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哲学理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分析和解读

2015-07-31 1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047-02
  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对杜林的形而上学道德观的批判
  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是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思想斗争的直接产物。德国统一后,新的形式要求德国工人阶级尽快消除分歧建立统一的社会主义政党。杜林的体系对于刚刚合并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党员产生了影响并在他们中间传播,甚至当时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著名领导人倍倍尔也一度受到杜林的影响。自命社会主义信徒的杜林,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极其猛烈的攻击。形势的发展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决定必须严肃地批驳杜林的假社会主义理论。这迫使恩格斯中断了《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以便全力以赴反击这个新出现的所谓“社会主义”学说,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反杜林论》虽然是一部论战性的著作,但是“对象本身的性质,迫使批判不得不详尽”,不得不对“在现时具有较为普遍的科学意义或实践意义的争论问题”作出正面的分析。在批判杜林折中主义谬论的同时,恩格斯总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最新发展和国际工人运动的经验,第一次从整体性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了阐述,被誉为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
  在“道德和法。永恒真理”一章中,恩格斯分析批判了杜林道德理论的错误,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念。杜林道德观的根本之点在于认为存在着超越时代、超越阶级的永恒的道德。杜林通过鼓吹永恒真理论的存在,来宣扬“在人类历史的领域内也存在着永恒真理,永恒道德,永恒正义等等”。恩格斯在批判杜林永恒道德观念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第一,道德具有历史性,不存在使用于一切社会一切时代的道德。一切道德理论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历史发展状况不同,人们的道德观念、善恶观念也必然不同。“因此,我们拒绝想把任何道德教条当做永恒的、终极的、从此不变的伦理规律强加给我们的一切无理要求。”第二,在阶级社会,道德具有阶级性。社会至今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道德又是社会经济运作的产物,因此,道德仍然是阶级的道德。恩格斯说,杜林认为只要承认道德的永恒性,就可以消除无谓的道德争论,这完全是空洞的幻想。杜林生活在阶级社会中却企图实现只有在无阶级社会才有可能的道德观念,其思想的荒诞由此可见一斑。只有在未来消除阶级差别的社会中,讨论超越阶级的“真正的人的道德”观念才有可能。
  二、解读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对道德的起源、本质和作用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认为道德拥有三种属性,非强制性、历史性和阶级性。首先,道德的非强制性体现为,被动的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信念,以及传统教育和当下的习惯来起作用,为人与人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作调节,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受经济关系的制约,并随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其次,道德的历史性表现在与一定历史相对应的道德是不同的,如与原始社会所有制相对应的是原始社会的共同道德,它的规范标准是氏族成员之间平等互助以及对民族的整体责任感。最后,道德的阶级性反映在阶级社会中,阶级的道德从统一的共同道德分裂出来。在各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道德是与生产资料私有制相对应的剥削阶级的道德。它信奉的道德信条是:“压迫有理、剥削有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相反,劳动阶级的道德是反对剥削和压迫,倡导勤劳、勇敢、团结互助。资产阶级的道德是以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为行为准则,它是剥削阶级道德的最后一个历史类型和典型。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无产阶级道德即共产主义道德是劳动者道德的最高类型,它根源于无产阶级的经济条件和阶级地位,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道德虽然是被动的存在,但不可否认,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道德是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统治阶级利用本阶级的道德规范论证有利于自己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经济利益,批评不利于自己的声音;被统治阶级则运用道德手段与本阶级相对立的统治阶级作斗争。二是道德又是阶级和谐的必要条件:共同的道德标准能评价人们的态度和言行,调整本阶级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消除隔阂、缓解内部矛盾,同时又影响着敌对阶级。由此我们可窥见,道德对社会的发展是把“双刃剑”。但是,道德社会性质的定位则基于它本身是否与经济发展基础需要相符合,基于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基础性质,以及它所服务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起到的应有作用。
  总的说来,道德具有非强制性、历史性和阶级性,不存在永恒的道德和超阶级的道德。但是,社会需要一种大家普遍可以接受且愿意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使得人们可以正常交往,社会秩序正常有序。比如遵守公共秩序,尊老爱幼,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反对流氓、盗窃行为等。尽管这些道德准则已经在阶级社会中打上了阶级的烙印,而且也并非道德中最本质的方面,但毕竟起着约束不同阶级人们行为的作用。
  三、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对当今社会主义的道德建设的启示
  如今,结合中国实际,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在《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上指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导方针。”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着先进性与广泛性、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是对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新阐述。全面审视“八荣八耻”的内涵,对于推进新世纪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大方向之后,想达到要求就要从身边细节做起,引导身边的人做起。当代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力量,所以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是十分必要的。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状况来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们大多数为“90”后,独生子女的背景,生活在改革开放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环境中,他们的道德观也随之喜忧参半。尽管如此,他们本质上还是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里状态。从积极方面看,大多数学生都能“自觉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和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立志把自己培养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从消极方面看,当代大学生道德现状中存在着些许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迫切需要克服和纠正。有的学生崇尚自我,过分关心个人发展机遇及眼前的发展机会;有的学生在观察处理问题时,更多地是采用生产力标准、市场经济标准和具体利益标准,而非道德标准;更有个别学生持自由主义态度,认为万事己为先,对世事却漠不关心等等。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现状中仍然存在着差强人意的地方,但我们不能单纯的去指责大学生这个群体,社会应该看到大学生这个群体层面所反映出来的道德状况,以此作为分析其背后深层原因的中介,从而思考这个社会道德状况的形成和发展。
  前人的经验和总结是我们最好的财富,可以避免我们少走弯路,最起码在思想方面不会紊乱,能把握到正确的方向。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精神层面上的东西,看似抽象但是实践起来却很具体。在笔者看来,社会是由人的行为以特定的关系形式互动而形成的,因而人是社会中的人,必然时刻与他人、与社会发生着关系。对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不断厘清和认知,会累积更多的情感体验,也会提高人的道德意识水平,从而形成与之呼应的道德行为及习惯;与此同时,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足之处也会被暴露出来,这会激励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自我、调整自我,进而走向更完美的自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靳希斌.马克思恩格斯教育原理简述[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