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周易》、武术与灵感思维

2015-07-09 10: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周易》作为我国最为古老的典籍之一,作为“五经之首”, “大道之原’,几乎对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而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首屈一指的,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周易》“弥纶天地之道”, “易与天地准”,不仅着重于天地人三才之道的阐发,在易学理论建构的同时,还强调“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无思”、“无为”,重视灵感思维的价值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周易》理论的某些部分是一种潜意识活跃时激发灵感对天地万物产:生的意象感知,是对宇宙万物,社会人事的一种灵感式的总体把握,因而与灵感思维具有一定的联系。《周易》不仅仅是人的理性,知识的产物,也是人的悟性,直觉的产物,在《周易》学说建构的过程中,理性诚然起了决定作用,但悟性的作用亦不可小视。作为理性与悟性,直觉与经验相交结的最高层次的灵感思维,在《周易》形成过程中以及《周易》对世人影响中的作用,也不能忽视。

现代科学认为,灵感蕴育在潜意识中,是一种瞬间完成的高速思维,是大脑特别兴奋状态下思维火花的跃动或闪现。常规状态下产生不出灵感思维,语言信息刺激不是它产生的唯一条件。它可以在非语言信息刺激下产生,因而对其思维内容的表述常常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式的。

《周易》不仅包括天道、地道,还包括人道,其天人合一整体思维模式的最终归宿是人,是对人道的认识,也包括对人体科学,人体自然规律的认知。WwW.133229.CoM以《周易》天人观为指导的气功,武术,就为训练灵感思维,开发人脑智慧开辟了道路。以梅花拳为例,它不仅在一定情况下能激发人的灵感,还有训练和增强人的感知能力的有效方法。实践证明,在潜意识状态下由感知激发灵感而产生的武术动作皆神,速而有奇效,其谐和完美的程度及瞬息万变的高速,都是在常规状态下产生的动作所无法比拟的,只有以灵感思维为指导,武功才能达到神化的境界。

人们在正常时空概念下产生的思维为一般思维。而灵感思维产生的时间仅仅是正常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跃迁或升华的瞬间,但就在这个时间几乎为零的瞬间里,灵感思维的内容却是几乎无所不包,涉及的空间之大几乎可以囊括宇宙,一切都无大无小,无阴无阳,无任何形态和方位,一切都处于谐和,圆融,浑元一气状态。从武功中的感知,到灵感的激发,到武术动作的闪现,所表显的整个思维过程,也就是灵感思维激发的过程。这一灵感思维的过程,与《周易》中有关灵感思维的阐述有许多契合之处。

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意象思维以及佛家讲的顿悟有着密切关系。灵感是在大脑神经中枢高度兴奋,脑细胞高速运转的情况之下,受到某种偶然因子的引导而诱发出来,在头脑显意识受到抑制、潜意识活跃的瞬间实现的。它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高级反映形式之一,也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方式之一。在思维活动中,灵感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基石和动力。
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对西方的医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学说的提出也是对人类自我认识的一项重大发现。潜意识是客观存在的,潜意识现象也是人的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潜意识活动的范围和能量很大,当显意识活动停止时,潜意识活动则更强烈。正因为灵感思维与潜意识相关,是高层次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综合、空间鉴别等功能,因而独创性,非线性成为其基本特征。

灵感思维激发时,显意识,潜意识交互作用,促使潜意识所蕴育的灵感达到“神思方远,万涂竟萌”的状态,促使信息超越日常的思维程序而在灵感式的思维过程中升华。《系辞》认为, “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即表述了这一灵感式的思维过程。“无思”,“无为”就是显意识熄灭、潜意识活跃、正常思维中断,激发灵感思维了悟天下之事的过程,即是“感而遂通”的过程。“神”即阴阳不测,变化万端,迅疾灵妙,这是“无思”、“无为”的结果,也是灵感思维的结果。《系辞》还说: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这种“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的洞悉过去,遥知未来“吉凶与民同患”的结果,显然不可能在正常的思维状态下实现,而只能是灵感思维活跃时的产物。因为现有的知识包藏了过去的经验,未来
的事变隐涵于现在的状态中。人们只有“无思”、“无为”,摒弃杂念(即“洗心”),“退藏于密”(即将南方的心火退藏于北方之肾水之后), “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方可洞知未来,与百姓共命运。古时聪明睿知神武之人深明此理,因而精通兵法而非好战之人, “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由于能认识自然变化的规律,洞察民风民情,古人用斋戒的方式清心寡欲,使心性寂静,从而在潜意识活跃时,出现灵感激发态并呈略微松弛,达和谐圆融程度时,能对事物进行感知,对未来进行预测。

灵感思维的心态体验是微妙的。可以说争 “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文言·坤》),灵感思维虽处于至柔,至静的状态、存在于潜意识活动中,但一旦被激发,便在短暂的时间内,能突破或超越正常的概念,判断、推理的一般思维程序,使思维的内容在大脑中极速闪过,从而深达事物的本质和精髓,获得突破性的认识。灵感思维的最高境界,便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文言·乾》),并能通过《周易》, “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从而完成伟大的事业。



思维科学认为,灵感思维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非逻辑性,表现为正常逻辑推理的中断或思维程序的简化,压缩,表现为智慧闪光式的瞬间再现。对于一般人来说,灵感思维多属偶发式的,且不易控制,不易把握,而对于某些通过特殊手段(如武术,气功)而臻“悟性高’或“心性灵透”的人,则可不断引发。灵感思维的另一特点是灵感思维常常表显为智力图象式的思维模式,借助于抽象化、模式化的形象——“智力图象”进行思维。这种抽象图象既包含着深刻的理性之光,隐涵着广泛的思想意蕴,同时又是直觉思维,悟性认知的有效凭藉。譬如飞周易》的卦爻象,河图,洛书、太极图,无极图等,它们都含义无穷,意蕴万端,包罗甚广。古人就是凭藉着这些有形的图象,进行易学象数思维,对世界万物进行认知。

在某种程度上,《周易》是古先民“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是古人凭借灵感思维并藉以卦爻象或卦爻辞对宇宙万物本性的了悟或感知的结果。作《易》的目的在于“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性”,在于“极深研几”。《系辞》曰: “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多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周易》既然某种程度上可以讲是灵感思维或人的理性与悟性相互交结的产物,是古人深研事物内在的本质或事物的运行规律或事物的奥秘的结果,因而可以“通天下之志”,“成天之务”,并能达到灵通而玄妙的境地。比如拳法之神妙,看不到急促用力却出手迅速,勇猛,觉察不到动身上步却能陡然而至。《系辞》还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这是说,灵感思维的结果常常是直接用心对客观事物真相的了悟或感知,而这种了悟或感知却是很难仅仅用语言即能表达清楚的。这正如佛经中所说的“妙有”
或“空”,它们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却很难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等逻辑程序表达明晰。这时的灵感思维处于“言语道断,心行灭处”的状态,也就是大脑处于前念已熄,后念未起之际的混沌,空白阶段,只有潜意识活跃,几乎没有任何属概念的境地。也就是佛教禅经所讲的“不念一切,亦不存‘不念一切’的念头的境相。”《周易》也正是这样,仅仅通过抽象的卦爻符号和古奥,晦涩的卦爻辞,却能对事物本质作出比较客观的认识。 ,

一般说来,凡是借助于语言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皆超不过音障,其速度较为缓慢,而在潜意识激发下的灵感思维则极为迅速,有时甚或超过光速。因为,相对来讲,语言具有拓朴性,靠语言进行的思维只能对事物进行线性的、分析的考察,不但速度相对慢,还丢掉了许多信息。而潜意识是一种不被人感知的思维方式,灵感是激发式闪现的意念,且多是些直觉式的抽象化,模式化的图象,因此灵感往往是全息的,几乎可以囊括整个时空。所以,灵感思维的结果用语言表述速度太慢,而且不可能全面,完整而深刻,只能借助符号,图象来表达。即使用语言来表达,也只能用些抽象的,哲理性的警句,偈浯,或借助某些有关具体事物的比喻。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易》的卦爻辞,卦爻象等确乎是灵感思维的产物。


灵感思维是一种高速,高效的思维,能概括事物的全貌,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精髓,因而其认识事物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了正常的逻辑思维所达到的程度。正如《系辞》所言: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经》是灵感思维的产物,是对天地万物的本质和全貌的最深刻,最完整的认识,因而才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速。”天地万物变化莫测,无一定之成规,易的变化也是无形无体的。凡无形无体的东西,用逻辑推理的一定之规去认识,分析,或用语言文字来精确,完整地理解,表述都是非常困难的。《老子》说: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和“无”的时空概念不同,只简单用属于“有”的时空概念去
认识,理解,说明属于“无”的任何事物都是不可能的。人们一般的思维,如概念,判断,推理等,都借助语言,作为显意识活动在“有”的时空里进行。用这种逻辑思维方式说明“有”是有效的,但用于说明属于“无”的一切,则并非完全有效。老子所说的“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相反,正因为其内涵非常小,外延非常大,又可以说是什么都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人们很难说明它,是因为它和“有”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不一样的时空内。灵感思维的活动及其成果大都在“无”的时空内进行。要认识、说明,表述灵感思维及其成果必须用感知或心领神会的方法,而单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则显得不够。

现代神经心理学认为:“思维是建立在化学媒介和物理脉冲之上的。经神经元到生物电脉冲,到化学媒介,再到生物电脉冲。引起这些脉冲的是脑接受的各种信息刺激。这种信息刺激就是思维的载体。但是,凡是用语言刺激进行的思维其速度就缓慢,而用非语言刺激进行的思维其速度就异常迅速。”这与《周易》提出的在“无思”, “无为”的潜意识状态下,用“感而遂通”的感知方式去认识世界,在非语言的高速度输入下产生的高速度,高效力的灵感思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对灵感思维的过程及其成果,必须用潜意识状态下的高速度的感知方法,才能予以说明和表述。要真正读懂、更好地理解《周易》,在“无思”,“无为”的状态下用灵感思维的方式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脑科学认为,潜意识和显意识间不停地交换着信息,协调着彼此间的作用,才能保证人的意识活动正常进行。潜意识在激发灵感,促起顿悟时的作用是明显的。为了增强潜意识活动、启发灵感,就必须有效地控制显意识的活动。中国古代的武术或气功就是以“养浩然之气”为目的,促使身心进入“虚静”状态,从而在“无思’、“无为”的境界里调动潜意识,诱发灵感的。

梅花拳亦运用《周易》理论说明自己练神,运气的功法。《易经》艮卦卦爻辞说,“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 “艮背”是安定心神之法,又称“洗心涤虑”或‘沐浴”之法。练功者练功开始时常将心意拘束太紧,心火上升而生烦燥之感,不能入静,此时需将南方之心火,退藏于北方之肾水,水火既济自然虑念不起。杂念摒除,潜意识活跃,从而为激发灵感创造了条件。 “行庭”又称“周天”之法。《乾·象》曰: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练功时,身中黄庭太极确立,而天旋乎其外,往来不停。《易经.艮》曰: “时止则止”,即太极确立之意, “时行则行’,则周天已经运行。何谓太极确立?《性命圭旨》说:“心中之仁,安于中心之中,是为太极。”《系辞》进一步指出: “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屈信相感而利生焉。”这也是说“行庭”之心法。梅花拳认为人身亦如一小天地,全身气血如日月之
相推,寒暑之错行,屈伸之往来,·自然周天运行。始而有意,终于无意,起初用意引气,由内而外,由小至大,又从外而内,由大到小,复归太极,是为一周天。

《坤.文言》说: “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肢,发于事业,美之至也。’这也是说“行庭’功法的美妙感受和奇特效果。实际上,它是使练功者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达到“凝神忘形”的境界,用潜意识指挥武术运动而使大脑两半球达到高度的谐和、统一状态。因为潜意识活动主要在右脑半球,而指挥肢体运动的功能则主要在左脑半球。要使武术动作圆融、谐和,必须加强左脑半球的潜意识活动能力。 “行庭”功法就是加强潜意识能力,从而使武功达到灵妙莫测,变化无穷即神化境界的功法。这一切都是潜意识活动的结果,如果有主导性的显意识加入,那怕是少许,都将要破坏武术动作的谐和与自然。

在潜意识状态下认识事物的方法是感知,而感知也是一种高速度的信息输入方式。佛经把眼,耳,鼻,舌,身称为五识,意为第六识,第七识为传送识,第八识为阿赖耶识。说这八识是“弟兄八个一人痴(传送识痴),独有一个最玲俐(意识玲俐),五个门前做买卖(前五识),一个家中做主依(阿赖耶识主依)”。事实证明潜意识下的感知不是前六识的作用,而是高级的第八识在起作用。实践证明,感知能力是可以训练并不断提高的。梅花拳就是通过在潜意识状态下的“运动知觉,知觉运动”的方法,不断调动和综合眼,耳,鼻,舌,身的作用,在练功和交手中做到“神役以气,气役以形”,使武术运动逐渐达到知宽知窄,知老知嫩,无过不及,随曲就伸,进退合宜,使对练双方成一“不散不乱,不即不离”的谐合、圆融的统一之体。只有这样,才能在“察敌人之来势,审敌人之短长”中有明察秋毫的能力,也即感知的能力。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必须抑制“最玲俐”的第六识一一意识的活动,而只在潜意识活动下进行。从梅花拳训练的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感知是潜意识状态下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也是灵感思维的开
始。

武功中“感知”的能力越强,觉察对方行动的能力也越精细,越迅速,越准确,甚至有不可思议的效果。我们经常看到,在梅花拳训练中运动员处于潜意识状态下,由感知激发灵感所做出的一切反映都是那么准确,及时而又恰到好处,而这是在显意识状态下所不可能做到的。梅花拳的武功训练可以抑制显意识(杂念)的活动,加强潜意识的活动,然后再在潜意识活动下训练感知的能力,从而启动灵感思维。也只有在灵感思维指导下的武功,才能达到灵妙莫测,变化无穷的神化境界。而这一些已为梅花拳练功中的无数事实所证实。


潜意识既然可以灵感的方式指导人体的武术动作,是否也可以灵感的方式思考其他问题呢?事实证明是可行的。武术不仅可以强身健体,防身御敌,还可使人的头脑清醒而灵敏,从而开发人的智慧。感知的能力开始借助于眼、耳、鼻、舌、身前五识的综合能力,以及抑制意识--第六识的活动来进行训练的,随着感知能力的提高又逐渐脱离前五识的作用,成为一种神奇的感知灵性。这是武功达上乘境界时所表现出来的。感知的训练,开始是针对对方的武术动作进行的,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此时还主要是用前五识对对方的动作,姿势,力量进行感知。再进一步训练时,使感知的灵敏程度逐步达到“一羽不能加,蚊蝇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时,前五识的作用已微乎其微了,正如《梅拳秘谱》所云:“手似浮云步风随,随风入进,随风入化”。此处的“风”已不是单纯的触觉,视觉或听觉,而是一种特异的感知。神奇的武
功就是在这些神奇感知的基础上激发灵感而做出的灵敏反映,而在整个过程中已摒除了意念的主导作用。武术理论也涉及到了这一点,梅拳拳谱中讲出手上步,防身击敌等武术动作都“只在行气一动间”完成,已很少有意念的活动和作用。
实践证明,感知的能力越强,感知的范、围就越广,感知的深度就越大。被感知的事物已不仅仅限于武功,而是广及其他领域了。笔者同历史学家一起对冀鲁豫各省农村的梅花拳进行调查时,就发现了不少有各种预感能力的梅拳拳师。可见,武功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掘自身潜力,启开智慧宝库的一把钥匙。

思维科学认为,人脑存在第六感官,它类似于无线电设备中的偶极子式的“天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显意识受抑制,功率电平降低,当降低到足以与潜意识功率电平持平的情况下,形成了弱功率电平上的平衡,思维场本身也成了一种太极图式的偶极子型的接受天线。上述由武功中的“知觉运动,运动知觉”而训练出来的感知,是否就是人脑的第六感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潜意识状态下认识世界的感知却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人们可以通过训练得到的。


拳法说: “拳打眨眼之功,胜败在哼哈之间。”这是说在潜意识状态下灵感指挥的武功动作,在极短的瞬间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动作变化,其准确,完美,圆融、谐和的程度绝非意念指导下的动作所能比拟。从感知到武功动作完成这么短暂的时间来看,灵感思维的速度快得不可思议。脑科学认为,在高级神经运动中,神经脉冲的能量也有这样非连续性的跃迁,思维的跃迁又与神经脉冲能量的跃迁有关,而信息的跃迁就是与灵感思维相关的高级质变形式。目前的科学水平,对灵感思维运行的机制和规律并不十分了然,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灵感思维是在极短的瞬间完成的,这就是灵感思维的时间特征。

在正常的时空概念下,灵感思维只能是正常思维过程中的一个跃迁或间断的瞬间。但是就在这个时间几乎趋近为零的瞬间里,灵感思维越过那么多工作环节,做了那么多工作,其速度之快是惊人的。由于思维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根据相对论的观点来看,当物质运动接近或超过光速时,它所存在的时空就要发生拗曲,因此,我们可以说灵感思维所在的时空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所说的时空。在这个时空里的物质既无任何形态,也无确定的坐标位置,而且万物不分彼此,即无大无小,无上无下,无阴无阳,无他无我的谐和,圆融、浑元一气的状态。如禅诗所说: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梅拳秘谱》也说: “浑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我真形,真形内藏真精神,真精内藏气擎停。”“浑元一气”就是灵感思维时空下人体所处的状态,此时已由形气合一达神气合一,成内外一体。文中的“真形”、“真精神”、“气擎
停”说的是在灵感思维的时空下“形”、“气”、“神”的状态,实际上也就是《周易》所说的人体运动的太极模式。《梅拳秘谱》还说: ‘脚无定步,手无定手,见空按豆,随势而布,绝手乱拳皆包于其中。’当拳法练到妙处,练者处在潜意识状态下受灵感所激发时,出手上步、一势一动皆有抓,拿、摔、打,沾、粘,连、随、吸、卸,柔售化,包罗万象,无形无态,阴阳二气的冲合聚散,随机而动,随遇而化,瞬息万变,灵妙莫测。此时可达到“拳无拳,艺无艺,无艺之中是真艺”(《梅拳秘谱》)的境界,达出神入化之境。此时练功者已由“有”进入到“无”的境界,进入到灵感思维的时空。

如果只从佛经中的“空”、老子的“无”、气功中的“虚静”去讲灵感思维的时空特征,还往往令人怀疑其存在的真实性,似乎这只是一种心态的反映、一种主观的意境而已。而武功则可把灵感思维的活动变成人体的动作来输出,这可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上述灵感思维的时空特征都可从人体的武术动作中表现出来。处于灵感思维指导下的武术动作是那么谐和,圆融,一气呵成,简直就象一个全方位的太极图象。如果测试一下这时对练双方手脚的位置,一方几乎同时几处受到另一方手脚的打击,真是变幻莫测,防不胜防。其行动之迅速,动作之准确,威力之强大无论从生物学、物理学,力学的角度都是难以解释清楚的。实际上,灵感指导下的系列动作展示了在灵感思维的时空下物质存在和物质运动的特有形式。这就是我们对灵感思维时空特征的基本理解。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