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根据唐文化特征,通过对大雁塔与唐文化及建筑手法比对,对建筑与文化在时间空间之间深层关系的解读,分析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探讨大雁塔设计发展模式。
关键词:大雁塔,设计,文化象征
1.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1.1 表里关系
人们热衷于研究建筑与文化间密不可分的层层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关系的演进呈现出愈趋复杂的状态。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而社会文化则是建筑物的内在基础,是决定其区别于任何其他文化层面下造就出建筑的深层原因。建筑艺术是对民族文化的侧面反映,对地域文化的抽象阐释,失去文化内涵的建筑只能是浅薄而没有说服力的。
建筑在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城市文明,只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并批判地继承其精华的建筑设计,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承载真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
1.2 时空关系
设计应结合传统文化,传承历史统一。中国历史的演进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筑史尤是,所以设计工作的进行,决不可不顾历史的统一性而天马行空。建筑生搬一些外来的案例,将背离传统太远。如果大范围的打破传统,则反映出社会心理一段时间内的畸形发展。
每一座城有每一座城的特色,每一座城也有每一座城的记忆,而反映一座城的城市文化的最直观元素则是这所城市的城市建筑。建筑中体现着城市地域文化的传承,我们可以通过建筑元素这个新视角来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定位。
2大唐文化
西安是13个封建王朝古都,唐代又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开明的政治、开放的外交、雄厚的经济、多元的文化都是设计的语言词汇。西安历史文脉概括为“八川分流绕长安,秦中自古帝王州”。
盛唐时期是南北文化的融汇时期,继承前代文化又创造性的转为自己的风格,使文化空前繁荣,表现在诗词,菜肴,音乐,唐三彩,医药,绘画,哲学等多方面。期间中国佛教各大多主要宗派开始形成或成熟,佛教得到了稳固发展。在当时国际文化荟萃中心的长安,大小雁塔代表着佛塔的壮丽发展,象征着当时高度的社会文明。
3塔
3.1由来与分类
塔源于印度,是一种佛教的建筑物,译作“苏堵坡”,俗称“宝塔”,我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中即出现四方形楼阁式木塔建筑。塔在中国各朝代、各地区、各民族间不断与民族地方文化相结合,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唐塔早期建塔为仿木结构,平面多是方形,内部多是空筒式结构,形式多为楼阁式和密檐式,唐塔多不设基座,它身上也不做大片的雕刻与彩绘。
每座塔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与特征。从材料上看塔分为木塔、石塔、铁塔、琉璃塔和金塔,从建筑形式可分: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等。
3.2楼阁式塔
大雁塔代表楼阁式塔,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楼阁。
结合中国传统,佛教以楼阁形式作为礼佛的纪念性建筑物。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可供登临,还可用来军事瞭望。其特征是具有台基、基座,有木结构或砖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件。有的楼阁式塔有壮观的外廊,可加强稳定性。
4大雁塔与大唐文化
塔在文化中象征着神权,人们通过赋予塔各种含义来对神崇拜。雁塔这一词在唐代即指佛塔,为落雁做塔,极具悲悯众生的佛教情怀。
4.1大雁塔
大雁塔本名慈恩寺塔,唐永徽三年(公元652年)慈恩寺主持玄奘为保存从印度带回的经书佛像而设计,初为砖表土心五层方形,后改为七层方形楼阁式,攀梯改为盘道,大历年间修成十层,后遭战火毁坏。现存的塔身是明代加砌面砖改修的,高达64.1米。塔的比例严谨,线条苍劲,附有树木掩映,代表唐代佛教建筑。
4.2文化象征意义
大雁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楼阁式砖塔。塔从底向上逐层收缩,形成方锥状。拾级而上,俯观长安于塔上,将给朝拜者多么宽广的胸怀!在唐代,外来的佛教文化使大雁塔演化成一种远非一般佛塔可比的精神与文化的标志性纪念物,它象征着文化的高峰。大凡考科举入进士的人,都可以在“雁塔题名”。现今大雁塔上还存留有几处唐代雕刻及书法艺术。中国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及创新性在大雁塔的历史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如今的大雁塔休闲文化广场在设计上,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紧紧把握唐文化的主轴,以石质牌坊、大匾额、名人雕塑等文化细节来展现大雁塔历史的雄风。
5设计方面的思考——以大雁塔为代表
5.1 设计误区
历史在不断重复自己的发展印迹,在建筑设计上,两种错误的价值观依旧影响人们的设计思路,阻碍城市发展。一是不了解传统内涵,以及历史、社会、建筑、文化的关系,片面照搬一些典型历史时期的代表型符号元素,主张全然复古。这样的复古是静态并且形而上学的,敢问设计者到底想恢复到哪一历史时期的胜景呢?就算西安最盛期公认为盛唐时期,请不要忘记,这也是一个时间段概念,盛唐时期建筑风貌的每一刻也在发生着变化。第二种表现为受当前错综复杂的潮流误导,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了解、不自信,认为西方的比中国的好。这样盲目崇洋,照搬西方现成的设计,导致设计缺乏个性与创新,出现千城一面。
5.2设计思路
(1) 设计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出发。考虑使用者群体需要,讲究设计效率,达到好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成本。
(2) 把握整体性与系统性。尊重自然与历史,紧扣时代特点,保护历史文脉的整体性,提倡适应性设计以及跨学科团队合作。
(3) 创新与个性化。每座城市及每个建筑都是独特的。应在前人设计的基础上,动态地注入时代性新理念和思想,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
(4) 人景互动,激发活力。建筑与景观互相依托,不可想象没有景观的建筑能为人们带来什么。采用多种灵活的方式可使建筑与景观实现良性对话,互相映衬,互相激发。
对于大雁塔广场的设计与维护,应注意有效结合文化特点,结合周围环境,营造出其独特的佛教唐文化旅游的氛围,激发市民广场的活力。以下两点做的比较到位:(1)传承文化的仿唐式。从色彩、结构、细节、整体上看,大雁塔广场周边的唐代建筑都大体遵循唐代简洁雄浑的风格,步行街上小品例如百姓祝寿、街头卖艺、公孙飞剑等,以现代的简明手法协调着唐代街头生活风貌。(2)人景互动。大雁塔北广场定位为艺术性的大众城市广场,它是为市民提供娱乐聊天的
场所。尤为特色的是它的音乐喷泉,借助喷泉使人与人、人与广场、人与文化互动起来,打造出情景交融、视觉声觉的多重盛宴。这样就抓住了设计的精髓,变被动欣赏为积极参与。
5.3结语
建筑要从粗放型转向集约型。世界,历史,时代要求我们设计师构思一种传承文脉、兼具个性化与人性化、美观实用,且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随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代设计将在传统文化中求灵感,在辩证统一中求发展 。城市建筑景观的设计,必须根源于其历史文化环境。设计者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把握规律,洞悉人们的心理,提炼出历史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和符号,同时围绕可持续设计主题,结合传统与现代,有机创新,做结合文化的设计。
参考文献:
孙琳,《从大雁塔广场看西安市城市文化》,知识经济,2011/10
何碧洁,周建华,肖景孝,《历史文脉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安徽农业科学,2012/40
于希贤,于涌,黄建军:《旅游规划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06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34709.htm
程竞明,《漫谈中国的几座宝塔》,炎黄春秋,2003/11
朱海声,《城市规划的决策及实施研究初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