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字是现代汉语中用于表达空间位置关系的方位词,其使用频率极高。文章在语料库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下”字的句法结构特征,并归纳出“下”字的三种词类,即量词、方位名词和动词,在此基础上研究“下”字的语义语用规律。
[关键词]下;语料库;语义语用;特征
一、“下”作量词的结构特征及语义语用分析
“下”作为量词绝大部分是“下”用在“数词、几、两”等的前面,其词义比较明确,要么表示次数,要么表示本领,但是有一种较特殊,数词“一”跟“下”的固定组合用在动词前面,其语义比较模糊。
(一)数词、几、两+下
在“数词、几、两+下”结构中,“下”作量词,有的表示动作的次数,有的表示本领,例如:
(1)人们挑选砂锅时,往往用小棍轻轻敲几下,判断砂锅是否有裂纹。(表次数)
(2)指挥在北满的民主联军进行三下江南(指第二松花江以南)战役。(表次数)
(3)后来就考呢,一下就考上太医了,考上太医就是给这个皇帝看病了。(表次数)
(4)真的没想到,那小子还会几下呢。(表本领)
(5)这小玩意,我也会两下,不光是他会!(表本领)
(二)v+一下
在“v+一下”结构中,“下”是一个辖域模糊的量词,“一下”是数量词,结构“v+一下”表示做一次或试着做做,例如:
(6)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
(7)宋仁宗正想整顿一下开封的秩序,才把包拯调任开封府知府。www.133229.Com
(8)再来做一个实验:将一把银光闪闪的小刀,放在水中浸一下,再放在火上烤。
(9)你拿这个去好好研究一下。
(10)如果能去美国拿一下mba,再回家干事,那更是前途无量。 通过对语料库的归纳发现,适合“v+一下”结构中“v”的动词还有如下一些:
转称看挨查刺打点翻碰望想问想笑议论碰拼敲谈烫蘸眨改变观察坚持先读对付回顾调和缓和察看概括处理操练商量整理议论扫视沉思考虑说明申明委屈澄清欣赏介绍请示思索传授反思放松告诉惩罚试探打听张望重温分析休息漂洗松懈测量执行提醒试验注意回忆商议应用休整通报准备试探接触进行商量
二、“下”作方位名词的结构特征及语义语用分析
“下”作方位名词,其句法结构和语义语用特征十分复杂,它可以单独在句中作主语,既可跟表示方位的名词组合,也可跟器官名词组合;既可跟介词“以”组合,又可跟数词组合;既可用在动词前面,也可用在动词后面;既可在名词前,也可在名词后面。因此,“下”作方位名词时,其句法结构组合和在句中的位置十分灵活,其语义因不同的语境、不同的搭配组合而不同。
(一)“下”作方位名词,在句中作主语,表示“组织机构的整体”。例如:
(11)下辖三个纵队。
(12)下设总理事会和秘书处,负责世贸组织日常会议和工作。
(13)下设21个专业分会,相当于学科分会,涉及的学科范围包括自然科学。
(二)“下”用在一些表部位、方位的名词前,表示与“上”相对的方位名词,例如:
(14)“试表”时,体温表下端的玻璃泡和人体接触。
(15)树干下部有一大洞,采栗的人常在那里作临时的宿舍或仓库使用。
(16)地壳的下部主要由密度较大、比重较重的玄武岩组成。
(17)最后,从右下角开始依次把斜方格中各数字按斜线相加。
(三)方位名词“下”表示等级或品级低的。例如:
(18)陛下百年之后,要是萧相国死了……
(19)部下一些将领去问候他,宗泽病已经很重。
(20)我们必须增强竞争实力以迎接挑战,用拒绝加入wto的办法来逃避竞争绝对是下策。
(21)人家他们都在食品厂工作,一般的,弄点儿下水什么的,或者肉什么的,挺便宜的。
(22)他觉得曹操当大将军,自己反在曹操底下。太丢人啦。
(四)“下”作方位名词,跟器官名词组合。表示人或动物身体的一部分。例如:
(23)下丘脑有一个指挥灵敏的“司令部”——体温调节中枢。
(24)吼猴的脖子很粗,口腔和下腭也特别大。
(25)眼睑俗称上下眼皮,对眼球起润滑和保护作用。
(26)人的高矮主要是由骨骼特别是下肢骨的长短决定的。
(27)大脑的上部管理人体下半身,而下半个大脑又正好相反。
(五)方位名词“下”跟单音节“面、图、表、列、述、如”分别组合成方位名词、形容词等词类,分别表示不同的意义。例如:
(28)下面的公式也同样能符合速度不变原理的计算要求。(方位名词;表文章中后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
(29)下列项目未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核准。(形容词;表下面所列举的,起提示作用)
(30)两个染色单体分开(下图)……(方位名词;表文章中后于现在所叙述的部分)
(31)下述情况如果确实的话,是否影响到上述答案?(形容词;表下面所列举的,起提示作用)
(32)通过协商,双方达成如下协议。(形容词;表下面所叙述或列举的)
(六)介词“以”+下
在“介词‘以’+下”结构中,“下”表示位置、数目、等级、年龄等在某临界点之下,也表提示下面要表述的内容,例如:
(33)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以下人才将开始受宠,并“供不应求”:信息业人才、信息咨询员。(表提示)
(34)朝廷大臣没有办法,尚书郎以下的官员,都只好自己去挖野菜。(表等级)
(35)地势低平,海拔在50米以下。(表数目)
(36)沃特曼奖专门奖励年龄在35岁以下的美国青年科学家。(表年龄)
(37)如埃及的尼罗河,从阿斯旺以下到地中海入海口,河流落差很小,水流平稳。(表位置)
(七)数词“四”+下
在“数词‘四’+下”结构中,“下”表示辖域模糊的处所,例如:
(38)官军将士听了心惊胆战,哪敢抵抗,纷纷烧掉营寨,四下逃命。
(39)曹军乘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
(40)观测者将看到流星接二连三地从某一天区“发射”出,并向四下奔去,这就是壮观的“流星雨现象”。
(八)v+下
1.单音节v+下
在“单音节v+下”结构中,方位名词“下”作动词v的补语,表示已完成的动作状态,例如:
(41)将领们听了,个个感动得掉下热泪。
(42)忽必烈急着想回去争夺汗位,就答应了贾似道的请求,订下了秘密协定。
(43)大臣们宣了誓,汉高祖才放下心。
(44)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几十万人丧生,这使奥本海默深感内疚。
通过语料归纳统计,这类单音节动词还包括如下一些:
安凹扒摆败按包播吃布采产沉创打带倒喝
咽坐低掉跌定订丢放攻跪横滑画记降结解
锯砍刻拉立留流落埋买拿爬拍抛欠切取扔
撒吞射设生省剩施收撕跳投蜕拖脱削写卸
扎摘掰滴
2.在+n+(的+)v+下
在“在+n+(的+)v+下”结构中,方位名词“下”是虚化的后置词,与介词“在”构成“在……下”的固定搭配,有时在“v”和“下”之间还出现虚词“之”,整个结构在句中表示条件、前提或原因,例如:
(45)在这一思想的启发下,19世纪后期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创立了集合论。
(46)在天文学发展的促进下,希帕恰斯、梅尼劳斯、托勒密创立了三角学。
(47)在熊庆来的培养下,华罗庚后来成为著名的数学家。
(48)在他带头提倡下,朝廷里的大臣把摆阔气当作体面的事。
(49)在加速器这门“大炮”的猛轰之下,原子核纷纷炸裂,基本粒子世界的大门逐渐敞开。
(50)文天祥进兵江西,在各地起义军的配合之下,连续打败元军,收复了会昌等许多县城。
在“在+n+(的+)v+下”结构中,“的”字一般都是出现的,即使没出现也可以补上,比如例(48)中的“在他带头提倡下”可以说成“在他的带头提倡下”,因此,此结构就成了“在+n+的+v+下”的固定结构,我们管中间的“n+的+v”叫“名词性偏正结构”,其中的“n+的”是定语。
在结构“在+n+(的+)v+下”中,具有v性质的动词有如下一些:
指挥坚持支持催促主张倡导指导协调吹动带动推动反对
激发配合看护拥护选择驯化冲击打击刺激勾结抵抗烘烤
管理治理鼓励带领逼迫反射辐射照射护送教唆陪同衬托
护卫威胁照耀提议倡议参与控制统治帮助照明哺育教育
养育存在感召压迫领导驱使驱动掩护
(九)下+v
在“下+v”结构中,笔者通过语料归纳发现:结构中的“v”只能是单音节趋向动词,“下”作“v”的状语,其意义因不同语境而有不同的解释,例如:
(51)此时用火将线烧断,两只铁球与连在中间的拉簧将一起下落。(表从高处到低处掉下来)
(52)小伙子,下去把我的鞋子捡上来。(表由高处到低处去)
(53)喜马拉雅运动时,太行山再次抬升,东部地区继续下陷。(表位置相对的向下凹进)
(54)边缘翻卷表示已老化,质量下降。(表从优到差或从好到坏)
(55)美国大学,包括斯坦福、麻省理工等,申请入读的人数均告下跌。(表数目由多到少)
“下+v”结构中的单音节趋向动词还有如下一些:来、发、移、达、垂、沉、载、跪、坠、挫、放、到、泻、调、落、泄。
(77)我国习惯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称为“残月”。
(78)另讯:石广生下周赴加签协议。
(79)17世纪下半叶,世界的科学权威是牛顿。
(十二)下+(基数词+)(量词+)名词
在“下+(基数词+)(量词+)名词”结构中,方位名词“下”是一个表示次序或时间在后的前置词,例如:
(80)3333331、33333331都是素数,但下一个333333331=17×19607843却是一个合数。(表次序)
(81)增加120亿人民币用于扩大基建。此足以保障下二个季度的经济增长。(表时间)
(82)据计算,相隔375年之后,到2357年,才会发生下一次九星联珠。(表次序)
(83)最壮观的狮子座流星雨大约每隔33年一次,下次大约在1999年出现。(表次序)
(84)基因一般随所在的染色体连在一起或锁在一起同时传递到下代,这叫连锁。(表时间)
(十三)方位名词“下”表时间意义的一些特殊个案分析
方位名词“下”在跟“当、年、一、这”组合的时候,“下”是一个虚化的后置词,各自表示不同的时间意义,例如:
(85)当下,信陵君就选了八万精兵,出发去救邯郸。(“当下”为时间副词,表就在那个时刻)
(86)啊,到年下了,拜年来了。(“年下”为时间名词,表某个时间或时节)
(87)想不到我十年来的努力,一下子全给毁了。(“一下子”为时间副词,表时间的短暂)
(88)金太祖趁机追击,几十万辽军一下就垮了下来。(“一下”为时间副词,表时间的短暂)
(89)第三天赵普上朝的时候,又送上奏章,坚持要求宋太祖同意他的推荐,这下可触怒了宋太祖。(“这下”为时间副词,表在某个时间)
例(88)中的“一下”也有表次数的,请看例(3)和该部分接下来“(二)v+一下”的解释,此时“下”为量词,而例(88)中的“下”是语义虚化的方位名词。
三、“下"作动词的结构特征及语义语用分析
“下”作动词,它跟“来/去”组合成“下来”和“下去”,我们管这两个短语式动词叫“动趋式”,它们既可用在动词前面,也可用在形容词前面,整个短语动词“v+下来/去”或“形容词+下来/去”在句中作谓词成分;“下”也可单独做句子的谓词,后接宾语,其语义因不同的搭配而不同。“汉语动词没有‘时’的分别,但是有‘态’的分别。”趋向动词“下来、下去”可表示“持续态”、“完成态”,请看下文(一)、(二)、(三)。
(一)v+下+来/去
1.v+下+来
在“v+下+来”结构中,“动趋式”动词“下来”的意义因语境而不同,有的表示动作从高处到低处,例如:
(90)拿破仑曾计算过,如果将胡夫大金字塔上的230万块巨石全部拆下来。
(91)当电流停止流通时,被吸的东西就掉下来。
(92)从五层楼上摔下来,也不伤毫毛。
(93)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
有的表示动作从远处到近处,例如:
(94)以为起义军在上游被官军打败,这几条船是顺流漂下来的,就指挥船只靠近空船。
(95)远古时代这里曾是个烟波浩渺的云梦泽,后来被长江及其支流冲刷下来的泥沙所填平。
有的表示动作的完成,例如:
(96)但许都的情况暂时稳定下来了。
(97)他们的群居生活已经按照血统关系固定下来。
(98)好在诸葛亮善于用计谋,蜀军和孟获军队交锋的时候,蜀军故意败退下来。
(99)宋军在泓水的南岸,驻扎下来。
有的表示动作从过去持续到现在,或从开始持续到最后,例如:
(100)dna主要是携带和传递由“上一辈”传下来的遗传密码。
(101)地势平坦,河水的流速将大大减慢,其携带的泥沙也慢慢沉积下来。
(102)第一个字儿呀,有的家里儿是很早有一个家谱排下来的。
笔者通过对语料的考察,在“v+下+来”结构中,这类动词v还有如下一些:
掉剪拔查拆产传打呆带掉定放割攻积记降
揭解砍空跳垮写摔算坐照生跳停脱流买爬
排劈漂取认收摘栽留割
潜伏切割记录转录拷贝停泊松弛俯冲幸存取代攻得沉淀
安定固定停泊决定稳定安顿停顿沉积剪伐收割巩固风化
交换描绘生活定居松懈商量抄录降落减慢遗弃
冷却拍摄接收冲刷 粉碎崩塌 败退分析平息
倾泻便宜记载驻扎霸占停止静止
2.v+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