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从分析人的自由困境出发来探寻人类获得自由的途径的,它是对人类追求自由本性的一种独特解读。主要包括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和社会动机理论三个方面的内容。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对发达工业社会条件下社会心理机制的分析及其所提出的健全的人、健全的社会的设想,不仅对于发达工业社会诊治自身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正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建设现代市场经济的中国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弗洛姆;社会心理学思想;自由;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社会动机理论
弗洛姆是西方著名的人道主义哲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创始人,社会心理学家。弗洛姆读的是哲学专业,其学术背景是人文和社会科学,这就决定了其学术兴趣同西方大多数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在于社会批判和拯救,精神分析学说是其实现社会批判和拯救的手段之一。所以 弗洛姆在他所研究的精神分析学前加上了“人本主义”几个字,称之为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从心理学发展史来讲,弗洛姆的这种研究方法,可以说是开了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河。弗洛姆主张对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但这种改革主要应通过人性的改造来实现,改革的目的就是把人从马克思所说的异化状态中解脱出来,还原为真正的人,而要改造人性,一是要培养生产型人格,二是爱。弗洛姆认为生产型人格是产生真爱的前提,爱是实现人性改造的核心。
一、弗洛姆社会心理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自古希腊至今数千年来,自由一直是人类追求的永恒主题,特别是近代以来,自由、平等、博爱和摆脱人的政治、经济和精神枷锁,成为近代西方革命的最高目标。WWw.133229.cOm“不自由,毋宁死”是西方人内心中的信念,也是人类的崇高理想,自由的价值甚至超过了生命存在本身。但是,弗洛姆通过对现代西方人生存境遇的考察,发现摆脱了前个人主义社会枷锁的现代人,“并没有获得能使他的个人自我得以实现,即他的智力、感情和感官方面的潜力得以发挥这一意义上的积极自由。自由给人带来了独立和理性,但同时又使人陷于孤独、充满忧虑、软弱无力。”“人摆脱了所有精神权威束缚,获得了自由,但正是这种自由给他带来了孤独和忧虑,使他被一种个人无意义和无权力感压得喘不过气来。”[1]为什么在追求自由的历程中,会产生自由的悖论?为什么自由更多的是让人困惑?为什么自由对于许多人来说是一种梦寐以求的目标,可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一种威胁?在人的本性中是否生来便有渴求自由的愿望?这种与生俱来的渴求自由的愿望是否会随着某个特定社会中个人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而产生相应的变化?人除了有向往自由的内在愿望之外,还会有向往屈从的本能愿望吗?弗洛姆正是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的。
在人类社会之初,人类面对的是神秘的自然界和自然力量。人在自然界中受物质必然性的奴役,自然界成了统治人、决定人、奴役人的力量。人类认为自然界中有一条铁的规律在制约人、限制着人的发展,于是人们试图认识这些规律。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到技术、文明、理性的运动现实中以后,人类发现技术的确在使人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方面起了巨大作用,但是人的能动性在技术和理性的运动现实中却变成人以外过程的工具,人的精神的能动性被削弱了,人被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加以评价,按他的生产能力加以评价。人类自己也逐渐地成为了技术、文明、理性的奴役物,受它们所制约。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类永远也不能终极地摆脱自然界的统治,“人类还会周期地有返回自然界的诉求,以便摆脱令他窒息的技术文明”。[2]这其实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和人的毁灭。人成了物,成了客体,成了实现生产过程中的工具和手段,人只为技术手段服务,于是,人的整体性丧失了,人陷入生活的无意义之中。
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理性的发展,人们看到了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益处,也看到了形而上学不能给人类生活带来即时的好处。于是科学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人的自我意识被抬高到了神的地位。在人的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同时,人也成了机器,成了实现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工具,人成了物,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时,科学试图取代上帝的地位给人类提供精神家园,但反而使人丧失了精神家园,使人无家可归。在惟科学主义兴起的同时,个人主义也随之出现。这里的个人主义是指失去了对“乌托邦”精神追求的人,这种个人失去了理想的引导,失去了人的崇高性,没有生活的目标,完全沉浸在纯粹的感官体验和物质享乐之中。这时人的精神的神圣性已经死亡,人只剩下了动物性,人们只是猎奇、反叛,寻找刺激并很快感到厌倦,人更加空虚,更加绝望,更加看不到明天的太阳,只过当下的生活。这就是现代西方人的生存困境,试图征服自然但又陷入自然更大的束缚之中;追求理性和科学却又陷入理性和科学的悖论之中。但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与其它存在物不同的。其它存在物都是具有确定性的,是自然生命物,而在人身上还具有追求无限的本性。人类的这种追求无限性的本性是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和人被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社会化的进程中,人们普遍相信是社会塑造了人,人很难用自己的命运同社会相抗争,人的自由也是从社会中获得的。其实,只有个体才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每个个体的人都是一个微观宇宙。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呈现为在人之外和凌驾于人之上的现实。人的处境的悲剧在于,人不得不生活在自然和客观化了的秩序之中,也就是说,必然性对他的作用多于自由在他身上的作用。在人以及人与人关系以外,社会就不存在,或者是作为对人的本质的异化而存在,由于人的悲剧处境使人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孤独的境地。人生活在社会中,被抛入社会,人却感受到了孤独与被遗忘。人在这种强烈而痛苦的孤独感之中体验到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点、自己的独特之处、自己与社会上任何其他人、其他物的不同。这种对个性追求体现了人们对无限性和自由的渴望,而这种渴望深深地扎根于人的本性之中。正是这种本性驱使着一代代的思想先驱去解读它。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正是对人类的这种本性的一种独特解读。
二、 弗洛姆社会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自我发展理论、社会人格和社会动机理论 。
1.自我发展理论。弗洛姆的社会心理学思想是从分析人的自由困境出发来探寻人类获得自由的途径的。他认为个体在母体中是安全的,受到束缚的。而一旦脱离了母体就意味着自由,但这一自由是以不安全为代价的。所以人在心理上是受束缚的,表现为孤独、无助。为了消除这一切,就要逃避,直到个体发挥能动性,重获自由,个体自我的发展正是个体由束缚到自由,由自由到束缚再回到自由过程。弗洛姆认为,个体自我的发展一方面使个体变得日益自由,可以发展和表现自我;但是,另一方面,个体日益脱离给他安全和保障的那个世界。他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类的存在和自由,从一开始就是不可分的”[3]10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他的“自由发展”使他失去了原来的安全和保障,使孤独和不安全因素日益增长,也使个体对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自己的生命意义逐渐产生了怀疑。个体觉得无权力和不安全,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与他无关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里,包括他自己在内所有人都成为“工具”,成为他用双手制造机器的一部分,这样个体的自我受到了削弱,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但是,个体为了使生命得以延续,为了克服不安全和孤独的状态,他首先要做的是服从——听从已有的安排,顺从制度化的指示,个体放弃自我,接受权威,淡化了孤独感,同时也强化了不安全感,另外一种办法与自然及他人自发、自动地建立联系。只有认可了社会的行为规范,承认社会的关系准则,才容易被社会接纳,才能成为社会化的个体,同时,只有在服从之后,才能自然而然地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建立联系,才会有与他人一致的看法、行为模式。正是在克服孤独感的过程中,个体丧失了自我,磨灭了个性,尤其是在当代社会,人成了个体所创造物质财富的延伸,成为工具的一部分。这正是“逃避自由”前人的矛盾所在,即,一方面个体日益脱离外在权威而独立;一方面,个体则日益感到无足轻重的孤立无助。
弗洛姆相信,自我发展到高级阶段一定会出现积极的自由的状态,人可以是自由而不孤独的,可能具有批判能力而不会充满怀疑。积极性的自由意味着充分肯定个体的独有特点,因为在这一独特的个人自我之上,没有更高的权力;人就是他的生活中心与目的。积极性的自由是和消极性自由相对应而出现的,它是充分地实现个体的潜能以及使个人有能力并积极自发地生活。
弗洛姆眼中的自我发展经历了从自由到不自由再到自由的成长历程。他承认发展的不可逆性和阶段性。他认为个体的自我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不同因素影响的。他指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把现成的东西全塞进孩子头脑,教给他种种根本不属于孩子本人的规范。这样便堵塞了孩子的“创造性思考”。学校教育尤其是教育方法使个体的自由发展受到阻滞,弗洛姆举例说,教育者相信知识越多越有用;相信真理是绝对的……这些观念表现在教育方法上,只能是打击学生的创造性思考。学校教育压抑学生个体的情感,直接或间接地使学生以虚伪的面孔来对待外界事物,对待环境。弗洛姆主要强调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他人权威作用,个体走上工作岗位后,需要服从特定的行为规范,这样使个体就顺从了无名的权威而丧失了独立和自我。应该说,弗洛姆对个体自我发展的分析是侧重对人的自由发展历程的解剖,他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个体的自我发展进程,承认不管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个体终究要发展,而且其发展是不可逆的。[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