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紧扣“纲要”课教学的主题、主线弘扬社会主义

2015-07-24 10:0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本文依据对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正文中简称《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的解读,强调在纲要课教学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从而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以此凸显纲要课教学的凝聚力和内在灵魂。

关键词:纲要课的主题;主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重要职责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强化教育和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① P8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意味着所有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应按照它的基本内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课教学的一线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全过程,使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信仰和追求是我们的重要职责。
  中宣部、教育部《意见》及其实施方案规定:纲要课“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因此“纲要”课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做到“两个了解”、深刻领会“三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教学的特定目标和内容决定了要突出以下主题和主线。
  十五大报告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
  依据主题应重点阐述: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这是教学的主线。
  纲要课的主题和主线使我们明确在讲授中应注意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逻辑主线和教学灵魂,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变,凸显纲要课教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二、紧扣纲要课的主题、主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学着力点
1、紧扣主题、主线固化、深化与升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1840年-1949年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长时间里进行了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英勇斗争。刘大年说过:“为什么中国没有由半殖民地变为殖民地,而且最后终于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恢复了民族独立?根本原因就是一条:有包括人民各种反抗斗争在内的整个革命运动,有革命这个历史的主旋律。”② P52中国人民千辛万苦在黑暗中探索国家出路逐步前进的奋斗史,展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一精神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一精神铸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它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不亡,也是支撑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解放的强大精神力量。通过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发展历程,……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精神和业绩,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业绩。”③在大学生中固化、深化与升华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爱国信条有着至深至远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以国家的独立解放为己任,以民族振兴为大义,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爱国事迹可歌可泣。这一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绵延不绝并将伴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成为促进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历史都刻着民族的灵魂,凝聚着中华民族为求独立和解放的沥血之路上奋斗的光荣与梦想,汇集着中华民族经过时间考验的伟大智慧和深深的爱国情。借助近代历史认识与历史反思培育学生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此来面对当前应对未来。刘大年先生说过,“一个人要生存下去,不能只有躯壳,没有灵魂,一个民族要生存、兴旺发达下去也是这样。”“我们讲中国历史,说到底,就是要讲出我们这个民族所以生存下来,还要发展下去的灵魂。”“讲中国近代历史,讲中国由衰败到复兴的过程,显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是怎么样的,这对于人们当前和今后继续捍卫民族独立、复兴,捍卫现代化建设加速进行,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 ② P54祖国的意识,爱国的情感,都只能奠基于历史的情感之上,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延续不可或缺的根基。历史塑造了今日,而现实也将融入到历史的长河中去而成为未来发展的基础。正因如此我们不能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不能不从以往的岁月来真切地理解现实。历史的内容是过去,其目标是指向今天和未来。帮助大学生多一些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追寻和探索,使他们用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品读现在,关照未来,有助于拓展他们的思维宽度和深度。所谓“对历史负责”,其实也就是对未来负责,对学生负责。民族精神也是文化情怀,具有这种文化情怀,才能穿越历史的沉沦和上升,才能站立起来,并且是站在高处看前后左右的风景,才能通向未来的美好与光明。
2、紧扣主题、主线固化、深化与升华学生坚定爱党、爱社会主义的信念
  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而奋斗,这是贯穿整个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中国共产党已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和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改造、建设和改革不懈奋斗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是党推进和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先进性,经受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近代历史无可辩驳的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救中国,拥有中华民族今天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通过历史比较,激发大学生对党的由衷敬意和热爱,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刘大年先生说过“新中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从昨天即从近代史上一步一步走过来的。现在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不是由任何其他什么决定的,是近代110年历史反复斗争,反复选择而来的。”“事实上只有了解过去的历史,才能认识我们所走道路的总体上的合理性,只有知道近代,才知道今天前进了多少,只有知道近代,也才了解应当如何去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这与我们经常说的爱国主义,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存在直接的重要的关系。” ② P5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从本民族的历史中,坚定“三个选择”的正确信念,是我们能够把握现实、能够不断开创未来的一个保障。
3、紧扣主题、主线固化、深化与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④P199关于“理想信念教育” 的含义,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作了明确阐述,他指出,要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⑤P6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13亿中国人民正在走的道路,正在从事的事业。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主体反映在思想上、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所当然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7年(1949年-1976年)中,我们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成了三件大事中的前两件。邓小平在1979年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的进步。”⑥ P167“后30多年”(1978年至今)走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新路,这30年的成就举世瞩目。这条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遵循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去实现和维护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的根本的、最终的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为实现这一崇高目的培养人才,教育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偏离了这个核心,就偏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向。
     纲要课是大学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我们应怀着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来从事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 ’,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⑦ P117在认识过程中认识目标的实现必须有认识主体的情感和信念的相辅相行。教学目标的实现必须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培育信念,激起卓越的精神力量为着力点,进而把那些与学生的社会性需要相符合的对象长久纳入他们的自觉认识活动范围之内。这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和使命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出版社,2011.
[2]《<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学习参考文献》【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4]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5]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6]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列宁全集》,中文2版,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