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海姆.吉诺特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的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快乐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 读到这一句话,我不禁担惊受怕,因为从教17年,曾经的热情和激情,慢慢被日复一日的琐事和越来越差的学生所磨灭。而吉诺特却说老师的情绪会决定孩子们的愉快或悲惨。这让我不得不反思自己十年来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记得在《教师博览》这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一个孩子因为没有佩戴“胸卡”遭到老师的恶语攻击,这个孩子因此受到极大的精神压力。每天不上学,哭喊着“我要换班级,我不想再见到他了”每天被痛苦折磨着,孩子的妈妈也是一名老师,看到这种状况甚是担忧。于是,她模仿孩子的班主任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还细腻的跑到邮局盖上邮戳,插入自家的门缝。等待儿子亲自拆开属于自己的信件。孩子读完信后不仅没有记恨老师,反而觉得班主任给了他特别的关爱。由此我觉得老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还应学习医生的医德—救死扶伤,具有高尚的师德,因为有时候伤人心比伤人身更可怕。基于以上的事例,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行思于途,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当面对汉中市汉台中学的高三学生撕书泄愤事件,看到校园内卷子、纸屑漫天飞舞,犹如六月飘雪,场面非常震撼。高二学生一句“刚才我们看到高三的同学们在扔书,我们都很激动,还有一年,我们也不会输给你们,祝你们高考成功!”我们教师作何感想?一位中学生将老师已经把关过的国旗下讲话现场改为“我们是人,不是机器,就算是机器也不是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的机器。”国旗下学生掌声雷动,而校方当时并没有阻止,事后也没有处理该学生,我们又在想什么?面对四年级的一道数学题:“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驶165千米,已经行驶了12小时,离乙地还有380千米。问: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千米?”一位学生如此回答:此车超速并疲劳驾驶,违反交通法。广州交警官方微博给出:完全正确应该给孩子全分,又有人说,简直是“神答案”,这孩子有前途。难道我们老师仅仅会因为不符合标准答案而给孩子吃零蛋吗? 对于以上种种,我们教师可能会愕然,我们现在的孩子在教育的面前已经身经百战,面对无数的考试,且从来没见过没有答案的问题。这一切的问题都促成我们思考教育、教学途中我们真正要交给学生些什么,如何解决他们口中所说,学习是一种烦,学习是一种累,这种烦是不想学而非学不可的烦;这种累是花了力气却得不到成功的累?从教师17年,行思于途,我渐渐明白了“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涵义。我也明白师德,绝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2007年当我完成高考最后一项事宜以后,顺利产下宝宝,我如释重负。因为在这一年中我完成了两件大事:一、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我用青春的激情和热情送走了我的第一届学生;二、我荣升为母亲完成于我人生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而当放榜的那一天,我的目标学生大部分都上榜了,我在心里高兴的同时,也为我的一些学生而遗憾(因为他们是临场发挥失常了。)这时有一群学生来到我的产床前对荣升为妈妈的我表示祝贺。当时我竟然有些惭愧,因为这里面有好多学生是我平时不怎么喜欢的所谓差生,当然高考也是榜上无名。我也曾对他们冷言冷语或是忽视他们的存在,而他们却在高考落榜的情况下依然不忘我这个不怎么会关注他们的班主任。我感觉我无法正视他们的眼睛,他们如此的真诚,如此的大度,也许正因为他们是孩子才没有染上一些市侩和苛刻,而作为老师的我又怎能不为我曾经的行为而感到羞愧呢?难道教育仅仅让我们教师看到的是分数吗?那么,杨叔子所说的“教育不是制器,而是育人。”又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让我现在的理解就是教育绝对不是分数,而是向善、做人,而我的学生们那时那刻的行为不正是在做人吗?虽然他们是落榜生。 一位医生如是说:“手术,既要拯救患者的自然生命,还要拯救患者的精神生命”。闻此话我一惊,一位医生竟然能如此的认知自己的职业,那么作为一名教师该怎样认知自己的职业呢?医者医人身,更要医人心,那么作为我们这些育人者呢?我不禁陷入深思:以前总认为,我教你知识,帮你提高成绩,助你完成高考,我算是称职的了吧?但对照医生的理念,我想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幸福远远比高考重要的多。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及时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引导他们的思想,疏导他们的情绪。让他们在青春年少又略带张狂的年代里少走弯路。那年6月份我班张某(女)是一位住宿生,有一天晚上宿舍已经关门以后,她的一个朋友(男)因为一点小事情执意让她下去一趟,但又由于学校有严格的宿舍管理制度,她这个时候已经不能出宿舍。结果宿舍的其他几位女生一商量,决定将床单绑起来从四楼将其送下去,结果送到三楼的时候,由于床单绑的不结实而脱落,她直接摔在地上,学校连夜将其送往西安唐都医院,张某昏迷四天后才醒来。说实话发生这件事后,我很伤心,虽然我一再的想,一再的安慰自己说和我没有任何关系,这不是我的责任(因为已是晚上就寝的时候了),但当看到孩子昏迷不醒的时候,我却在想,作为一名教师再恨自己的学生不学习、淘气、不遵守纪律,也不会希望看到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受如此之劫难,(因为医生当时给家长和我说如果长时间不醒的话,就要进行开颅手术,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太残忍了)虽说这一切都是她自己造成的。当我去看苏醒的孩子时,她拉着我的手说的第一句话是“再也不张了”。我一下子就流泪了,是呀!张狂是青春期孩子的一大特征,如果作为成人班主任的我及时发现她的“张”,及时引导,会不会避免此事的发生,而不是事后再想和自己责任的大小呢?面对家长无一句迁怒于我的态度,我更是知道了人性的善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教育持有怀疑态度,不理解。虽说家长也曾找过学校,但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我完全理解他们的行为,也完全明白他们的难处。 在高考指挥棒下的教师虽然知道目前的教育提倡素质教育,也知道孩子考上大学了就不一定是成才了,成人了。如果这样想那么高校学生的频出状况,又说明了什么了?但试问一下哪一个高三老师在最后不把目光放在升学率上?哪一所高校又把孩子的善良、感恩、淳朴等当做录取的一个参考了?每年我们高考结束后又有几个人关注过落榜后那些品行良好的孩子了?我们过多的关注谁是高考状元,谁考上了清华、北大?想到这里,我不禁为以前我的狭隘感到惭愧,作为一个老师我经常给学生们讲一些做人的“大道理”,但扪心自问这些道理我弄明白了吗?孩子内心的焦虑、烦闷、痛苦等情绪我能从分数中看出来吗?孩子于家庭的责任心,于老师、同学的爱心,难道我从心底不予以赞许吗?想想教育的最终并不是以把每一个学生送进高校为目标,而是有更深层次的意义的。一个孩子从六岁进入学校,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如果十几年的求学经历留给他们的却只是学习的艰辛、枯燥和老师的无情、冷血,那么就要想一想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为哪般?要知道适度的教育是培育,过度的教育是摧残!教书是一门艺术,育人更是一种良心。我们应该以一个教育者的良心去读懂每一个学生,揣测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不仅看见的是分数,更应看见的是品格、心灵、诚信、道德、胸襟等这些不能用试卷测试出来的东西。要知道让孩子获得高分不过是他们人生中很小的一个部分,人格品性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我是一名教师,自古人们就给教师很高的定位,今天的社会更是给了老师圣人般的要求,但面对这一切我想说:我不想做春蚕、当蜡烛,耗完最后一滴蜡油,抽尽最后一根丝,因为教师也是一个凡人,我也在生活中充当着各种角色(女儿、妻子、母亲、朋友、同事);我不能做园丁,任意去修剪一个个孩子成为我想要的圆形或方形,因为学生并不是任园丁修剪的花草树木,或许我辛勤的结果,也终将是圆将不圆、方将不方;我更无法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为我面对的不是一张张图纸和一个个零件,并对他们进行肆意的设计、加工,因为灵魂是神圣的,我只想以一名教师的真诚与良心,用教育的温暖,去引导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成才、成人。我相信有了这样好的过程,结果定不差!教室里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是教师;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流下的是泪滴,奉献的是自己。但是!对于教师,终生与花为伴的事业,花丛当中,我就是那一片绿叶,与孩子们一起在春天里播下希望的种子,并真诚的希望他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也将是我最大的幸福!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是圣人,我们教师可能要做到的就是:爱吾子以及人之子,这可能就是教师的最高境界了。最后我想用于漪老师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论文:我做了一辈子教师,我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今后我也将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思考,是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更趋完善,十多年行思于途,这就是我的点滴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