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产物。如何加强和改进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道德品质,培养适应我们现代建设所需要的“四有”新人,将成为一项迫切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关键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政治观念淡薄,法律意识不强。农村留守儿童对我国基本国情、党的基本路线认识不清,爱国主义及当前世界形势政策更无心关注,认为这些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价值观错位。部分留守儿童的价值观呈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读书无用论”的错误思想有所抬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凸显。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和家庭成员长期疏忽,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变得疏远,使这些孩子缺少交流和倾诉平台,从而导致内心情感的缺失。这种情感的欠缺严重制约了他们与人的社会交往。安全意识缺乏,防范能力低下。留守儿童容易发生交通、溺水或禽兽袭击等突发性的各种安全问题。对于那些自我监护型的留守儿童,他们往往一个人住在家里,这也十分危险,这些留守儿童容易遭受盗窃或者是拐卖。
二、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存在的问题
学校方面。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老师与家长难以沟通,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农村学校基本上不配备专业心理老师,也不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也极少有组织、有机会针对学生进行心理、生理等教育。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淡薄,父母外出打工,错过了对孩子的教育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很少注意儿童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社会方面。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在成长中的留守儿童的思想、心理、生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有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电视,书刊,互联网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出现庸俗、低劣、暴力及色情等腐蚀内容,对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三、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分析
农村父母教育理念的偏差导致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效果堪忧。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农村贫困文化及教育现实滋生了外出务工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使得部分留守儿童把长大外出打工视为人生的终极目标,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这无疑给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添加了难度。农村学校对留守儿童缺乏有效管理。
农村学校教育状况普遍较差、办学条件十分困难,对于有关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社会大环境的冲击影晌留守儿童思想道德健康发展。当今的社会信息爆炸,信仰多元化,不同的思潮在社会中蔓延。留守儿童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形成,自制力又差的未成年人来说,极易陷入其中而深受其害。而作为人类文明新成果的网络在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方便快捷的同时,也被当作传播黄、赌、毒等腐朽落后文化的工具,腐蚀着未成年人稚嫩的心灵。
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优化校园环境,促进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校园的校容校貌、标志性建筑、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和谐自然的人文环境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文化,我们应该创设良好的物化环境,充分发挥其文化内涵,对留守儿童能够起到熏陶、感染和教育的积极影响。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情感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积极乐观态度。充分利用学校有效的资源,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例会和课外活动时间,运用学校阅览室、图书馆、兴趣小组等各种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农村学校为他们开设相关的心理教程,建立心理咨询室。从现有的教师中选拔出一些年轻有为而又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老师,利用寒署假进行有关心理咨询的短期培训,使他们掌握系统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技能、技巧和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为其思想道德的健康成长莫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最终正确地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父母应强化家庭教育观念。
农外出务工的父母首先要利用城市优良的环境,不断地提高自身文化和心理的素质。同时,父母应给孩子做好榜样,要求留守在家的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要转变育人观念,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留守儿童出现的种种问题,像生存危机、心理障碍和道德失范等问题,跟农村社会环境的制约有关,也与做父母自身认识的偏差有关。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社会化影响极坏,必须切实加以转变。父母应尽全力支持留守儿童的教育,保证其受教育的权力。再次是要尽可能与孩子保持密切的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或创造时机与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最后,父母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如选择离家不远的地方,最好能常回家看看,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或者夫妻俩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应尽可能地留下一方在家照顾孩子,这样可以及时注意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变化的规律,对在孩子身上出现的一些不良问题,可以进行有效地引导和指正。
参考文献:
[1] 吴欢.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社会学思考[D]. 广西师范学院 2010.
[2] 袭开国. 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04) .
[3] 陈会昌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室[编].青少年心理专题[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