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试析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特点

2015-07-16 11: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成吉思汗一生征战、金戈铁马的战争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系列军事思想,有着实践性,兵民合一、军政合一,民族性,兵贵神速、迂回侧击、出奇制胜,战略战术变幻无穷、种类繁多,野蛮残酷到开化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其军事成就的根基,铸就了我国军事史上的辉煌。因此,研究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对弘扬民族文化古为今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成吉思汗; 军事思想; 特点

一、成吉思汗军事思想的特点
      (一)、实践性即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在成吉思汗西征之前,蒙古族尚无文字。因此成吉思汗不曾熟读兵书战,也没有军师的指导,他的军事思想,除了学习前人有用的成功经验之外,主要是靠他自己及其部署在战争实践中逐步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7世纪,蒙古民族登上历史舞台,历经几百年的艰苦磨难、繁衍、发展与战争的锤炼,于13世纪,登上了中国与世界军事科学的高峰。这一巨大成功,是成吉思汗一生征战、金戈铁马的战争实践中所创造的一系列军事思想的杰作。
   成吉思汗军事军事思想是在战争的实践中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成吉思汗战略思想的萌芽一支可以追溯到他的青年时代。成吉思汗的青少年是在战乱中度过的。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主要是在建立蒙古帝国这段时间里形成的,其发展主要体现在建立蒙古帝国后的对外战争中,此时成吉思汗的战争思想更加成熟了。成吉思汗的军事思想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形成与发展。而如孙膑,韩信等军事家的军事思想则是将前人的理论巧妙的应用到实践中罢了,可见成吉思汗从实践中创造军事思想的难能可贵。
      (二)、兵民合一、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蒙古军皆国人,探马赤军则诸部族也。”故军队以蒙古人为主体。“其法,家有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无众寡尽签为兵。十人为一牌,设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士兵要自备武器、马匹和其他军事装备,“无论何时,只要有抗敌和平叛的任务,他们便征发需用的种种东西,从十八般武器到旗帜、针钉、绳索、马匹和驴、驼等。每人都按所属的十户或百户供应摊派给他的那一份”。兵民合一体制的建立,使成吉思汗拥有一支庞大的常备军。每有征伐,征集各千户牧民应战,战事结束后则各散归本部,而且,凡出征,必“人有数马,日轮一骑乘之,故马不困弊”,因此战斗力很强。成吉思汗根据游牧经济的特点,组建了一支举世无双的精锐骑兵部队。他们英勇善战,吃苦耐劳,纪律严明。兵民合一的体制,使兵员不断得到补充,从而使成吉思汗常年都能保持一支人数巨大的武装力量。
      成吉思汗为了使新生的政权既有利于统治人民,又能有效的控制军队,他在原有军队的编组上又实行了重大改革,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千户制。他把在战争中有功的军事将领和宗王分封为千户那颜,万户那颜,赋予他们特殊的权利。使他们既是军事将领又是地方行政长官;既拥有军事指挥权,又拥有对人民的统治权。编组在千户里的人民受到握有军政大权的各级那颜的严格统治,接受军事化管理。他们既是民,又是兵,平时为统治者劳作,提供财富,一旦战争需要,又必须无条件地奔赴战场英勇杀敌。这种为适应统治需要而建立的“农夫似的军队”,充分反映了成吉思汗建军思想所包含的政治特色。
      (三)、充分结合了本民族的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其优势,同时最为突出地发挥了其卓越的创造能力。根据蒙古社会经济特点以及蒙古人善于骑射、勇猛机智、吃苦耐劳、惯于流动生活的特点,组建了骁勇善战的强大骑兵。要发挥骑兵的威力,最好的战法是突然袭击,速战速决。蒙古民族自古以来有“北方健儿”“马背上的英雄”之称,这是蒙古军战胜国内外敌人的传统法宝。成吉思汗所处的时代,是蒙古社会的大变革时期。毛泽东指出:“社会的变化,主要是由社会内部矛盾的发展,即生产利于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间的矛盾,新旧之间的矛盾,由于这些矛盾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新旧社会的代谢。”在统帅的特征上,创造力是一切军事统帅的生命力,古今中外凡是出类拔萃的统帅大都是军事上的革新家,13世纪蒙古周围许多国家的统治者,因遵循守旧,不求革新,结果都吃了苦头,打了败仗;而成吉思汗,则生气勃勃,极重视研究新战法(如速战速决、联合作战、进攻远交、善于利用敌人的矛盾与弱点等)、新兵种(如骑兵、重骑兵、步兵、通信兵、水兵、工兵等)、新武器(如马匹、短弯刀、狼牙棒、标枪、长枪、重轻两种弓箭、回回炮、抛石器等)、新军制(如十进制、千户制、护卫军、军事封建制等),为此,重用了各族许多文人(如塔塔统阿、耶律楚材等)、武将(如石秣明安、刘柏林等),突破了旧框框,执行了一系列正确政策与策略(包括利用工匠、降将、宗教和以战养战、争取不战而胜为上策等),结果打了胜仗。
      (四)、兵贵神速、迂回侧击、出奇制胜。成吉思汗军事成就被认为是发生在农业时代的“闪击战”,其战绩在当时也是独一无二的。 成吉思汗在军事上将别人认为不可能做到的变成了可能。如西征花剌子摸分三路进军,大军在开进中,派哲别一路绕道敌后,向敌战略上敏感的卡什加尔方向迂回,切断花剌子摸与阿富汗、呼罗珊之间的联系,掩护主力战略展开。大王子术赤、大将军哲别率三万人的军团,穿过真正意义的死亡地带——帕米尔与天山山脉之间的谷地。遇敌在正面布署重兵,或者凭险固守,难以攻破,便以偏师攻敌正面,吸引敌军注意力;同时利用骑兵快捷机动的条件,派主力作深远迂回,出敌不意,攻其侧背。首次攻金,成吉思汗率军迂回易、渚,派哲别自南口反攻居庸关。他在临终时,遗嘱儿子们攻金时要避开金派重兵扼守的天险潼关,从山西临汾迂回到河南邓县,再转锋而北,袭击京都汴梁。这是迂回侧击,攻其无备的两个典型战例。《孙子兵法》说:“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计者也。”成吉思汗正是一位熟谙迂直计的人。它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而这种奇迹在那个时代,也只有成吉思汗统帅下蒙古军队才能做到。
      蒙古军队不仅实施战术性的快速机动,而且实施战略性的快速机动;不仅进行短距离的快速机动,而且能进行远距离的快速机动。这是成吉思汗的一条重要作战指导原则,是成吉思汗战略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吉思汗所 以能征服世界的军事上的一条重要原因。快速机动,使蒙古军队能在战斗和交战中,以至在整个战争中出奇制胜。
      (五)、战略战术变幻无穷,种类繁多。如有火惊法,攻打乃蛮部时,夜间宿营一人点五堆火吓坏了太阳汗;穿凿法,是说攻打敌阵时,像用凿子穿木一样,对敌进行纵深突击,长驱直入,直逼其中军和首脑统帅部。凿攻时机,应专务敌人趁乱之机,待敌溃乱,以乱疾如。那忽牙一战,三军齐进而一军如凿子契入敌阵;掏心法,就像宰羊时划破羊肚伸手掏心一样,用精兵猛将直取帅旗,野狐岭大败金兵40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而在西征花剌子摸时用的是飓风迅雷之法,精兵不动则已,动起来就像一股狂风千里之外瞬息而至,就像鹰在高空盘旋,一旦发起攻击,突然俯冲而下使敌人猝不及防。成吉思汗军事战略战术的立足点是以少胜多,着眼点是快速机动,主要战法是大胆突袭,速战速决。西方史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当时蒙古军队的武器比别人更精良而且更适合于实战使用;成吉思汗兵制比较的完善,军纪严明;将领多巧于计谋,擅长兵法和战略”。对于成吉思汗的主要战术,他自己在灭乃蛮部的战争中,结合过去作战经验,总结了“进如山桃皮丛,摆如海子样阵,攻如凿穿而战”的三条战术原则。这是成吉思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最基础的战略战术。
二、小结
  成吉思汗军事才能卓越,战略上重视联远攻近,力避树敌过多。用兵注重详探敌情、分割包围、远程奇袭、佯退诱敌、运动中歼敌等战法,史称“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另一方面,作战具有野蛮残酷的特点,大规模屠杀居民,毁灭城镇田舍,破坏性很大。对于古人的思想文化,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精华中提炼金子,升华,实现弘扬民族文化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成吉思汗》(日)小林高四郎著 阿奇尔译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成吉思汗全传》朱耀廷著 北京出版社1991年第一版.
      《成吉思汗军事辨证法思想》 孟和宝音 《阴山学刊》2008年第1期.
      《成吉思汗的“大迂回”战略》陈相灵 《军事历史》2000年第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