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让国学课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催化剂”

2015-07-09 11:1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让国学课成为小学德育课堂的“催化剂”

中华民族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灿烂的文化。国学,便是灿烂文化中的精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是人类的文化瑰宝。现在我们积极倡导把国学引进小学德育课堂,帮助广大中小学生感悟人生之“道”,促使他们养成性情和培养精神,成为一个健康向上的人。

一、追求国学课的“温度”

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功利思想、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健康的思想正在慢慢地向学校蔓延,小学生中也出现种种不良现象,如以自我为中心,好胜,自私自利,不懂得孝敬长辈,不知道关心他人,不讲诚信,比吃比穿,依赖性强等,而且大多数家庭只关心孩子的分数、成绩,重视智育而忽视德育教育,孩子的思想教育和养成教育被忽略和边缘化。因此,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尤为重要,势在必行。如何能让学校的德育教育开辟一条新的途径,笔者认为把国学课纳入到学校正式的课程表中来,每周一节课,根据每个年级的学生特点开设不同的课程:如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百家姓》《千字文》,三年级《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四年级《大学》,五六年级《论语》等国学教材,按照难易程度引导各年级段的学生诵读,激发孩子诵读国学经典的积极性和兴趣,让他们从小就与思想巨人生活在一起,让他们在人生的起步处就站在巨人的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收集整理肩膀上,取百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地在生活中,学习中加以体会,消化,并不断运用,创新,让国学经典古为今用,焕发新的活力,注入新的生机,追求它育人的温度。wWw.133229.cOm

二、拓宽国学课的“厚度”

著名国学大师季羡林曾说过:“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正在将文化的种子撒播在孩子的心里,撒播在希望的田野上,春华秋实,它的作用在不久的将来必会凸现,为这项工程所做的任何努力,都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国学课不仅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而且还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为此,我们需拓宽它的厚度,让它为育人大放光彩。国学博大精深,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如父母篇,亲子篇,子女篇,养生篇,居家篇,礼仪篇,节日篇……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学教材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如《弟子规》中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教学生做人首先要孝敬父母、老人,要讲诚信,要有爱心等。学生知道敬老爱幼,尊敬师长,性情更为明理宽容;《弟子规》中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可以教会学生正确而有礼的举止,可以使人显得有教养,给人以美的好印象。学生学习了文明礼仪,学会了规范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等。教师要利用国学课程的内容引导广大未成年学生从小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等基本道理。此外我们还可从国学教育内容中挖掘出多种教育功能。在学习《弟子规》中可激发学生寻找多音字的兴趣;同时还可和语文教学进行了有机的融合,丰富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观察、书写、朗读等各种能力。台湾著名社会教育家杨淑芬在她二十年的书法教学中就渗透了国学教育,她说经典诵读学习不仅能把书法的艺术哲学充分应用,而且还给孩子们的心灵种下了七分“德”的种子,并且永远扎根在孩子的心灵世界里。

三、挖掘国学课的“广度”

德育教育不仅仅只限于课堂上,而且要将它的触角外延到

生活中去。每周的国学课我们要求学生和家长就学习内容进行交流,让家长参与进来,进行家校互动,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监督学生把学到的内容运用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小学阶段孩子的心性还不稳定,德行的根基还没有打牢,这时需要我们的家长陪伴在他们身边,为他们撑起那把防止污染的伞,让他们更懂得如何面对,抵制诱惑,懂得关心他人,孝敬父母等。因此,我们提倡国学课既要走进孩子的世界里,也要走进每一个家庭生活里。人生若有正确的导向,将是身心健康的最大的福音。曾国藩给他弟弟的书信中曾写到:“身染微恙可以先读圣贤书”其实他就是希望圣贤书能帮助弟弟调养气息、引导情志。《弟子规》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父母呼,应呼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父母安排的事情,不能拖拖拉拉;父母的教诲,一定要恭敬地听;父母的责备,要虚心的接受。一男孩在课堂上谈到“我平时在家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老师让我们学《弟子规》,我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就是教我们懂得如何做人。”诵读国学经典对于我们每一位青少年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但让孩子们感受经典文化的魅力,而且将蕴含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深地扎根在心灵深处,并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

让国学课能成为德育课堂的“催化剂”。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学习圣贤的教诲,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品性。读千古美文,做正人君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