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简析郭任远作品的和声手法

2015-07-04 09: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郭任远和声民族风格音乐创作
  【论文摘要】本文针对郭任远音乐作品中丰富多样的和声手法进行论述,总结出他在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结合以及和声运用的感染力和丰富性三个方面的和声特色.
  郭任远教授,1927年5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高等艺术院校视唱练耳学会理事。早年在北平燕京大学音乐系学习,师从马思聪,而后赴法留学,在法国国立巴黎音乐学院与法兰克音乐院学习视唱练耳、和声与钢琴,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巴黎音乐学院。
  回国后长期任教于沈阳音乐学院,1993年至今任烟台师范学院音乐系教授。1984~1997年间曾应邀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师大、东北师大、西南师大、星海音乐学院附中、天津音乐学院、音乐学院等学校讲学及举办个人作品音乐会,其中在上海音乐学院讲学授课长达一年之久。讲学内容包括和声理论与键盘和声、钢琴曲写作、作品分析与视唱练耳、即兴伴奏等。郭任远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声乐、管弦乐,现已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及辽宁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四本作品选集。
  郭任远的音乐真挚、热情、清新而淡雅。从作品的题材、主题、节奏、旋律、语言风格、形象塑造等各方面来看,都洋溢着新中国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他的作曲或编曲吸收了祖国各民族的优秀民歌、戏曲和优秀通俗歌曲的素材和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郭任远的作品题材丰富、体裁多样、风格各异。单从旋律方面来看,有民族风格强的,也有“洋”味较重的。WwW.lw881.com这些差异反映在他的和声配置上,郭任远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寻求最佳的配置法,灵活的运用传统和声,与民族民间风格的旋律相适应,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种做法。本文下面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追求传统和声为民族风格服务
  例1.《藏族人民歌唱毛主席》
  
  在例1中,多用副三和弦,在第4小节本可用主和弦,这里却用了dni,解决到vi,下属色彩较重,体现出对带有d羽调式的主和弦色彩的vi级和弦的重视,使和声在一定程度上和五声性d羽调式的旋律相接近,保持了民族风格原有的曲调韵味。在终止时用了f大调(f宫)的属到主,保持了传统和声的紧凑性。
  例2.《江河万古流》
  
  在例2中,几乎全部使用副三和弦,只在结尾2小节处为巩固调性、加强收束感才使用k、d,到t。值得注意的是第2小节ddvii和弦没有正规解决到d和弦上,而是解决到iii功能减弱了,色彩加强了。低音声部却又解决到属音上,因此在和弦的功能衔接上低声部的走向还是遵循古典和声原则,保持了应有的逻辑性。
  以上两例都是郭任远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做了灵活的变化,使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的旋律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既保持了传统和声的动力感与音乐进行的严谨性,又兼顾了原汁原味的民族风格。
  二、多用变化半音进行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
  郭任远在作品中通过运用各种变音或变化半音的手段来增强音乐的感染力。这样的做法在某些地方会使功能、力度加强,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在其它地方则是为了取得色彩性的增强与对比,以下试举两例:
  例3.《火红的年华》
  
  例3是乐曲的中段,g大调,作者运用了半音阶上下行对比的手法。高音部由d开始,上行半音进行落到f上,低音由a开始曲折下行,最后落到d音上。高低音基本成反向进行,最后落在了d和弦上。作者在主旋律上运用三组带下行半音辅助音的乐}亡,每组乐汇头一个音都比前面的乐汇高半个音,再配合d.t的功能动力,从而使乐曲达到了高潮,为再现本曲的主题做了准备,并符合乐曲所要求的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音乐形象。
  例4.《台湾岛》
  
  例4中,在一连串的七和弦的下行低音线条上,以带有变化半音的音阶进行,通过功能和声(其形成和下行半音阶的低音线条相辅)的推动作用营造出一种情绪连绵起伏的音乐情境。和声上总体来说是色彩与功能并重的。
  从以上可看出,作者在运用传统和声手法时,除了注意功能运用外还相当重视其在色彩上的作用,他在需要色彩性时使用各种半音手法增强和声的变化与对比,以达到烘托气氛之目的。

  三、追求丰富的和声效果
  郭任远的和声手法基本上属于西欧传统和声的范畴。在他的作品中,很注重和声的表现效果,并且从内容出发,追求多种和声特点。尤其是在声乐作品中,他善于运用各种和声手法来表现歌曲的内涵和意境,塑造生动的音乐形象。
  例5.《山花烂漫映笑颜》
  
  例5是歌颂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首歌曲,是郭任远有感于瞻仰主席遗容所作。歌曲表达了作者对领袖的怀念及对领袖丰功伟绩的歌颂,旋律宽广,伴奏宏伟。和声与旋律紧密配合,使用了大量的七和弦、附属七、附属导七和弦,如vi、ddvii和vii/ill、dvii~ni。低音声部两次先下后上的音阶和半音阶混合使用,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线型走向,带有和高声部旋律对比的复调性质。右手钢琴部分大多是独立的,脱离了主题,有自己的旋律。因此,乐曲应分为三个层次来看,每层的旋律都有其独立性,同时又与其他层次互相依存、互相对比、互相衬托,缺一不可。这种创作手法所表现出的和声效果极为充实、咆满、变化丰富。
  例6.《离别之夜》
  
  
  例6中,声乐与钢琴的创作形成浑然一体。和声的作用被推到极重要的位置上,大量副属和弦、七和弦及九和弦的使用平行大小调、同主音调性的转换,这些都使和声的浓度增强,与富有表现力的旋律相映生辉。值得注意的是第3小节的ddvii没有解决,而是下行到s,上,低音声部变化半音下行,充分表达了歌中恋人在毕业临别之际的难分难舍之情。第6小节高音内声部级进下行和低音内声部上行形成对比。充分表现了复杂、百感交集的心情。
  结尾落在c大调主和弦上,则更是作者谙熟和声语言、运用得心应手的精心设计之作。另外,作者对于内声部流动的线条进行了精细的安排,7.f的音型,随时在不同的声部交替出现,成为了全曲的“粘合剂”,使作品无论在纵向、横向上做多么复杂的变化,都始终浑然一体。
  郭任远的音乐作品给人一种自然、纯真、朴实之美,如同内心的歌唱,自然的流淌着,深沉而内在,充满着力量、感召力,又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郭任远在传统和声上的深厚功底,不仅使他在各种作品中和声运用的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而且更注重把传统和声与民族风格相结合,使西欧的传统和声融合在民族五声旋律中,既不丢掉传统和声原有的功能性及力量感,同时又给民族旋律风格注入新的活力。和声的运用在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它能产生多种不同的音响效果,因此它可以成为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表现因索,如同绘画中的“烘云托月”的方法。和声可以烘托、补充、改变形象,也可以独立地构成形象。郭任远在尊重传统作曲理论与传统和声理论原则的同时。又不受传统理论规律的束缚,根据内容的需要,力求取得较丰富的和声效果来感染听众,同时又能与民族音乐风格相结合,这种做法对当今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无疑有着启发、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l】郭任远.郭任远声乐钢琴作品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2】刘学严.评郭任远的和声手法.乐府新声,1991,(3)
  【3】凯斯特莱尔·略林茨.键盘和声学教程.人民音乐出版,20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