接情节有很多,如卖“一元货”、寿生收账受挫,“上海客人”立逼讨账、恒源钱庄乘机提款、“党部”威胁不成抓走林老板等。铺子以外的间接情节也与之紧密相连,如开篇写林小姐学校的抗日运动,似乎与主线无关,但由此惹出了“东洋货”问题,“党部”就势敲诈,使林老板破费了四百块钱;继写“东洋人打仗”,街上一片“乱哄哄”,这又危及林老板的切身利益,外放的账将无法收回,急得他差点没跳了河;上海的战事使大批“逃难人”涌到乡镇,这倒给了林老板推销“一元货”的机会,但由于生意做得热闹,反而使人眼热,招来祸端,加速了铺子的倒闭。作者并没有赋以林老板明确的名字,在文中,他已经成为当时社会小工商业者的典型代表,是一个阶级的符号。与其相似的是,还有许许多多的陈老板、张老板、王老板等等与他有着共同的命运,饱受欺诈,无路可走。虽然作品描绘的背景是在江南小镇,但这个小镇是缩小了的中国,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与经济恐慌,深刻地描绘国民党反动派趁民族危难之时,大肆掠夺、敲诈下层人民的罪行。短篇小说容量小,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反映较多的内容,更要在结构上下工夫。作者时而写镇上的情形,时而写主人公的遭遇,铺子内外的种种因素证明铺子的破产实属“在劫难逃”。 跌宕起伏的情节与鲜明的主题将看似散乱的材料,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始终没有脱离中国内忧外患的大背景。整个作品颇有磅礴气势,在有限的篇幅中能够容括如此多的内容可见作者的匠功所在。二细致深入地描写场面是小说的第二个特色所在。场面是人物活动的舞台,故事发展的依托。《三国演义》中的战争场面描写就能留给人以强烈的古代战场映象,时空宽阔而具有恢宏气势。“社会剖析派”小说家的作品中的场面,往往也具有人物多、反差大的特点,于人声身影、热气腾腾的气氛里,展示复杂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以及多重的人物关系。茅盾本人就说:“我喜欢规模宏大、文笔恣肆绚烂的作品。”为此,在其的多数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作者在践行这一创作风格。如长篇小说《子夜》结构恢宏严谨,人物众多,纷繁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进程的展示以及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都令我们的感到目不暇接;《霜叶红似二月花》则让我们看到“五四”前夕新兴民族资产者经济的发展与农村封建势力的对峙。《林家铺子》共有七个章节,其中数第四章与第七章写得最为出色。第四章是情节发展的高潮,作者投身处地地呼喊出林老板的痛苦:“不毁才是作怪:党老爷敲诈他,钱庄压逼他,同业又中伤他,而又要吃倒账,凭谁也受不了这样重重的磨折罢?而究竟为了什么他应该活受罪呀!他,从父亲手里继承下这小小的铺子,从没敢浪费;他,做生意多么巴结;他,没有害过人,没有起过歹心;就是他的祖上,也没害过人,做过歹事呀!然而他直如此命苦!”这种呼喊让我们想到其与老舍《茶馆》中主人公也经历过的境遇如出一辙。第七章写的是铺子门口的吵闹和市党部前的混乱情景。林家铺子破产后,铺子前围满了前来讨债的人,喧声鼎沸,一片嘈杂。“朱三阿太扭着瘪嘴唇和警察争论,巍颤颤地在人堆里挤”,而且“额上的青筋就有小指头儿那么粗”;张寡妇则“抱着五岁的孩子在那里哀求另一个警察放她进去”;她们都是希望能够进入铺子,趁早拿几样还付钱的东西来减少自己的损失。然而她们却不能同恒源庄等共同来分配底货,甚至连争执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警察挡在门外;桥头陈老七还算是比较“幸运”的,能够挤进铺子现场观看分配底货的过程。朱三阿太和张寡妇等弱者只能使出农村所擅长的“哭嚎”,哭声震天,如丧考妣。朱三阿太等这些可以称得上是铺子的股民,讨债不成,只能寄最后的希望于“天天大叫保护穷人”的党部,这就好像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一有人号召,就纷纷响应。然而,他们却不知自身在警察眼中是被视为“不识好歹的贱狗”,警察怎么可能会去理睬他们的冤情,在枪械的威胁之下只能如作兽散。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张寡妇,一阵混乱之中,她失去了自己怀中尚处襁褓的孩子。衣襟上的几滴血让她从希望的幻影中清醒过来,出于母性的自然感情,她的精神开始崩溃,并且为孩儿的丧命而发疯。“啊哟!我的宝贝!我的心肝!强盗杀人了,玉皇大帝救命呀!”号啕之声令人心碎并不禁为之流下同情的泪水。小市镇的混乱局面以及小百姓在这场倒闭中悲惨遭遇的情形也就清清楚楚地展示在读者面前。三在人物塑造上,《林家铺子》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塑造林老板的性格特征:第一,林老板作为一个民族小商人,努力地保持自己的信誉,给人以老实厚道的形象。为了信誉,他只在一桩桩交易中获取蝇头小得,甚至宁愿少赚钱或不赚钱,还让女儿叫顾客“伯伯”,让商业交易蒙上人情的面纱。他与店员寿生也保持着封建师徒的“父子式”的关系。第二,林老板也受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影响。比如,他不但学会了做广告,而且还在寿生的提议下,采用了卖“一元货”的方法。然而,他虽然新旧并举,精明能干,仍然不能挽救自己破产的命运。将其与《子夜》作个简单的对照,后者较为突出的艺术手法是心理描写,而在《林家铺子》中,最精彩的则是行为描写,如写林老板在重压围攻下委曲求全时,他“颤着声音说,努力忍住了滚到眼眶边的眼泪”。可以说,林老板与吴荪甫都是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的典型形象。如果把林老板和吴荪甫放在一起,可以发现,两者在性格上有着明显差异:吴荪甫对事业的追求充满着信心和冒险精神,而林老板却只想千方百计守住店,虽精明能干但胆小怕事,他的行动显示出他的软弱。小说在行文中多处使用了暗示和象征的手法:从林老板和客人的谈话中暗含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两面夹攻的时代背景;从寿生的话中可见地主和高利贷者剥削、大鱼吃小鱼的吞并和竞争局面;从结尾“远在上海,日本军的重炮正在发狂地轰毁那边繁盛的市廛”中可见战局的严重。纷繁复杂的矛盾都集中在林家铺子一再挣扎终于破产的过程中,枝蔓虽多但经纬分明。语言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这篇小说的另外一个特色所在。例如林老板和寿生跟人承诺“三节清账”,这是当地的一个不成文的习惯,即商家在端午、中秋、旧历年关这三个节日清理人欠和欠人的各项帐目。用风俗展示地方风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使作品更自然真切。四《林家铺子》是一个时代的悲剧,它走向倒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战争原因,有市场竞争的原因。农民因生活日趋贫困,购买力下降,生意大为萧条,这是对林家铺子最大的打击。然而同行们散布谣言,落井下石的丑恶行径却让我们感到不寒而栗。反动军队的勒索,地方官吏的讹诈迫害,加速了林家铺子的破产,这些更让我们能够体会到林老板所处环境的艰难。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又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整个国家经济衰败、政治腐朽、社会黑暗所造成的。小说中林老板形象的成功塑造,更进一步证明了林家铺子的命运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社会的必然结果。参考文献:〔1〕杜显志,薛传芝.论社会剖析派〔J〕.武汉大学学报,1995,(3):101-105.〔2〕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64-171.〔3〕徐越化.论茅盾社会剖析小说〔J〕.湖州师专学报,1995,(4):21-27.〔4〕赵君秋.《林家铺子》的结构艺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61-63
284 浏览 4 回答
146 浏览 2 回答
356 浏览 7 回答
223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7 回答
236 浏览 4 回答
101 浏览 5 回答
159 浏览 3 回答
106 浏览 6 回答
255 浏览 4 回答
354 浏览 3 回答
140 浏览 5 回答
357 浏览 4 回答
252 浏览 4 回答
149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