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看到课堂实录
是正规的国家级的,在连续型电子期刊里面查询
教育信息化下的学生学习方式公开发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11年6期 摘要:随着当代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迅速扩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结合作者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体验,分析了基础教育领域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原因,提出了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的观点,并对转变学习方式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变革一、问题的提出 时至今日,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全面渗透到了教育的各个领域不同层面,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教育和学习方式。但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教学评价,依然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步履维艰,现代教育技术似乎是附属在教育上的一层皮毛,在教育中居于辅助地位。以我校为例,我校是韶关市一所享有声誉的九年一贯制学校,2004年为评上广东省一级学校,在每间课室都安装了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但教师一般把它当作幻灯机使用,其投入与获取成反比,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益。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室的运用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教,着眼于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我经常听到老师说:每节课都运用多媒体课件,现在很不习惯传统的上课方式;另一方面,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室的运用虽然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它并没有为课程和教学创造新机会,创建一个富有活力的教学环境,通过把真实世界的问题带入到课堂,让学生进行探索和解决。学生依然还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去学习讲授式教学中或课文中的事实,还需要完成各章结尾处的习题。这种现象着实令人担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二、教育信息化下学生学习方式现状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 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又译为学习风格)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由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Herbert Thelen)于1954年首次提出。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受到广泛认同的定义。正如托马斯·贝勒(Thomas Bello)所说,“有多少理论家就存在着多少种学习方式的定义”。学术界对它的解释虽不完全一样,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它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之上,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改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对促进学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意义。 (二)目前学生学习方式现状 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彻底改变了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的、旧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以及相应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创造出了一种在真正意义上尊重人的创造性、充分发掘人的潜力、促进人与人的交流与合作的崭新的教育观念以及基于高新技术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从我校教育教学的情况看,学生最常用的学习方式是上课专心听讲,下课认真复习、完成作业(主要是书面作业且量很多),期中和期末顺利通过考试,取得好成绩。因此,一提起“学习”,许多学生就会想到“读书”、“练习”、“做习题”和“考试”等,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学习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缺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具体表现为: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依靠学生通过网络查阅资料、集体讨论、小组合作为主的学习活动很少;教师经常布置的作业是书面习题与阅读教科书,很少布置如观察、制作、实验、读课外书、社会调查研究这一类实践性或研究性作业;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现象,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导致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久而久之,也导致教师厌教,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负担重,从而厌学。 (三)学生学习方式维持现状的原因分析 据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依次为实验、用电脑、读课外书;而学生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依次是听讲、作业练习、实验。显然,中小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和他们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间有明显的差别。中小学生认为的所谓“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是目前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应付目前考试和完成作业的主要方式。为数众多的学生还不能利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效率。 无论生活常识或心理学研究都告诉我们,如果长时间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人们往往会感到压抑和不快,而且会越来越讨厌这样做。反过来,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事,人们不仅会在当时感觉痛快、惬意,而且可能越来越喜欢做该事。假如孩子们能在在学校里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期间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能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这正是现代教育所期待的结果——让孩子们学会终身学习。而现在的孩子从小就接触计算机网络信息,对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提升其地位,使其成为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重要工具——它不仅仅是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可以延伸人类的能力和拓展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在教育信息化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依然维持现状,这涉及到人们的技术观与教育观,涉及到在教育中如何使用技术的问题。对于在教育中如何最佳地使用技术,人们有很不相同的看法,一种是把技术当作学生学习的媒介(Technology is a medium that people learn from),一种是把技术当作学生学习的工具(Technology is a tool that people learn with)。目前,在我校,教育信息技术更多地当作学习的媒介,旨在通过课件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教育信息技术既有技术的属性,具有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多媒化的特点,同时又有教育的属性,具有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调性的特点。因此,教育信息技术既延伸了人类的能力,拓展了支持学习的社交环境,同时又打破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教育社会化、终身化、自主化。两者如何内在地融为一体,形成较为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观,从而指导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下学生学习方式依然维持现状,究其原因,在于作为高科技的信息技术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没有协调一致。在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重物轻人甚至不见人。教育需要技术,两者的有机结合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知识获取的效率以及用作促进学习的手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从根本上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表现为重教不重学。教是手段,学是目的,两者是内在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其立足点只能是学而不是教,因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育需要技术,技术运用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创建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来学习、获得反馈和不断地改进他们的理解以及建构新知识。 三、教育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意味着什么 信息时代的急剧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由此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21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学习,是以信息技术(包括通讯工具、网络、计算机等)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可以说,变革学习比变革技术更重要。而变革学习首先应从教师做起,教师不应该成为“信息的提供者”,而应该成为“专家型学习者”,教师应该是指导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可以从事高级互访活动,可以提出问题、解释问题、对观点提出反驳等。 教育技术为学生投身一个迅速发展的世界做准备,在这一世界中,不论是工作还是其他活动,越来越因各种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学生们利用教育技术以其责任心、创造力和辨别力来查找、探索、分析、交换和展示信息。他们学习如何运用教育技术快速地接触各种人士、社会以及文化的思想和经验。通过发展教育的使用能力来推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独立性,有能力判断何时何地以最佳效果来使用教育技术,并考虑其在目前以及未来对家庭和工作生活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手段,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教育的现代化。计算机多媒体系统具有交互性的特点,其运用有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个性化的学习道路,每个学生在个人的学习道路上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真正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四、我的教育信息化体验 作为一名思想品德课教师,我更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整合,如何有效地运用到学科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在多年的学习、实践、探索过程中,有兴奋、也有困惑。 起初,我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从最简单的文字演示到比较复杂的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要素的合成演示。大大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范围,丰富的信息量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虽然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态度有了明显改善,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未改变,依然被动地接受知识。我困惑过并思索问题的症结。然后,我对教学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方式进行重新设计,从单一灌输的模式转变为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自己探索知识,获取信息,力争为学生提供有意思的、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有趣的活动,通过积极的反馈让他们看到自己探索和刻苦学习的成效。在教学中,我不再只是传授知识、信息,而是以陈述问题方式介绍知识,把它们置于某种条件中,并把各种问题置于其未来情境中,从而使学生能在其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转变,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探索知识转变,学习的态度、兴趣、能力和效率都有不同程度地提高,但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化的竞争学习不明显。据此,我把信息技术作为网络资源的探究学习。我设计一个特定的假想情境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同时,还为学生准备和提供一些因特网资源,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旨在让学生获取知识和整合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质的飞跃,学生学习的态度、兴趣、能力和效率越来越高,开始形成个性化的独立学习和合作的竞争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我和学生建立了一种新的师生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学习,得到了自主成长,人格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也解放了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我保持了作为一名教师的热情。五、现实与未来:教育信息化,必要的乌托邦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理想的教育情境,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技术本身不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教育的革命,不会自然而然地创造教育奇迹,它可能促进教育革新,也可能强化传统教育,因为任何技术的社会作用都有取决于它的使用者。通常,人们的教育技术观取决于他对技术和教育的根本看法,教育观念的更新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教育技术变了,教育观念也应与之适合。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更新教育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是十分必要的。而在基础教育领域,不论是课堂教学、学习方式,还是教学评价等依然受传统教育思想束缚,新的信息技术与其相关的教育新理念的融合步履维艰,现代教育技术从教育的辅助地位上升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成为推动教育现代化的一个强有力杆杠,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面对未来的种种挑战,教育信息化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其前景鼓舞着人们,帮助学生成为有能力的成人和终身学习者。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杖,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杖的魔术师。教育信息化在促进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上依然是必要的乌托邦。参考文献: [1]【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安·L·布郎,罗德尼·R·科金等.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英】艾薇儿·拉夫莱斯.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邝丽湛,王卫平,谢绍喜等.思想政治(品德)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孙云晓,郑新蓉.21世纪教师父母必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5]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011年(第10卷)第6期总第46期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能查到它的issn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语文说课稿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教材: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课文中的对话、感情朗读,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读中悟,悟中读”是我突破重难点的基本方法。在课堂中采用简笔画、贴图、做实验、讲故事、表演等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读、想、说、做,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运用谈话、质疑、想象、拓展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说教学程序、思路 :
一、谈阅读、导新课:
1、读过哪些寓言、成语故事?知道了什么?
(从课外阅读入手,让学生谈读后感受,既激发鼓励了学生课外阅读,了解了学生学情,又为后面理解《坐井观天》的寓意做好铺垫!)
2、今天学习一个有趣的寓言成语故事,相信学完之后你们一定也会有所收获!
(再次为突破难点作出提示,也给学生学习目标以引导。)
3、板书课题:坐井观天、谁解释一下课题?看了课题有什么问题没有?
(质疑课题,让学生学会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读中悟,悟中读:
1、一起听听这个有趣的故事吧!教师范读全文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感受到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范读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绘声绘色的朗读感染学生,从而更加激发学生的读文学文的兴趣。)
2、同桌读,比比谁读得正确、通顺。
3、生字宝宝出来和读书认真的同学交朋友。
点名读生字“沿、际、信”
提示容易写错的“沿”的“ ”,复习“际”的“ ”的笔画
4、读了课文之后,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读后质疑,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善于思考,敢于质疑问难的思维习惯。)
5、理解“井沿”
师画简笔画(一口井),点名贴图(青蛙和小鸟),他们该待在什么地方?
6、再读课文2—7自然段,思考:青蛙和小鸟说些什么?
(这是一个很自然、开放、跨度很大的问题,也是一个能看出学生水平的问题。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对于此问题,有的学生可能会照着书本念几句青蛙和小鸟之间的对话,有的学生可能就能用一、两句话概括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内容。比如:“青蛙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大得很。”又或“青蛙和小鸟在争论天有多大。”也就是说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答。此问题对于老师而言也是一个更高的挑战。要抓住学生的回答点,引申以下教学。)
①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天大?
理解“一百多里、无边无际”
(结合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小鸟都飞过了哪些地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还可以说( )无边无际?
指导2—5自然段感情朗读,读出天的“大”
②为什么青蛙和小鸟会有不一样的看法?(做小实验)
(溯源让学生明白青蛙为什么笑小鸟,小鸟为什么笑青蛙?也为学生读好6、7自然段做好铺垫。)
指导6、7自然段感情朗读
7、听听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吧!
男女分角色朗读对话
表演读对话
三、明寓意、来拓展:
1、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
(想象思维、思维活度的训练。)
2、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适时点明:我们平时看问题、认识事物,要站得高,看得全面。给学生一个理性的高度。)
3、教师讲述《夜郎自大》的故事。
(此举不仅是拓展,也给学生一个讲故事的示范。)
你也来讲讲课外读过的寓言、成语故事吧!
(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课外阅读。)
板书: 12 坐井观天
小鸟 天 无边无际 见多识广
青蛙 天 井口大 眼界狭小
说设计理念:
列宁说:“儿童的本性是爱听童话的——如果你给儿童讲童话时,其中的鸡儿、猫儿不会说人话,那么儿童便不会对它发生兴趣。”《坐井观天》是一个寓言故事,也是一个成语故事,在学生眼里它可能更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怎样让学生在兴致盎然中有所发展呢?我力求老课文加入新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课堂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励课外阅读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语感、加强积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挥想象,激活训练学生思维,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让学生在有趣的童话故事里飞翔,积淀厚实的语文素养,沉淀健全的人格与生命!
各位评委: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三峡》。我制作的《三峡》发表在《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20xx年第1期上,我执教的《三峡》荣获市电教优质课一等奖。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三峡》是《新课程标准》推荐的古诗文背诵篇目,也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点文言篇目。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三峡以其壮丽的风光激发了众多文人的灵感,留下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三峡》是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所作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四季风光之美,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当代文坛巨匠余秋雨曾对《三峡》作过高度评价:“此文用了最俭省的文字,描述了三峡春冬之时的‘清荣峻茂’,‘晴初霜旦’的‘林寒涧肃’,使后人再难调动描绘的词章”。
2、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语;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上指导学生听读、试读、齐读、自由读、评读、品读,通过朗诵来感悟的内容,做到理解成诵,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点拨的过程中,鼓励他们借助,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三峡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山河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一个外国朋友曾经问过余秋雨说:“中国有意思的地方很多,你能告诉我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吗?请只说一个。”余秋雨先生回答说:“三峡”。那么,三峡何以有那么大的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追随着郦道元,一起走进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三峡,去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
首先,我让学生在“长江之歌”的音乐中去欣赏“三峡风光”。同时,在首页的下方有长江三峡的简单介绍。
对作家作品的了解,学生可以点击“作家作品”页面自己去学习。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作品内容。
打开“《三峡》”的页面,伴随着“高山流水”的音乐,我首先给学生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的美;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结合本页下方的“朗读时注意句间停顿”和“生字注音”页面进行自读,读准字音,读通节奏,读顺文意;然后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3、质疑问难,研读课文。
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
第一步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细读课文,积累词汇。
让学生打开“词语释义”页面,用鼠标点击加点的字,查看字意。然后,小组合作翻译句子。
第二步 精读课文,合作交流;质疑问难,理解内容。
首先,理清思路,划分层次
其次,分析景物特点,讨论:
①文中描写的三峡两岸的山势有哪些特点?
②夏天三峡江水有什么特点?文中是怎样描写的?
③写了春冬之时三峡哪些景物?分别有什么特征?
④是如何描写秋景的?
然后,通过“实践探究”讨论:
(1)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哪一个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什么。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第三步 品读课文,体会意境;初步鉴赏,熟读成诵。
结合“影视资料”,体会“两岸、重岩叠嶂”、“清荣峻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通过对课文的品读和鉴赏,体味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景物描写的特点。
第四步 课文小结,情感熏陶。
本文一共只有155个字,却概括千余里,包容四季景色,罗列山水草木,清猿怪相,有动有静,可见,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确实美不胜收。同学们一定能感受到作者热爱我们祖国河山的情感,并由此激发我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第五步 拓展知识,布置作业。
1、历代文人对三峡有过很多赞美,让学生结合“相关诗词”,去再一次领略三峡的美。
2、“三峡”是美丽的,我们山亭也有很多美丽的风景,比如抱犊崮、熊耳山、莲青山等。让我们学习郦道元写景的手法,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山亭吧!
一、教材分析
《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这本书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歌散文,进一步夯实高中生古代诗文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以及文艺审美能力。
第一单元为古代诗歌鉴赏,按照不同的教学要求本单元又可分为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推荐作品四部分。
赏析指导部分明确提出本单元教学目标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以意逆志”就是指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一方面要在正确理解词义、字义的基础上,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地理解诗歌的主旨,另一方面要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去推测作者的写作本意,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在分析诗歌时要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思想倾向、审美情趣和他所处的特殊时代背景来理解作品,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含义。二者之间是相互交融的,密不可分的。
在赏析示例部分,安排的诗歌是《长恨歌》,由于篇幅较长,难度较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自主赏析部分的《拟行路难》可以说是本选修教材的第一篇课文,科学地引导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角度来解读诗歌既可以为本单元的推荐作品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也可为本教材剩下的两单元诗歌的学习起一个示范作用。因此,本课的学习意义重大。
二、教学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对诗歌鉴赏的要求以及14班学生的`语文学习实际情况而制定。
(一) 《全日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二)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
1、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古代诗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2、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3、学习鉴赏古代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个性化体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20xx年湖北省高考语文大纲》要求: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三者可归纳为十个字:学生 语言 形象 技巧 情感 。简单地说,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从品味诗歌语言,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现技巧,感悟诗人情感这些角度来鉴赏诗歌。
(四) 高二(14)班学情分析:
1、在必修二必修四的阅读鉴赏板块的古代诗歌学习的基础上,(14)班学生已有一定的诗歌积累,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
2、(14)班学生基础差,积累实词少,完整地理解诗歌大意尚存在问题,对文本的分析能力还需加强;
3、(14)班是理科班,逻辑能力很强,形象能力稍差,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书写的文采性需要加强;
基于以上教学要求和14班的学情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鲍照的生平及作品;
(2) 理解诗歌大意,背诵全诗;
(3) 分析诗句中“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4) 赏析比兴手法的运用;
(5) 分析诗人形象。
2、过程与方法:
(1) 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角度展开师生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从“以意逆志”角度分析诗人内心的愁闷通过外在的动作表现出来;
(3) 从“知人论世”角度分析诗人悲愤苦闷的根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
(1) 把握诗歌情感,体会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
(2) 激发学生对诗人怀才不遇的同情和对其才华横溢的敬仰。
其中,教学重点为:
(1)把握诗歌主旨,掌握诗歌朗读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分析“愁”的动作表现和社会根源;
(3)诗人形象分析。
教学难点为:
(1)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比兴手法的理解。
三、 教法学法
为了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诵读法。诵读是古代诗歌教学中关键环节,声情并茂的吟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为诗歌鉴赏打下良好的基础。
2、问题法。问题的科学设计不仅能突出教师的引导性作用,还能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和好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它既强调教师给予足够的课堂空间给学生,又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它既是一种教法,又是一种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课前安排学生预习诗歌,弄清诗歌大意,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诗歌朗诵过程中,先由学生代表尝试读,再由学生点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点评角度,最后由教师总结阅读技巧,整个过程强调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在探究诗人“愁”的根源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社会背景和诗人生平深入探讨诗人“怀才不遇”的具体性和社会根源。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倡导学生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教师成为课堂的引路人,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性。
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以杜甫和李白对鲍照的赞美导入,从感性上给学生树立鲍照的高大形象,让学生敬仰、钦佩诗人,为后面分析诗人的不幸遭遇作铺垫,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加深学生对诗人内心愁闷的理解和对其怀才不遇的深切同情。
(二)诗题解读与预习答疑:乐府诗。“行叹复坐愁”互文;“歌”,歌咏,吟咏。
(三)诵读诗歌(重点)
学生集体自由读mdash;教师提要求:情感,语速,语调。
学生代表尝试读mdash;学生点评,教师引导,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完成情感、语速、语调的教学目标。
教师配乐示范读mdash;教师示范,带领学生逐句模仿读。
学生代表示范读mdash;检查模仿效果,学生示范。
学生集体齐读mdash;进步把握情感,揣摩语速语调。
(四)分析情感:
1、承接朗读的情感,提问学生:诗歌中那个词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愤苦闷?从而引出诗眼“愁”?
2、接着提问:诗人是怎样表现这种愁的呢?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柳永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辛弃疾的“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归纳出通过外部的动作行为来表现内心的愁闷的写法,引导学生找出《拟行路难》表现诗人内心的动词。
3、学生分四个小组用四字短语概括这些动词所在的诗句,师生合作,通过比较辨别,得出最好的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出诗人“愁”的层次感。
以上问题,既培养学生通过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又注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诗歌语言的能力,强调师生的合作学习,注意从“以意逆志”角度鉴赏诗歌。
4、提问:诗人“愁”的原因是什么? 引出从“知人论世”角度鉴赏诗歌。
5、提问:诗人对造成自己不幸人生的根源有没有清醒的认识?有。
6、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学生容易答出“命”,很难答到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命”是直接道出,第一二句直接道出。先分析一二句,再分析“命”。
7、提问:第一二句明明是写的水呀?怎么会是愁的根源呢?该怎样理解?教师引导:此处用的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容易答出“比喻”,教师补充“起兴”,综合起来即“比兴”。
8、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对“命”的态度:知命认命 抗命 认命
这个问题的设计,注重文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挖掘出文本的深度。
9、教师小结:全诗围绕一个“愁”字展开,“泻水兴愁”含蓄地道出了“愁”的根源,“行坐叹愁”“酌酒消愁”“悲歌断愁”,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的愁绪在不断流动,不断加深,当诗人情不能自已时,他发出了生命中的最强有力的呐喊:“心非木石岂无感?”可最终,也只能吞声踯躅,不敢言愁。在“愁”的背后是诗人对不公平的命运的抗争,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学完诗歌,我想,在每位同学都有自己心目中的鲍照。
10、诗人形象分析:让大家在纸上写,教师引导学生从外部形象和内部形象来展开。教师朗读习作,然后点评。本环节调动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完成了分析诗人形象的教学目标。
11、背诵诗歌:个人背mdash;分组背mdash;集体背
12、作业:搜集“愁”的诗句。
七、教学板书
板书分为正板和副板。正板的设计围绕两个字:“愁”“命”。“愁”分为:泻水兴愁 行叹坐愁 酌酒消愁 悲歌断愁 吞声咽愁。“命”分为:知命 认命 抗命 认命。
是一个正规刊物。中国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出版的中央级期刊。国内统一刊号为CN 11-9121/G,国际刊号为ISSN 1673-2499邮发代号 中学 82-95 小学80-691只要cn issn 和邮局邮发代码全,就是正规的 另外我到北京市版权局查询过了,是正规的。电子刊物类的总署暂时不支持查询,但可以电话或在线留言查询,
317 浏览 6 回答
252 浏览 5 回答
360 浏览 5 回答
274 浏览 3 回答
275 浏览 6 回答
310 浏览 4 回答
121 浏览 4 回答
272 浏览 4 回答
195 浏览 5 回答
273 浏览 5 回答
81 浏览 6 回答
240 浏览 4 回答
278 浏览 5 回答
228 浏览 2 回答
149 浏览 3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