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特色,目的主要是美观、服饰、经济方面。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三国时代,吴国已将用于服饰。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晋王嘉《拾遗记·吴》:"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达(赵达)乃进其妹。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既成,乃进于吴主,时人谓之'针绝'。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苏绣作品明朝(1368~1644年)时,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一项普遍的群众性副业产品,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盛况。江南已成为丝织手工业中心。在绘画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为代表的吴门画派,推动了它的发展。艺人结合绘画作品进行再制作,所绣佳作栩栩如生,笔墨韵味淋漓尽致,有"以针作画" "巧夺天工"之称。自此,艺术在针法、色彩图案诸方面已形成独自的艺术风格,在艺苑中吐芳挺秀,与书画艺术媲美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