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叶的中国,整体上处于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社会形态古今转换、社会文化中西碰撞、社会经济面临挑战的境遇。作为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的音乐文化,理所当然地反映着社会政治的发展轨迹,体现在:古今音乐、中西音乐、雅俗音乐、音乐与政治这四大关系上。这种关系在音乐文化方面的反映是,中国固有的传统音乐模式逐步被打破,而产生于西方的近现代音乐文化逐步通过基督教会的传播和学堂乐歌的发展在中国生根发芽。这种新式的音乐形式迅速在全国范围内流传,被认为是中国近现代新音乐形态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新音乐(学堂乐歌)最初发展是借用他国曲调,填写我国歌词,这种形式的音乐创作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突破。这种据谱填写歌词的音乐文化,为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我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国一批又一批学子游学归国后,纷纷投入我国新音乐文化的建设和创作之中。他们在作曲技法上学习国外,并进行大胆创新,从歌词的选择来看,大抵分为两类:一类是五四运动后白话文兴起的新体诗,如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海韵》,萧友梅的《南飞之燕语》《“五四”纪念爱国歌》;还有一部分是给古诗词配曲的艺术歌曲。这一时期的音乐家们不仅受过国外的音乐教育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而且他们的传统文化功底很深厚。因此,他们选取了一些古典诗词为其配乐,如青主的《大江东去》《我住长江头》;江文也的《唐诗七言绝句篇》《唐诗无言绝句篇》等等,取得了不斐的成绩。这些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将我国古代诗词的古典美和西方音乐艺术的体裁与作曲技法巧妙结合,从而创造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式,它们在音乐作曲技法和风格上注重歌曲的情绪和意境的刻画,突出钢琴伴奏的重要性,使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进行有效结合,为我国艺术歌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研究叙事
近些年来在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方面的研究有陈国东的《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兼谈戴于吾与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异同》,文章切中与我国第一代作曲家的创作,分析了他们作品中的中西结合因素,通过对黄自、青主为代表的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研究,与当代作曲家戴于吾的作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他们的作品是西方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具有民族风格为主的审美特征,以此而分析戴于吾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民族性特点和童趣审美。文章认为,中国古诗词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更好地传承与传播是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肯定。贺琳琳的《谈黎英海作曲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情”与“声”》,以按谱填词的古诗词音乐作品《枫桥夜泊》作为研究对象,探索了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表演时“情”“声”结合的道路。高雪姣的《三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艺术风格的探究》通过对《花非花》《枫桥夜泊》《杏花天影》三首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中的古词新编进行研究,探讨了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词乐结合、演唱风格与方法,以及歌曲的艺术处理等方面问题。姜莉莉的《邱望湘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研究》对邱望湘四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诉衷情》《送春》《江城子》《汴水流》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出其创作特征和艺术价值以及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邓丽萍的《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至高追求》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是由专业的作曲家将流传千古的诗词改写为歌曲的歌词,配上表现力强的曲调和丰富的表现手段,使之达到他的至高价值“意境美”,使其古典诗词歌曲的表演更加地生动、形象。这种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选用的歌词(诗)极其精炼,具有极强的文学性。这些诗的平仄、音调、韵律都与音乐发展的逻辑体系相符合,易于歌唱。相类似的研究有姚晓婷的《浅谈演唱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几个关键步骤》、刘晓龙的《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饶泽荣的《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郑由敏的《古曲神韵》、李翠萍的《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美学蕴涵》等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关于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历来是一些歌唱家、音乐史学家、音乐分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所关心的问题,在这方面的研究有于颖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探究》,认为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形式上巧妙地结合了我国的文学与西方的音乐理论,在演唱与表现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发展中既借鉴和吸收了国外的优秀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同时也从我国传统和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吸收养分,使之巧妙融合。沈佳文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将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作为研究对象,从艺术歌曲在中国发展的历程、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状况等问题作了全面性的概述,并重点把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歌唱语言中的发音与吐字规律,与中国的传统戏曲演唱以及吟诵调等艺术形式进行对比,结合前辈声乐家演唱的实践分析,得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可以通过戏曲、曲艺、民歌的学习,掌握其演唱的技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把握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中的民族音乐成分。郑燕梅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特色初探》认为,我们国家一直以来被称之为“诗乐之邦”,诗与乐是不同形式却不分家,古诗词能够入乐演唱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乐谱相较之于文字具有滞后性,而且人们口头传承中具有记词不记谱的习惯,致使后来诗词与歌唱最后逐步的分离,曲调在历史的发展中日渐失传,诗词日渐成为了一种文学作品。她说:“尽管我们在当下社会无法去聆听古人的歌曲演唱,但是我们从历史的文献材料中,结合具体表演实践,对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中的声腔运用、情感处理、意境描绘以及韵味表达惊醒探索,以供广大的声乐学习和表演者去参考。”司娜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类及演唱艺术研究》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在经历历史的洗练和长时间的历史沉淀之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文化价值。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其艺术魅力在当代社会通过不同途径的传播,影响着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人民大众的文化艺术生活。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产生与发展的梳理和概述以及其艺术特色的总结,对不
同类型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进行研究,对其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比较,展示了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思想情感以及浓厚的艺术价值,期望通过他的研究能够使学习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朱腾的《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现探究》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中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而这些诗词同时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的韵味和意境深远的魅力以及文化底蕴的丰足,配之以现代的作曲技法,使其具有特殊的艺术风格和特点。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播。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的挖掘和渊源的考据、发展的梳理以及分类的边角,对其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和探究,从演绎和欣赏的双重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学习实践,对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内涵进行提炼、分析、梳理,然后通过对古典诗词歌曲本体进行分析,挖掘其音乐之美、声腔之美、意境之美。李芳屹的《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及演唱》,从西方的艺术歌曲作为引子,对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的发展进行研究,并对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进行概括。认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需要做到在“情”“声”“气”方面进行把握,做到音韵丰富、情真意切。吴婷婷的《探究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以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为其研究的对象,介绍了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民族音乐元素,并对其相类似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演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近现代早期古诗词歌曲在学校中的教育教学关系到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与兴盛,在这方面的研究有李秀敏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认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自上世纪初期出现和发展以来,一直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规范且严格的作品结构,使之成为我国近代以来声乐演唱与教学中广泛采用的作品类型。文章希望通过研究完善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教学和艺术实践。张瑜的《王苏芬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研究》从王苏芬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其教学特色,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理解中国古典诗词歌曲,让更多的人喜欢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
二、中国近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特征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将西方艺术歌曲的体裁与作曲技法和中国古典的诗词曲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谋求中国古典诗词的音韵起伏与歌曲旋律的巧妙配合。我国近代处于中国古诗词歌曲产生的重要时期,许多优秀的诗词配之以优美的旋律成为我国当代歌曲创作的典范佳作,许多优秀的曲目至今仍被人们广泛传唱。缜密地分析近现代历史中创作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对于推动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我国传统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是西学东渐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音乐文化样式,也是学堂乐歌发展后的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式。这一时期的歌曲创作由借用外国现成曲调发展到逐步通过借鉴、融合、学习、领会、自己创作旋律的历史脉络。但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选词基本上采用历史中较有影响力的各个时期的诗人作品,像李白、王维、王灼、白居易、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代表作有青主的《我住长江头》《大江东去》;黄自的《点绛唇》《卜算子》《花非花》;刘雪安的《春夜洛城闻笛》;陈田鹤的《枫桥夜泊》;江文也的《春晓》;马思聪的《关山月》;冼星海的《竹枝词》;李维宁的《玉门出赛》等等。
音乐的民族特点体现一个民族的音乐风格,表现一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和音乐特点。中国近代早期的古诗词歌曲创作的民族性具体体现在其歌曲的旋律进行、音节音调、曲式结构、节奏节拍、伴奏乐器、演唱风格等方面,它们构成了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民族样式和民族风格。作曲家黄自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先驱,他力图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有意识地在旋律的运用上采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注重和声与旋律的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他在音乐创作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民族化的探索,比如以南宋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的诗词谱曲,采用商、角、羽三种调式的搭配运用,通过调式的转化勾勒出令人回味的优美意境;在唐代白居易写的《花非花》的配乐中,旋律采用五声调式,民族风格浓郁。
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在发展的过程中熟练地掌握了国外先进的作曲技法,如采用印象和声的《卜算子》、借用浪漫手法的《点绛唇》、借用西方歌剧中的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大江东去》等等。这些作曲技法上的运用,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技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不同的创作手法也使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更加地趋向于成熟,为中国当代艺术歌曲写作提供了范式和参考。
钢琴伴奏是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中,钢琴伴奏的地位非常重要。刘聪认为:“旋律与钢琴伴奏在艺术歌曲中同等重要,钢琴伴奏能够体现艺术歌曲的特色,因此只创作旋律不创作伴奏的歌曲不是艺术歌曲”,除此以外,钢琴的功用还具有烘托诗词歌曲意境、作出背景呈示和渲染气氛的作用。因此,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特色之一就是运用钢琴来作为伴奏乐器,烘托其作品内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它的创作来源于社会,同时也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所处的社会环境风雨漂泊,外国侵略势力不断嚣张,国内政治状况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面对侵略,人们纷纷拿起武器,反抗斗争。因此这一时期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选词基本上是具有战斗性、艺术性和民族性,充满了鼓动和渲染力。像《卜算子·咏梅》这一类的作品表达了作者以梅花作为自己的标榜,在发泄内心抑郁的同时,又赞扬了梅花的精神,表达了作曲家爱国的情操和高贵的品格。这种类型的歌曲唤起了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们的斗志,鼓舞了人心,具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
要想真正完美地演绎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近现
代古诗词歌曲的表演往往是一位演唱者和一个钢琴伴奏相互映衬,但是对二者表演技术含量的要求是极其高的。一个优秀的歌唱者能够很好地诠释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内涵,能够完美地展示其优美的音色和扎实的技术功底,使欣赏者能够在歌唱的情感中获得感动。因此,在表演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时,应该培养良好的音乐基础和较强文学功底以及突出的理解力,这是演唱好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基础。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若想把深层次的诗情和意境表现出来,必须要培养和督促演唱者努力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加强我国传统的戏曲、文学等方面知识的积累,同时提升个人文化修养。只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诠释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深层内涵和意境,才能够准确地把握诗的情感挥发和曲的情感处理。实际上,在每一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都会对歌词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歌唱者对歌词的细致分析,有助于歌曲在表演中情感投入尺度的正确把握;歌词与旋律的对照结合,达到歌曲艺术的内涵与表演的统一,使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有条理、有层次、有依据,从而使艺术歌曲的表演达到完美。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同时也要注意歌唱语言中正确的发音吐字问题,由于古诗词具有音韵美,句尾押韵。因此将汉字的声母和韵母看做是字头和字腹来进行依字行腔。在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演唱时,字头也就是声母在演唱中要有弹性、要清晰,对它的训练要注意气息的把握和喉头的控制。字腹也就是韵母在歌唱者表演进入声腔后,要保持其腔体的灵活性。这种依字行腔的能力要一句一句地体验和练习才能够达到。在声音的控制方面,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不宜有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体现出艺术歌曲的抒情性。因此,声音在气息的控制下,保持其发音的稳定性和注重气息的连贯与流通,以及给喉咙保持适当的空间,做到起音要准,音色、音量完好的控制。如此反复练习,培养出良好的声音状态,才能够更好地表现出近现代古诗词歌曲优雅的内涵。
在做好上述要求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对钢琴伴奏旋律的把握,钢琴伴奏是整个艺术歌曲的重要支撑。演唱者与钢琴伴奏应该在歌曲的内涵、语言特点、历史背景、文化内涵达成统一的认识。这样通过演唱者和钢琴表演出来的二度创作作品,才会更加的接近音乐情感的真实性。此外,钢琴在一首乐曲中,要实现不同角色的相互转换,其情感挥发亦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钢琴伴奏与歌唱者表演的明与暗、快与慢、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中展现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艺术内涵。歌唱者在表演的每一次过程中,一定要和钢琴伴奏有一个好的交流,哪怕是极其细微的部分都要细密的配合,这对于演唱好一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是极其必要的。
四、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历史评价
近现代中国古诗词歌曲以一种崭新的音乐体裁形式存在,其音乐旋律旋法与西方的艺术歌曲有着较为深厚的渊源关系;但是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歌词很多是直接选取中国历史中有着较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中国古典诗词。这些诗词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古代歌曲歌词的遗存。比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含有歌词的歌曲就有305首。在这一历史时期,诗与乐是融为一体的时代,从而形成了“乐是诗的声,诗是乐的词”这种状况。在唐朝,“诗”这种文学体裁通过发展达到了它的辉煌顶峰,通过诗人们创作的诗词直接配乐歌唱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风尚,像王维的七言绝句《阳关三叠》便是唐代传唱最为久远和最为盛行的一首诗歌作品。宋代时期文人音乐中词乐的发展,不但使曲子的体裁迅速丰富,而且题材也涉猎较多,曲子中的长短句搭配接近于口语化,体现了这一时期音乐与文学密切结合的程度,从而也可以看到我国古代歌曲发展的高度。唐诗、宋词的发展,给元散曲的兴盛提供了可能,元曲的音乐用来进行叙事、写景与抒情,有着鲜明的民间风格和地域色彩。明清时期的乡间俗曲的发展亦是一种古代歌曲高度发展的标志。
忆历史,思整个中国古代歌曲发展现象,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歌词不但体裁多样,像五言诗、七言诗、绝句、乐府、律诗等;同时有丰富的题材,像游子思归、将相忠君、寄情田园、明志达理、困苦哀思等等;还可以体现出不同诗人的不同风格,如李白的洒脱与超逸、苏轼的豪放与不羁、欧阳修的委婉与细腻等。中国古代历史中各个朝代的更替混杂着杀伐征讨,在战争的环境中,我国很多优秀古代歌曲的音乐部分已经不复存在,但是绝大多数的诗词却以文学的形式传承下来。中国近代的有志音乐家们,正是将我国的这些优秀的古代诗词音乐文学作品巧妙地与西方的音乐作曲技法进行结合,创造了这种新形式的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
结语
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发展在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借鉴外国优秀音乐作曲技法和先进音乐理念,从而形成具有独特意韵的歌曲文化形式。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出现将外国艺术歌曲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形式。这种歌曲文化形式有利地推动了我国当代声乐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很好地继承和保存了我国古诗词文化。
责任编辑:奚劲梅
参考文献:
李雪梅.20世纪20~40年代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风格微探.上海音乐学院,2010(6).
于颖.中国近现代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探究.山东师范大学,2010(4).
李秀敏.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在声乐演唱专业中的教学研究.乐府新声,2012(4).
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音乐探索,2011(1).
沈佳文.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民族风格体现.上海音乐学院,2010.
郑燕梅.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演唱特色初探.福建师范大学,2009.
司娜.中国古典诗词歌曲分类及演唱艺术研究.河南大学,2009.
朱腾.中国古典诗词歌曲的演唱与表现探.曲阜师范大学,2011(4).
邓丽萍.意境美——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的至高追求.音乐创作,2013(4).
李芳屹.阳春白雪高山流水——试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及演唱.乐府新声,2010(3)
.
陈国东.文化传承视角下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兼谈戴于吾与第一代作曲家创作的异同.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8).
吴婷停.探究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演唱特点.上海音乐学院,2013.
贺琳琳.谈黎英海作曲的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枫桥夜泊》的“情”与“声”.武汉音乐学院,2012.
高雪姣.三首近现代古诗词歌曲艺术风格的探究.山西大学,2013(6).
姜莉莉.邱望湘近现代古诗词歌曲创作研究.浙江师范大学,2013.
杨韵.马思聪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浅探.音乐探索,2014(2).
蔡旷姿.歌曲演唱中色调的处理——以三首诗词歌曲为例.2013(6).
张瑜.王苏芬古典诗词歌曲演唱艺术及教学特点研究.中国音乐学院,2012(4).
姚晓婷.浅谈演唱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几个关键步骤..青年文学家,2010(13).
刘晓龙.论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特征.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2(5).
饶泽荣.国学在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教学探究.音乐探索,2011年(1).
郑由敏.古曲神韵.东北师范大学,2009.
李翠萍.二十世纪中国近现代古诗词歌曲的美学蕴涵.四川师范大学,2010(3).
刘聪.艺术歌曲钢琴音乐创作之路.中国艺术歌曲论,2009(3):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