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用中国传统哲学解决心理健康问题

2015-07-07 09: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 关键词:

其二,谦让不争。在现实中,人们之间难免会发生利益的冲突,争执之事也在所难免。这样的情形应如何处理,在道家看来,应该谦让不争。要实现不争,对统治者来说,需要做到“不尚贤”;对一般人来说,需效法水之德,因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需要指出的是,道家讲的“不争”不是单纯的消极退让,而是基于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而提出来的。正像《道德经》所指出的:“圣人不积,既已为人,己愈有;即以与人,己愈多。”(第八十一章)即是说,愈能“为人”、“与人”,就愈能使自己精神愉快,可获得更好的 发展 空间;反之,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则会损害别人利益,造成人际关系恶化,因而会带来种种烦恼和心理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吸收道家 哲学 中的不争智慧,以协调人我关系,促进个体身心健康。
其三,守静弃躁。人之心理健康与否,在道家看来则表现为静、躁的不同。具体说就是,心理健康者属静,其不健康者则为躁。如何做到“静”,《道德经》言要“归根”,即:“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第十六章)其实,所谓归根就是回归到原处的状态,即“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第二十章)。要做到这一点,用《道德经》所提出的方法就是“无知无欲”,即“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慈孝;绝巧弃利,盗贼无有。www.133229.cOm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对无知、无欲两点,其实也可以归结为一点,即无知,因为欲从知来。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道家的“无知”“无欲”和他主张的“无为”一样,并非是“不知”、“不欲”,而是“无所知而知”,“无所欲而欲”,体现的是一种率性而为的态度。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三、佛家的“无我”思想
相对于儒、道两家而言,佛家哲学属外来思想。佛教自汉明帝时人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