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音乐剧《一路寻找》

2015-07-04 09:3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后,中国人民在国难当头时唱响了一曲震动山河、感天动地的大爱如歌。后来中国武警政治部文工团本着“深刻的思考是对灾难最好的纪念”的情感创作了全国首部抗震救灾题材的大型音乐剧《一路寻找》,该剧于2009年5月12日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在北京国安剧院进行首演,后陆续进行演出并与2009年9月14、15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作者更是亲身经历了整部音乐剧的排演过程,在首演中饰演主要角色——木木。本文总结阐述了音乐剧《一路寻找》所创造的独特艺术之美。

关键词:音乐剧 《一路寻找》 美

一、大时代之下大题材的壮丽之美

这里所说的壮丽之美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壮美,这种美蕴涵在看似柔弱之后。在讲述大题材时,作者却只是选择了从小切口入手,采用“小题大做”的手法,从两个并不壮美甚至有些娇小的小女子的寻找之路出发,画下了一个完美的轨迹,其间展现的是武警官兵抗争救灾的英雄壮举和战斗风采。

从地震的那一天起,一个严肃的命题就摆在了全国人民的面前,音乐剧再现了那毁灭性的破坏、那天地同悲的哀悼、那举国团结的空前凝聚,那云垂海立、石破天惊的骇人场面,让人们在灾难的面前得到了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剧中展现出的山河破碎、断壁残垣、房倒屋塌、横梁斜坍真实且震撼,一开始这触目惊心的场景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睛,抓住了观众的心。漫山遍野的篝火熊熊,武警官兵、救灾群众、志愿者所掀起的沸腾火热的救灾热潮,群山依旧、众志成城、山河壮丽、振奋人心的场面诉说着留得青山在的豪情壮志。Www.133229.cOM

灾难已然发生,从灾难中获得的体验和取得的经验是珍贵的血的财富。这壮丽庄严之美书写的是一笔宝贵且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

二、戏剧冲突之中的和谐之美

应该说一部没有戏剧矛盾冲突的音乐剧肯定不能打动观众的心,因为根据文硕先生关于音乐剧四个特性:整合性、戏剧性、美学性和娱乐性来概括的话,戏剧性是音乐剧创作必不可忽略的关键之处,没有戏剧冲突就没有戏剧情节。本尼迪克特在《文化的整合》中说道:“冲突是生存的本质,少了它,人的生命就毫无意义,充其量也只能得到生存中更为表面的价值。”①冲突应当是戏剧所具备的普遍特征。

《一路寻找》通过赵颖与方诚、姣姣和木木的感情线路,在享受和奉献、自私和无私、爱与不爱、大家和小家之家,在灾难与尊严、在使命与职责之间,在生与死之间设置了无数的矛盾冲突。赵颖的追求并没有错误,但方诚的人生坐标更为高尚,在现实和理想的碰撞之中,作品让赵颖真切地感受生命、感受爱的意义,并通过矛盾的化解,荡涤了赵颖的心灵,这对矛盾得到了解决,并且两人更加珍惜对方和这来之不易的爱情。

姣姣对爱的诠释和木木对爱的理解大相径庭,两人在地震后同样有着激烈的矛盾冲突。木木在为了寻找周老发展自己的事业,对别人却不管不问;在救助老奶奶中的做秀,最终引来了姣姣对木木的感情所发出的疑问。这很好地解释了娇娇和木木的不同爱情观和价值观。救灾的武警官兵同监狱犯人之间身份地位的矛盾和大家无私救助之后的潜移默化,应该比任何说教都更能感化服刑犯人的心。终于在武警官兵和赵颖,娇娇等人一路寻找中的无私救人,最终让木木明白这生命的支点应该是什么,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生命价值。

全国人民同灾难不屈抗争的历程,最终写下的是使命如天、意志如铁的辉煌战果,这一切矛盾冲突的迎刃而解最终打造的是一个拥有和谐之美的完美落幕。

三、战胜灾难获得新生的崇高之美

壮丽之美在于大家一起创造,崇高之美在于战胜敌人获得胜利。“壮美感是人对与之同质的雄伟事物的欣赏,是从快感到更大的快感;崇高感却是人因战胜了一个可怖的敌人而产生的快感,是由痛感转进为快感。”②

英国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一书中说道:“崇高感不像美感那样是一种单纯的快感,而是人们在恐惧的面前克服了痛感之后产生的一种快感,它和人的自豪感和胜利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剧中人物的所创造出来的崇高之美并不是刻意营造出来的,而是通过剧情的一步步展开,通过经历灾区险象环生的一幕幕,通过宏大而昂扬的救灾场景,像用心绘画一幅工笔画一样,细细勾描出来的,从轮廓开始直到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赵颖的思想境界并不是一开始就和这场灾难和这个时代吻合,而是通过亲自参与救灾,逐渐洗净了思想上的尘埃,逐渐变得坚强练达、清醒明智。逐渐理解了方诚,这是那么的自然,是那么的真实。木木更是由于灾难,由于感化,最终使自己明白了什么是崇高,他战胜了自己的灾难。最终赵颖、娇娇、木木同方诚、同广大的武警官兵、同灾区的万千群众一起,展现给观众一个纯洁的灵魂,传达给观众一种高尚的精神,带给观众一种崇高之美。

《一路寻找》是中国音乐剧创作道路上又一块新的基石,我们知道艺术创作、艺术形式是最具时代特质的产物,观众们和创作者在这个时代对艺术多样美的追求、向往更是强烈。因此,这个时代的朝气选择了音乐剧,音乐剧选择了年轻的心,年轻的心铿锵有力,而他们必然能在中国奏响属于中国音乐剧的绚烂华彩乐章,去描绘那无限的美。

注释:

①戴平.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35页.

②张法.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③蒋孔阳.德国古典哲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88页.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