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试述如何欣赏歌曲《长相知》的意境美

2015-07-24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立美是建立美的形式,是主体驾驭客体、创造客体,目的是通过主体审美意识的对象化向人类传递审美意识;审美是对于美的形式的愉悦感受,或对于丑的形式的抵制应答。歌曲《长相知》古朴、细腻、委婉、真挚,具有独特的意境美,欣赏时要从音乐美的立美和审美两方面整体把握。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歌曲 立美 审美

  中国古诗词歌曲作为中国民族声乐独有的艺术形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歌曲《长相知》以其独特的意境美成为中国古诗词歌曲中的一朵奇葩。古诗词歌曲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如《阳关三叠》以及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创作的《杏花天影》、《扬州慢》等曲目; 第二类即古词新编,是当今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借鉴和研究我国古代声乐艺术、昆曲、琴歌等传统声乐创作的歌曲,是在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通过不断地实践、改进,探索出的和我国传统歌曲艺术风格紧密结合,而又带有新的光彩特色的声乐艺术途径。歌曲《长相知》属于其中的第二类。《长相知》古朴、细腻、委婉、真挚,意境优美。无论演唱者还是欣赏者都为之震撼。  
  美学家赵宋光先生首创将立美与审美划分为两个不同的概念,指出其论域的区别与目的性的不同。从音乐美学来看,歌曲《长相知》无论是审美还是立美的角度都美轮美奂。
  一、立美。立美的成果是对象化的精神产品,目的是传递审美意识。立美主体要对现实美的动态进行概括、提炼、抽象,从结构上把握它的特征,选择相应的音响动态结构与之对应,还要选择最恰当音乐表现因素、最生动的表现形式实现动态结构的转化,是现实美内蕴的意味强化、深化,获得最鲜明的展现。1、歌曲的意境美。《长相知》的歌词是一首情诗,属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鼓吹曲辞》。此唱词是少年男女追求爱情场合中少女对唱的歌词。这种以对唱形式追求爱情的方式,在我国不少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早已成为一种古老的传统,延续至今仍在流行。词的开头“上邪!”末尾三呼“长相知”,首尾照应,贯通着意浓情长之情。歌词采用比兴手法塑造爱恋之情。女主人公一连列举了自然界五件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表达自己追求爱情的心愿,情真意切、字字千钧,不同凡响。歌曲《长相知》不但词美,旋律也颇有意境。音乐的创造在诗词的基础上向更加抽象化和具体化两个相反方向发挥。作曲家充分考虑到了旋律和歌词的完美结合,其中包括歌词与旋律的情景交融、情绪的起伏和渲染、词曲音韵规律的结合以及节奏等因素的作用,尽可能通过旋律更好的展现和烘托歌词的思想和情感。音乐采用的是昆曲风格,附点和切分节奏较多,给人一种悠长的古典韵味。2、演唱的意境美。《长相知》的演唱有许多版本,吴碧霞的演唱独具韵味。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所提倡的美善统一、清理统一、形神统一的美学观,所显现的均衡、适度、含蓄的艺术风格,在歌唱家的演唱中得到鲜明的体现。 歌曲《长相知》的演唱与歌剧、一般艺术歌曲、创作歌曲不同,在用声上则要求“适度”。所谓适度,即不过火、不唱满、不唱尽,根据作品风格、内容、情绪等的不同声音运用恰到好处。包括三方面内容:声音力度适度,声音色彩适度,感情表达适度。声音力度适度即演唱声音根据作品不同要有强有弱,有刚有柔。声音色彩适度即音色适度。歌曲演唱的音色运用非常丰富,如我国的国画,有浓有淡、时隐时显,如层林尽染层次分明。作品风格不同、人物不同、人物心境不同,音色都各不同。《长相知》是带有昆曲风格的作品,演唱声音要服从戏曲的风格。感情表达适度 即感情表达准确到位,不做作。这就要求深刻理解、鉴别作品,细腻表达感情。此外在演唱时还要运用戏曲的演唱方法,在附点和切分的地方稍做停顿,在装饰音的地方加重语气。准确地把握古诗的吟诵风格,一咏三叹,声断气不断,另外很多地方在句尾都有一个长长的拖腔和甩腔,演唱时要有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感觉。比如在第一句句尾“邪”,第二句句尾“知”,第三句句尾“衰”,第六句句尾“绝”,和最后一句句尾“知”。把握以上几点才能让人有“曲尽意无穷”之境 
  二、审美。审美的功能是接受审美意识,它的结果是主体审美意识的构建。欣赏歌曲《长相知》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乐美的结合体,体会其立体构建、交相辉映的形式,有机统一、相得益彰的动态,如何集中于情境、诗意的体现。立体把握,分层感受 。
  总之,欣赏歌曲《长相知》要从审美和立美两方面来探讨,只有把握了这一时空交织、四维框架中各要素辩证统一的整体性,才能真正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参考文献:
[1]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1999年  上海音乐出版社
[2]陈四海《中国古代音乐史》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