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论中国哲学精神与经营之道

2016-05-16 14: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营”一词在古典文献中就出现了,有规划、开发、管理等意思。《诗经?小雅?北山》有这样的诗句:“旅(膂)力方刚,经营四方。”意思是说,国家的实力已经足够强大了,可以做出一番事业,开疆扩土。在古汉语中,经营一般指对外经营。在现代汉语中,经营一词既可以指对外经营,也可以指对内经营。“管理”一词是外来语,在古汉语中原本没有。在现代汉语中,有许多新名词都是从日文中搬过来的,如政治、哲学、法律、经济、干部、委员等,管理也是其中一个。管理显然针对一个企业的内部来说的,因为企业之外的事情不在企业主的管辖范围之内:你无权管人家的事情。管理的意思,可以包括在经营里面。

  

  经营是一门活学问,但不是确切的知识,很难用科学话语来表述。用中国哲学的术语说,经营可以叫做“道”。用俗话说,可以叫做“门道”。大家常常会说:“外行看热闹,行家看门道。”讲管理可以采用一些科学的话语,而讲经营不能采用科学的话语,必须采用哲学的话语。经营同经营者的哲学信仰有关系。有一句美国谚语说:“你要租房子,先得了解房东信仰的哲学。”你先了解了房东信仰的哲学,才好同房东打交道,以后不至于发生冲突。经营有方法问题,也有理念问题。理念来自哲学和自我体验。因此,经营者接受一点哲学训练是必要的。我们在中国搞经营,主要同中国人打交道,学习一点中国哲学尤为必要。至于经营方法,同人格魅力有关。在别人那里是有效的方法,拿到你这里未必有效,因为你无法把人家的人格魅力一同拿过来。经营方法可以借鉴别人的做法,但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做法。真正有用的方法是经营者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难为不知者道。不过,经营者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这有助于你进行创造性思维,找到适合于自己的经营方法。

  

  一、从自强不息看

  

  《周易?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里所说的“天”,并不是今天所说的大气层,而是指世界的总体,其中包括地,也包括人在内,跟现代的哲学范畴“世界”或“宇宙”是一个意思。这句话最能体现中国哲学的积极进取意识,代表了我们的先哲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基本态度。

  

  宇宙总体有什么特征呢?中国哲人给出一个字,叫做“健”。“健”的同义词,就是“动”,就是“生”。《易传》上还有一句话说:“天地之大德曰生。”从“生”还可以引申出“变”和“化”。“健”、“动”、“生”、“变”、“化”,恐怕都是同一个意思,而且都是摹状词,都是中国哲人关于世界总体的认知方式。我们的先哲不把世界总体看成判断的对象,而是看出描述的对象。这正是中国哲学的特点之所在。

  

  在如何看待世界总体的问题上,中国哲学家与西方哲学家的思路不一样。西方哲学家提出的问题是:世界是什么?中国哲学家提出的问题,不是世界是什么,而是世界怎么样?世界怎么样?中国哲学家给出的答案就是健、动、生、变、化,形成一种动态的世界总体观。中国哲人以动态的眼光看待世界,他们眼中的世界,是一个生生不息、迁流不止的运动过程,有如河水一样奔腾向前,不存在任何一成不变的东西。孔子站在河边,发出这样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世界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既没有开头儿,也没有结尾。既然世界没有开头,中国哲人便不会追问“世界是从哪里来”之类的问题。他们没有创世的观念,因为世界本来就有,根本谈不上从何而来。既然世界没有结尾,中国哲人也不会有“世界末日”之类的烦恼。

  

  西方哲学家把世界定格为“是”,定格为存在,那么,他们必须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许多哲学家要为世界找到一个源头,找来找去,常常会找到上帝那儿去了,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物。中国哲人不会有这种观念。有些西方哲学家看待世界,仿佛用照相机把世界先照下来,定格在底片上,然后拿回去分析:世界何以成其为世界?他们的世界总体观,是建立在分析的基础上。世界之所以成其为世界,首先,要有“质料因”。倘若没有质料,根本就谈不上存在。“质料因”就是原子。原子是哲学分析的产物。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分解为局部,把局部分析到不可再分的最小的质点,那就叫原子。原子构成万物,万物皆归结于原子。其次,还得有“形式因”。山有山的形式,水有水的形式。正因为有“形式因”,世界上万物之间才会形成差别。再次,还得有“动力因”。最后,还得有“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用上述四种分析的原因,就可以解释世界何以能够存在。中国哲人解释世界,不解释世界是什么,而只描述世界怎么样。在中国哲人看来,用不着上述四条分析的理由,有一条综合的理由,就足以解释世界何以成其为世界。中国哲学关于世界的解释,不是建立在原子论基础上,而是建立在元气论基础上。元气是什么呀?元气就是动力因和质料因的统一。元气跟原子不一样。原子可以画出来,画成原子模式图。画个圆圈,那就是原子。至于元气,则有形无状,无论多么高明的画家,都无法把它画出来。在如何解释世界的问题上,中西哲学家选择了不同的思路。西方哲学家从“有”出发,选择分析的路线,给出四点原因。这四点原因各自独立。某些哲学家在追问动力因的时候,不得不求助于上帝,把上帝说出“第一推动力”,从而使哲学坠入宗教的论域。中国哲学家从“生”出发,把质料因和动力因都归结于元气,没有坠入宗教的论域。古希腊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原子论;而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成果是元气论。“气”与原子的不同之处在于,气是柔性的,有状而无形,唯其如此,它可以作为构成一切事物的终极依据;而在古希腊哲学中,原子则是刚性的,有如硬梆梆的圆球。在古希腊哲学中,刚性的原子只是宇宙万物质料因,必须另外寻找动力因;而在中国哲学中,气既是宇宙万物的质料因,又是宇宙万物的动力因。这种动态的、有机的宇宙观,乃是中国哲学的独到之处。

  

  自强不息的哲学精神对于我们领悟经营之道,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自强不息可以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也可以成为办企业、办公司的精神动力。对于自强不息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对其作出现代诠释,从而树立一种坚定信念。经营者不妨把自强不息作为一种企业文化精神,用来树立自信心,用来建立激励机制,用来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经营者可以用自强不息精神激励员工,更应当以此种精神自励。尤其是在面对逆境的时候,一定要处变不惊,相信会有“柳暗花明”那一天。中国经营者应该成为员工的领路人。

  

  二、从实事求是看

  

  如果说自强不息代表先哲在世界观和人生观方面的基本态度,那么,实事求是则代表了他们在知识论方面的基本态度。“实事求是”关涉知识论话题。哲学要对世界总体做出解释,也要对知识的来源形成做出解释。“实事求是”是“自强不息”的延伸,是由“自强不息”自然而然得出的结论。“实事求是”与“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相一致,表明我们的先哲特别关注现实问题,遂形成中国传统哲学注重人生实践这样特有的品格。

  

  “实事求是”的核心词是个“是”字。“是”含有智慧、知识、原则、办法、道理、真理、正确等意思,与“非”相对。“求是”二字最接近古希腊哲学家所说的“爱智慧”,并且表示出中国哲学家求真务实的人生态度。中国哲学认为,做人“只是为了成就一个是”。“实事求是”的特色在于“实事”这两个字。“实事”就是实践,所以,“实事求是”也就是注重实践、从实践中获取真知的意思。强调“求是”以“实事”为前提、为目的,这是中国哲学独特的提法,在西方哲学中没有这种提法。按照西方哲学的说法,“求知识”就够了,何必牵扯到“实事”?人为什么要“求知识”、“求是”呢?西方人的回答是“哲学起源于好奇”,不必抱有任何实用目的。在西方,有“为学术而学术”、“为艺术而艺术”、“为知识而知识”的传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同。中国哲学家并不从纯粹的理论兴趣出发探求知识,总是把“求是”同“实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主张为“实事”而求知识,求那种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的知识。

  

  中国共产党人是实事求是哲学精神最成功的现代诠释者。中国共产党人把实事求是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联系起来,提升到现代哲学的理论高度。实事求是哲学精神对于经营者领悟经营之道,也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实事求是可以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路线,也可以成为经营者的认识路线。作为一个经营者,应当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摸清市场的情况,摸清技术发展前沿进展的情况,摸清资金流动情况,摸清竞争对手的情况,摸清员工的思想状况。经营者应当掌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及时解决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方向。中国经营者应该学会做一个明白人。

  

  三、从辩证思维看

  

  与注重发展、注重有机联系的宇宙观相联系,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比较发达。正如英国着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的那样:当希腊人和印度人很早就仔细地考虑形式逻辑的时候,中国则一直倾向于发展辩证逻辑。与此相应,在希腊人和印度人发展机械原子论的时候,中国人则发展了有机的宇宙的哲学。着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普利高津也有类似的看法。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极其丰富,关于变易发展、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物极必反、整体联系、生化日新等等问题,历代哲学家都有相当精彩的论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已达到欧洲中世纪不可比拟的程度,凝结着中华民族的聪明睿智,这是先哲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思想遗产。注重辩证逻辑代表了中国哲学在思想方法论方面的基本态度。

  

  在思想方法方面,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比有一个明显的区别,那就是中国哲学特别注重辩证思维,辩证法思想很丰富。中国哲学家把世界理解成为一个动态的画面,怎么样把握这个动态的画面呢?我们的思维工具,就是辩证思维方式。在中国哲学中,比较发达的是辩证的思维方式,而不是那些形式逻辑。辩证逻辑的另外一种称谓,叫做动的逻辑;形式逻辑的另外一种称谓,叫做静的逻辑。形式逻辑是一种表述的逻辑;辩证逻辑是一种认知的逻辑。怎样认知动态的世界?不能够借助于形式逻辑。形式逻辑讲究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要么是一、要么是二。假如你说“既是一,又是二”,那么你就陷人了矛盾;而矛盾意味着思维的不可能。辩证逻辑跟形式逻辑的区别在于,强调“一”跟“非一”对立统一关系:“一”并非只是“一”,而是跟“非一”相对而言的。辩证逻辑遵循的思维原则,不是建立在一点论之上,而是建立在两点论之上。正和反构成两个点,从两个点来看,才能把握动态的世界。在中国哲学,这两个点,一个是“阴”,另一个就是“阳”。先哲依据阴阳的辩证关系解释世界、解释人生。

  

  中国哲学的辩证思维传统,可以实现现代转化。马克思曾说,辩证法是人类思维所固有的,具有跨时代的普遍性。有些人误以为,好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讲辩证法,其实不然。中国哲学对辩证法早就有了很好的阐述。没有中国哲学的辩证法思维传统,没有中国辩证思维对德国哲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也无从谈起。中国传统辩证法思想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

  

  并不构成对立的关系,而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或从古代到现代的内在相通的关系,因而可以融会贯通。例如,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分为二”的命题,毛泽东就把它跟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联系在一起,形成毛泽东思想。这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开发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资源;开发了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资源,也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研究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辩证思维,对于接受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有益处,可以消除陌生感和隔离感。辩证思维本来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应有之物,有了这样的认识,当我们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就可以增加几分亲切感。

  

  辩证思维传统对于我们领悟经营之道也是有帮助的。经营之道的灵活性其实就是辩证思维的具体表现。经营者应当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在成功中看到问题,不盲目乐观;在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悲观自弃。一个胜不骄败不馁的经营者,才会立于不败之地,才会成为事业的成功者。中国经营者应该学会做一个聪明人。

  

  四、从以人为本看

  

  由于中国哲学把世界观问题与人生观问题合在一起讲,强调天人合一,讲究实事求是,注重人生实践,从而铸就了“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这种以人为本的精神,使中国哲学表现出注重人生哲学的理论特色。以上三条精神,皆属于中国哲学某个侧面的概括,这一条则说明中国哲学属于哪种类型。“以人为本”中的“本”,就是主题的意思。中国哲学以人为主题,属于人生哲学类型。

  

  哲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自然哲学,以自然为本,以自然为主题。古希腊的哲学属于这种类型。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泰勒斯认为,世界来源于水。在古希腊人留下的着作中,最常用的一个书名,就是《论自然》。德谟克利特、卢克莱修都写过《论自然》。对于自然这个话题,古希腊人特别关注。古希腊哲学是典型的自然哲学。另外一种类型是宗教哲学,以彼岸为本,以彼岸为主题。基督教哲学和佛教哲学,皆属于这种类型。宗教哲学不关注自然,也不关注人生,而是关注人生的对面,也就是人死之后的另一个世界。宗教哲学把目光锁定在超验的世界、神的世界,向往彼岸而厌恶此岸。相比较而言,我们中国哲学的特色,就显现出来了。

  

  中国哲学不是把眼睛紧紧盯在那个自然界,也不是把目光放到彼岸,贯彻人生为主题的原则,始终关注着如何做人的话题。中国哲学不把天作为一个单独的话题来谈,而是把天跟人联系在一起的来谈,为了谈人而谈天。中国哲学家谈天的目的,跟古希腊哲学家不同,不是为了认识自然界,而是寻找如何做人的准则。在中国哲学中,天的话题与人的话题是人联系在一起,构成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的问题。用司马迁的话来说,叫做“究天人之际”《汉书?司马迁传》上说:“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在中国哲人的眼里,世界并不只是认知的对象,而是人生实践不可缺少的要素。他们树立的哲学世界观,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世界观,而是人生论或实践论意义上的世界观。

  

  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对于把握经营之道,也具有指导意义,可以帮助经营者更加坚定人性化管理的信念。管理方式大体上可以区分为制度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西方人比较擅长制度化管理,东方人比较擅长人性化管理。由于在西方没有形成以人为本的传统,长期把人看成上帝的附庸。文艺复兴以后改变了这种观念,可是又陷人“人是机器”的误区,还是不把人当作人。西方哲学家往往只看到人性的阴暗面,而看不到人性的光明面。霍布斯说:“人跟人像狼一样。”萨特说:“人以他人为地狱。”在这类哲学观念的渲染下,片面强调制度化管理,就不足为怪了。在现代管理实践中,以人为本的哲学精神可以成为救治这种片面性的一剂良方。中国经营者应该学会做一个有心人。

  

  五、从内在超越看

  

  与中国哲学“以人为本”的精神相一致,中国哲学家常常把现实中人生道路的探索同理想的价值目标的追求合在一起讲。他们讲哲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认识世界,指导人生,另一方面在于确定价值取向,寻找安身立命之地,以便成就理想人格。但是,他们并不企慕超验的彼岸世界。从前一方面看,中国哲学表现出现实主义品格,倡导经世致用的入世精神,看重实用理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在性”;从后一方面看,中国哲学又表现出理想主义的品格,要求超凡入圣,看重价值理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超越性”。在中国哲学中,内在性与超越性是统一的。“内在超越”落实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指明了基本的价值导向,也是中国哲学的精神特质之一。“内在超越”表达了先哲在价值观方面的基本态度。

  

  “超越”这是一个关于价值观的话题,就是告诉人应该往哪个方向发展自己。所谓“超越”,意思无非是说,否定现有状况,提升到高于现状的层次。追求超越是人性的表现,只有人才有超越追求,老虎不会有超越追求。人与动物的区别,可能就是在这里。老虎吃了这顿儿,不管下顿儿。它抓住一个动物,吃饱了后便尽弃所余,扬长而去,没有什么长远打算。只有人才“吃一,看二,想三四”,总想超越今天的我,成就明天的我,总想归宿在哪里的问题。

  

  人追求超越,无非是要为自己设定一个超出现实的价值目标,找到一条达到目标的路径。这种超越路径,可以有两种选择。一条选择是外在超越,也就是宗教式的超越;另一选择就是内在超越,也就是哲学式的超越。外在超越的前提是认为人自身是没有价值,人自身是被超越的对象。中国哲学选择了内在超越。“内在”两个字,有“自我”的意思。所谓内在超越,就是自我超越,前提建立在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上,肯定人有一种自我超越的能力。这种超越不是对人生价值的全盘否定,只是否定凡人的价值,但高扬圣人的价值。凡人需要超越,圣人并不需要超越。凡人超越的目标,不是神,而是圣人。凡人自我超越后,就成为圣人。这叫做“超凡人圣”。超凡人圣的理论前提,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人性的肯定。用孟子的话说,叫做“人性善”。所谓“人性善”,意味着人有自我完善的可能性。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我欲仁斯仁至矣”。假如人没有内在自我完善的可能,何以谈得上“仁至”呢?内在超越全靠人自身的努力,不需要神的救赎。

  

  内在超越不是对圣人的超越,只是对凡人的超越。凡人实现自我超越,仍旧是人,并不是神。宗教式的外在超越把人自身价值否定掉了;而哲学式的内在超越,不羡慕神仙,不羡慕佛陀,也不羡慕天使,设定的终极目标就是圣人。说到底,圣人哲学研究还是人。圣人无非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完人,是典范的人,是最像人的人。凡人成为圣人,不必期待来世,只要肯努力,在今生今世就可以实现。外在超越需要设定来世,设定彼岸;这些预设对于内在超越来说,皆不需要。中国哲学以圣人为终极价值目标,以圣人导向满足人们精神上的超越需求。

  

  在当今时代,内在超越仍旧是一种活的哲学精神。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将其融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承认受教育者具有可教育性,经过教育可以改正缺点,从落后变为先进。如果受教育者根本没有可教育性,对他做思想教育工作,岂不等于对牛弹琴?在做思想政治工作之前,你必须承认,受教育者是人,而不是牛。这种理念,不正是人性善理论的现代版吗?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帮助受教育者实现“内在超越”。了解内在超越哲学精神,对于一个经营者来说,也十分重要。这就要求经营者必须根据中国的国情树立经营理念,探索管理方法,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外国人的做法。在外在超越的语境中,西方管理者看不到人性的光明面,一味强调制度化管理,意识不到人性化管理的必要性。在中国内在超越的语境中,不能这样看问题。按照内在超越精神的诉求,好员工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教”出来的,甚至可以说是“夸”出来的。中国的经营者必须有两大本事,一手是制度化管理,一手是人性化管理。借用邓小平的话说,“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手软,一手硬。”中国经营者既要做制度化管理的高手,还要做擅长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手。经营者不是党务工作者,不一定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手,但不妨做一个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手。经营者要相信你的员工,相信每个人都有做好本职工作的良知。经营者有责任唤起员工的良知,培育员工的良知,将心比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双方互动,共同搞好经营。中国经营者应该学会做员工的贴心人。

  

  六、从有容乃大看

  

  由于中国哲学属于人生哲学类型,而不属于宗教哲学类型,因而没有宗教哲学常有的那种排他性。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可以同任何优秀的外来思想资源融会贯通,善于吸收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不断地丰富发展中国哲学的内涵。“有容乃大”就是对中国哲学这种特质的概括。

  

  中国哲学作为人生哲学,对于宗教抱着宽容的态度,并不排斥、不干涉宗教信仰。只要有助于人格的完善,信仰什么宗教都没有关系。不要以为中国人保守,不要以为中国人排外,那都是偏见。其实中国人最不排外。外来的思想资源进人了中国,只要你有助于人格的提升,都会受到欢迎。佛教不是传到中国来的,而是中国人请进来的。为什么请佛教进来?因为中国的精神系统,需要这样一种异质文化。把它请进来,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好处。总的来看,佛教在中国传播,没有遇到什么障碍。当然,也有冲突,有些朝代皇帝推行灭佛政策。不过,造成冲突原因,不是来自文化的考量,而是出于经济或政治的考量。基督教传人中国,也没有遇到多大的困难。利玛窦在中国传播基督教,还是很受拥护的,一些像徐光启那样的高官,都成为信徒了。为什么基督教后来就传不下去了呢?这个责任,不在中国,而在罗马,是梵蒂冈教廷惹的祸。梵蒂冈教廷开了个会,发出指令说:中国人受洗之后就不能再祭拜祖先了。这个指令惹怒了雍正皇帝。雍正的回应是:不是你们允不允许我们拜祖先的问题,而是我允不允许你们在我的国度存在的问题。雍正一声令下,把传教士赶出了中国。中国哲学有深邃的思考,也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中国哲学以开放性、包容性为精神特质。

  

  对于经营者来说,有容乃大哲学精神也是可以开发的思想资源。作为经营者,首先要学会学习。有容乃大哲学精神告诫我们,学习应该是多方面的,中国固有文化,外来的异质文化,都在经营者的学习范围之内。在经营管理方面,西方长于制度化管理,而疏于人性化管理;中国长于人性化管理,而疏于制度化管理。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西方,作为经营者都不能照着讲,而只能接着讲,并且力图讲出新意。如何把人性化管理同制度化管理结合起来,这是一门大学问,并没有确定的答案,需要经营者在实践中去探索,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回答方式。这也可以叫做“摸着石头过河”。在有容乃大的语境中,中国人也许不擅长分析,但擅长综合。中国共产党人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的成绩,令全世界为之瞩目。中国经营者也要把中外关于经营管理的学问融会贯通,趟出一条新路来。经营管理需要学习,更需要创新。无论模仿秀模仿得多么逼真,都不能成为表演家。中国经营者应当学会做一个创新人。

  

  总之,学会做领路人、明白人、聪明人、有心人、贴心人、创新人。这就是中国哲学精神对经营者的启迪。如何领悟中国哲学精神,做好上述六种人,需要学习,更需要思考。孔子的教诲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让我们以斯语共勉。

  

  [作者简介]宋志明(1947-),男,吉林吉林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哲学及其现代转化研究。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