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论赣南采茶戏的舞蹈表演艺术的表现力

2015-07-30 10:2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赣南采茶戏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赣南客家民俗文化发展的艺术结晶,被戏剧家田汉誉为“中国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本文主要从赣南采茶戏中“三绝”——“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的角度分析其舞蹈表演艺术特色。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 舞蹈表演 客家文化
  赣南采茶戏是著名的江西地方戏,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赣南九龙山茶区,它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内容与赣南客家人的生活方式、习俗息息相关,体现了客家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与性格特征。它的发展与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源于劳动妇女山里劳作采茶时唱的“采茶歌”,后加入了民间舞蹈形成“采茶灯”,最后不断丰富的融入了唱腔、内容等表演形式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赣南采茶戏。采茶戏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采茶歌——采茶灯——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的剧目比较丰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其中喜剧、闹剧占多数。题材较为通俗,唱腔上“三腔一调”(茶腔、灯腔、路腔、杂调),用方言演唱。人物行当通常为“二旦一丑”,载歌载舞,具有浓厚的生活和劳动气息。舞蹈方面主要运用矮子步、扇子花、单袖筒及模拟动物形象。
  一、源于生活的矮子步
  (一)矮子步的形成原因
  追根溯源,矮子步的形象特征是原始“登山步”的模拟。赣南地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客家人靠山吃山,垦荒种茶,几乎所有负重的劳力都有人力来挑或者背。由于长期的劳动生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上山腿蹲、单挑重压的的动作,矮子步就是从这里提炼出来的。
  有民间艺人介绍,矮子步与茶园生活密切相关。俗话说“负重必蹲,爬山要倾,摘茶要矮,挑担要稳”。茶树一般较矮,摘茶时大多数采用的是半蹲的姿势,尤其是男性。茶叶交接的时候,女性把自己篮子里的茶叶倒给男性的背篓的时候,由于男性比女性高,男性需要比女性略矮,保持屈膝的姿势。长期以来,这个姿势一直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矮子步。
  (二)矮子步的风格特点
  在赣南采茶戏里面矮子步是生与丑的表演技巧和基本步法。矮子步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其表演技巧主要是始终保持双腿半屈膝或屈膝蹲身,抬头、直腰的典型基本体态。矮子步的基本步法有矮步、高步、矮步交叉步、摇蹉步、惊歩、滑步、铲步。通过一人的长期创造发展,逐渐形成了河东、河西两个不同流派,表演上各有特色。
  矮子步中,男生的步法一般要比女生低,意图表达一种女性地位高于男性的舞台形象,这种的矮子步由于体态滑稽、夸张的步伐,极大的增强了它的艺术娱乐性,丰富了它的表演魅力,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代表了客家人开朗风趣独特的生活方式。
  矮子步的要诀“老虎头,鲤鱼腰,双手峨眉月,下身轻飘飘,腰腹稳紧住,膝头定三桩”,矮子步又以丑角的矮桩最富有特色,“丑角”中的“矮子步”的要诀是“蛤蟆腿、狗牯尾、三节腰、筲箕背,画眉跳架、贼手侧脚侧背,紧走紧跪,矮步相随。”这是滑稽风趣的形态特征的一种体现。总而言之,表演做到头要有神,手要柔和,腰有风韵,步伐轻盈,才能做到有特色的美感。
  二、变化莫测的扇子花
  (一)扇子花的形成原因
  “采茶没有了扇子,就等于吃饭没筷子”是采茶戏老艺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见扇子在采茶戏的表演中占着重要作用。扇子花是茶农在山中采茶时,一边摘茶一边不停的给茶蓝扇风,避免篮子的采摘的茶叶藏熟,以确保茶叶的口味纯正、保鲜而创造的。在明清以前,茶叶的制作工艺,大多数为使用铁锅进行手工作坊式制茶。因此在制茶过程中,为了使茶叶不烫确保茶叶的纯真的效果,需要一手用大蒲扇不停的扇风。茶农在平时休息的时候,也习惯用大蒲扇来扇风避暑。因此扇子成为赣南采茶舞动中必不可缺的一项道具,以此增加舞蹈活泼诙谐的形象。由于大蒲扇携带折叠不方便,在演出中渐渐被轻巧的折扇代替。
  (二)扇子花的风格特点
  扇子花的表演动作千姿百态,扇法极为讲究,其模拟形态与许多民族舞蹈或民间戏曲中的用法相似,有避风、闻花、扑蝶之说,但是在扇花指法上别具一格,分为二指、三指至五指的不同指法,表演时有“五指花头朝天,四指花头朝前,三指花打四边,二指花摇胸前,耘、按、抓、抖靠肚面”的口诀。表演者右手持扇,有“单扇花”、“双扇花”之分。“单扇花”男女通用,而“双扇花”一般多用于女性。扇子可形象地用作瓢、刀、挖笋、打鞋底、绣花等用途。采茶戏常用的扇子花主要有:、三击扇风车扇、抛甩扇、平端扇、摇摆扇、风流扇、瞄路扇等三十多种。在不同的情境之中,艺人往往根据剧情舞着各种扇花,艺人在三十多种扇花中可自由变化,具有一定的即兴性。老艺人也有艺决说“扇花变化在于手,力在手腕见于烽,左甩袖筒右摇扇,十指牵着两臂走”。
  三、别具一格的单袖筒
  (一)单袖筒的形成原因
  关于单袖筒的形成原因,民间主要有三种说法
  1.相传采茶戏的鼻祖在峨眉山上迷了路,山高林密,找不到方向,这时候忽然来了一条黄狗,狗在前面带路,引导着鼻祖走下了山,人们感激不尽,特意将左袖加长,模仿狗摇尾巴的姿势,变出了各种水袖的动作。
  2.传说采茶舞的先师惨遭暗算后失去了左臂,形被一茶女相救,茶女无微不至照顾他,用浓茶洗其伤口并嚼碎茶叶敷于伤口。为了遮挡失去的左臂继续舞蹈,茶女为其缝制了一件左袖较长的衣裳,结果空荡荡的袖子舞出了各种“袖花”,一直流传下来。
  3.采茶舞属于民间小舞种,经常被一些大戏班子瞧不起,认为其庸俗,难登大雅之堂。采茶艺人于是专门制作了上身留一只带水袖的左袖袍衣,威风凛凛的像帐中坐稳的元帅。演出时,头戴“一把抓”,腰系“白堂裙”,下穿“灯笼裤”,右手舞“扇子花”,左手甩“长袖筒”。不敢弱小,以示自强。
  也有说法是赣南气候湿热,茶农在劳作时,右手一长袖,时而遮阳,时而擦汗, 时而用来驱蚊,时而做茶蓝盛茶,于是长袖便保留了下来。
  (二)单袖筒的风格特点
  一般我国的传统戏曲在表演的时候,袖子都是成对存在的,但在赣南采茶舞中,单袖筒是它特有的一个特征。在采茶舞中,单袖筒一般是生和丑的专用技巧。虽然为单水袖,但是刷袖筒的动作确是很丰富,有甩、扬、抓、遮、绕、抛、挥、摆、飘、圈、拖、缠、摇等等,每个动作都有其鲜明的意义。由于它的劲道和用劲的地方不同,又形成众多的水袖动作,如抓袖、背袖、搭袖、绕膝袖、绕肩袖、抖袖等等。运用的时候,没有特殊的规定,大多数时候都是与右手耍扇配合身段即兴演出。关于耍单袖筒的要领,老艺人也传下了艺决:“摆动象狗尾,站势吊马腿,游走像蛇过,龙头又凤尾。”这句艺决生动的描绘了赣南采茶戏在表演中的形象生动、变幻莫测的艺术特色。尽管由于受角色不同的影响,采茶舞袖的表演技术要领还是大同小异的。
  四、结语
  “三绝”与勤劳的客家人的生产活动有关,是人们日常生活在艺术中的抽象。它来源与生活,是客家人长期生存与山林中的严峻的生态环境中的产物。是赣南客家先民遗留给后代的我们一笔重要的、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黄文华.浅谈赣南采茶舞中的“矮子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02).
  刘斌.奇绝的采茶舞幽幽的客家情——析赣南采茶舞的风格特征.艺术评论,2006,(11).
  赖丹.赣南客家舞蹈艺术中“三绝”的审美意韵.江西社会科学,2005,(11).
  温雅丽.赣南采茶舞蹈中“三绝”的艺术特征.艺海,2010,(12).
  作者简介:
  毛建舟:国家二级演员,宜春市群众艺术馆党支部书记。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