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反问具有诱导性和隐涵性。反问是对对方言论行为的前提的提问,引导对方思考,诱导受话人得出否定性结论,从而自己否定自己的言论行为。反问是通过问句曲折地表达断言,发话人的真意隐藏在问句之中,受话人必须推导才能把握发话人的真实意图。
关键词 反问句 语用价值 诱导性 隐涵性
反问句具有独特的语用价值。反问句的语用价值可以概括为诱导性、隐涵性、含义与功能的多样性、对面子的威胁性,本文讨论诱导性和隐涵性。
1 诱导性
我们将反问句定义为:疑问句的一种用法类型,是运用表达与命题意义相反的语义内容的疑问手段对经由推理得出的某个言论或行为的前提发问,使得该言论或行为的前提不能成立,从而达到否定该言论或行为的目的的疑问句。反问句的使用必须存在一个反问句说话人想要否定的言论或行为。反问不是直接对这个言论行为本身发问,而是对言论行为的前提提问。提问的结果使得对方行为的前提不能成立,达到否定该言论行为的目的。由此,反问句的诱导性指反问句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它不是直接陈述一件事或直接说出说话人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而是通过对对方的言论行为的前提的提问,诱导受话人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引导受话人自己得出否定性结论,从而自己否定自己的言论行为。这是反问句与陈述句在表达上的根本差异。
各种类型的反问句都具有诱导性。先看是非型反问句,我们可以通过与直陈对比的方法来观察这种诱导性。
(1)鲁四凤:(跪下)妈,(扑在侍萍身上)妈,我——我说不了。WWW.133229.cOM
鲁侍萍:(眼泪流下來)你是要伤妈的心么?你忘记妈这一生为着你——(回头哭泣。)
鲁四凤:妈,我说,我说。(《雷雨》)
鲁侍萍要四凤发誓不要再见周家的人,四凤做不到也不愿意,侍萍使用反问“你是要伤妈的心么?”诱导四凤思考,后面一句没说完的话也是个反问句“你忘记妈这一生为着你遭的罪么?”,四凤是那么爱她的妈妈,经过思考,当然不愿伤妈的心,得出了否定性结论。既然不愿伤妈的心,那就只能自己否定自己的行为,于是四凤说“妈,我说,我说”。如果改为陈述句,那就是:
(2)你井不是要伤妈的心,你没忘记妈这一生为着你……
两者相较,表达的方式是很不一样的。例(1)是提问,让四凤自己思考,自己得出结论;例(2)是直接传达,把思考的过程和结论都直接说出来了,无需四凤去思考,所以没了诱导性。表达效果也不一样,前者曲折、含蓄、蕴藉,言简而意丰,饱含感情;后者直白,缺乏感情而较有理性。如果采用后一种表达方式,四凤很可能不会听从妈妈的话说“我说,我说”。再比较:
(3)你以为钱都到哪儿去了?就是花在这上这儿了。嘿,你说,你不认得十块人民币,那你每天吃的,说白了哪样儿,不是人民币变的?a 当个家庭主妇不容易,不花钱就能让全家吃饱吃好?b 当个家庭主妇不容易,不花钱就不能让全家吃饱吃好。(《编辑部的故事》)
(4)鲁四凤:你别再缠我好不好?a 今天一天你跟我们闹出许多事,你还不够么?b 今天一天你跟我们闹出许多事,已经够了。
周萍的声音:那我知道错了,不过,现在我要见你,要见你。(《雷雨》)
a都是说话人要受话人自己思考所提出的问题,自己得出结论则直接说出结论。特指型反问句也是如此。如:
(5)焦花氏:谁说啦?(急于想支使她出去)您不想出去坐坐,看看火车,火车在雾里飞,好看着呢?
焦母:(用杖捣着地)a。我怎么看?我问你,我怎么看?b 我不能看。(《原野》)
(6)常五:(醉意渐浓)不,不,不好。说了我就是搬弄是非,长舌头,我这个人顶不愿意管人家的家务事。
焦花氏:常五伯,(走到方桌旁)您不是外人,我年纪小,刚做儿媳妇,有什么错,您不来开导开导,a 还有谁肯管哪? b 没有人肯管。(《原野》)
(7)牛:你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光觉得她对你扣得紧。殊不知过日子就是要精打细算。a 诶,现如干什么不花钱啊?b 诶,现如今干什么都得花钱,买什么都不便宜啊。
张:那倒是。(《编辑部的故事》)
(8)慧芳安抚小芳:“你妈也是为你好,怕你受不好的影响。”“a 凭什么计说我要受人家的影响,一点不能影响别人?b 没有理由说我要受人家的影响,一点不能影响别人。我就不能影响她?”(《刘意芳》)
例(5),焦母双目失明,a 反问“我怎么看?”诱导焦花氏得出“不能看”的结论,从而让她自己否定她自己的让焦母出去看火车的提议;b 不是受话人焦花氏自己得出的结论。例(6),a 焦花氏用反问句启发常五:您不来开导开导,还有谁肯管哪?诱导常五自己得出结论:自己不来开导就没有人肯管了,所以,自己要管焦花氏,要开导焦花氏,自己暗中监督焦花氏是对的,有话但说无妨。实际上是诱导常五说出她婆婆背后的小动作。而b直接说出结论,就没有这种诱导的作用。例(7)(8)也都如此。
(9)诶,我说,老刘。你说,这叫什么事儿啊,全都采访去了,得奖金。a 吧咱们耗在家里头,倒霉不倒霉?b 把咱们耗在家里头,真倒霉。(《编辑部的故事》)
(10)你不也有点首饰么’你拿出来给你妈开开眼。a 看看还是我对,还是把女儿关在家里对?
b 看看还是我对,把女儿关在家里不对。(《雷雨》)
例(9),a 通过提问,让受话人自己去想“倒霉不倒霉”,从而自己得出“倒霉”的结论;b 无需受话人去想,直接告诉了他结论。例(10)也是如此。
反问句除了提出问题促使受话人思考之外,还经常提出理由和根据诱导受话人得出否定性结论。通常,说话人在反问之前,提出理由和根据。如:
(11)四凤在这儿又没事,我为什么不带她走?(《雷雨》)
(12)鲁侍萍:女孩子当然随着妈走,从前那是没有法子。
鲁贵:(滔滔地)四凤跟我有吃有穿,见的是场面人。你带着她,活受罪,干什么旦(《雷雨》)
(13)你妈在这儿。你敢把你的爹怎么样?(《雷雨》)
例(11),鲁侍萍提出一大堆理由,再反问,诱导鲁贵得出“鲁侍萍只能带她走”的结论。例
(12),鲁贵也摆出理由,然后反问,诱导鲁侍萍得出“鲁侍萍不该带她走”的结论。有时说话人在反问句的后面紧跟着提出理由和根据,诱导受话人:
(14)语境:茶房王福升告诉陈白露,潘经理昨天来了三遍求见陈白露,现在还没走,等着求见,但
陈白露不愿见他。
陈白露:你就跟潘经理说,我要睡了。
王福升:您为什么不见见他呢,人家潘经理,大银行开着——(《日出》)
反问的诱导性在形式上也有标志。其标志就是反问句经常有“你想(想)”“你说”等语用成分。这些成分的作用就是诱导受话人思考,所以,相应的陈述句不具有诱导性,也就不能有这些成分。如:
(15)a 他妈的!(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哪一个对得起我j(向四凤同大海)你们不要不愿意听,你们哪一个不是我辛辛苦苦养大的?可是现在你们哪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对人海)你说?(对四凤)你说?(对着站在中间圆桌旁的侍萍)你也说说,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雷雨》)
b 他妈的!(兴奋地问着)你们想,你们没有一个对得起我。(向四凤同大海)你们不要不愿意听。你们没有一个不是我辛半苦苦养大的。可是现在你们没有一件事做的对得起我。(对大海)你说?(对四凤)你说?(对着站在中间圆桌旁的侍萍)你也说说,这都是你的好孩子啊?
(16)a 叫她想想,还是你爸爸混事有眼力,还是她有眼力。(《雷雨》)
b 叫她想想,你爸爸混事有眼力,她没有眼力。
(17)“你们说的都不好。”南希此刻从容地说,“这事我和设计师聊过,既不是工艺水平上不去也不足仿错了人。是怕你们嫉妒!a 你想啊,我要是大能干了,不就把你们比下去了?……b 你想啊我要是太能干了,就把你们比下去了……”
2 隐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