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易學與生活芻議

2015-07-09 10: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提要

  古聖人在《易經》和《易傳》中所闡述的道理,是來源於對人們生存活動的觀察和歸納,是自形而下的器物層面上升到了形而上無象無物的道理境界。其形而上說教的目的則在於指導規範形而下人們的生存活動。本文把《易經》和《易傳》中涉及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道理歸納作一處,加以簡要的解釋和芻議,進而對用易學的道理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可行性和實用價值進行了討論。

引子

  《易傳·系辭》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是有“心靈思維”的高級生物。如何地吃,如何地住,從生存方面說,這是人與動物共同的基本需求,只不過有級別上的不同而已。人類的“生活”就是指人類的生存與活動。從生動而活潑地“生活”的層面說,就要包含理性的心靈思維。理性的思維屬於“形而上”的道德層面。《易傳 ·說卦》曰:“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所謂“人性”是精神境界的重要存在。人能思考生活的意義,這種超越性就能夠給自己樹立一個道德存在。人的生活到底有什麼價值,有什麼意義,有什麼終極的根據?怎麼樣處世做人,怎麼生活得有尊嚴?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問題,從心性迷失的困惑到自覺感悟的轉變,進而飛躍上升到有信仰的境界。所謂“原始反終”,就是既要窮盡性命之初,又要窮盡性命之終,既能知生又能知死。wWW.133229.cOM倘能如此人們會明明白白地對待“生活”。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就這種情況, 就有大智慧、大覺悟的人出來,從道德和法律兩個層面規範人們的行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歷史上的聖人、賢人、哲人的的著作,內容多是從“形而下”的觀察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理。這些道理指導規範了歷代人們的生活行為,於是就有資格稱得上為“典籍”。道理是從人們日常生活中總結出來的,反過來又指導規範著人們的日常生活。 馮友蘭 先生曾說,人們日常生活中常想、常說、常做的,常人不去追究它,當你去追問時,哲學便產生了。所謂“哲學”,就是聖人、賢人、哲人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思考所總結出來的學問,是一種可以用來指導規範人們生活方式的學問。孔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如果某種“形而上”的道理不能用於指導“形而下”的器物,它就沒有存在的空間,就“遠人”而不具有流傳的價值了。

  《易傳·系辭》曰:“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聖人何以能“感人心”?就是憑藉著他的學問道理,因而有“聖人以神道設教”之說。人的本性或善或惡,聖人以其“神道”進行教化,導人向善,惡者從善,善者更善,如此就會“天下和平”。教化是外因,體悟是內因。時時在生活中自覺感悟聖人的教導,克己從道,明心見性。積極 尋找超越物質、世俗之外的一種精神寄託,超越本心的迷失而達到開悟的境界,進 而上升到“信仰”的精神高度,變“日用而不知”為“日用而知”,如此也就可以向聖、賢、哲看齊了。

  例如,就“誠信”的道德品質而言,西方人是根據他們自己的經典而提升這一道德品質,甚至主要來源於宗教“聖經”的教化。中國人的“誠信”品質的樹立,是不可能通過西方宗教“聖經”教化的,而是要通過自己聖人的經典的教化。之所以有一些人不講“誠信”,就在於他沒有受到“聖人感人心”的感化。不接受聖人道理的感化,就是小人。對於不遵守道德規範肆無忌憚而觸犯法律的的小人,就只有用法律手段強制進行教化了。世上 畢竟 君子多而小人少,所以聖人還是多用道德的說教來感化人心。這一點在“易經”中就反映得十分明確。

  作為“六經之首”的“易經”(經傳統稱),是來自“形而下”(源於生活),上升到“形而上”(高於生活),再用於“形而下”的(指導生活)的經典。任何可稱得上為“經典”的著作,都是可以用來“指導生活”的著作。

  下面,我們從《易經》和《易傳》中選取有關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道理,用來闡述把“易學”應用到人們“生活”中的可行性和實用價值。

一、《易經》裏卦爻辭對人們生活的要求

(僅舉部分卦爻辭為例)

  資料:乾 初九潛龍勿用。九二見龍在田。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九四或躍在淵。九五飛龍在天。上九亢龍有悔。

  芻議:易卦六爻寓“三才之道”,初二為地道,三四為人道,五上為天道。乾卦九三言“君子終日乾乾”,就是要求君子“自強不息”;白天努力工作,夜晚及時反省,遵守中道,就不會有過錯。通六爻之辭,初潛龍,二見龍,三君子,五飛龍,上亢龍,亦是君子居中。君子的生活要把握分寸,不走極端,小人則生活無度,好走極端,因而孔子有“君子而時中,小人無忌憚”的說教。

  資料:坤 初六履霜堅冰至。六二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六三含章可貞。六四括囊無咎。六五黃裳元吉。上六龍戰於野其血玄黃。

  芻議:坤卦三四爻亦言人事,做君子要具有含蘊秀美的堅貞性格,做事不居功就會有好的結局;君子要慎言語,如同紮緊的口袋,就不會受到責備。通六爻而言,亦是要求君子恪守中道,不走極端。而小人肆無忌憚好走極端,就會得到“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走投無路的結局。

  《易經》其他卦裏有“君子”(“丈夫”、“大人”)、“小人”(“小子”)、“中行”、“恒其德”、“利用獄”的卦、爻辭:

  資料:屯:六三君子幾,不如舍,往吝。同人:利君子貞。小畜:上九君子征凶。謙:謙亨,君子有終。初六謙謙君子,用涉大川,吉。九三 勞謙君子,有終吉。夬:九三君子夬夬,有慍無咎。觀:九五觀我生,君子無咎。上九觀其生,君子無咎。未濟:六五君子之光,有孚,吉。解:六五君子維有解,吉,有孚於小人。剝:上九君子得輿,小人剝廬。遯:九四君子吉,小人否。觀:初六小人無咎,君子吝。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革:上六君子豹變,小人革面。大有:九三小人弗克。師:上六小人勿用。否:六二小人吉,大人否,亨。九五大人吉。隨:六二系小子,失丈夫。六三系丈夫,失小子。泰:九二尚於中行。複:六四中行,獨複。益:六三有孚中行。六四中行。恒: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噬嗑:亨,利用獄。

  芻議:《易經》除乾坤之外六十二卦,卦爻辭裏講“君子”有15處,“大人”有2處,“丈夫”有2處,“小人”有9處,“小子”有2處,“中行”有4處,“恒其德”有1處,“利用獄”有1處。講“君子”,就是要求君子本中道而行,要“恒其德”;講“小人”,就是要求小人革新洗面,學做君子。張載說“為天地立心”,人居天地之中,人就是“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樹立人的良好道德品質,從而生動而活潑地把握自己的生活。

二 《易傳》裏的言辭對人們生活的要求

  《彖傳》資料:乾:各正性命,保合大和。坤: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蒙:蒙以養正,聖功也。需:有孚光亨,以正中也。訟:利見大人,尚中正也。師:貞正也。能以眾正,可以王矣。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比:原筮元永貞無咎,以剛中也。小畜:健而巽,剛中而志行。履:剛中正,履帝位而不疚,光明也。泰: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否:內小人而外君子,小人道長,君子道消也。同人:文明以健,中正而應,君子正也。唯君子為能通天下之志。大有:剛健而文明,應乎天而時行。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隨:天下隨時。臨:說而順,剛中而應,大亨以正。觀:中正以觀天下。觀天之神道,而四時不忒。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剝:君子尚消息盈虛,天行也。複:其見天地之心乎!無妄:大亨以正,天之命也。大畜:其德剛上而尚賢,能止健,大正也。不家食吉,養賢也。頤: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離: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鹹: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恒: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觀其所恒,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大壯: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家人: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正家,而天下定矣。睽: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蹇:當位貞吉,以正邦也。解:其來複吉,乃得中也。損:損下益上,其道上行。損而有孚,元吉無咎。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與時偕行。益:損上益下,民說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中正有慶。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姤: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萃: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升:柔以時升,巽而順,剛中而應。困:險以說,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有言不信,尚口乃窮也。井:養而不窮也。革:文明以說,大亨以正。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鼎:大亨以養聖賢。艮: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漸: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豐: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兌: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說以先民,民忘其勞。說以犯難,民忘其死。兌之大,民勸矣哉!節:說以行險,當位以節,中正以通。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中孚:信及豚魚也。中孚以利貞。小過:過以利貞,與時行也。既濟:柔得中也。終止則亂,其道窮也。未濟:柔得中也。未出中也。豫:聖人以順動,則刑罰清而民服。噬嗑: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也。

  芻議:彖傳裏說“中”、“正”、“和”、“與時偕行”,“時行則行,時止則止”等,都是對君子的道德要求。《中庸》裏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君子慎其獨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亦是體現了《易傳·彖傳》中所闡述的道理。例如,“蒙以養正”、“尚賢”、“養賢”、“謙尊而光”、“困而不失其所”、“有言不信,尚口乃窮”、“節以制度”、“中孚以利貞”等說教,其目的就是要把人們的生活行為規範到“中正”、“和諧”的軌道,達到“各正性命,保合大和”的境界,通過“感化”而取得“天下和平”的局面。聖人“感人心”是外在的因素,而君子能自覺地“養正”,則是修身養性的內在關鍵。君子能夠自覺地把聖人說教的道理用於自己的生活之中,修道德,正性命,就是達到了“窮理盡性而至於命”的美好境界。在規範小人生活行為的方面,豫卦有“刑罰清而民服”、噬嗑卦有“柔得中而上行,雖不當位,利用獄”之說。刑罰、監獄是針對少數肆無忌憚的小人而設立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強制教化手段。聖人對此,要求“刑罰清”、“利用獄”,同樣是出於“感人心”的慈悲胸懷。就此所系《彖》辭僅此兩卦,也體現了“聖人感人心”以道德感化為主而刑法懲罰為輔的外王之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君子多而小人少,這是聖人以道德感化人心的偉大成就。

  《大象傳》資料: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坤: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屯:君子以經綸。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需:君子以飲食宴樂。訟:君子以作事謀始。師:君子以容民畜眾。小畜:君子以懿文德。履: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否:君子以儉德辟難,不可榮以祿。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大有: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謙: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隨:君子以向晦入宴息。蠱:君子以振民育德。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剝:上以厚下安宅。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賢往行,以畜其德。頤: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大過:君子以獨立不懼,遁世無悶。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鹹:君子以虛受人。恒:君子以立不易方。遯: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大壯:君子以非禮弗履。晉:君子以自昭明德。明夷: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蹇:君子以反身修德。解:君子以赦過宥罪。損:君子以懲忿窒欲。益:君子以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困:君子以致命遂志。井:君子以勞民勸相。革:君子以治曆明時。鼎:君子以正位凝命。震:君子以恐懼修省。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歸妹:君子以永終知敝。巽:君子以申命行事。兌:君子以朋友講習。節:君子以制數度,議德行。小過:君子以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未濟:君子以慎辨物居方。噬嗑:先王以明罰勅法。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豐:君子以折獄致刑。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中孚:君子以議獄緩死。

  芻議:《大象傳》於 64 卦之中,談“君子”修養道德與作為的就有 52 處。其中涉及“君子”執法有 4 處。例如,要求君子“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作事謀始”、“容民畜眾”、“以懿文德”、“遏惡揚善”、“振民育德”、“常德行習教事”、“以虛受人”、“立不易方”、“遠小人”、“非禮弗履”、“自昭明德”、、“以言有物而行”、“反身修德”、“赦過宥罪”、“懲忿窒欲”、“見善則遷,有過則改”、“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順德,積小以高大”、“致命遂志”、“勞民勸相”、“正位凝命”、“恐懼修省”、“思不出其位”、“居賢德善俗”、“永終知敝”、“申命行事”、“朋友講習”、“以制數度議德行”、“行過乎恭,喪過乎哀,用過乎儉”、“思患而豫防之”、“慎辨物居方”等等,就是聖人通過對《易經》六十四卦的象數言意的理解,立言來“感人心”,要求人們 成為 君子,達到“天下和平”的和諧生活局面。這樣的經典,其內容有人們于生活中學做君子的規範,並且指出了具體地努力目標,如此就有其可行性和實用價值。應該看到,多數人讀經的目的是在於“用”。很大程度上是要汲取其中的道理,並把這些道理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對提升自己的修養有所幫助。“易經”裏所闡述的道理,的確對人們修身養性有著極大的用處。正因有如此巨大的作用,“易經”這部經典著才能流傳幾千年而常青不衰。就法治層面而言,《大象傳》就賁、豐、旅、中孚四卦系辭。其言“無敢折獄”、“明慎用刑,而不留獄”、“議獄緩死”,體現了法治的終極目的還是在於“感人心”。如果達到了“天下和平”的美好局面,自然就會有“慎用刑”、“不留獄”的景象。

  《文言傳》資料:乾文言: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幹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庸言之信,庸行之謹,閑邪存其誠,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知至至之可與幾也,知終終之,可與存義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驕,在下位而不憂。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芻議:具備仁德足以領導眾人;聚合美好足以合乎禮儀;造福他人足以使正義和諧;忠貞堅定足以擔當重任,這是聖人給君子歸納的四種美德。君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上位而不驕傲,處下位而不憂慮。時時處處保持忠信誠實的美德。平素說話守信,平素行為謹慎,防止邪惡而保持忠誠,力做善事而不表功。知至而至,知終而終,就是堅持了正義。否則,過激的行為就會釀成悔恨。人們在生活中學做君子,就需要用這些道理來規範自己的行為。正因為乾卦“文言”的說教的仍然針對人們的生活,所以這些道理就具有指導規範人們生活的價值,應該成為人們修身立命而做君子的信條。聖人立言不朽,“易經”就是聖人不朽之言,其“神道”感化作用依然存在。如果今天的人們能自覺地接受聖人的教化,就可以從“易經”中感悟到許多生活方面的道理。

  資料:坤文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于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芻議:積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有享受不盡的喜慶;積累惡行的人家一定有接連不斷的禍殃。君子內心品德高尚並且通曉事理,使自己處於正當的位置。美德在自己心中,順暢地體現于言行,表現於事業,這才是美的最高境界啊!聖人于此依然在講做君子的道理,指出可以達到的美好目標,以規範君子生活中的行為。

  《系辭傳》資料: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成性存存,道義之門。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勞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順,又以尚賢也,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也。無咎者,善補過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時而動,何不利之有?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擬議以成其變化。君子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萬夫之望。君子安其身而後動,易其心而後語,定其交而後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 陽一 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小人不恥不仁,不畏不義,不見利不勸,不威不懲。小懲而大戒,此小人之福也。負也者小人之事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盜思奪之矣。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陰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芻議:《系辭傳》裏談“君子”有 19 處,“小人”有 6 處。聖人教導人們,君子要本著“易經”的卦序求得居住的平安,平素靜觀卦爻辭,就會懂得許多生活的道理。我們用白話解釋這些道理,就是:依據起始推測終了,就會知曉死生的道理。全面遵守道德而不偏離,以天然為樂又知曉性命之理,就無所憂愁。安于環境,仁德敦厚,就會有愛心。君子對已成的本性一再保持,便是步入了道義之門。君子在自己家裏,說出有益的話,即使在千里之外的人也會回應他;更何況近處的人呢!在自己的家裏,說出有害的話,即使在千里之外的人也不會聽從他,更何況近處的人呢!話出於自身而影響民眾,近處的行為會波及遠方。所以,言行是君子的機關。機關一旦發動,或榮或辱就確定不移了。君子甚至可以用言行去感動天地,誰能說言行可以不慎重呢!君子有功勞而不炫耀,有成就而不居德,就是具有了深厚的道德。德講究盛大,禮講究恭敬。君子的謙虛,就是以恭敬來保持自己的地位。誠信可以對君子有所幫助,履行誠信嚮往隨順,再加上崇尚賢德,就會得到上天的護佑。君子行動不出錯的前提在於能反省悔過。君子精細地研究義理而進入神妙的境界,是為了能夠有所運用;便利器用而身有所安,是為了提高道德品質。或是出門行走;或是處理事務;或是保持沉默;或是有所談論,都要遵守君子之道。言語是動亂的階梯,處理機密的事務不謹慎就會有害處,所以,君子有時要慎重而不出門。君子沉默就有成就,不說話就能令人信服,就在於有君子具有德行。觀察好了再開口,深思之後再行動。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如此就能身體安康、國家得到治理而安家庭可以受到保護。君子與在其上的人交往不諂媚,與在其下的人交往不怠慢,就是知曉了人事變化的微妙之道。君子發現事物變化的苗頭就要立即行動,甚至不能有一日的等待。君子既知微又知彰,既知柔又知剛,必然會得到萬民的仰望。君子先安定自己的處境,然後才試圖行動;先平心靜氣,然後才有所談論;先確定交情,然後才求助於人。君子有了這三條修養,就完全是個高尚的人了。這些做人的大道理,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都有所接觸卻不瞭解它,所以君子之道是很少被人見到的了。小人不知羞恥不明仁德,沒有懼怕違犯道義,沒有好處就不肯勤奮,不受到威脅就不知警惕。以法治對他進行小的懲罰就會使他得到大的教訓,這是小人的幸運之福啊!不積累善行不足以成名,不積累惡行不足以滅身。小人把小善看成沒有益處的事而不去做,把小惡看成無傷大體的事而不改正。其結果就是:惡行積累到了無法掩蓋的地步,罪過大到了不可解救的程度。聖人的最寶貴的叫做“位”。如何立人而保守這個“位”,就叫做“仁”。理順財富而端莊言辭,禁止小人為非作歹,就叫做“義”。有了親和就可以長久,有所成功就以可壯大。可以長久是賢人的德行,可以壯大是賢人的事業。聖人為立人而以仁與義立下了人道,賢人繼之宣傳人道德而使之長久,賢人是以壯大聖人的說教為之事業;君子恪守仁義之道而修身立業;小人受小懲而得大福。正是一片“天下和平”的氣象。一部《系辭傳》的大多言辭,就是教導人們如何生活的道理準繩。就是要求人們在生活中本著聖人之言、賢人之教而學做君子!

  《說卦傳》資料: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幽贊於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於陰陽而立卦,發揮於剛柔而生爻,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芻議:《說卦傳》所謂“將以順性命之理”、“和順于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是把人們生活的精神追求提高到了一個終極的高度。這一境界的高度,就是要達到順從于道德而用義治理,窮究萬物之理、盡曉人之性情而直達於生命。用仁與義建立人道,說到底還是要求人們不為非作歹,保守善良的本位,提升個人的品質。聖人作《易》畫卦只不過是用來作一種語言說教的載體,“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的目的,還是在於“和順于道德”而“各正性命”。

小結

  《易傳·系辭》曰:“陰陽不測之謂神。”周敦頤于《易通》中曰:“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所謂“聖人以神道設教”,就是設立“陰陽不側”的形而上之道來教化百姓。君子對“易經”的信仰,就是篤信聖人的說教,進而產生了敬仰的情感。《彖傳》裏特別強調“尚賢”與“養賢”。聖人孔子的弟子是賢人。今天能身體力行地向民眾宣講聖人的不朽之言,也就是在“尚賢”,本人也是在養成賢人。如今大陸的學者在講“儒家的禮樂教化之道”、“生存結構與心靈境界”、“ 人文精神的哲學思考 ”、“ 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學 ”、“ 從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構 ”、“ 中國需要文化民族主義 ”、“ 儒教進入日常生活 ”、“少兒讀經與文化傳承”、“ 讀經是對現代價值的一個和解 ”、“自我意識與人的確證”、“ 存在與人生 ”、“ 傳統的核心是一種生活態度和行為方式 ”、“儒學關聯於民眾生活的現實載體”等等,都是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議論,都是希望人們從聖人經世之“經”中得到教化。這些人都是在從事著賢人的事業。《易傳·系辭》曰“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易經”是儒家六經之首。因為“百姓日用而不知”,所以才會有“聖人以神道設教”。當今的賢人努力地向世人擴展“君子之道”,就是要變“百姓日用而不知”為百姓日用而知。 從提倡“易經生活化”的層面講,如今臺灣的南懷謹、汪忠長和吳 秋文等 先生以及大陸的殷旵、黃玉順等先生,就是在從事著賢人的工作。例如大陸的 殷旵 先生在他所著《易經的智慧》一書的自序中,就直言不諱地說:“我講六十四卦努力的企圖 , 是還《易經》于‘百姓日用'之中。”又如臺灣以吳 秋文 先生為首的中華周易學會,經過二十多年的“易經生活化”的身體力行,開辦了多期的易經生活化的講習班,從“易道之鑰”到“易道薪傳”再到“易道網路”,“易經”的大道深入人心,從“心靈的提升”到應用於實踐,如今已經是碩果累累。這些事例充分證明了易學與生活結合的可行性,也充分體現了“易經生活化”的實用價值。所謂“科學”,是形而下器物的分科學問,只具有利用器物的價值,而“易經”則是形而上的“玄學”,更具有指導人們“心靈提升”的巨大價值。人們依靠科學研究製造了“原子彈”,至於用不用於戰爭,則“科學”是無能為力的,最終還得要依靠人們形而上的心靈思維。

  總之,把易學的道理貫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可行的,是具有應用價值的。我們應該繼承聖人的“神道設教”而從事賢人的事業,在生活中努力弘揚“君子之道”!

2005 年 3 月 15 日 完稿

  補充:

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是頤卦《彖》辭中的一句話。人為萬物中最靈者,天地養人是指延續生命而言的,聖人養賢則是指道德修養層面而言的。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說的是賢人的事業。聖人已作古,其“絕學”要依靠歷代的賢人接續傳播,人為天地之心,“為天地立心”就是立人,立人就是守位,所以《易經》裏有“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人”的話。

  何謂賢人的事業?《易經》裏說得很明白:

  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知則有親,易從則有功。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可久則賢人之德,可大則賢人之業。

  把《易經》中的大道理,特別是乾坤兩卦所反映出來的大智慧,用簡要明瞭的語言向廣大百姓講解明白,使百姓“易知”而“易從”,這就是賢人的作為。把“易經生活化”、“生活易經化”,變“百姓日用而不知”為“日用而知”,就是“聖人養賢以及萬民”。

  通常說“通天地人為大儒”,大儒是“內聖外王”的皎皎者。然而在現代民主,法律完善的社會,所謂“外王”的“治國”與“平天下”,並不是廣大百姓所能承擔得起的“經世”任務,而為著個人心性道德的修養,則“修身”與“齊家”則是應該從生活層面積極接受的知識與智慧。

  《易經》是國學經典之首,其內容是聖人大智慧與大覺悟的具體體現。聖人“養賢”的目的就在於“以及萬民”,就是要通過賢人把《易經》裏所講的大道理與蘊涵的大智慧傳播給萬民百姓。絕對不是僅僅把《易經》的研究局限在學院裏,也不是把《易經》的把握解釋權僅僅放在哲學家的手中。“易經生活化”就是要“以及萬民”,把聖人的大道理與大智慧傳播給萬民百姓,就是要依靠賢人。如果僅僅是關起門來作個人研究而不向萬民傳播,那只能是“哲人”,而不能成為賢人。

  賢人是輔佐聖人大寶之位的“臣工”,因而《易經》裏《乾文言》針對上九“亢龍有悔”爻辭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賢人在下而不在聖人左右,不能輔佐聖人之位,因此是“動而有悔”。立人方有位,以及百姓方有民。聖人養賢,有賢人輔佐並及于萬民百姓,方能動而有功,而不是動而有悔。

  在當代,雖“哲人”多得不可勝數,然什麼樣的人可稱得上為“賢人”?什麼樣的人具有可久的“賢人之德”,什麼樣的人具有可大的“賢人之業”?我們大家心中有數並認可的——這次會議的東道主吳 秋文 先生就是一位賢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