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初探
1. 引言
2011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论文联盟http://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的通知》,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1] 学术的发展离不开管理的配套服务,“走出去”工作的扎实推进需要先进的外事管理体系来保障。所以,该计划既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外事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历史机遇。
2.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客观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文化开放主要是“引进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大量翻译国外学术作品,中国学者开始全面接触海外文化。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已经发展到相当的水平,学科体系愈发成熟,学科领域更加广泛,涌现出大批反映和代表中国文化的优秀作品。由于语言等原因,这些作品未能在海外市场有效传播,国外的学者对中国学术成果的关注程度不高,造成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均衡、不对称。[2] 正因为如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有限,科研工作者在学术界的话语权不强。
“走出去”不是一个新概念,2001年中央在制定“十五”规划时提出“走出去”战略。WWw.133229.Com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全球化发展,我国逐渐融入到全球体系当中,国家对“走出去”战略日趋重视,并积极出台相关政策。[3] 经过十年的努力,我国的“走出去”战略已取得相当的成绩,尤其在经济方面,gdp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经济大国的形象带动了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政策法规、社会发展、价值观念等全方位的关注。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实施,恰逢其时。
高校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是多元文化交汇融合的平台。[4]高校具有优质的学术和人才资源,可保证其在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发挥主力军的作用。高校既有传播知识、应用知识、培养人才的责任,也有探索真理,引领社会发展的责任。[5]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高校必须承担起其社会责任,在解决社会文化发展等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在中华文化积极走向世界的现阶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义不容辞。
3.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的意义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提出,将“加强国际问题研究,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促进学术精品海外推广,培养国际优秀学术人才,促进杰出学者访学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发挥港澳地区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的优势”等七个方面作为建设重点。目标是经过十年左右的努力,“国际学术交流合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端国际性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形成,服务国家外交战略能力大幅提升,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和话语权显著增强,中国学术海外影响明显扩大”。[1]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承和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实施已经为“走出去”计划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过去二三十年里,高校邀请海外专家、知名学者、业界精英来华讲学,与国际顶尖学术团体合办国际会议,进行学生交流项目,促进科研人员互访。在这样良好的发展态势下,未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步伐可以迈向更深层次,比如在海外发行反映中国问题和传播中华文化的外文刊物,与国外一流大学共建研究机构等。脚踏实地地“走出去”,能够提升高校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卓有成效地“走出去”,可以增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自信心。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哲学社会科学的进步程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体现。[2] 把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成果和科研人才呈现出去,也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
4. “走出去”战略对高校外事管理的要求
外事管理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服务,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高等教育发展的国际化方向,要求外事管理人员具有全球视野,熟悉我国外交政策和相关国家外交礼仪,拥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具备优秀的外事素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对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
首先,外事管理人员应熟悉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国情和校情。我国高校文科管理内容丰富,涉及科研、教学和人事等方面。科研方面包论文联盟http://括纵向项目申报、横向项目立项、科研经费运作、研究所的申请设立、科研成果评价等,教学方面包括学籍管理、课程建设与维护、教学实践、师资调配、教学质量评价等,人事方面包括人才引进、聘期考核、职称评定、教职工出国境管理、薪酬福利制定与发放等。这些内容是科研、教学和人事管理方面的常规工作,未来也应该是外事管理人员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只有准确把握我们自身的资源和优势,才能设计出一条适应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走出去”之路。
其次,外事管理人员要掌握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的国际规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中国大学的高水平科研活动渐趋融入国际学术竞争与协作环境。继理工科相关学科引进sci、ei等参考标准评价科研成果之后,哲学社会科学也开始采用国际评价体系对学术成果的水平和价值进行评估。[6] 近年来,中国学生赴海外留学或短期交换活动增多,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也积极来中国学习,相应的学籍管理应当符合国际惯例,最终实现学位、学历、学分等互认。教育国际化也使得世界范围内的科研教学人员流动加强,我国高校持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相应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必须与国际标准相一致、满足人才的需求,这样才能保证引智项目取得预期的成果。
第三,由单一的外事管理模式向跨学科的国际化管理模式转型。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单一的外事管理模式,一套管理体系通用于理工科、医科、哲学社会科学等,不考虑学科的差异性,与国外同类学科的外事管理模式也没有可比性。结果是,传统的理工科高校里,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得不到重视,传统的文科高校里,理工科国际化受到限制。哲学社会科学要“走出去”,就必须改变管理现状,淡化行政的官本位意识,强化服务意识,针对不同学科制定管理制度,将管理权力适当下放到院系,让院系参与到学校的外事管理中来。外事管理模式的转型,要走国际化路线,开放思想,学习先进服务经验,向国际管理水平靠近,缩小差距,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5. 提升高校外事管理质量的现实路径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向世界进发,需要一支精锐的外事管理团队做支持。然而现实的高校外事管理水平无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表现为外事管理人员能力有限或者执行力不够,领导层缺乏国际化战略思维能力和规划能力,管理机制落后造成先进政策不能有效贯彻实施等。我们应该努力查找问题,认
真分析原因,尽快制定解决方案。以下三项举措适应国际化发展要求,有利于加快“走出去”步伐,对于建立科学的外事管理体系有积极意义。论文联盟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