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人才,谁就掌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置于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深刻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用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指导我国人才工作的实践,对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人才强国战略
[作者简介]付春生,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教授,研究生,广西
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a1/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10-0020-04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纵观人类经济发展史,从生产力角度看实际上就是人才的作用持续增长的历史,是人才不断创新的历史。
(一)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内涵。人才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现实个人。所谓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后继者,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具有一定符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知识和某种特定才能,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较大贡献的现实个人的基本观点与总的根本看法。wwW.lw881.com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强调人才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决定力量,强调人才是社会主体与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社会所有资源中最为宝贵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素质与行为必须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始终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评价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主要特征。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人才观,人才具有以下六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人才的进步性。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最为核心的核心资源,全面发展的人才,具备过硬的和时代鲜明特征的思想道德品质、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良好技能、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和较高的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水平,是品质与能力的统一,是德与才的统一,能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某一工作上为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全面进步进行创造性劳动并作出突出贡献,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才不仅具有推动社会发展、提升社会活动的能力,而且是要有社会发展和先进生产力的重要促进因素,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向前的代表者,具有明显的进步性,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二是人才的时代性。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创造出这样的人物来。”列宁也说过:“历史早已证明,伟大的革命斗争会造就伟大人物。使过去不可能发挥的天才发挥出来。”这说明人才与时代存在着内在的关系。换句话说,人才是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有什么样的社会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的诞生,人才内涵和外延都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诞生、变化和发展的,是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一言蔽之,人才是科学发展的第一动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
三是人才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人才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体。这一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体的身份是通过人才所从事的社会实践活动得以体现出来的。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践性是指建立在良好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现实表现基础上的人才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有关人才的基本特性。其实践性强调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就是要改造现实世界,强调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而改造现实世界,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需要人才才可能实现的。同样,人才要改造现实世界,并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可见,马克思主义人才观既注重付诸于实践,又注重指导实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色彩。
四是人才的群众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群众性是指建立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之上的人才观,是具有广大人民群众的良好根基,有着广大人民群众所普遍具有的共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将人民群众作为促进历史向前发展的主体,必须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其中立党为公的“公”、执政为民的“民”指向的都是广大人民群众。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所论及的人才也是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因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五是人才的广泛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的来源十分广泛,是来自于有利于对社会和经济飞速发展有重要贡献和创造性劳动的各行各业的精英,这些精英可能来自某一领域、某一行业,或从事某一工作的有用人才。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甚至于任何一个重大的历史活动中,都会产生相当数量的人才,而不会是少数人,更不会是孤立的一两个人,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不断成长发展起来。从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具有相当的广泛性。
六是人才的层次性。在任何一个社会时代,人才都是大量的、广泛的,但这大量的、广泛的人才的能力,又具有一定的差别和层次。由于人类个体的发展存在先天的天赋和后天的培养等诸多差异,这种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社会环境的塑造决定着个体既拥有共性又具有许多鲜明的特质和差异性。马克思主义人才观认为,因先天遗传和后天开发的差异,必然导致人才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差别。从而,人才从总体上呈现出具有客观必然性的层次性结构,包括基础人才、中间人才和高级人才。就人才总量来说,高级人才最少,中级人才次之。初级人才最多。其中初级人才具有一般的专业技能和一般的综合素质;中级人才具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都较为良好;高级人才则具有高深的专业技能和很好的素质。因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中的人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二、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发展脉络
马克思坚持理论与实际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的统一,并把这一基本精神贯穿到全人类谋解放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当中,创立了“共产主义”的人才观。
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始至终注重对各类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种人才的素质要求及其培养和管理措施,从而形成了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创立了“社会主义”人才观。
毛泽东的人才观是具有鲜明
民族文化底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
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观是从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基本观点和立场出发,在总结我党历史上尤其是文革中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深刻教训,并结合
争创科学发展新优势,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坚持突出工作重点,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然而,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人才队伍的建设的当务之急是对创新型科技人才及各类急需的紧缺的专门性人才的培养,因而,需要突出工作重点和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就我国当前来说,就是要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养造就—批复合型、高层次、通晓国际规则的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形成后备人才后劲足、急需人才跟得上的良好局面,需要细加谋划、统揽全局和奉力笃行。
3、坚持推进改革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新精神。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高度重视改革创新,积极探索人才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的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制度保证。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健全政府宏观管理、市场有效配置、单位自主用人、人才自主择业的人才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法制环境,着力解决制约人才工作发展、制约人才发挥作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为人才事业发展增添蓬勃活力和强大动力。
4、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才智乃人的力量,品德乃人的灵魂。要努力建设一支饱含爱国热情、勇于追求真理、具有务实作风、善于团结协作、积极改革创新、争创一流业绩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在人才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工作全过程,教育和引导各类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求真务实、尊重客观规律,恪守科学精神、大胆探索创造,倾心本职岗位、注重工作实效,淡泊个人名利、无私奉献才能,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实践中砥砺品质、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
5、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开放。随着全球化进一步一体化时代的来临,人才资源在全球范围的合理流动是必然的。我们要继续做好人才“走出去”和“引进来”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大批人员出国留学,这是极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同时我们要拓宽留学渠道、吸引人才回国、支持创新创业、鼓励为国服务的要求,建立符合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重点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还要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既要注重开发培养国内人才,又要注重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真正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科学需要。
6、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各级党委要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各级党委要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善于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谋划和推动人才工作。在推进工作过中,各级党委要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深入研究人才工作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使人才工作始终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同时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各项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真正实现让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