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语言哲学在中国:问题、进路和方

2016-03-15 13: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语言哲学源于西方,对语言性质的不同理解造就了语言哲学的不同形态。无论是英美的语言分析哲学还是欧洲大陆的现象学语言哲学,它们都以对语言的哲学理解作为讨论的出发点,都是把语言问题看成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或者重要问题。对语言问题的全面关注成为20世纪哲学的主要标志。


     1语言哲学在中国的历史和现状

  

  西方语言哲学是伴随着西方分析哲学进入中国的。中国学者对语言哲学的认识开始于对早期分析哲学家工作的了解和研究。可以说,国内哲学界最初对“语言哲学”这个概念的理解就是基于对分析哲学的研究,因此通常把“语言哲学”也称为“语言分析哲学”从时间上看,国内学界对“语言哲学”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大体上经过了3个历史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个阶段的研究特点就是以分析哲学的方式理解语言哲学;第二个阶段是80年代初到20世纪末,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胡适对杜威实用主义的推介、张申府对罗素和维也纳学派思想的介绍、洪谦对维也纳学派的研究、贺麟对罗素思想的研究等等,这些介绍和研究开启了中国哲学界对西方语言哲学的认识。但他们的研究主要限于对个别哲学家思想的考察,还没有形成对西方语言哲学的整体理解。

  

  中国哲学界对西方语言哲学的真正全面了解和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重新开启了解世界的大门,首先涌入的外国思潮就是实证主义思想。哲学家们对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思想给予了极大关注,特别注意到语言哲学思想在其中的核心地位。洪谦、江天骥、涂纪亮、徐友渔等学者对西方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言哲学思想展开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出版了许多论著;倪梁康、陈嘉映、周国平、尚杰等学者也从欧洲大陆哲学家的思想中寻找语言哲学研究的不同形态。哲学家们逐渐形成对语言哲学作为一门哲学学科的共识,努力从不同的哲学传统中寻找对语言性质的普遍理解。不过,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对西方语言哲学思想的了解,很少对中国语言的特殊形态给予哲学上的关注。

  

  进入21世纪后,经过对西方语言哲学的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家们开始注意到汉语形态对哲学表达的重要价值“让哲学说汉语”不仅是老一辈哲学家的梦想,而且也正在变为一种现实。老一辈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许国璋、王宗炎、王力等对汉语言文字的文化意蕴曾经有过精辟论述,这些已经成为后人研究汉语言文字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尚杰、韩林合、陈嘉映等学者致力于对中国哲学经典文献的语言哲学解读和对当代中国语言现象的哲学诠释,在当代中国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2.1研究的跨文化性质

  

  不同语言系统的比较研究必然需要跨文化的宏观视角。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不仅是要更好了解汉语言文字的哲学意蕴,而且是把这种语言作为一种异质于西方拼音文字的文化现象,揭示不同语言文化显示的人类生活状态的普遍意义。由此可以提出的问题可以是:中国语言如何能够表达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思想,中国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如何能够被其他语言的使用者所理解,人类是否可以拥有和理解超越各种不同具体语言的共同思想?总之,这里涉及到语言表达形式与所表达的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

  

  2.2对语言哲学基本问题的中国式探讨所谓的“中国式探讨”是指以中国哲学的提问方式、使用中国哲学的特有概念,对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由此形成中国哲学中特有的语言哲学问题。语言哲学的基本问题通常包括了意义、真理、指称、信念、世界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但没有涉及中国哲学的特有概念,如道、理、气、心、性等等。如何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探讨中国哲学的特有概念范畴以及如何从这种探讨中得到对语言哲学的重要启示,这些都是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2.3对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重新诠释按照现代语言哲学研究的基本路径重新考察中国传统哲学经典的文本意义,由此揭示经典文本的“微言大义”这应当是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运用各种语言分析方法揭示经典文献的内在逻辑结构,由此更好地解释中国哲学家们的核心思想,这也是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应尽责任。在这种重新诠释中,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文本语境中更好地确定哲学家的基本思想,或者说,如何解释哲学家在不同语境中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答?更深层的问题则是,我们是否可以通过文本意义的分析把握哲学家所要传达的思想?

  

  2.4对中国语言表达方式的哲学探索作为中国文化载体的汉语言以及其他民族语言,它们在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中都具有核心地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充分体现在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之中。研究中国语言表达的独特方式也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这种研究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将会是,在什么意义上可以完整地展现中国语言文化的独特性质,或者说,我们如何能够从中国语言的独特表达方式中揭示其中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成分?

  

  当然,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问题还不止于此。我们需要根据语言自身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

  

  3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进路

  

  如上所述,中国的语言哲学研究是以西方语言哲学为来源和摹本的,但是这并不意谓着,中国的语言哲学研究只能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当我们把一切对语言的哲学研究都看成属于语言哲学的范围,当我们在语言哲学研究的性质和范围上达成了共识,我们就完全可以就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具体方式获得不同的理解。

  

  根据我的理解,中国语言哲学研究主要采取两个不同的进路:

  

  第一,由于中国语言象形文字具有特殊性质,我们的研究不能望文生义,而是要全面了解文本的上下文脉络,通过对文本的逻辑关系的考察和推敲才能揭示文本的真正意义“象思维”是中国语言文化的一种表象,唯有揭示这种表象背后的逻辑根据,才能真正把握中国语言所展现的哲学意蕴。

  

  第二,语言研究与思想研究结合,才是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必由之路。语言研究的特殊性在于完全从语言现象出发,并根据语言现象寻求语言自身的规律。但这样的研究可能仅仅抓住了语言的形式本身,无法透过语言形式了解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思想研究直逼语言表达背后的思想,试图用思想解释代替语言解释。这样的研究完全忽略了语言的自主性特征,至少没有考虑语言表达对思想形成的重要影响。因此,只有结合语言研究和思想研究,我们才能在语言哲学领域中得到收获。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也为这种结合的可能性提供了很好的证明。

  

  4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当代哲学中,研究方法往往被赋予了独特的作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或许可以决定不同的研究对象。当代中国语言哲学研究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因而采用了几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我看来,主要方法有3种:

  

  第一,逻辑分析的方法:即通过对文本脉络逻辑关系的梳理,揭示隐藏于文本之中的逻辑结构。中国语言文字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找出断定性或启发式文本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而无法简单地通过字面的理解把握文本的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把汉语的断句而不是单个概念作为逻辑分析的对象。例如,我们不能简单地分析“天”和“人”这些概念的意义,而是要通过“天人合一”、“以天制人”或“人定胜天”等判断中的推理关系来理解这些概念的涵义。

  

  第二,概念分析的方法:即通过阐述哲学概念在所出现的文本中的地位和作用,说明文本的思想内涵。概念分析与逻辑分析的不同在于,它不完全是借助于逻辑的推导关系说明概念的逻辑内涵,而是利用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说明每个概念的具体内涵。

  

  第三,语境分析的方法:即通过辨别文本或话语出现的场景,说明该文本或话语在这个具体场景中的意义。语境原则是用于分析汉语文本意义的重要方法,也完全符合汉语章句结构的特征。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