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学论文>音乐舞蹈论文

高职院校音乐舞蹈发展的新模式

2016-05-17 15:1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1.前言

  

  近年来,随着舞蹈教育的快速发展’山东省各高职院校纷纷开设舞蹈专业。但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舞蹈选修课我校起步较晚,随着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的定向性,高职类院校的音乐舞蹈课巳经被大多数学生忽略,加之教师的不重视性,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上大多参照其他专业院校的教学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达不到德才兼备的要求,又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进行高职院校舞蹈教学模式的创新势在必行。

  

  2.高职院校音乐舞蹈课的创新模式

  

  (1)髙职院校音乐舞蹈课的发展模式要迎合社会的需求。舞蹈教育的发展不是由舞蹈教育本身所决定的,决定舞蹈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社会现实需求。舞蹈教育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妥善处理好社会需求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注重分析和研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本专业领域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进行课程的设置和调整,这样才能得到更好、更快、更长远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舞蹈的需求越来越广泛。为满足广大中小学生对学习舞蹈艺术的需求,各种舞蹈培训机构应运而生,社会艺术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就需要大量的舞蹈教育工作者,而这种社会舞蹈教育工作者除了需要掌握大量不同风格的舞蹈语汇外,更要懂得舞蹈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并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从而选择相应的舞蹈教材。社会广泛的需求决定了山东省高校舞蹈教育要改革原有传统的狭隘的课程模式,建立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新体系,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2) 髙职院校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应讲究方式方法。高职院校音乐舞蹈课的教学应注重策略性,首先,让学生欣赏舞蹈的视觉美。舞蹈作品是现实生活中的精华,舞蹈的表现是一种很神奇的方法,在学生们进行欣赏舞蹈作品时,感受舞蹈的美,感受舞蹈的魂,教师还要把创作舞蹈的动机,当时的文化背景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种类、形式联系起来,把舞蹈的节奏、道具、灯光综合起来,让所有的舞台信息结合起来,让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感受舞蹈的内容,找到把握舞蹈的主题和中心,从而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观和鉴别艺术在生活中的能力。其次,让学生理解舞蹈的肢体语言。人的肢体是表达灵魂的最好图画,任何一个表情和动作以及姿势都是一种符号。当舞蹈对这些符号进行夸张和变形后,舞蹈的世界丰富多彩,肢体语言是其表现的主要核心,而舞蹈所表达出来的美却是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人类思想和灵魂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情感最集中的表现。可以帮学生们分别出舞路的类别和样式以及风格等特点,对学生们了解舞蹈动作的来源,可以对舞蹈的作品的分析和综合以有评论、理解力更加全面地掌握。

  

blob.png

  (3) 高职院校应加大培养学生对音乐舞蹈的创作力。高职院校应加大培养学生的创作力,认真制定并落实好重点剧目的创作规划,建立重点剧节目立项的科学决策机制非常重要。既要充分发挥文化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作用,有针对、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本地区的艺术创作,又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节目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本学生的艺术资源优势,充分体现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形成能充分体现节目要求的音乐舞蹈,提高学生的创作力本。要充分让学生们了解,音乐舞蹈创作的繁荣必须具备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对于音乐舞蹈创作来说,要下大力气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问题上进行一些突破性探索,要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建立良性循环的人才流动机制,为艺术创作提供人才保证。

  

  (4)高职院校音乐舞蹈的发展模式应注重学生对美的追求。美育是以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为基本内容,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认为: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舞蹈教育,其目的是,在美育的范畴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感;在德育的范畴中,对人进行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在体育的范畴中,实现坚强的身体与心理的锻炼和塑造。这其中,美育是大学生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舞蹈美育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自我和自信心,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去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在推进大学生舞蹈美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认识到,舞蹈艺术教育在提高提高与完善人的身体、心理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在几年的大学舞蹈教育工作中’我认为舞蹈审美、素质教育与舞蹈专业知识和技能训练是同样重要的,齐头并进才能达到舞蹈的全面教育。

  

  3.结语

  

  为了培养综合性的具有社会适应能力的舞蹈专业人才,高职院校应该从根本抓起,搞好教学的创新模式。首先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岗位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和调整,使教育与时代合拍、与社会接轨;其次,要转变教师观念’正确处理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三者的关系;同时要加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作者简介:陈树柏(1983-),男,大学本科,助教,主要研究方向:音乐舞蹈。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