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构建“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2023-12-07 20:5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和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以“强起来”为目标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身进行系统而认真的理论建构。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立足中国发展和世界变化的格局,以马克思主义为领航,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要摆脱“学徒”思维,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总结中国及世界的发展经验、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等方面着手,构建与“强起来”的发展目标相适应的、能够发挥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作用的、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现代化强国;强起来;文化自信


  作者:韩喜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1]。党的十九大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分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建成现代化强国”两个阶段部署。面对如此宏伟的目标和蓝图,必须有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和战略研究作为支撑,亟须构建基于中国经验、中国理论和中国话语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身处在这样的伟大时代,要求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自觉“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深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2],推动构建强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此外,“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世界之问”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总结中国及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需要我们拿出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为内核的独特且系统的中国智慧、中国理论和中国方案。


  一、“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是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任务,而且进一步明确了行动路线图,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实现现代化强国的目标,首先要搞清楚何为现代化以及现代化强国的具体内容和标准。


  现代化是一个具有人类共同价值的概念,一个复杂的概念,到现在没有一个共识的统一定义和判断标准。“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来看现代化;社会学家偏爱从社会机体的分化与功能方面来谈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4](P16)目前的普遍观点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动态的、世界比较的概念,也就是说,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重目标的,是表征社会的全面进步的,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具体来说,这是一个要求生产力质量不断提升、物质财富数量不断增加、社会规则和秩序不断完善、精神价值不断进步的过程,而且物质积累、秩序演进和价值引领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促进国家、社会和个人全面协调发展,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向上、向前的现代性状态。从发展形态上来说,现代化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是动态的。因而,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是发展的,要放在世界坐标体系中去衡量。所以,现代化强国的指标体系自然更需要在比较中体现。具体地说,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是多重的,站在新的时代来看,至少要体现在富裕的人民生活、强大的国防军队力量、处于前沿地位的科学技术以及强有力的话语权等方面。富裕是强起来的物质条件,要强首先要富,“富”“强”是密不可分的两个字,它们具有相同的含义,强起来的质变的度必须在富起来的量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够达到。历史证明,无论是奴隶社会的古罗马、希腊,还是封建社会的汉唐,乃至近代以来的荷兰、英国和美国交替作为世界强国,其前提都是首先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富裕,最终成为影响世界的强国。强大的国防与军队既是强国的标志,也是强国的保障,是一个国家能够强起来的重要支撑,更是一个国家持续保持强国地位的核心力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社会前沿科技的引领地位是一个国家是否强大的重要标志,只有占据科技前沿才能成为真正的强国。因此,十九大提出的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包含了“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等勾画现代化强国的多项要求。


  现代化强国的具体指标除了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的提高,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的提升。所谓软实力,一般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对世界的感召力的因素。也就是说,强起来的社会总是需要话语权的强大,要求在世界话语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为人是文化的,其本质属性是社会性的,人类从开始有意识地反省自身作为一个类、一个文化群体而存在的那天起,自身行为的正当性问题就成为始终要面对的重要课题,也就是人类要为自己生存和生活的形态是以存在特定样式呈现而寻求正当性的解释。“语言变成了一个认识对象,就像其他认识对象一样:语言在生物旁边,在财富和价值旁边,在事件和人类的历史旁边存在着。”[5](P386)其实,言必称希腊、汉唐盛世、启蒙运动、资本主义文明、明治维新等,更多的是从文化角度突出其价值和意义的。可见“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新的时代富有解释力的话语权不仅是我们作为一个国族如此这般生活的合理性根据,更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葆有自身文化自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而且,话语权主导着世界和人类发展的走向,影响着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进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经济科技实力的增强自然也会反映到规则、习惯等文化权上,我们无论从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和基本要求,还是历史地考察各个国家强大的基本要求,乃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内容来看,建设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都应该是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我国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中就有“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3]。


  首先,从理论上讲,文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内涵。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现代化是由生产方式变化所带动的整个社会生活的变化。文化生活是现代化的体现,也是现代化的内容。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从文化层面上为全新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寻求根基。最为典型的是法国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它要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寻求文化安顿的焦虑心态。所以有学者指出:“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非情感性、个人取向、自致性、专一性和普遍性原则将越来越占支配地位。”[6](P18)


  其次,从历史来看,强国发展历史进程都需要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龚自珍研究历史兴衰时曾言,“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话也可反过来说,欲兴一国,必先兴其文化。历史的经验证明,唯有文化上的自尊、自信、自主、自觉,才能走出符合自身特点的强盛之路。苏格兰启蒙运动对英国比较长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德国古典哲学对德国完成统一并跻身欧洲强国之列的作用,都印证了文化对国家强盛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文化是内在于国家的发展逻辑中的。


  第三,从现实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的全面发展。文化的发展是文明的体现,而且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已然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文化不仅是消解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重要领域,更能够定义何谓美好生活,为怎样认识美好生活、如何实现美好生活提供路径。


  在文化建设中,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处于基础地位,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系统地论证了为什么当时的德国人在哲学上是历史的同时代人,实际上其中已经清晰地显示了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对整个德国发展的重要意义,凸显出在国家从落后走向强盛的历史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更是明确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adhominem],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adhominem]。”[7](P9-10)这充分体现了哲学社会科学对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价值,同时也系统地论述了哲学社会科学之基础作用的具体实现过程。


  二、构建“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一般规律


  观察和构建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有一个宽广的视角,需要将其放在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大历史中去看。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告诉我们: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新文明转换是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的。强起来的社会首先应该有物质支持,经济发展是其必备条件。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伴随着强起来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并非空中楼阁,它是仰赖社会物质经济生活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够形成的。正如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7](P147)而且,生产不光生产物质条件,同时也生产文化方式,且这种文化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再生产的方向,它是作为生产的一种要素嵌入人类整个实践活动中并发挥作用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并非外在于社会生活,而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强起来的目标是在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基础上具体展开的,一个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依赖于富裕的国家和社会。富裕是强起来的物质条件,强起来是富起来的充分拓展和全面升级。富起来阶段的各项指标与条件更多是量化形式的,是以谋求发展作为核心指向的。进入强起来的阶段,则需要从线性量化形式向立体结构化的形式升级,它是在量化积累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发展结构和协调发展要素来形成全面科学的发展局面。因此,强起来的质变的度必须在富起来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够达到的。在强起来的目标和历史使命中,不仅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对站起来和富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的宝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同时也需要对强起来的历史使命给予充分理解和清晰把握。因此,哲学社会科学担负着从富到强、理解富进而明确强的重要历史任务。中国近代之所以遭受磨难,首先是当时的国力不强,落后就要挨打,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积贫积弱,没有话语权为自己的生活方式辩护。反观近代以来的荷兰、英国,作为世界强国其前提是人文主义运动、启蒙运动乃至古典经济学的支撑,都是通过贸易、产业革命等完成资本积累及其创新发展。近代德国的崛起是在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进而实现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洪堡教育理念和大学构建模式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的结果。美国的崛起则是在独立战争中完成了政治上的外部独立、在南北战争中完成了经济上的内部整合的基础上,以及美国以纽曼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调整和革新的进一步实践,形成了相对于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世界文明的中心才逐步由欧洲转向了美国,美国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前沿国家。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8](P875)要建设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需要历史条件,而且也需要历史机遇。社会大变革的时代,一定是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的时代。纵观历史,“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1]。要具备强起来的文化的领先一般要经历世界的重大变化,制度更替,或者是秩序重组。比如,随着制度形态的变化,以奴隶社会为主体的古希腊城邦时代通过特殊的政治制度形式迎来了西方的第一个文明时期,国家的发展强盛使其在希波战争中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国,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思想影响巨大,为世界贡献了较为成熟的民法思想和相对精致的政治结构模式。进入封建社会,教会统治下的欧洲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人性的唤醒与复苏成为整个欧洲面临的问题。而东方中国从先秦封邦建国式的诸侯封建制,到秦郡县制的短暂施行,再到汉代郡县与分封并行的混合政治治理模式,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兴盛,通过科举制度解决了门阀政治痼疾的隋唐开创了中华盛世,中国的汉唐文明成为世界的引领方向,伏尔泰等哲学家都认为中国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典范,因为中国在没有基督教意义上的宗教影响下能够绵延发展几千年而没有社会断裂,西方人难以想象,中国的社会伦理结构和价值体系在没有教会约束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了“为什么活着”的问题。当人类进入工业革命到了世界殖民时代,在进化论蔓延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时候,坚船利炮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社会达尔文主义风行,这个时候的中国就不再是启蒙早期人们所谈论的那样美好,反而成了落后的象征,成了文明还没有发展到下一个阶段的原始文明形态,连《论语》这样的典籍都被视为“毫无出色之点的东西”[9](P130)。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光荣革命奠定的政治局面推动了工业革命带来的产业革新,从而将欧洲一隅的英国推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这点,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进行了分析,认为“预定论”和入世禁欲主义的文化生活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发展的文化基础。韦伯充分肯定了文化生活作为一种要素对整个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基础作用。“我们不妨把禁欲主义新教看作为统一的整体”[10](P121),“预定论”和“天职”观念与禁欲主义相配合,为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提供了物质积累的原始动力和优良土壤。随后,以亚当·斯密为代表创立的古典经济学成为发展的主导思想。20世纪以来,特别是在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打击下,西方国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缓和社会矛盾,修补制度弊端,在文明冲突和两次世界大战中,西方各种各样的学说都在“开药方”,包括凯恩斯主义、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这些既是西方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深刻影响着西方社会,同时也为我们发展中国思想提供参考与借鉴。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1]


  三、构建“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历史机遇


  构建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具体内容。人们创造新的历史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7](P669)的,同时“每一代人都要重写历史”,因为“我们每一代人都需要重写历史,因为每个时代都会产生新问题,探求新答案”[11](P3)。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解,“每一个理论问题都会被发现是与一个生活中的问题相对应的,而只有通过政治对经验的转化才能够真的得到解决”[12](P23-24)。对于蕴含着“时代精神的精华”的哲学社会科学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仅仅从理论层面探讨指出了一些问题,没有以变化着的事实为依据,没有关照到时代的问题,没有把握时代脉搏,没有反映人民心声,就不会切中中国现代化强国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就不会推动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纵观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世界社会发展格局,中国特色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构建条件正在逐步成熟。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成功的经验总结和现代化强国目标,为我们构建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支撑。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艰难局面,为了民族复兴,仁人志士“以爱国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地投入到可歌可泣的民族救亡中去。俄国的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担负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重任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过70年的发展,我们在不断探索中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近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万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水平;居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8.1%,居民平均预期寿命2018年达到77.0岁,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消灭贫困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需要新思想新理论,一方面,中国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绩,有自身内在的逻辑,是历史、实践、理论、制度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立足于中国发展的实践中,对寓于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理论中的发展经验进行系统性的归纳总结,并且立足于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站位,为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提供新路径。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也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破解。应围绕中国改革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论断、新理念,科学回答新时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真谛,不断开拓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第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解决世界发展的困境需要新的理论支撑。世界文明的转型往往源于原有文明的危机,要求有新的理论支撑来转型。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阶段。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也使世界面临一系列传统和非传统的安全威胁,生态污染、资源告罄、分化严重、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等。美国发展势头也不比从前,华盛顿共识受到质疑,而中国、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成为新兴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70%;西方发达国家也不甘于被动,世界格局出现了奇怪的曲折,原本倡导全球化的发达国家出现“逆全球化”“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行为,而且愈演愈烈,甚至公开挑起贸易战。进一步深层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资本和利润价值上的,即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破坏,导致极端气候变化、资源能源燃料枯竭、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漠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康德提出的永久和平论受到的不仅是亨廷顿意义上的文明间的冲突,还有全球资本与民族国家之间的更为根源性的冲突,而弗朗西斯·福山所提到的历史的终结则认为是社会主义旗帜在中国高高飘扬。这表明,近代以来以追求财富增加为唯一目标导向、以自由主义为基本遵循的西方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在解释世界、引领发展、破解世界问题的过程中遇到了困境。德国学者托依布纳在《宪法的碎片》中对这样的困境有着极为细致的分梳。西方的治理理念、体系和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国际格局和时代潮流,“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时代催生思想,实践产生理论,当今世界的发展更需要新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是要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第三,中国的独特文化为我们构建适应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文化支撑。中国一直有着独特的文化,这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一直延续的深层原因之一。传统的儒家文化在意义结构和价值体系具有独特魅力,从先秦时期起就作为世界文明的重要一支绵延至今,影响了整个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道德金规则,对文明间平等对话,进而破解文明冲突问题所特有的优势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中仍然发挥作用的重要表现。虽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但是延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成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深厚的文化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努力从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延续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华,展现精神魅力。”[13]中华传统文化绵延赓续的文化基因、多元一体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思想精华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提供了深沉的文化自信、丰厚的核心价值养分、厚重的软实力基础。近代以来,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救亡图存的重要关头,我们依靠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嘉兴南湖上的一条小船开始,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4]为核心的革命文化,伴随着共产党人近百年来艰苦卓绝的革命实践,成为中华文化的文化基因,引领中华民族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改革开放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我们用这些在实践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成功与自信。同时,我们在不断完善理论的过程中,需要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以及总结成功经验、廓清困扰和束缚实践发展的思想困惑,用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国际视野把握事物发展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及时总结亿万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总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正在从大变强,自身的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显著增强,中国道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的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意蕴深、富内涵、集大成、谋长远,凝聚着中国共产党最强大的智慧和中国人民最磅礴的力量,定能在伟大的新征程中为世界贡献中国经验,为现代化道路贡献中国力量,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四、加快构建“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


  建设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是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要求,中国的新发展和世界的新变革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条件。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不太相称”[1],这就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按照总书记要求的“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1]的思路,加快构建强起来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第一,坚定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领航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构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体系。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力量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了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中国革命的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1]。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指引着我们从站起来到富起来,进而迎接强起来的历史节点。同时,新的时代以自由主义为引导,追求物质财富增加的社会发展理论遇到了人的迷失的困惑,所有的社会科学又似乎回到“人的发展”这一主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应该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应该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专业性地回答实践问题,并与时俱进地推进各学科的发展,根植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在探索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此外,在推动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过程中,要坚决与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作斗争,要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引领推动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二,摆脱“学徒”思维,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创新。近代以来,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迫和欺凌,有志于救亡图存的知识人士对积贫积弱的局面不断反省,中国要想改变落后就要挨打的局面,向西方学习是一种自然选择。由表及里,由外到内,由武器到文化再到制度,屡屡失败的教训证明了体制的整体移植是不可能成功的,文化的照搬更是不可能的。当然,实事求是地说,我们对优秀的西方思想的吸收和借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理论成果。但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哲学社会科学层面的这种学徒思维并没有根本改变。今天,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了我们的理论成果,要总结中国成功的经验,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应该摆脱学徒思维,按照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的要求,以平等的状态与西方思想进行对话、交流,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碰撞和讨论;就应该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用中国的理论总结中国的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加强话语体系建设,让世界知道中国学术、中国理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


  第三,坚持问题导向,总结归纳中国及世界的发展经验。“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1]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在面对具体的社会生活状态、破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实践的产物,同时也是实践的要素之一,是实践的一部分。有生命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用了近70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3]。立足中国国情、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中国实践、探索发展真谛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核心目标。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经验值得世界参考。同时特殊性中有着一般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要资源,解析其中成功的经验为世界发展提供破解经验,这也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职能,是建设强起来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资源。同时,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下,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脱离于世界之外。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进一步提升,都已经不能单纯地仅仅考虑国内情况,同时也要有国际视野,这种视野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基本的思想框架和分析模式做支撑。作为进入强起来时代的大国,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过程中不能缺少国际视野,应该从全球的视角来看待中国,以中国为根据来看待世界,这是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在当今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且也能够以马克思主义的智慧破解世界问题,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的思想。


  第四,坚持批判性思维,对哲学社会科学元问题进行追问。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既要充分吸收人类社会已有一切有益成果,同时也要立足于人类发展的新实践进行合理性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重构和重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无论是知识还是理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范畴和时代局限,都是那个时代相对真理的存在,而不是也不可能是永恒的真理性存在。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有些知识和理论的范畴可能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比如从共同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些知识和理论的证成过程可能是错误的、或者是不全面、不充分,存在“例外”的可能,比如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一书虽然一些结论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在论证过程中却存在着逻辑和推理上的错误。这些都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允许存在的不完美,对这些问题进行修补修正完善就基本能够解决。但有些问题属于立题、确证等基础前提方面的错误,比如,随着量子力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人类关于自然辩证法的已有理论认识可能要重新书写,以此来反映自然科学进步的最新成果。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属于颠覆性、破坏性的知识和理论创新,而这样的创新恰恰是最能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创新,也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亟须作出的理论贡献。今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想在世界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必须在基础理论创新上重点发力。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批判性思维并进行彻底性批判。所谓元问题批判,就是对那些习以为常的、似是而非的、约定俗成的、不证自明的知识和理论进行“打破砂锅问到底”式的批判,从而形成新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学术流派,带动国际学者一同参与到批判的学术活动过程中,在批判交流中实现知识和理论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贡献学术增长点的重大发现,是学术潮流的引领者和建设者,自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对人类世界的贡献。如果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世界性贡献多一些,那么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就是强起来的哲学社会科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