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直接与间接两种不同的会话模式。在交际过程中选择何种会话模式不仅与男女性别差异有关,而且与会话参与者的身份背景、思维模式有关,了解这种差异及其引起差异的相关性因素,有助于化解交际过程中因会话模式差异所引起的误会。
关键词:直接;间接;性别;方式;诠释框架;相关因素
一、会话模式及其选择理论
所谓会话模式,即discourse modes,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运用语言进行的一利一面向连接的可靠通信方式。会话模式选择由交往主体所处的对话环境各方面的复杂因素构成。从现代语用学的发展源流来看,有多种主要的语言运作理论成为了会话模式选择的理论基石。
(一)william james等人的语用学理论
william james等人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奠基人、符号学家peirce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新观点。他们认为将交际中的主体、社会、历史归入语用理论中的因素,强调它们在无尽释义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理论传承并发展实用主义哲学,主张行为哲学的分析,强调社会文化和心理因素对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
(二)言语行为理论
塞尔(searle)提出了著名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即通过一个言语行为间接实施另一个言语行为。searle认为,讲一种语言就是完成一系列语言行为,如陈述、命令、询问、允诺等。语言理论实际上就是一种行为理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方式。Www.133229.Comwunderlich以经验为根据的调查研究,克服了searle等人理论的局限性,认为应当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预设言语行为,注重交际情景的重要性,提出领会(understanding),即领会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意图;接受(acceptance),根据说话者的意图接受说话者的态度;成功交际(fulfillment),说话者和听话者根据言语行为的性质满足交际所需条件,实现成功交际。
(三)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著名的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哈贝马斯将他研究的语用学称为“交往行为理论”。他认为言语是往来于“客观外在世界、社会世界和主体性世界”之间的交往行动。交往有三个内容,一是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交往;二是社会中主体之间的互动性关系;三是主体与自身及他人的主体性关系层面。语言的交往体现为“认知、交流、表达”三种方式。他认为,人能够根据不同的交往内容和交往主体,选择不同会话方式从而达到交往的有效性。从现代语用学阐释角度来揭示会话交往行为的普遍有效性基础和语用的普遍特征,我们能发现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的一般规律。
二、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从现代语用学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不仅包括交往主体的宏观环境,而且包括交往主体自身的微观因素。运用语用学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来分析会话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会话主体的性别差异、身份差异、思维差异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
(一)性别差异导致会话模式选择不同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语言学家罗宾·托尔马奇·拉可夫认为,纵观种种文化,男性语言表达强硬,女性语言偏柔弱。男性语言体现权利与威望,女性语言体现谦恭和附属地位。他认为这是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和处世方式不同造成的,女性语言实际上是远离权利,或对权利毫无兴趣,并非是一味地恭顺和服从。
一般认为,在男性长者掌权、以父系结构为扩展的家庭模式中,由于男性在家庭中始终体现出权利和威望,年长者受人尊重,男、女性别等级差异显著,各自分别有单独的活动范围。反映在日常生活中,主要表现为会话方式选择不同。我们经常能听到恋爱中男性向女性表达他的爱意时会说“我爱你”或“你真漂亮”,而相反女性以“你真坏”来回答男性。尽管他们所说的字眼截然不同,但是他们表达的意义都是赞许和肯定。但男性表达得直接而女性表达方式则更为间接。在公共交往场合,如会议或讨论会,常常是男性会激情地谈论并控制着话题,成为这场景中的核心,而不是女性。他们希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寻求他人的观点。而女性和男性相比,她们往往采用更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想谈论太多,更避免与他人就某个思想或观点发生激烈的争论。
在英语会话用词上也能体现这种男女性别的差异。女性语言更加充满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在相同的语境中,女性倾向于使用更加正式的句型与发音。擅长语音语调的运用。喜欢使用升调结尾以强调会话双方文化背景的一致和对他人观点的赞同。表达礼貌。使用高升调表示惊讶和“出乎意料”。女性使用模棱两可的词语较多。这些词语可以缓和会话的强硬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