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无意识,首先要从西格蒙德·佛洛伊(1856-1939)说起。德奥地利医生兼心理学家西格蒙德·费罗伊德在前人提出的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影响深远的精神分析学派,将无意识理论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化。费罗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后来,费洛伊德又改用三重人格理论,与前述人的心理结构的三部分对应,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层次。最下层的“本我”与无意识相对应,是人的原始本能、冲动和欲望在无意识领域的总和,特别是其中的性的欲望,它是人类心理活动最深层最原始的动因,遵循本能冲动的快乐原则;中间层的“自我”代表着理智,如同一个看门人而与“本我”相对立,遵循现实原则以控制和压抑本能的自由冲动。最高层的“超我”是与意识相对应的,是伦理化了的自我,是受人良知、道德和社会原则支配的理想形态,遵循至善原则。“超我”一方面约束“自我”,另一个方面,又与“自我”一道,从道德理想的高度控制“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由于人的本能,特别是性欲是受着“超我”的良知和社会规范的抵制,便只有采取迂回的途径,巧妙地伪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在不受意识稽查的空档上得以释放,求得替代性满足。于是,通过梦、艺术、宗教等方式,可以间接地得到转移、满足、升华。因此,艺术创作就是艺术家在清醒状态下做的梦,即白日梦;艺术作品是用技巧来改变和伪装其白日梦的性质,成为人人都可进入并从中得到替代性满足的对象。弗洛伊德的最大贡献就是充分确认了无意识心理现象的存在和作用,对无意识理论的传播起到了普及的作用。他使人们第一次以特殊的目光观注艺术创作主体的深层意识,对创作心理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