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努尔?康德是西方哲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纵观整个欧洲哲学发展史,康德同样称得上是最伟大,最重要的改革者和革命者之一,他所提出的“批判哲学”概念使他成为欧洲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关键意义的哲学大师。康德所提出的“批判哲学”概念中,“自在之物”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核心概念。“自在之物”作为整个康德哲学体系的中心,支撑起了整个康德哲学的运转。同时,“自在之物”也影响到了今后哲学的发展。
但是,“自在之物”同样也是康德哲学中一个具有较多争论的概念。如何了解和评价“自在之物”的真实含义,迄今为止哲学界仍然各执一词,莫衷一是。如果能够弄清楚“自在之物”的基本含义,那么对于理解和把握康德哲学的认识论、不可知论等一系列哲学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黑格尔认为康德悬置“自在之物”是其哲学软弱的表现。黑格尔在唯心哲学的体系下对康德哲学展开系统的批判,然而黑格尔哲学始终没有突破唯心主义的框架,他“绝对精神”的哲学概念只是对康德“自在之物”的一种延伸。
一、康德哲学对于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受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影响,同时也是为了协调二者之间的矛盾,康德提出了“自在之物”的存在。在这里,我们首先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一下简要的阐述和对比:
一方面,从认识的起源方面来看。经验主义认为,人们可以从经验中获得普遍的知识。早期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是从客观事物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心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是知觉体验的基础;后来的经验主义者认为,经验是人的主观感觉,从根本上否认经验的来源是外在的东西。这是经验主义本身的演变,中心仍然认为经验是知识的来源。理性主义认为,经验不可能是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的来源,来源只能是理性本身。经验具有不可靠性,因此,从经验中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知识。它只承认认识的可靠性,强调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本质区别,认为知识不能停留在感性阶段,只有上升到理性阶段,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另一方面,从认知方法的角度来看。经验主义认为归纳是人类的认知方法,是唯一可行可靠的认知方法,是从个体到一般的认知。根据经验,用理性演绎的抽象概念实际上可以被视为感知。理性主义侧重于从给定前提进行分析。
最后,从认识的结果方面来看。在对结果的认识上,作为经验主义和唯理论发展的最后的代表人物,休谟和莱布尼茨认为,如果根据经验总结出方法的运用,就不能得到任何普遍的、必然的知识。但是休谟和莱布尼茨之间也存在有区别。例如休谟只认识到数学等知识的必然性,但是从这里面,我们没有获得任何有关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的概念。而莱布尼茨相信理性本身可以提供关于普遍必然性的知识。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长期对峙和发展,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双方在认识上的片面性,最终都陷入了死胡同。而休谟的不可知论,和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说”实际上都是一种哲学上的缺陷。
因此,康德想进行一场革命。康德认为经验主义认可获得综合判断的可能性,但否认认识的先天主动性;另一方面,理性主义承认先天分析的可能性,但否定经验是认识得基础。因此康德寻求对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的基本认识的理论结合,从而提出先验的综合判断,从而使经验论和唯理论相互调和。康德认为,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之所以走向死胡同,是因为他们承认“自由的东西”,采纳以认识去符合客体的路线。康德将颠倒这条线,把它变成“客体符合认识”。但是“自在之物”又无法去符合人的意思。所以康德认为,从“自在之物”中展现给人的“现象”才是认识的真正对象。
由于逻辑上的必然性,康德为自己提供了一套理论。即我们的感觉是不被主体本身觉察到,因为这些感觉是由自身的出现和死亡所产生的刺激引发的思想而引起的,并且我们的感觉可以被时间和空间所把握,康德将这称之为“现象”。现象是因为有现象者的存在,才有了现象的存在,这种现象是自由的东西。但同时,我们需要有一个“者”为形象客体去参与和总结之前的形象,这个“者”就是人,是一种理性的存在。所以没有人就没有现象,而没有自在之物,则更发现不了现象。现象是依赖于主体、客体的认知,而自在之物总是在人的认知能力中,不依赖于主体的客体。“现象”和“事物本身”,康德哲学中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康德说:“事实上,因为我们有理由感官对象只是现象,那么我们将根据这些现象所识别的自在之物,虽然我们自己不知道的事物是什么事物,但也是现象,我们只知道不知道的感觉是被这个不知道的事物所感染的。究其原因,这也承认了事物本身,因而可以说这种现象的表现基础只是一种理性的存在,它不仅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无法避免的。”在康德看来,确实存在着“自在之物”,但是我们不知道“自在之物”,只知道它给了我们“现象”。这样,康德就有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可以知道岸边的“现象”世界,另一个是无法看见的“自由”世界。康德利用这两个基本概念来构建了他的整个哲学体系。
康德在他的哲学中,远远不能推动人的自由,强调人的主体性,把人定位为自然立法,为自身立法。虽然他的观点表明人的独立,尊严和个性的理性存在,并且说明人有很大的权力,但是即使如此,人们也难以理解“自在之物”。康德认为“现象”是可以认知的世界,“自在之物”属于不可?J知的领域。如果没有“自在之物”,那么对于“现象”我们就无从谈起。但“自在之物”的重要性,不单单在于它作为根本使现象成为可能,更在于只是让它成为现象。人们所能认识的只能是“现象”,而人的自由也只能限制在“现象”世界之中。所以,人为自然立法,为自身立法的条件是,只为经验世界立法,只为现象世界立法。一方面,康德发扬人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他又说“自在之物”不可知,只是因为人的认识和人本身的局限性。在思辨领域,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经验世界的基础和边界,人无法认识到其他东西。对于人们来说,“自在之物”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永远不知道,让人们知道人们所知道的是有限的,可以激励人们继续追求和探索;使人们的心灵“永远充满新鲜,敬仰和敬畏,并继续成长”,让人们有“恐惧”,消除“人民可以克服一切”的傲慢与浮躁,在人们的能力之内善待天地之物。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从道德的角度上重新确立了上帝。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固有的道德规范,可以为自己立法,遵守自己的法律。但是这种道德律只是一种无形中所存在的社会法则,而人们所追求完美道德的过程将是极其漫长的。并且现实世界中的道德和幸福往往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因此,康德就在自由思想的结论之上作了两点假设:第一,在人类有限的生命时间内,人类追求道德完善的过程是无法完成的,而这的前提是必须设定灵魂不死;第二,在未来的理想世界中我们可以通过德福配位的方式解决现实世界中幸福与道德相分离的状况,到那时,在人类世界中谁的道德标准越高,谁就会享受到越多的幸福。
二、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缺陷的哲学分析
黑格尔所面临的哲学时代可以说是康德的时代。因此,黑格尔的主要任务就是批判康德哲学和克服二元论的不可知论和解决统一思想的问题。黑格尔试图创造一种无所不包的哲学体系,从而彻底的解决康德批判哲学中由于二元论造成的不可知论,而黑格尔所依据的方法就是辩证法。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只关注黑格尔的辩证法,而忽视了他的唯心辩证法的目的和作用。事实上,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基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批判。
一方面,他对于康德的研究认识方法不赞同,黑格尔认为:“对于其他工具,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批评,但要对认识工作进行考察,却只能在理解过程中进行。”在这里,黑格尔讽刺康德的研究方法类似于在教人们学游泳之前不要游泳。因为研究本身是一种认知活动,因此,研究本身与客体相结合,研究也被整合到认知活动中。此外,如果我们把消极的媒介理解看作是工具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传递,当真理发生变化时,它就意味着变成了工具或媒介标记。如果我们想通过对工具的作用的理解来纠正,并从真理的概念中提取工具的一部分,从而获得纯粹的绝对真理,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会把绝对真理归还给我们以前所知道的,我们回到了我们仍然对真理一无所知的地步。承认认识作为真理的传递媒介,认识也就和媒介物具有了相同的性质。此外,以认识为工具或媒介意味着我们首先假定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并假定主体的认知活动与客体无关。这样,我们怎样才能确保我们知道对象的真实性呢?
另一方面,黑格尔认为,在康德的理论知识中,感性只有主观的感受而不是事情本身,而他所具有的客观性用于理解整理感性材料也是主观的。因为它只是思想的产物,被封闭在自我意识的纯粹自我之中,被封闭在认识的思想范围之内。我们对事物给予肯定,而活动本身只是主体的主观活动,因此我们从根本上就无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因为我们只知道现象。康德看到主观思维的局限性,他追求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他不想取消这一限制,他的想法严格地局限在主观背景下,不允许超越这个范围。思想内容的丰富性与自身的严格对立起来,所有的规定又都分配给主观,那么事物本身只能成为一个没有规定的空洞抽象,又如何去理解并且认识它呢?所以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哲学是一种知性哲学,因为他忽略了理性的能力。在黑格尔的观点中,理性是与生俱来的超越主、客观划分的,并且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在黑格尔的观点中,康德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人们注意辩证法,并且使其恢复到一个荣耀的位置。在讨论矛盾问题时,康德并没有指出矛盾双方的论点反复争辩,或评论两主观观点;相反,如果康德研究的是每一个抽象的概念的本性,那么又如何立即进入抽象的对面。但康德只是指出理性中的矛盾,而这种矛盾只属于我们病态的主观思考,没有意识到所有事物都存在现实的矛盾,有限的事物包括许多消极因素。因此,他只是被动地回避矛盾,最终停留在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之中。这主要是因为康德只看到辩证法的消极方面,没有看到否定中的肯定,所以他具有了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
三、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缺陷的解决方案
黑格尔把认识按形式分为三种,一是知性阶段,特点是隔离本身的某些要求;二是辩证阶段,这个阶段只看到扬弃和过渡到认识的反面的规定;三是思辨阶段,认识不仅要看规定的消极的一面,并认识到在对立中统一,或者否定中承认。黑格尔认为康德哲学等同于辩证的阶段,解决康德的思维问题,不仅要改善思维阶段,而且要克服主观和客观的对立。因为在现阶段我们可以认识到,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与此同时在这里我们就对这个阶段的真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产生了怀疑。黑格尔神秘地告诉我们,理性是世界的灵魂,世界的是内在的,固定的,深刻的本质的理性组合,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基础。在这里理性就成为了一个客观的想法,不仅构成了外部世界的实体,而且构成了普遍实体的精神实体。这样,主观,客观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实际来源于同一。并且思想是人所具有的,我们的哲学是以客观观念的形式表达真实的想法,这样就能被真理所理解。显然,这里的黑格尔实际上已经证明了这一结论,并作为给我们的前提。下面我们来看看黑格尔给我们了解真相的方式到底是什么样的。
黑格尔首先要求我们将真实的东西或真理视为一个实体,并且也是一个主体。因为黑格尔认为真理是理性的,其原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和客观的手段,虽然它仍然是不动的,但能引起运动,这是不够的,黑格尔认为,实体本身是直接和间接的统一,客?^存在和抽象是统一的,实体不仅是异化的事实,而且也应该是自我客体或中介的理性认识。一个实体要想真正成为一个活的实体,就必须遵循理性的本质,发现自我,回归自我,这样才可以同时成为主体。所以我们要想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使内容按照自己的性质,也就是按照自己的自我运动,检查运动。通过这种直接性,通过反思来理解事实,而不是像康德一样把主观思想添加到东西的内容中去,相反而是应该通过自身的内容运动得到真相,这也降低了检查认识能力的工作。接下来,如果我们遵循康德这种方法,我们将在黑格尔那里感到惊讶。因为黑格尔认为真理是一种辩证运动,是一种产生于自身,发展于自身并返回于自身的进程,具体地说,这是一个事物分裂成两个的过程,或者说是一个建立对立的双重过程,这个过程是对不相干的区分和对它的否定的否定。因此,只有这种自我的影响,或是他自己对自己事物的反映,才是绝对真理。真理只是它完成的过程,就像一个圆,它的终点是它的目标,它的终点是起点,只有当它实现并达到目的地时,它才是真的。这也就是说,黑格尔认为唯一的逻辑形式是绝对的真理,只有真正通用的,才是永恒的,而真理无非是一些具体的物质形态,那么,真理的上述说法可以归纳为一个逻辑形式,即肯定的否定,否定之否定,或同样的差异一样。当然,黑格尔在这个特定类别的事实也在他的逻辑学中详细的讲解了,但我们仍然对这种逻辑形式是绝对真理或现象很难确定。黑格尔又说道,逻辑形式是概念的一种形式,是真实事物的生命精神。这里意思就是事物的真实是真实的,并且只有通过这些形式,并且只有以这种形式才是真实的。即使退后一步来说,意识到现象的形式并不重要,黑格尔认为,当我们认识到这个现象时,我们同时也就认识到了本质。
四、总结
我们现在对所谓的绝对真理的真相有了兴趣,我们发现黑格尔他自己正是以这种方式开始阐述他的真理制度的。应该指出,黑格尔对这种辩证运动形式的理解和他的本体论是不可分割的。第一个肯定,即抽象的同一,相当于自由的精神;否定,等于精神的异化,展开即为现象;否定之否定,实现意识的精神,回归到同一。所有这一切都是内部运动的精神,只是构成一个封闭的圈子。事实上,黑格尔强调客观性的认识,内部必然性的东西的运动,他把真理看作一个过程,实现在有限的不可避免的矛盾存在,它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构成运动中的一切内在的灵魂,它比康德大大领先一步。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他站在他的客观唯心主义上说,他的前提也是主观统一客观,思维统一存在,他的辩证法是建立在同一概念的基础上的。然而,即使我们放下一切,认为这是公理,我们仍然不能消除混乱。本文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