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经典古训,将厉行节约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上。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上做出批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回顾历史,毛泽东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厉行节约、勤俭治国的思想。
一、毛泽东节约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节约思想的形成是毛泽东在继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思想的基础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使之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毛泽东的节约思想是顺应时代要求提出来的。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一文中就曾强调:“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1]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又反复指出“在推进解放区的各项工作时,必须十分爱惜当地的人力物力,任何地方都要做长期打算,避免滥用和浪费。”[2]毛泽东同志不仅反复强调发扬勤俭节约的精神,而且身体力行,与人民同甘共苦,带领广大军民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路。曾有红军士兵为其编唱歌谣:“毛委员带头吃野菜,艰苦作风传万代”。
新中国成立初期,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百废待兴,节约对于新中国的建设尤为重要。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里面,国民经济原来又很落后,要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比如说,要有五十年的时间,即本世纪的整个下半世纪。”[3]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明确指出:“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节约的方针。”[4]由此可以看出,毛泽东的节约方针是顺应了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而提出来的。
同时节约思想也是毛泽东对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以及马恩列宁等人勤俭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尚书》中,就明确提出了节约的思想。儒家经典《左传》也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匾”。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恩在揭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过程中,对于节省时间这一“以集体生产为基础的首要的经济规律”[5]也做过精辟的论述。但是,限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马恩都还没能把节约社会财富的问题进行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列宁、斯大林在建立苏维埃政权以后,为了克服当时严重的经济困难,加快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进程,也曾多次发出过勤俭节约的号召。
二、毛泽东节约思想的基本内容
“人无俭不立,家无俭不旺,党无俭必败,国无俭必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四条中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一)增产节约,反对浪费
经济工作的任务就是要追求最佳经济效益。而最佳经济效益来自于最大收入和最小支出。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明确指出:“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省的方针。”“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1]1955年,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节约方针。“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这就是节约的原则,节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之一。”[6]
生产和节约对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多次强调的勤俭节约,也都是和发展经济相统一的,总是把“开源”和“节流”两手抓。
(二)反腐倡廉,严惩贪污
1957年2月毛泽东指出,全国人民“都要实行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这不但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在政治上也有重大意义。”因此,“这一次节约运动必须彻底地持久地进行。”[3]毛泽东从党的宗旨和人民政权的性质出发,对历届人民政府及其工作人员明确提出了廉洁奉公、坚决惩治贪污和浪费的要求。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新的考验,毛泽东体察到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深刻意义,倡导全党认真学习。基于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失败的总结,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在离开西柏坡向北京进发时,又提起李自成的教训,“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李自成进京后就变了,我们一定要考个好成绩。”[8]
1934年1月在全国工农兵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强调:“应该使一切政府工作人员明白,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1]1951年12月8日,在《关于三反斗争必须大张旗鼓进行的电报》中,他明确讲道:“应把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看作如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一样的重要。”[2]不仅如此,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由毛泽东亲自主持起草的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中,又进一步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厉行廉洁的、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作风,严惩贪污,禁止浪费,反对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不难看出,毛泽东的反腐倡廉、建立廉洁政府思想及其实践活动是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
(三)率先垂范,以身作则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是党章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治国我当以身作则”,既是其伟大人格和崇高品质的内心独白,更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毛泽东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生活中的毛泽东十分简朴,勤俭体现在他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穿的衣服经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一年”。在毛泽东的餐桌上是四菜一汤,山珍海味根本见不到。毛泽东的节约,到了连一个火柴盒都不让扔掉的程度。他说,不要小看这个,我们大家要提倡这种精神,这种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的美德。即使生活好了,也不能忘,在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艰苦奋斗、勤俭简朴的基本方针。
三、学习毛泽东节约思想的现实意义
节约既是修身养性所必需,也与党、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是国家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弃的传家宝。新形势下,重温和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节约思想对于当前的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发展国家经济。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跃升到世界第二位。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持续、浪费严重、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等问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
我国经济正处在发展的关键节点,部分资源已进入濒临枯竭的危险边缘,社会将面对更棘手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全民节约意识能否树立,经济发展方式能否转变,直接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按期实现。目前我国的小康社会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不平衡的小康,要想达到全面的更高层次的小康还需要全国人民长久的艰苦奋斗。
其次,反腐倡廉,控制三公消费,保持党的政治优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永远保持密切联系群众这个最大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可动摇的信念和意志。历经几十年发展,解决了温饱、迈进小康的中国,从执政者层面,公款吃喝、公款浪费等现象影响着党和群众的关系,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弱化,“舌尖上的浪费”、“车轮上的腐败”等成为影响执政根基、执政地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风正才能事业兴。中共十八大之后,特别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从中央到地方,“既拍苍蝇,又打老虎”,持续掀起的反腐治贪风暴。李克强总理就反腐问题曾“约法三章”。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认真学习毛泽东节约的思想及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觉地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节约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从自身做起,给群众做出表率,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勤俭节约、反对浪费,于个人而言,是优秀品质培养、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于国家、民族来讲,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需要。因此,新时期要不断学习和继承毛泽东同志的节约思想,共圆一个“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5]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共产主义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6]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旭日东升——建国的那些人与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