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中校长的角色 论文关键词: 学校管理以人为本论文摘要:学校本身的特点和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决定学校管理必须以人为本。校长是学校的最高管理者和领导者,在学校的管理创新中承担着引领者的角色,因此校长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提升自身素质、转变管理理念、优化人际关系、提高工作技能技巧,以此推动学校发展。 "以人为本"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愿景。学校管理中必须注重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学校管理中,校长角色的有效实现是学校高效管理的有效保障。校长自身素质、管理理念、决策水平、工作技能技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学校管理工程的质量和各个环节的是否顺畅 ,校长的办学理念、工作作风等深刻的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校长能否在管理中做到以人为本对学校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在学校管理中"以人为本"体现在制度、决策上,也体现在思想、观念上。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以人为本既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合理需要,又要注重情感的激励作用,还要构建和谐的人家关系,实现有效地沟通,这就要求校长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权与情的关系等。 1、校长要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也就是要处理好制度规范化与人性化的关系 学校的`管理主要是人的管理,没有规范的制度是万万不行的。制度的规范化细化,更应做到人性化。学校的管理制度是建立正常学习和工作秩序的基本保证。每个学校都有细致全面的规章制度,但在实际运行中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就是硬性的制度如果缺乏相应的人性化的文化氛围,就会影响到制度本身作用的发挥,不仅很难调动起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的甚至会起到一种消极的负面作用。 为有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发展,校长应积极推动学校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的学校教职工的考核和管理制度,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善于倾听不同声音,综合考虑各方要求,力求制定的规章制度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学校管理中,制度规范化为人性化管理实施创造前提条件,而人性化的管理会为制度规范化提供坚实的保障。制度规范化可以确定明确的标准,做到有章可循,人性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师生积极性和主体性,可见规范化与人性化并不是一对矛盾,两者都是管理中都应具备的,缺一不可。但在实际管理中如何把握好"度",如何让二者更好的结合,则需要校长深入研究。以人为本不是以人情为本。要做到制度的规范化和人性化,需要注意的是人情并不是人性化。人性化是一种管理理念,制度人性化是为了让制度能够获得人们的认同,使人们自觉地去遵守,而人情也许会破坏制度的规范化。 2、处理好管理与激励的关系,成为有效地赏识激励者 校长不仅仅是管理者,更应当是赏识激励者。学校管理中, 教师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所在。教师是一个有着高层学历的知识分子群体,有其独特的特点,他们自尊自信,荣誉感强,事业心大,都希望他人对其工作成绩认可或称道 。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人,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就应该做到欣赏人、尊重人、信任人、培养人、开发人、发展人,知人善任,赏识自己的教职工。校长要研究教职工的需求特性,做到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结合。学校是一个知识密集、员工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社会系统。教职工的需要从总体上看具有精神需要的优先性、成就需要的强烈性、自尊需要和荣誉需要的关切性及特质需要的迫切性等特点 。校长要学会从生活上关心关怀教师,是教师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也使教师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尊重和认可;校长应从领导的角色中摆脱出来,与教师平等相待,加强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组织相应活动,建立沟通机制等,保证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减少隔阂。校长要优化学校氛围, 以优化人际关系为切入点, 以宏伟的学校发展蓝图激励人,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制度说服人,创造一个公平竞争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被社会所认可的需要,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尤其是作为有较高知识水平的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特性使得他们更加在乎别人对其工作的肯定。作为校长,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时,首先要肯定其付出的劳动,尊重他们的价值,使教师感到他们的劳动是有价值的,工作是有成效的,从而使教师获得职业满足感。教师的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满足,他们就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进而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这样的激励方式的效果远远优于单纯的管理。 3、校长要处理好"权"与"情"的关系,轻"权"重"情",用关爱启动师生的热情和内驱力 管理工作的核心是管人,管人的核心是管人心,"人心齐,泰山移"强调的就是人心的重要作用。学校和教师群体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把情感因素当做学校管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尊重、信任胜过细化的调理规章,以情感人,以信管人胜过制定纷繁复杂的规章制度。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激发人情感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作为一校之长也需要真挚、丰富的情感去感化激励教师 。校长管理学校,必须运用手中的权力;但要用得恰当,不能用得过重,否则,会事与愿违。校长的权可用可不用时尽量不用,最大限度地减轻权力在学校管理中的分量。 在轻"权"的同时应重"情"。以人为本就是在学校管理中应充分尊重教师人格、教师的辛勤劳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和满足教师的正当需求。学校校长在行使职能时,必须用心倾听教职工的呼声和了解他们的迫切需要,我们的一切决策、一切工作都必须能最大限度地为教职工着想。把尊重人才,用好人才作为强化人本观念的重点,学校要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就必须尊重人才,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因人而用,善用其长。 校长要处理好"权"与"情"的关系,轻"权"重"情",并不是要只讲情而忽视管理,更不是要放弃原则。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必要的制度规则之上的,是以一定的原则为准绳的,片面重情而不讲原则,只会适得其反。因此校长作为管理者和领导者,要处理好这一对矛盾。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一个好的校长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所好学校。总之,在学校管理中要全面实现以人为本,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校长切实承担起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学顺.如何在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中国教育学刊,2009增. [2]孙晓涤.学校管理中的情感因素.内蒙古电大学刊,2000.(2). [3]邵建萍.学校管理别论.教育革新,. [4]陈明琪.谈学校管理中的三个基本方面.教育革新,. [5]李永忠.中学校长应具备的管理素养与才能.资治文摘,.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教育 管理创新是教育管理对社会、教育管理理论自身发展的一种回应。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教育管理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文章 针对小学教育管理中的侵权问题,分析了侵权现象的类型,以及造成这种侵权现象的成因,并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小学生维权意识、加大法律宣传力度、树立正确的教育管理理念等方面提出了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侵权;成因;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 文化 水平的提升和国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人们对权利的认识越来越明晰,懂得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但是对小学生群体合法权利的保护问题还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小学生权益受到侵犯的问题时有发生。本文就此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综述
小学生除了享有宪法规定的基本权利外,还享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法》中有关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但现实却是,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平等的自愿关系,与其对应的权利和义务也是不对等的。学校在教育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发生侵犯学生权利的现象,这些现象总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侵犯学生的健康权
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现实中侵犯学生健康权的现象很普遍,特别是体罚的现象屡禁不止。我们不时会听到 相关报道 教师体罚学生的事情,情节严重的,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教师严重侵犯了学生最基本的人身权。而小学生是未成年人,缺乏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由于害怕,他们有时候会选择沉默,不跟家长说,直到家长发现孩子身体受伤才知道事情真相。有的学校一味追求教学成绩,经常会擅自给学生增加自习时间,还本着自愿的原则,这种行为使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学习效率下降,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从长远考虑,并不真正有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
2.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隐私权是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在小学教育管理中却存在侵犯学生隐私权的现象。绝大多数的小学生都不会维护自己的隐私权,甚至他们都不知道教师的一些做法是在侵犯自己的隐私权。比如,老师会让小学生养成写 日记 的习惯,会让每个人准备一个本子,每天写一篇日记,这个做法是好的,但是如果教师定期让学生把日记交上来检查,这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虽然国家已经有明确规定,禁止公开学生的个人成绩,但是大部分学校为了刺激学生竞争以及学校之间各项评比,公开了学生成绩。考试成绩属于自己的隐私,学校在没有经过学生同意的情况下公布出去就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3.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受教育权是学生最基本的权利。学生去学校就是去接受教育的,任何人不能阻止学生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也是明确写进《宪法》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在现实中,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上学迟到或者不好好听课等理由把学生赶出教室,有的教师会因为学生学习成绩不好怕影响班级整体荣誉而让其转学,这种种行为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4.侵犯学生的人格尊严
中国人向来把尊严看得很高,即使是小学生,也有尊严。但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却常有侮辱、伤害孩子情感的行为,这比暴力行为更不容易被发现,但却实实在在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一些教师由于“恨铁不成钢”,经常对一些学习成绩不好、调皮捣乱的学生进行言语上的谩骂,比如他们会当着全班的面骂学生“笨蛋”“傻”等恶劣的言语,从而使被骂学生在同学的嘲笑下产生负面的情绪,还有的教师会用下课不准休息惩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这些伤害是极其隐秘的。长期在这种谩骂、侮辱的学习气氛中,孩子的心理会发生扭曲,后果非常严重。
二、成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究其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缘由。
1.我国特有的文化背景
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我国的学生从小是在尊师重道的教育环境下长大,老师说的话就要服从,老师说的都是对的,不能顶撞老师,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他们不像是朋友,更像一种上下级关系。学生自身就会处于一种弱势状态,特别是小学生更是把老师的话当做“真理”,即使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也会默不作声,更别说投诉或者寻求法律保护了。
2.部分教师素质低下
我国近年来一直重视教师队伍的培养,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但是不得不承认,部分教师的素质还是没有得到提升,特别是教育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教师资源短缺,教师素质不高,有部分老教师的思想还停留在应试教育上,只知道出成绩,不注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有些教师“倚老卖老”,凭借自己几十年的教育 经验 ,对学生要求过分严格,自身的法律意识又相当淡薄,缺乏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
3.学生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自我保护的意识与能力、自我控制的意识与能力两方面 基本素养 的缺乏,使学生在交往时容易产生不能有效保护自己、不能尊重他人权利的现象。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他们一般都是在家听家长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没有基本的自我保护意识,更别说法律意识。研究表明,当学生的权利屡次被侵犯而没有采取 措施 时,其被侵犯的概率就会增加,特别是小学生。
4.法律体系不健全
尽管国家相继出台了《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基础教育法》,但在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学生权益保障等重大问题上,还没有明确的规定,对受教育者维护权利的法律保护方面被忽略。
三、对策思考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积极营造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而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更为重大,务需切实履行教育与管理之职责。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教师队伍中的部分人素质较低,不符合教师要求的情况,我们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摒弃应试教育教学的错误观点,加强教队伍建设。首先,要在教师队伍中进行排查,把好教师的入口关;其次,要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教育,通过学法知法的培训,让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职责和自己的义务和权利,从而自觉地按照法律规范进行自己的教学计划,改变过去错误的 教学 方法 ,注重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2.提高孩子维权意识
课堂是学生学校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和教师应该定期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维权意识的培养,告知学生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义务,以及一些典型事件的处理解决方法,和学生成为朋友,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做学生行为的引导者。只有学生的维权意识得到提高,才能有效遏制侵权现象的发生。
3.加大法律宣传力度
在学校管理中,管理者的素质和法律意识对一个学校的管理至关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法制意识得到提高,这就需要管理者推出正确合理的管理路线,尊重学生的权利,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积极组织一些法律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结合自己学校的情况,制定出符合本校学生的法制教学章程。从现有的保护未成年合法权利的相关法律看出,我国现阶段的法律还是不够完善。为了促进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以及各级政府颁布的法律,我们要加大这些法律的教育宣传力度,让教师和学生知法、懂法。
4.树立正确的教学管理理念
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和老师现在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分数上面,教学方面只抓成绩,忽视了学生健康的身心发展,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实处。学校应该改变这种错误的教学理念,防止高分低能现象的出现。变“主观”为“客观”,克服管理的主观盲目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变“决策者”为“规划者”,教学计划的实施不能一味独裁,而是应该与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规划,并形成统一的目标,使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白平则.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权利的实现与保障[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柳倩华.从中小学教师侵权行为谈如何加强教育法治建设[J].教学与管理,2002,(24).
[3]余晖,胡爱萍.中小学侵权行为的类型与防范对策[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2,(3).
[4]张冀曼,李欢.中小学教师侵权现象探析[J].中国教师,2007,(S2).
[5]马金富,任玉霞.浅谈小学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读写算(教育导刊),2014,(3).
摘要:在特殊教育领域,尤其是在高等特殊教育领域,科学化、人性化的管理及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对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在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中,包括学生学习生活、 社会实践 等领域,相关能力的提升,都是教育管理工作致力实现的目标。基于此提出了我们必须采取创新型思路与措施来提升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有效性与实效性,从而真正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在充满人文关怀气息的氛围中实现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更新与创新。
关键词:特殊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改革
1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分析
是新时期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特殊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旧观念交叉碰撞,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也在建立了多年以后开始逐渐进行着自我的完善与更新,人才竞争的市场环境变得日益激烈起来,这就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与巨大的压力。因此,高校必须尽快适应新形势与特殊高等教育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迫切需要,紧紧抓住各种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努力创新自己的高等教育管理理念,采用科学、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来提升教育管理质量,从而有利于特殊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是高校解决自身教育管理中问题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特殊高校教育管理理念较为滞后,其自身教育管理方面存在着多种问题,很多时候是按照较为传统的管理经验与管理方式来处理并解决相关问题的,其真正的民主性特征不够高。因此,为了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高等教育管理标准与管理制度,高校必须尽快实现自身教育管理制度的创新,要适当征求被管理者的建议,采用较为综合性与灵活性并存的评价方式与评价体系,这样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才真正有利于满足高校自我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弊端解决的实际需要。
是特殊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与时俱进的需要。当前,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正处在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世界政治的多极化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国际金融危机等都影响着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当今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竞争越来越激烈,学生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要求和标准也在提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学生面临着多方冲击和压力,如何适应当前的新形势,研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迎接新挑战,做到与时俱进,是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在理论和实践创新中的要求。
2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统一性原则。统一性原则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其内容不得与国家相关的国家法律法规抵触”。高等特殊教育以社会需要为导向,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必须服从国家意志,维护政府尊严,接受政府的领导与指导,以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可操作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是指学校所制定的制度要从本校实际出发,便于操作,这种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中庸之道”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原则,。中庸之道”的核心是执两用中,这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学校制度的决策过程中,必须持有辩证思想。如学校的管理制度过于抽象或严格,便难以把握;过于浅显或宽松,便失去其应有的作用。为此。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在制度决策时,要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根据特殊教育的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以便于制度的贯彻和执行。
.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的原则。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制度建设的程序性原则有助于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做到了“公平、公正、公开”,同时也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只有掌握了管理的“双重性”,认真研究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领导、组织、协调与沟通、控制等环节,才能在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中真正做到程序性与高效性相结合,如高校中的特殊教育学院,大多开设美术、中医、特殊教育等专业。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应让各专业教师充分享有民主权、自主权,按程序性原则办事,而在重大问题决策时,管理者应在集思广益后,按高效性原则处理问题。
3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思想
明确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作为高等特殊教育管理人员必须树立服务意识,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热情地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以确保学校各项活动有条不紊地开展,并要想方设法地提高管理水平,做到学以致用,重在实践。同时,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以应对新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要加强教育学原理、特殊教育发展史、特殊教育心理学、视力残疾 儿童 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工作能力。
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学校组织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学校在运作过程中所体现的以教育基本理念为指导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残疾学生需要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教师也比普通教师付出了更多的劳动,为此,营造以人为本的学校组织文化对高等特殊教育学校尤为重要。这样一来,在增强了学校组织凝聚力的同时,也为学校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可能。
实施全纳教育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要使以人为本的思想真正得到落实,就要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以让残疾学生融入社会主流为基本教育目的,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和毕业生信息反馈,发现高等特殊教育领域中现有的几个专业已不能满足残疾学生的需要。总之,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特殊高等学校特殊的学生群体也在发生着变化,这些都影响着高等特殊学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不断变化。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就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既是通才又是专才,能客观地认识高等特殊教育管理工作;要求高等特殊教育管理者能在对学校内部的财务、人事、教学、决策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管理的同时,也能站在国家的高度上,集思广益,为学校制定长期的发展规划。
作者:阎洪涛 单位: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子奇.甘肃本科院校弱势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25—26.
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
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义的议论文,议论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它主要用概念、判断、推理来表明作者的观点或阐明道理,或反驳别人的意见,指出其谬误。如何写议论文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高等学校大学生管理的几点建议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创业型大学生是学校非常重视的问题。从注重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敬业意识、质量意识和健康的身心发展方面对大学生管理与教育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学生管理;规矩意识
目前,中国各高校招收学生多、师资力量紧缺是极其普遍的现象,因而对学生放松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而要培养一个既遵章守纪、严格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又拥有发散性思维、创新精神、健康人格、敢于探索的大学生必须从大学生的管理与教育入手。应形成一种严格规范又不失宽松自由的管理方式,并注重身心健康教育。
一、规章制度要严格执行,培养规矩意识
目前各大学基本都编制发放了《学生手册》给每一位大学生,并且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但多数学生往往为了一己之私不顾《学生手册》的要求违反规定。如私拉电线违规用电、私自调换宿舍、超电压用电等,而有的老师因忙于学校事务不予管理,或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学生产生“违反了制度也没事”的意识,从而造成了宿舍火灾无处逃生这类严重后果的发生。另外,很多大学生常在食堂、澡堂、银行等公共场所插队、找同学加塞、捎带等,都是违反规则、投机取巧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利于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规则意识。放眼世界,让我们看看日本大地震时民众、学生在灾难面前自觉有秩序地快速撤离,极大地减少了人员的二次伤亡,这是值得全人类学习的,更何况是一名大学生。大学一定要培养学生的规矩意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随着大学教育的普及,高校将是带动全民族规矩意识提升到更高层次的重要阵地。
二、教师教学要严肃认真,树立榜样,培养学生敬业精神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任意微小的行为习惯都将在学生的眼中放大升华,日复一日,将成为学生未来发展的模板。有很多教师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甚至有的教师带病坚持完成课程,有的教师辅导学生耐心、细心不厌其烦,学生的每一个提问,教师都将相关问题解释清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孜孜不倦地教导。教师的敬业精神经常深深地感动学生,但也有极个别教师敷衍应付、耐心不足、过于抬高自我,授课时知识结构不紧密,变相讽刺挖苦,打击学生求知进取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造成一种“混混也可以”的消极意识,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将成为人生道路的消极榜样。另外,当学生主动帮助教师整理实验设备、打扫卫生时多数教师会详细教导学生如何做到高标准、规范性操作,但也有少数教师或不管不问、摆姿态,或一味批评,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学生身上。这样的行为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学生在大学中尝试性的自我挑战、自我发展是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的,当出现错误倾向时要及时纠正,帮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及时的批评和严格的要求是极其必要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也同样做到敬业。批评与表扬相结合。严格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好地工作,成功的喜悦需要老师的表扬予以巩固,从而培养学生一种自信、自我肯定的精神意识。
三、在学生日常工作中培养追求一流的质量意识
学生在大学期间经常从事的工作一是课后作业。老师在完成每天课程任务的同时布置定量的作业,巩固当堂课程知识,有的学生仔细认真地完成作业,而多数学生应付抄袭了事。笔者认为老师应该严格要求学生,做到自我学习,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培养一流的质量意识,对于作业应要求学生尽最大努力完成好。对不负责任,应付了事的学生要么扣减他们的期末考试分值,要么给予严肃批评教育。二是学院开展的有关活动,如文明宿舍创建、课题竞赛等。当今社会的不良风气已闯入大学,比赛前期“走后门”、“人情分”等已造成了“小社会”的不良风气。对此,学校各部门既要明确标准、严格按流程执行,又要通过比赛让学生知道如何改进自我。将失败原因总结进行公示,让每一个失败的人找到原因,从而在今后的活动中改进提高,培养学生追求一流的意识。三是日常行为活动。如定期打扫卫生,正常作息等这样看似细小的事情,其实能够充分反映学生是否拥有追求质量一流的意识。有的学生打扫卫生时边边角角打扫得彻底、干净,而有的学生弯不下身子,态度不端正、工作不认真,应付了事,只顾表面,不从深层本质解决问题,日复一日,积少成多,形成习惯就难以改正。人生命运的转折是由各种细微小事决定的,小事不认真何以成大事?何以成就自我的未来?
四、引导与约束相结合,强化学生自律意识
学校要严格管理,对学生自身行为加以约束,如禁止学生在公共场所抽烟,禁止公共场所男女过分亲密,禁止随手乱扔果皮纸屑等不文明行为,进入公共场合参加集体活动要列队安静有秩序入场等,各方面的约束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这样的做法不是为了使学生变成书呆子,而是为了更加有素质,养成文明的习惯。当今发达国家,多数是依靠文明的种子在和谐的阳光下长成参天大树的。同学间提倡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倡导做文明学生,从时间、地域、工作等方面实行全面管理,实施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事事有人管的原则,对学生行为加以约束。
可以实行学校、部门、班级三级检查制度,学生会负责检查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通过检查引导,以学生自我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检查考核结果与学生每学期“争先创优”评比、“推优”、组织发展、就业推荐挂钩。宿舍管理中以安全稳定为基础,抓好日常管理、服务学生和宣传教育三方面工作。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校风校纪建设,加强学生公德意识,倡导文明生活方式。以学生宿舍为中心的学生生活区,是学校除教室外学生最为集中、滞留时间最长的场所,是学生思想交流、信息沟通的重要场所,它是整个校园文明程度的缩影,应大力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活动,树立“创新型宿舍”、“学习型宿舍”等标杆,同时通过宣传日常行为规范、做合格市民等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养成教育,推进自我管理。
五、通过文化活动促进健康心理教育
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倡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教育。通过开办学术报告、文化讲座、知识竞赛、名著导读、名作欣赏、焦点辩论、体育运动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加强思想性、知识性、创造性、娱乐性的有机统一,着力推出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注重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环境,发展学生个性,培养特长,鼓励学生既要全面发展,又要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团结活泼、求实创新”的优良作风,倡导“尊师勤学、俭朴守纪”的良好学风。尤其是充分发挥学生艺术团、各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特长和爱好,展示个性,繁荣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提高文化品位、格调情操,使学生们在格调高雅、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熏陶和教育。
当今大学生的心理情况主要是:一年级学生对新生活适应存在问题,兼有学习问题、专业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二年级表现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问题;三、四年级表现为毕业答辩、论文、择业等问题,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问题等。为此,学校应该普遍测试、重点服务。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状况档案。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对待学生中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从重治疗到重预防,建立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建立学生基本宣传教育组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完善学生心理素质档案,使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们预防、承受心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拥有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经常性地开展健康心理讲座,尊重学生的信仰自由,但要正确引导宗教信仰与科学精神的关系,不要使有的学生陷入宗教信仰的极端思想,忽视现代科学发展,不尊重科学精神、不能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造成个别学生脱离现实、陷入空想,造成身心伤害。
总之,现代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推行“宽严结合”、“身心并重”、“规矩与个性”等辩证管理,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由现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的,同时也应该是社会需求、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论文摘要:本文阐释了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本质,旨在完善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理论,就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积极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建设性意见。
论文关键字: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在普通高等学校中,管理者、教师和学生构成高等教育活动的三大主体。他们在学校组织活动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取决于它们所依赖的权力及其分配方式。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和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取决于保证其主体地位的权力,这种权力表现在或受制于同管理者和教师的权力关系上。管理者的行政权力、教师的学术权力应为保障学生的权力、利益而存在的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延续自己的权力,尊重学生权力是转变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虽然人们开始关注高等教育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参与民主管理的问题,但对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问题却关注不够。大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是不容忽视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人的受益者。这应包括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由于学生有成立作的参与”。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民主理论与实践逐渐从政治经济领域扩展到了社会生活的其它各个领域,在教育领域表现为教育民主化。正如杜威所说:“民主主义不仅是一种政府形式,它也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民主是教育的一个理想的标准”。卡斯韦尔在《民主与课程》中指出:“应向学校直接提供民主的组织和指导,如果要使学校成为一支社会的维护力量,就必须按民主的方式来组织学校”。教育民主化是国家鼓励各种教育关系的主体在平等的基础上民主参与教育教学及其活动,建立民主参与的教育管理体制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以提高教育质量,发挥教育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中的作用。教育民主化作为二战后发展形成的一种现代的教育思潮,逐渐为各国所接受,并通过教育立法加以确认。
在当今社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让学生享有平等的管理权力,参与学校内部的管理,通过这一手段最终实现自身的主体性发展。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管理正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活动的主体,始终未能按自身应有的权力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去,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对大学生权利的一种忽视,同时也导致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种种弊端;第二,目前我国还缺乏对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系统研究。理论上研究不充分会导致实践的不足,目前我国大学生对学校管理的参与也只是停留在一种理念层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多是形式上的参与,常出现参与管理的内容少、程度浅、方式简单等问题,因此大学生究竟应在哪些领域参与管理,通过什么方式和途径参与管理,有哪些参与规范和保障等等这些问题都是有待于解决。
二、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本质研究
(一)主体教育管理观
“主体教育管理观是一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的教育观。这种教育管理观,不仅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问题,要求教育管理有助于他们主体性的发挥,而且还要承认管理者、施教者的`主体地位,使教育活动、教育事业更有生命力,真正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主体教育管理观着眼于培养受教育者成为社会生活的主体,认为受教育者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品质,使受教育者能够正确认识外界、认识自身、认识自身与外界的关系。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培养他们既立足自身发展的现实,又超越自身发展现状的价值追求与自我教育能力。
(二)管理的交互主体性
交互主体性就是互为主体性或共主体性,这是一种主——主关系,即从一切有关管理活动的参与者的相互承认到建立起对对方的共同关系、共同态度和识见。相互性的基础是相互性认同,它导致了一种普遍的反应关系,即内在共同性。管理的交互主体性,即是指一个管理主体与另一个作为主体的对象是相互作用、互为主体的。管理的交互主体性范畴,实际上是力图从哲学层面上概括出管理活动和管理的伦理关系在形式、内容和规则方面的超个体的、稳定的特点。从管理的交互主体性要求出发,管理活动是结成一定的管理关系的主体的共同活动,管理活动的主体是一个复合系统,既包括管理组织内部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又包括与管理活动相关的社会、公众、政府、顾客和其他组织等外部的利益相关者,以及它们之间的诸多相互作用关系。
(三)大学生的权力
传统观点认为,高校内部的权力主要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高校内部各种活动的开展主要依赖于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作用的发挥,在高校内部管理中,这种由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构成的二元权力结构,主要将注意力集中于对二者冲突的协调上。然而,在高等学校中,主要有三大活动群体:学生、教师和管理者。他们在高校组织活动中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他们所依赖的权力及其分配方式。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成员和高等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其主体性的发挥、展现取决于保证其主体地位的权力。所谓大学生权力,是指大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高校内部事务管理以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大学生是高校内部管理的必要成员,大学生的权力是高校权力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因此,大学生应与教师和管理者共同参与高校内部管理,这样能够减少高校内部管理的摩擦与内耗,加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三、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将学生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很少去考虑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一些高校也逐渐开始让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但是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必然会存在许多问题。
首先,思想观念上的欠缺。从管理者方面来看,由于我国高校长期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将学生视为被管理的对象,科层制下的官本位思想比较严重,因此,大部分的管理者并没有将学生看作是一个主体,只是依据一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来规范、引导学生的行为,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学生处于高校管理的边缘,其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自然都得不到有效发挥。参与必须扎根于整个教育组织、高校管理者和学生的行为和心灵中,从学生方面来看,许多学生一直存在依赖思想,依赖父母、依赖教师,缺乏自主的观念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想,自然也就缺乏参与管理的意识。
其次,参与的内容与程度上的欠缺。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多时参与学校的职能工作,主要表现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图书馆管理等,这些大多是与学生个体日常学习生活直接相关的方面。但是,在学校发展目标的规划、学校定位的选择、改革发展的决策等方面缺乏学生的参与,即使有的高校允许学生参与学校领导决策,也只是停留在决策的初始阶段或只是形式上的参与。
再次,参与的组织机构与制度上的欠缺。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长期以来处于多层管理、多种体制之下,管理制度和规范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交叉冲突的现象,就机构来说就有学生处、团委、学生会等机构,这些机构在学生管理工作上缺乏统一的管理制度,往往在管理上容易出现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学生会作为参与高校管理的学生组织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一方面,学生会的工作效能不高,很多实际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同学们的正当权益得不到表达和保障;另一方面,学生会容易成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学生干部往往从中获取个人政治资本和自身利益,使得高校学生会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二)原因分析
首先,从决策主体构成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决策主体过于单一化。目前,我国高校内部管理决策仍然是一种在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紧密联系得权力过于集中的中央集权制下形成的决策模式,决策主体过于单一,学校内部管理决策权往往过多集中在少数学校高层领导手中,教师和学生所拥有的决策权微乎其微。高校内部单一的教育管理决策主体几乎包揽了学校内部管理决策过程的一切环节,缺乏民主参与,导致学校内部管理决策在制定高校发展目标、处理与高校外部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出现许多问题。
其次,从价值取向来看,我国高校教育管理的价值取向为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占主导地位。从属社会的教育管理观注重教育的社会属性,注重教育价值的社会取向,它认为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对学校和学生都要实行严格管理,在这种教育管理观的影响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学校的管理,而缺乏积极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的主体性。“这种教育管理观的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服务的驯服工具”。
四、有效推进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工作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观念
一方面,高校管理者要转变观念。任何教育主体的时间活动都是一定思想观念的表现,高校管理者思想观念的转变与否直接影响着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败。在传统的高校管理中,管理者认为高校的权力主要分为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高校管理者和教师正好划分这两种权力,而学生作为高校存在的一大权力主体竟被排斥在高校权力结构之外,学生处于高校管理的边缘,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有效发挥。高校管理者应从观念上接受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充分肯定其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增强积极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大学生要从根本上认识到自身是真正的参与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而非客体或者旁观者。大学生应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而能更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引入利益相关人参与高校管理
政府、高校管理者、教师、学生、社区以及社会公众等都与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大学是一个利益相关人组织,大学的各项决策都要尽量考虑所有利益相关人的利益。大学生是高校教育管理活动的一大主体,也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最大、最直接的利益相关人,因此,高校管理者在决策时应考虑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决策机构,董事会包括各类利益相关人的董事,形成利益相关人参与高校决策的共同决策模式,学生可以按一定人数比例,参与到这种共同决策模式中,这样高校的决策可以在诸多利益主体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三)完善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体制
从参与学校管理机构来看,学生处、团委等机构应尽量在学生管理方面统一规范制度,达到步调一致,尤其是学生会,应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巩固,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学生会是高校中一个比较完善、有相当影响力的学生组织,高校在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外,在财力上也应给予一定的支持。同时高校也应给予他们一定的权力和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参与学校管理制度来看,高校应建立与教代会相对应的学代会制度,使之成为与教代会同等重要的学校民主管理的新形式。
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有利于增强高校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有助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因此,认识并支持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努力方向。
86 浏览 3 回答
165 浏览 3 回答
221 浏览 2 回答
358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233 浏览 3 回答
321 浏览 2 回答
212 浏览 4 回答
158 浏览 3 回答
204 浏览 3 回答
349 浏览 4 回答
169 浏览 3 回答
232 浏览 3 回答
217 浏览 2 回答
316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