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概括了灯彩的种类,历史的情况,灯彩作为中国古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艺术,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在现代社会,它的审美价值更为突出,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和保护。
关键词:灯彩,形式美,功能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写道元春回家省亲后,曾赠送了一个灯谜给正在热火朝天猜灯谜的贾家小姐们猜,灯上面的谜题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谜底是爆竹。其中对此彩灯的描写到,“只见一个小太监,拿了一盏四角平头白纱灯,专为灯谜而制”。猜灯谜这个传统游戏的流行可见一斑。
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富有讥谏,规诫,诙谐,笑虐的文化游戏。谜语放在灯上,供人猜射,最先开始于南宋,每到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是依附于灯彩上的一种娱乐,而灯彩艺术的发展也依赖着这种游戏的传播与传承。
灯彩在民间也叫“花灯”。多在传统节日,婚寿吉庆之时悬挂,以烘托喜庆气氛。它既是一种照明器具,又是传统节日的应时之物。民间灯彩最初是由皇宫的灯彩发展而来的,而宫灯起源于元宵节张灯。时间约为汉地,而关于元宵节张灯的来历一般有三种说法:祭司说,道家说和佛教说。中国的灯笼又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
各个时期各个朝代,流行的灯彩当然各不相同。灯彩在民间的广泛流行,大约是在南北朝至隋唐之际,至宋代达到了高潮,在唐宋举行盛大的灯节活动中,涌现了一批豪华精致的灯彩。据文献记载,唐宋灯彩主要有:灯轮,灯树,灯楼,灯牌,灯笼,灯俾,松脂灯(又叫孔明灯),灯山,灯球,走马灯等。元朝的谢总可就写过《水灯》《雪灯》《走马灯》《莲灯》《天灯》《书灯》等多首咏灯诗。在明清时期流行的有墨纱灯,夹纱灯,满堂红,尤其是冰灯等等,如果从有记载的南朝到清朝为止,至少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民间的灯彩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民俗文化,所以民间灯彩也会有差异,比如有甘肃面灯是为了卜旱涝,江苏的放河灯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而南方地区一直流行着舞龙灯的习俗等,无论什么形式的灯彩,都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福建泉州灯彩和湘西凤凰花灯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灯彩。
首先,福建泉州的灯彩最早流行于南宋时期,当时福州的花灯就有“晃耀夺目,爽侧心目”的说法。随后泉州又有“月牵古塔千年影,虹挂长街十里灯”的美誉。泉州灯市上的花灯不胜枚举。卖花灯的也各种各样,有拎着的,有用竹竿抬着的,有挂着在树上的。走起路来,只见花灯移动,不见人影移动。泉州灯彩在制作工艺上,由于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分为木质骨架,铁丝扎骨,竹篾扎骨几种。工艺相当的复杂,犹如江南的园林,小巧而别致,艳丽而推脱,实为自成一家。
湘西凤凰花灯的制作室一门古老的民间工艺。凤凰花灯只要原材料是竹片,篾条,木棍,扎成各种人物,动物,花草虫草虫鸟,用具等形象,然后再糊上皮纸,施上彩绘,形象逼真,惟妙惟肖。春节时就会放灯,耍灯,纸扎偶的狮子头,龙头,蚌壳,虾子,云朵,盆花等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其中耍龙灯最为流行,有一种龙灯主色调为青莲色,配上中国红,古朴而大方,夸张的眼睛和嘴巴是龙所特有的特征,一般情况下嘴巴适可以活动的,象征着能驱魔辟邪,给人们带来安详与丰收。整个龙头造型生动,惟妙惟肖,用色大胆而古朴,体现了浓郁的中国特色和当地民俗文化。如今,花灯中形形色色的现代光已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油烛火源,凤凰这个古城的花灯将变得极其珍贵。
从这两个地方的灯彩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繁衍出不同的民俗文化,各个地方的灯彩便大不相同,各具特色,在中华文化长河里争奇斗艳,各放异彩,这种民间美术的地域性也局限着艺术形式。各地的灯彩的制作都是就地取材,物尽其用,而材料便限制了灯彩的艺术形式,也就产生了灯彩的多样性。
宫灯当时是作为皇宫的照明用具,随着经济的发展,皇家贵族开始享受追求,宫廷生活异常奢侈,人们开始从物质追求转向精神追求。当时统治阶级宣扬元宵节张灯,提倡民间制灯,是为了粉饰太平,维护其统治。也正是因为统治阶级的支持,才能使民间灯彩艺术如火如荼的展开,灯彩的审美功能也飞快的发展起来,各地的各种各样的灯彩都开始崭露头角,灯彩也由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发展处一种新的功能——娱乐功能。很多地区,灯彩已经不是为了照明了,尤其是现代的社会,而是为了娱乐,玩耍。可见,灯彩主要功能有照明,欣赏和娱乐。我认为如果主要按功能爱划分灯彩的形式美的种类,也主要可以分为三种:主要做照明的用的。如《大红灯笼高高挂》里的大红灯笼,只是竹篾,砂纸等制作而成的。它的工艺相对简单,主要是起照明作用,所以去掉了繁枝末节。其次,是以欣赏为主要功能的灯彩,它的造型独特,制作工艺复杂,一般都集中的艺人全部精力,他们的制作技巧和创作思想和审美心理,像这种灯彩的价值都很高,尤其是它的审美价值,能抓住欣赏者的眼球,形式美是其主要价值。
灯彩历来都受到人们的重视,只有在隆重的婚庆节日才会大量张灯。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中对大观园元宵节时张灯的描写“贾妃下舆登舟,只见清流一带,势若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光雪浪,上面柳杏诸树-----上下争辉,水天焕色,真是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这一段描写精彩的呈现了古代人们在喜庆日子张灯的情况,如今这一风俗习惯却只在少数地方保留了下来,实为可惜从事手工制作灯彩的艺人也为少数,希望这种灯彩和灯彩文化能得以传承。
注释:
引自《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作者冯其庸)第351页第二段
引自《中国民间美术》(作者易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46页第2段第一句话。
引自《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作者冯其庸)第270页第2段
参考文献:
《中国民间美术》(作者易心,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作者冯其庸)
《中国民间美术教程》(作者孙建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