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贝多芬的音乐作品总是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华彦钧的音乐风格流露出一种刚毅、稳健的气质及不甘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同时也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关键词:莫扎特;贝多芬;华彦钧;音乐风格
风格,是指艺术作品因内在的必然性而从头至尾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征。风格决不是纯形式上的东西,风格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的一种综合,它是在人种、国别、宗教等因素之下,由处于特定生活环境中的人所表现出来的。而且它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的、一般的性质。因此,风格论在美学和音乐史中一样,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莫扎特的音乐风格
1.概述
在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人。18世纪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莫扎特幼年就显露出超人的音乐才华,是世界音乐史上少有的“神童”。莫扎特精神上遭受了很多的苦难,但他敢于反抗,宁愿贫困而决不忍受大主教的侮辱。所以在他的音乐中,从那充满阳光和青春活力的欢乐音符的背后,往往还可以感受得到一种痛苦、忧郁和伤感的情绪。
莫扎特的音乐风格优美、秀丽、典雅、热情,听后能使人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他的音乐像泉水一样清澈透明,处处充满了愉快的生活气息和青春的活力。罗马尼亚作曲家乔治-艾涅斯库说:莫扎特的音乐如同火山斜坡上的葡萄园;里面火热,充满了翻腾的岩浆;而外面却是一片宁静、清新、甜美的景象。wwW.133229.COM
一般来说,莫扎特为古典乐派做了总结,从中吸收各乐派的成就。笔者认为,莫扎特除了把古典乐派推向顶峰之外,更为浪漫乐派开了先河,可以说是上承巴赫、亨德尔、海顿,下启贝多芬、布拉姆斯、门德尔松。
2.作品分析(例示)
(1)《土耳其进行曲》是莫扎特的《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第三乐章。由于它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常常单独在音乐会上演奏,尤其是被改编成管弦乐曲以后,更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土耳其进行曲》由于主题的多次出现,具有回旋曲的特点。
第一部:a 具有舞蹈性质的优美轻快的特点;b 回旋曲的主题具有土耳其风格。
第二部:a 是一个华丽流畅的曲调;b 音乐在军鼓隆隆声中辉煌地结束。
(2)《g大调弦乐小夜曲》创作于1787年8月。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快板。前奏部分坚定有力,充满信心和青春的活力,然后是主题与副题的反复、变化与发展,音乐坚定有力流畅完整。
第二乐章:抒情的浪漫曲。开始的主题具有莫扎特作品中特有的温柔、细腻、典雅与安逸的气质。随后在小提琴与大提琴相互模仿对答等表现的新主题中出现了一种轻快安逸的气氛。
第三乐章:小快板,乐曲轻快,小步舞曲节奏。
第四乐章:快板,回旋曲式。主题是威尼斯地方流行歌曲的曲调,轻快活泼,好象一群年轻人在月光下欢快地跳着民间舞蹈。最后音乐以火热的情绪将全曲推向高潮,朝气蓬勃地结束全曲。
二、贝多芬的音乐风格
1.概述
贝多芬(1770-1827)德国人。18世纪维也纳浪漫主义乐派音乐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义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加以概括。他的音乐作品既壮丽宏伟又朴实鲜明,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较为丰富,同时又容易被听众所理解和接受。
贝多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他那个时代人民的痛苦和欢乐、斗争和胜利,因此他总是那样激励着人们,鼓舞着人们的斗志,即使在现在也使人们感到亲切和鼓舞。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创作构思宽广、形象宏伟、感情深邃、对比鲜明。
2.作品分析(例示)
《第五交响曲(命运)》是《第三交响曲》之后又一部英雄性、史诗性的作品。贝多芬称第一乐章主题是“命运在敲门”,因此后人称之为《命运交响曲》。“命运”这个主题是指当时令人窒息的德国封建社会,贝多芬揭示的“通过斗争,达到胜利”,是指从黑暗到光明,即从苦难“命运”抗争和与封建势力搏斗,上升为欢乐和胜利。
三、华彦钧的音乐风格
1.概述
华彦钧(1893-1950),小名阿炳,江苏无锡人,我国现代民间音乐家。他十三岁时已经学会琵琶、二胡、笛子等多种乐器。他通过拉琴把一生中所遭遇的屈辱、痛苦、欢乐的情感都表达出来。在当时的社会只有音乐才是使他留恋人世并坚持生活下去的忠实伴侣。华彦钧用音乐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当炽热的感情沉静下来时,他又渐渐陷入了沉思:“世界会有一天变好的吧?”带着这种朦胧的憧憬和希望,华彦钧在音乐中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华彦钧的音乐风格流露出一种刚毅、稳健的气质以及不甘向命运屈服的性格,同时音乐作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作品分析(例示)
《二泉映月》乐曲由一声凄楚的长叹开始,接着音乐表现了作者沉痛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在皎洁的月光下,远处惠山泉水在潺潺流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盲艺人背着乐器、拄着竹棍沿街流浪的形象。想象着这优美的自然景色,失明的阿炳却按捺不住内心的痛苦而大声疾呼,周围的世界为什么漆黑一片?何处是生活的出路和希望!他用激昂悲愤的语调,倾吐了自己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当炽热的感情沉静下来的时候,他又渐渐陷入了沉思:“世界会有一天变好的吧?”带着这种朦胧的憧憬和希望,但又似乎交织着疑问和伤感,音乐在梦幻般的意境中结束。
四、莫扎特、贝多芬、华彦钧音乐风格对比
古典乐派讲究乐律平正,和谐动听,突出的是一个“和”字,而浪漫乐派则注重矛盾冲突、情绪渲泄,强调的是一个“力”字。听古典乐派音乐仿佛是音乐家为你刮了一阵春风,下了一场细雨,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对处于心浮气躁、茫然无绪的人们犹如一副清新剂;而听浪漫乐派音乐更象是音乐家当着听众的面把他内心的所有矛盾、痛苦、斗争都统统发泄出来,令人勇气百倍,不失为人们在志气消沉,情绪低落时的一贴兴奋剂。
贝多芬与莫扎特是一脉相承的,莫扎特音乐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贝多芬。贝多芬命运坎坷,失恋、失聪、养子不教,从他的音乐中,我们仿佛听到他痛苦的呻吟、愤怒的咆哮、激烈的抗争。面对困境,贝多芬更象是一位全身披挂、双目圆睁、一怒拔剑、力战不屈的斗士;而莫扎特则仿佛是一位已修到“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境界的高士。在我们的想象中,他们的精神家园就是这样一个画面:在一条荆棘丛生、危机四伏的路上,贝多芬正排除万难、高歌猛进,在路的终点是一个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伊甸园,莫扎特在那怡然自得、沐浴春风。华彦钧的音乐缓慢而有规则的节奏和稳定凄苦的音调,则渗透了一种刚毅而稳健的气质,表现了不甘向命运所屈服的性格。④①
五、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如果把莫扎特比作是天鹅,那么贝多芬就是雄鹰,华彦钧则是大地上生活的强者。④①
参考文献:
[1]朱秋华,高蓉.《现代音乐概述欣赏》.人民音乐出版社
[2]修海林,罗小平.《音乐美学通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
[3]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育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4]余秋雨.《国际现代艺术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
[5]王一宁,杨和平《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文献卷》.现代出版社.2000年
[6]蔡良玉.《西方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